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也许,《红楼梦》所叙情节的逆转,是以“黛玉葬花”发轫的。此前,繁花似锦,烈火烹油;此后,凄风冷雨,一净土。  相似文献   

2.
提到《红楼梦》,自然使人联想到林黛玉,而想到黛玉,又使我们想到了她葬花的情景,可不论在戏曲里,还是影视作品里,大家见到的、了解的,只是她边吟《葬花词》边葬花的那一幕,但在原著中,黛玉葬花其实有两次,即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的喜剧版和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的悲剧版。  相似文献   

3.
城市文化的繁荣,尤其是戏曲文化的兴盛,是《红楼梦》改编与演出的前提之一。清代《红楼梦》戏曲的改编与演出以北京、扬州、上海、广州等大城市为主,北京与扬州是道光之前戏曲文化的中心。从现有资料可知,《红楼梦》传奇的改编与昆剧的演出主要以这两地为主。鸦片战争后上海逐渐成为江南文化中心,光绪年间《红楼梦》昆剧在上海上演。广州作为岭南文化的代表,清代《红楼梦》粤剧《黛玉葬花》等文词雅训,对"鄙俚"的粤剧影响深远,粤剧红楼戏在思想内容、方言使用上有明显的岭南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4.
在《红楼梦》中,探春也是个性格十分复杂的人物。她既是带刺的“玫瑰”,又是艳丽动人的“杏花”;她志向高远,非常看重仕途经济,渴望出人头地,但却从不劝宝玉读书应举,立身扬名;她对贾环母子“鲜恩寡情”,但黛玉临死时,只有她一直守护在黛玉床前;她既是洁身自好的正派淑女,又有“忘了根本’识拣高枝儿飞”的意图;她既是封建主义的卫道者,又有叛逆者的倾向。她有宝钗的醇厚,却不像宝钗那么娇情;有黛玉的真挚,却没有她的狭窄;有凤姐的锋芒,却没有她的残忍;有湘云的豪爽,却没有她的天真。她有敏锐的目光,清醒的头脑,独特…  相似文献   

5.
林培培 《神州》2012,(20):7
《红楼梦》不乏悲剧,每个人都有抑或性格抑或命运的悲剧,死亡似乎也成了司空见惯之事,虽然各不相同,但都逃不过最后的心愿未了。如果没有黛玉的悲剧,没有她的香消玉殒,我感觉整部作品就好似失去了灵魂,她就是悲剧的化身,美的诠释。  相似文献   

6.
《湖南文史》2012,(8):41-41
《红楼梦》在1830年就有了第一个英文译本。在1830—1892年,总共出了四个版本的《红楼梦》英文译本。这些译本不仅不准确,而且显得很荒唐,译者为了渲染这部书的“异国情调”,满足异国读者的猎奇心理,把黛玉翻译成BlackJade(黑色的玉,英语引申义为“荡妇”),虽然字面上的翻译还说得过去,但是,却不顾这个名称在英语中的引申意义,给外国读者在理解林黛玉这个人物的时候,带来了极大影响。  相似文献   

7.
《红楼梦》中林黛玉和薛宝钗的艺术形象,历来为人们注目并多有争议。对林薛二人的理解程度如何应该说和对《红楼梦》的评价如何是分不开的。“读其书则同,解其书则异”(古月老人《〈荡寇志〉引言》),这种现象是带有普遍性的。脂砚斋曾认为钗黛二人不分轩轾,所谓“一如姣花,一如纤柳,各极其妙者”。新红学家也有说二者“若两峰对峙,双水分流,各极其好者莫能上下”,甚至提出作者采取“二美合一”的创作观念。但在读者心目中对二人却并非等量齐观,也并不认为二者都是美的。尽管人们可以根据各自的生活经验,文化教养,道德  相似文献   

8.
黛玉、妙玉是《红楼梦》"金陵十二钗"中的两位玉女形象,虽一个入世、一个出世,但两人身上有许多共同点:高洁的心志、超众的才气、孤芳自赏的性格以及对宝玉的爱恋,尤其是共同的悲剧性结局。同时,这两位玉女也是宝玉倾心和爱慕的对象。两位玉女的香消玉陨,既是宝玉看破红尘、了断尘缘的动因之一,也是作者红尘悲歌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9.
<正>《红楼梦》是中国拥有读者最多的书籍之一,常州人对于《红楼梦》怀有一种特殊情怀。《红楼梦》第120回写贾宝玉在“毗陵驿”的运河船头拜别父亲贾政,消失在常州郊外白茫茫雪原的一座土坡后面。笔者曾撰有《红楼遗梦在常州——〈红楼梦〉故事终结地考》[1]与《〈红楼梦〉前80回与后40回密不可分之微观探析——力证结束于常州运河畔毗陵驿的全书是曹雪芹原著》[2]两文,力证常州为“红楼圆结地”。  相似文献   

10.
匡亚明(1904—1996)早年曾经用过“远生”和“洛阳少年”的别号。这两个别号的由来都跟他的读书生涯有关。 匡亚明在16岁以前,读的全是父亲遗下的《四书》、《五经》等古书。后来阅读了胡适、梁漱溟等人的哲学著作及梁启超的《饮冰室文集》,对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7岁时,从朋友处借来一部《红楼梦》。这一读,便动了真情,看到林黛玉临死的一幕,眼泪竟泉涌般的不住地流。“老太太,你白养了我一世了!”临终时黛玉对  相似文献   

