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秦元勋1923年生于贵阳市,1937年14岁时,就读贵阳达德学校初中,16岁进入浙江大学数学系,是浙大高材生。1944年考上自费留学、就读美国哈佛大学,1948年学成回国。 他从30年代开始读相对论的普及书,60年代经常运用爱因斯坦的质能关系公式于中国的“核弹研制”,90年代他皓首穷经仍在继续研究“时间、空间与质量”这一主题,他发现并证明了“最小总运动质量”是一个在洛伦兹变换下的新的不变量,在此基础上他建立了一个新的分支一《时间—空间—运动质量的相对论性的绝对性》,它也可简单地说:“最小总运动质量是绝对  相似文献   

2.
英国作家詹姆斯·希尔顿的小说《消失的地平线》勾勒了一个“深藏在高山峡谷”的人间仙境“香格里拉”。多年来人们一直在寻找它。这个曾被认为是虚拟的伊甸园,其实就中国的云南丽江地区。“丽江分为六个区和二十三个半里(一个里是一群村庄,通常这一群村庄围绕一个中心,就以这个中心的名称作整个里的名字)。……香阁里——南山里北面是香阁里。这个名字有两个里:这个里是西香阁里;东面的香阁里在金沙江岸……,,——约瑟夫·洛克忡国西南古纳西王国》“东香阁里,(距丽江城)四十五里,……西香阁里,(距丽江城)一百四十里”——…  相似文献   

3.
马宏光 《神州》2012,(1):54-58
往往,眼皮子底下的、须臾不可离的、看似极为普通的一种物或论(方法),是最珍贵的,就如同空气、阳光、水。是什么啊?度。它小到一个字,大到无限。想想,谁能够离得开呢?可又有谁真正重视过它呢?就像苹果树下的牛顿,终于,有一个人,一个叫李云飞(笔名度知)的人,清醒地看到了它的价值,并将此命题引进学术殿堂,推进和发展到"度学",并传播普及开来……一缕阳光照进来,周遭豁然开朗……  相似文献   

4.
程万琦是一个善于发财致富并乐于助人同富的人,是一个在海外几千万华人中有着极高威望和凝聚力的人,是一个为了让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体育之林鞠躬尽瘁的人。  相似文献   

5.
翁文灏,字咏霓。20年代,曾任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代校长。30年代后从政,先后任国民党政府教育部长、行政院秘书长、经济部长、行政院长等职。全国解放前夕去法国,1951年回国,任全国政协委员。他是中国地质启蒙学者之一,创立了燕山运动学说,曾任地质学会会长。他于1971年去世。13岁,他还是一个孩子,考中了秀才。那是最末一科秀才,延续了千多年的科举取士制度,在新风渐劲的2O世纪初被吹垮了。十年之后,在比利时鲁纹大学,24岁的他获取了博士学位,是中国最早的地质学博士。他的名字叫翁文灏,在本世纪中叶,这一个…  相似文献   

6.
谢剑先生,湖南沅江人,台湾大学文学士及文学硕士,美国匹兹堡大学人类学博士.现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人类学系.并从事中国少数民族及海外华侨社团的研究.谢先生著述颇丰,以中、英文发表的论文分别达数十篇.主要著作有《香港惠州人的志愿社团》、《中译人类学辞典》、《昆明东郊的撒梅族》和《应用人类学》等.庚午年末,趁谢先生回内地作学术交流之机,笔者以“人类学的应用与中国人类学者的责任”为题向他进行了采访,下面就是这次采访的笔录(△——记者,○——谢先生).△很高兴有此机会采访您,今天我想主要就人类学的应用诸问题向您请教.○首先,我要做一个说明:应用人类学是我专业的一个部分,我主要是从事社会人类学和心理人类学的教研.对于人类学的应用虽有所涉猎,但所知道的范围也不是很广,仅就自己所了解与认识到的作一交流.这不仅仅是谦虚.△我请教的第一个问题是:西方应用人类学是怎佯发展起来的?○人类学在西方,特别是在英国以至西欧,发展最早,迄今这门学科至少有150年的历史.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个奇怪现象,就是一直是以理论人类学为主,对应用方面、实践方面不是那么着重.不但不着重,而且传统观点认为:搞应用人类学就丢失了人类学家的资格和味道.故此,应用人类学长期以来是停滞不前的.  相似文献   

