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民间信仰是深深积淀于客家民系中的传统意识,它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自然崇拜、神明崇拜、风水信仰、义民信仰和特殊历史人物崇拜等等。在客家传统社会中,民间信仰是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只要稍稍翻检一下客家地区的老方志、老家谱,大量关于神庙、神坛以及祭神祀神的记载便跃  相似文献   

2.
民间信仰是客家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文章从客家民间信仰的内涵与外廷、客家民间信仰的特性、客家的神明崇拜与风水信仰等方面对近十年来国内客家民间信仰的研究进行了梳理,并从社会文化史的视角进行了评析,以期展现十年来客家民间信仰研究的走向。  相似文献   

3.
民间信仰崇拜是一种极其普遍的文化现象,台湾也有丰富多彩的民间信仰崇拜。台湾的民间信仰崇拜有许多具有潮汕民间特色,例如:三山国王庙,潮军义勇祠,徐三馆以及韩文公祠等,都是在台湾地区流行的潮汕民间信仰崇拜。台湾地区流行的潮汕民间信仰崇拜有一个最大的特征,就是潮汕移民特征。本文试就台湾民间信仰崇拜的潮汕移民特征作粗浅的探讨,诚就教于方家同仁。  相似文献   

4.
邹春生 《民俗研究》2014,(6):134-141
民间信仰是一个族群的重要标识,沉淀了丰富的族群记忆。"客家"是我国一支在赣闽粤边区形成并播迁到世界各地的重要族群。关于客家民系的族群来源,学者通常只关注到了"客家"族群中的北方汉人和南方畲、瑶民族成分,而对其他族群成分却很少提及。从赣南一个客家村落的"水府老爷"信仰入手,通过对神灵信仰的来源、信仰习俗,以及村落宗族关系的分析,认为"客家"的族群来源中,很可能还包含了为以往学者所忽略的"疍民"。  相似文献   

5.
石壁村是宁化石壁客家祖地,现属石璧镇(前禾口乡)的一个行政村。但古代的石壁,还包括今之济村乡南部,和淮土乡、方田乡的北部。石壁客家的民间信仰,除反映客家祖地的特色外,许多方面与周边的汉族的民间信仰差不多,由此可以证明客家不但来源于北方移民,而且有接纳其他民族的宽大胸怀。  相似文献   

6.
民间信仰在此主要指非正统的、非宗教性的,流行在民间的神灵崇祀习俗,官方参与的信仰、某些祭祀仪式和活动亦包括在内.关中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历史人文传统、政治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等因素造就了晚清关中自然崇拜、鬼魂崇拜、祖先崇拜、生殖崇拜、灵物崇拜、赋予超自然力量的人神崇拜、行业神崇拜等不同类型的民间信仰.同时也体现了关中民间...  相似文献   

7.
《一年使用杂字》是清雍正年间一部研究客家方言及客家风土人情、道德、文化、教育、科技的“古代客家民间小百科全书”,是客家先贤智慧的结晶,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和研究价值。该书于雍正7年(1729年)首刊,并一再翻印。广泛流传于闽西、赣南,粤东客家人聚集区。历经数百年而不衰,  相似文献   

8.
长白山信仰是具东北特色的山神信仰文化之一,也是长白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长白山信仰经历了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时代,发展为物格神崇拜、人格神崇拜,历史上帝王封禅、民众祭祀是推动长白山信仰不断演化变迁的推动者。近代以来,长白山信仰发生了变化,从官方信仰空间转换为民间信仰空间,其发挥了调节心理、整合地方、规范道德等社会功能。以民间信仰与民众生活关系为视角,考察近代长白山信仰的发展及内涵的变化,发现在长白山区一带,广泛存在对长白山山神的祭祀和崇拜,其对普通民众的生产、生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丁玉莲 《丝绸之路》2010,(12):36-37
祥瑞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与文化现象,对中国古代的政治和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祥瑞意识发端于原始先民的自然崇拜意识,两汉时期,祥瑞思想系统化并成为一种理论体系,魏晋以后的隋唐时期,祥瑞观念不但作用于当时的政治,而且反过来作用于民间信仰。  相似文献   

10.
吴珍珍 《沧桑》2014,(5):119-122
菇神崇拜是浙南庆元县域香菇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菇神崇拜的表现形式,主要是神位和神庙、菇神祭祀和菇神庙会。菇神崇拜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菇民生活环境恶劣,寻求心理寄托;道教文化使吴三公等道士成"神";百姓从香菇种植中受益,感谢神恩;菇神信仰形成习惯,作为一种习俗传承。庆元县域菇神崇拜现象,带有独一无二的本土化个性特征:菇神是菇民自发信仰的土生土长的历史人物,菇神不是一个,神性不是单一的,辐射范围仅庆元周边地区。菇神崇拜还具有政治、道德功能,并且孕育了"二都戏"。  相似文献   