11.
1928年,《文学周报》五卷二十五号刊载了郭绍虞的一篇文章,题目是《介绍〈歧路灯〉》。文章一上来就说:“大家都知道《红楼梦》与《儒林外史》而不知道《歧路灯》,大家都知道《红楼梦》与《儒林外史》的作者曹雪芹与吴敬梓而不知道《歧路灯》的作者李绿园。这三部差不多同时的长篇著作,而显晦之不同有如此!这诚是近世小说史上一件不平常的事实。”接着,文章将《歧路灯》与《儒林外史》、《红楼梦》进行了比较,最后得出结论,认为“《歧路灯》亦正有足以胜过《红楼梦》与《儒林外史》者在”。几个月后,朱自清又在《一般》第六卷第四号上发表了《歧路灯》一文,认为“《歧路灯》是中国旧来仅有的  相似文献   

12.
凝聚中华民族5000年优秀文化结晶的《红楼梦》 ,其深邃的内涵、独特的东方神韵 ,赢得了不同民族、不同肤色读者的喜爱和重视 ,使之成为人类共同的财富。据统计 ,《红楼梦》已被译为25种语种、180种版本在全世界各国发行 ,她已成为各国学子了解中国乃至了解东方文化的必走门径。为实现这一切 ,许多中华学子殚精竭虑 ,前赴后继 ,功不可没。著名美籍华人学者、威斯康辛大学终身教授周策纵就是其中之一。少年“红楼梦”周策纵1916年出生于湖南祁阳一个书香之家 ,童年即爱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 ,十三四岁读初中之际 ,就有题咏《…  相似文献   

13.
烟雨朦胧 峥嵘若现——曹雪芹身世与族属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学”研究二百多年来,很少有人从民族文学角度研究《红楼梦》,很少有人旗帜鲜明地说《红楼梦》是满族文学的不朽名著。 关于《红楼梦》的题材,“红学”界的认识大体可分二类。 一类,不承认《红楼梦》写的是清代中期的社会,认为只是写个别人的闲帐。于是就产生“明珠”说、“纳兰”说、“顺治”说、“傅恒”说、“张勇”说、“和珅”说,总之是写一家之事。这一类之中有另一极端,认为《红楼梦》就是写雍乾时期的政局史,全书主干是“排满思汉”的民族思想。于是用猜谜的方法,猜测那些所谓影射,抨击《红楼梦》中的人和事,《红楼梦》中的人和事是实有所指,更有站在排满的立场  相似文献   

14.
读《红楼梦》时,一般读者只注意到宝钗的端庄稳重,黛玉的咏絮奇才,湘云的开朗大方,却很少注意到宝钗“每夜做活”,黛玉“裁衣”、“绣花”,湘云会刺绣别致的扇袋儿……此外探春会做鞋、莺儿会结络子、编花篮……为什么大观园的小姐丫鬟们几乎人人都有精湛的技艺呢?她们的技艺是谁教的?何时学的?为什么要学这些?学了这些技艺对她们又有什么重要意义呢?这一系列的疑问涉及到封建社会对女子的一种传统教育习俗——闺教。尽管封建社会统治者从根本上剥夺了广大妇女受教育的权利,但普通的民间女子却一直接受着闺教这样一种非正规的教育方式。这种…  相似文献   

15.
江帆 《古今谈》2008,(2):37-39
据土默热先生的大胆推测,《红楼梦》的作者不是曹雪芹,而是洪昇;洪昇的祖居——杭州西溪的洪园为大观园的原型;而金陵十二钗的生活原型就是“蕉园诗社十二钗”,黛玉的原型之一就是洪异的表妹林以宁。本文重点说说蕉园诗社的林以宁。  相似文献   

16.
论世外仙姝林黛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黛玉与众多女儿俱相似《红楼梦》中的林黛玉,人们是太熟习了,也太难于理解了。这是一位“世外仙姝”、“阆苑仙葩”。大概因为她带着“仙气”,是个“神仙也似”的人物罢,评论家很难把握得准她的性情。人们往往只知她爱哭,不知她也爱笑。于是乎,有一千个以上的“林黛玉”,越剧的,京剧的,电影的,电视的,民间年画的,文人国画的,等等,都象都不象,又是又不是。  相似文献   

17.
不知过了几世几劫,大荒山青峰下的贾宝玉突又生出补天之志,还俗回到了人间。这时已是晚清,早没了荣国府与宁国府,也不再有黛玉、宝钗与大观园里的莺莺燕燕。随贾宝玉一同穿越到晚清的,只有小厮焙茗与呆霸王薛蟠。这是吴趴人1905一1906年间创作的科幻小说《新石头记》里的设定。不同于一般的《红楼梦》续作,这部幻想小说无意接续原著人物的命运。在开篇作者便明言,他只是欲借贾宝玉这个极具知名度的文化符号,来“写写自家的怀抱”。  相似文献   

18.
说这部600多年前写就的小说影响了中国人的民族性格不为过,《三国演义》诞生后,中国人添加了3个标签:“三国控”、娃英雄控”和“阴谋控”。  相似文献   

19.
在郑州市黄河游览区,有一位农家女子正在创造一项世界之最———大型“红楼梦”砖雕,构图总面积达150平方米之多。根据《红楼梦》原著,撷取其中30个故事进行立体雕刻,实属中国前无古人的恢弘之作。为了这个作品,她已花费了4年时间,估计还需要2年才能完工……  相似文献   

20.
与中国历史学的数千年发展相比,20世纪中国历史学最重要的进步是在中西文化的撞击、融汇和交流中,提出了一系列有关文明演化的全新历史问题。50年代以《红楼梦》讨论为契机的“资本主义萌芽”研究就是其中之一。毕竟,相对于同一时期史学界就历史发展动力、历史创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