7.
我的博士梦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我的梦做得很晚,那是一个迟到的博土梦。话得从头说起。与同代人相比,我始终认为自己是个幸运儿。这幸运,不是指发过什么邪财,我的头上不曾掉过馅饼;在大马路上,也从未拣过金条。我之所谓“幸运”,是说人生机遇似乎总是同代人中最好的。因而对社会、对周围的同事和朋友,心中总是充满感激。当  相似文献   

8.
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在美国的名校拿到博士学位,多半为两个目的所驱使——镀金的身份或是对真正良好研究环境的向往。博士,已经不再仅仅是学历的代名词,更成为了一种划分身份的象征。前者在有捷径可通达之时。多半愿意一掷千金.用金钱换取时间,凭空购买一张西太平洋大学的博士学位证书,反正只要烫金了的证书上署着大名,“博士”的名头就已到手;后者却选择寒窗苦读,从准备、申请、入学、考试、实验、论文、考核到最终毕业,一个人在异国的上千个日日夜夜,换回的是一张薄薄的学位证,还有这些年的经历与知识,一个人总归骗不过的,就是自己。  相似文献   

9.
Jessie 《南方人物周刊》2013,(41):110-110
朋友聚会,来了一个语言学博士。他穿一件发自的格子衬衫,下身短裤,脚上皮鞋自袜,头发偏分,皮肤粗糙,牙齿发黄,说话有股口气。不过声音温和,像在书斋里熏过。  相似文献   

10.
浙江瑞安市有一个由兄妹三人出资100万元,以父亲名义建立的"蔡笑晚奖学助学基金",每年专门资助当地一些品学兼优、但家庭生活贫困的学生完成学业。这兄妹三人分别是:美国宾州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蔡天文,美国  相似文献   

11.
在连连碰壁之后,我只能借助网络的力量,希望让更多人知道医疗体系中存在的问题下午的西餐厅,阳光懒洋洋地洒进来。客人还是很多,伴随着Keren Ann的法国香颂音乐,都在低声交谈。这里是著名的深圳国贸,从此地驱车不用二十分钟,就能到达香港。曾延华高而且瘦,戴着一副大眼镜,坐在沙发上。旁边还有一个大大的包,里  相似文献   

12.
漫话博士     
博士者,博学多闻之士也,博士之名始于战 国时期,《汉书·贾山传》说,他的祖父"故魏壬时 博士弟子也。"秦朝也有博士之名,《史记·始皇 本纪》引侯生、卢生的话说,"博士虽七十人,特 备员费用"。秦始皇悒郁不乐时,往往令博士写 仙真人诗,令乐人配乐演唱。汉初也设有博士, 不过备位待问,并未授以官职。汉武帝立五经博 士,设弟子50人,此后四方来求学者,都从博士 受业,故弟子称老师为博士,博士的含义是师 长。至六朝时期,此风仍相沿不替。《宋书》称壬  相似文献   

13.
北京亚运村藏学研究中心的科研大楼里,常常出入着一个瘦小精干,朴素平凡,却极奇聪慧的藏族青年学者,他就是我们要介绍的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历史宗教研究所的副研究员熊文彬。熊文彬(云丹嘉措),是我国培养的第一位少数民族美术史专业博士,是继知名度已经很高的格勒博士之后的第二位藏族博士。从阿坝藏区到首都北京1967年秋,熊文彬出生于四川省阿坝藏区的一个藏族农家,在家乡读完高中后,于1982年考入中央民族大学藏族语言文学系,1986年毕业后继续在中央民族大学“藏族古代文献”研究生班深造,1989年获藏学硕士学位…  相似文献   