11.
明清时期,山西忻州地区民间信仰内涵十分丰富,既有对自然神、历史人物的崇拜,也有对宗教神灵、其他民间神灵的敬奉,这一现象在当地的碑刻资料中记载甚为详尽。民众对神灵的信仰集中体现了功利性、自发性以及地方性的特点,透过这些特性,可以窥探到明清时期忻州地区干旱少雨、战争频发的地理、社会环境。而民间信仰在保护自然环境、稳定社会秩序、调节民众心理方面亦生产了一定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中国龙王信仰的基础是先秦时代的龙崇拜,之后在佛教影响、民间创造及统治者的推动下不断变化并在宋代最终定型。这一过程涉及三个重要节点:第一个节点是龙神信仰的形成,涉及龙从兽形到人形、祈雨形式从巫术到祭祀的变化,佛教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二个节点是"龙王"名称的采用及其信仰的普及,宋代统治者出于集权目的的封赐促成了这一变化;第三个节点是海龙王信仰的形成,涉及四海龙王对传统四海神的取代,这一时期龙王地位的上升、佛教影响的扩大都起到了助推作用。  相似文献   

13.
客家人迁台的时间,虽然比较闽南人迟,但他们在参与台湾岛的开发与建设中,所作出的巨大贡献不容小视。关于客家人北台湾的开发,以及梅县与北台湾民间信仰的研究,学界已发表相当多的成果,本文是作者在参考学界成果的基础上,根据田野考察与地方文献资料所作出的初步分析,意在探讨客家文化的传承,祈望学界多多教正。内容包括:客家人与北台湾的开发、北台湾的客家民间信仰特点、粤东梅州客家民间信仰特点、思考。  相似文献   

14.
传统社会,由于国家的统治机构只到达了府县一级,府县以下基本上是实行乡村自治。而中国传统社会结构是以宗族为单位,并且在乡村社会,宗族又与神明崇拜活动交织在一起,成为不可割舍的一个有机整体。因此考察、诠释地方宗族与神明崇拜活动无疑是我们认识客家乡村社会的主要楔入点。2000年8月份,笔对松源镇郊的圆岭、田心、寺边、五星四个村落进行了为期10天的调查,重点考察了该区域的王氏宗族的发展历史及区内的圩市贸易与民间信仰等诸情况。  相似文献   

15.
槟榔屿是马来亚地区最早出现客家人组织的地方,本文以当地嘉应、增龙、惠州、大埔、永定五属客家人的组织历史为例,说明它们历史以来的主要活动是崇拜开拓先人、原乡神明以及先贤化身的本土保护神,通过年复一年的定期祭祀,满足身在异域的成员对原乡的文化意识与历史记忆的依赖,并因此进一步历经数代人形成了长期实践的本土客家历史记忆;  相似文献   

16.
刘晓燕  董向红 《沧桑》2011,(1):100-101
通过走访调查发现民间信仰中的土地神崇拜、观音崇拜、财神崇拜等神灵崇拜都是广大民众心理需求的体现,表现出强烈的功利性目的。造成这种功利性的原因主要是中国古代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文化的影响,以及广大农民认知的有限性,人们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造成的精神空虚。因此只有树立科学的生活态度,提高人的认识与自信,才能消除迷信心理和盲目崇拜。  相似文献   

17.
唐末五代至两宋时期,在客家地区形成了一个重要的风水流派——江西形势派。明清时期,风水活动已经成为一种风俗普及于赣闽粤广大客家地区,风水信仰亦由此深入人心,成为客家人的一种传统意识。客家人的风水信仰对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起到了重要作用。如客家人出于"山环水抱"的风水观念,往往将宅居建于山坡下或河湾处,形成一个个聚族而居的村落,世世代代守护着身边的青山绿水;出于风水信仰,引活水环村,在房前开挖"风水塘",对古村落的水口、后龙山、风水林、村边河流、排水系统进行营造和保护等,为科学利用和保护水资源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值得认真研究和总结。  相似文献   

18.
在客家研究的著述以及有关的古今地方志书中,都没有提到客家人的猎神。由于狩猎活动通常秘而不宣,与之相联系的猎神崇拜也就多了几分神秘而比较隐而不露。然而,猎神崇拜在客家人中确曾存在,并且,我们还可以在畲族寻得其根。  相似文献   

19.
客家地区民间信仰丰富,节庆活动多,一方面继承了中原文化传统,如社神崇拜等,另一方面又接受了土著民族的文化传统,如三山国王信仰等。三山国王祖庙在今揭西县河婆镇.相传为隋唐时期俚人信奉的独山、明山和巾山三山的山神,后传播至潮梅及闽西、赣南等地,被客家人所接受,并随客家人传播至台湾乃至海外,并成为客家人的守护神。同时继承了传统儒家“春祈秋报”的人文传统,从而保存了大量原生态民俗传统的信息,丰富而多元,为我们认识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视角。  相似文献   

20.
广府民间信仰中的女神崇拜甚盛,大体有两类背景:一是母系社会的遗风,一是巫神文化的遗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