14.
正祖籍山西岚县王狮乡艾蒿沟村、生于美国长于美国的张板桥博士,是"试管婴儿之父"、美国科学院院士张民觉教授的儿子,现任亚裔美国人健康促进机构(AACA)的首席执行官,国际交流计划富布赖特(FULBRIGHT)的高级专家。张民觉和张板桥父子俩有许多差异,但有一个根本的共同点:都植根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土壤之中,在他们的心灵里,同样有一个去不掉的山西情结。  相似文献   

15.
秦汉博士官的设置及其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秦汉设置博士官,直接影响着当时社会历史的各个方面。由于各个时期设置博士官的情况不同,其影响又是不同的。所以,研究秦汉博士官,首先是研究它的设置问题。对此,前人已经作过一些考证,不过,许多问题尚不清楚。本文试图在前人的基础上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一、秦代博士官的设置 春秋战国时代,随着社会动荡,官学下移,士人蜂出。那时候,士的名目颇为繁多,其中之一即称“博士”,亦称“通士”或“达士”。《说文》:“博,大通也”;“通,达也”。  相似文献   

16.
马燕 《神州》2012,(3):98-99
在石景山留学生创业园,有一个第三方免单营销平台——淘免单网。创始人胡捷是一个"60后",但他特意选在五四青年节这一天注册成立公司。翻开履历,胡捷是海归金融学博士,曾是美国联邦储备银行的高级研究员,也曾是投资银行的投资经理,但他却放弃了优  相似文献   

17.
《福建史志》2012,(4):36-36
我国在宋元丰间(1078-1085年)设置武学博士,第一个武学博士为浦城人何去非。 何去非,宇正道,学问渊博。精通兵法,评论古人用兵得失。往往有独到见解。其文风发泉涌,但六举进士不第。宋元丰五年(1082年),神宗下诏,命朝臣推荐累考未中的饱学之士。中书舍人曾巩对何赏识有加,极力推举。  相似文献   

18.
提起拳击运动,人们最耳熟能详的,便是阿里与泰森。作为世界重量级拳坛霸主,他们将拳击这项运动演绎到了极致,创造了空前的盛世。然而,毕竟岁月不饶人,随着这两位"猛兽"的年华逝去,拳击运动似乎也淡出了大众的视线。在当今这个王者已逝、诸侯割据的重量级拳坛,谁是现世纪的盖世拳王?很少有人能说出一二。有人曾说拳击是"要么杀死别人,要么被别人杀死"的运动。人们心中早已给下一个霸主下了定义——"残酷"、"野蛮"、"猛兽"。  相似文献   

19.
王翔 《江淮文史》2009,(6):119-129
梅光迪出生于南陵县奚滩镇西梅村一个书香人家.自小聪颖好学,6岁随父读书,12岁中秀才,时人目之为神童。1911年考取官费留学。人清华学堂留美预备班学习。1913年梅光迪被派往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学习.后转入芝加哥西北大学。1915年因慕新人文主义大师自璧德之名。转入哈佛大学研究院.专攻西洋文学,获文学博士学位.成为南陵县首位留美文学博士。  相似文献   

20.
我的父亲林修灏,生前从未说起他是我国第一个药学博士。2000年,家乡福建省闽侯县寄来的《陶江林氏族谱》《尚干林氏族谱》称家父“获得中国第一个药学博士学位”。我并没有留意,以为这是家乡对他的追思和赞誉,乃溢美之词。后来福建文史资料编委会索要家父的传记,我根据中国医学史有关他的文献资料,整理出(淋修灏教授生平》,并未采纳他是中国第一位药学博士的说法。直到前年,不止一人告诉我,网络上也称:林修灏是我国第一个药学博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