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论良渚文化玉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玉琮是良渚文化重器,因其造型奇特精巧、构图优美对称、寓意深奥神秘而著称于世.1986年浙江余杭反山、瑶山墓中玉琼上发现雕琢精细,令人叹为观止的“徽像”,更为中外学者所瞩目,激起人们去揭示其蕴含奥秘的热情,玉琮遂成为一项世界性的研究题目.笔者不掩谫陋,愿就分歧最大的几个问题略陈管见,以求教于方家.良渚文化玉琮一般可分为扁圆筒形和方柱形两大类,前者外壁以减地法突出四块对称的长方形凸面,每一凸面上都以阴线琢刻有兽面纹,其琮身低矮如镯状,故又称镯式琮.后者琮身外表呈正方形柱体,上比下稍大,四面正中各琢刻有竖向的凹槽一道,同时又多在竖槽两侧凸面上刻出等距的横向凹槽,把琮身分成若干节.每节以四角为中轴,在相邻的两个凸面上对称琢刻出或繁或简的“兽面纹”.琮身上下端(射面)作圆形,中心对钻有圆孔.这便是人们所称的“内圆外方”而中穿孔的方柱式琮,是规范后的典型玉琮.  相似文献   

2.
良渚文化玉琮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型式研究良渚文化玉琮,早在1936年施昕更先生发掘良渚遗址之前即有出土,但多流于海外。对其真正的认识,是从1972年江苏吴县草鞋山发掘之后开始的。迄今为止,经科学发掘的材料除草鞋山之外,已有江苏吴县张陵山、常州寺墩、上海福泉山以及浙江余杭反山、瑶山等数处。这些有确切地层依据的材料,  相似文献   

3.
周玮 《东南文化》2001,(11):60-64
本文简要回顾玉琮名称的渊源,主要探讨了《古玉图考》中有关玉琮的定名,指出良渚文化玉琮的名和形的确定以《古玉图考》为源。在评述各主要观点的基础上,探讨良渚文化玉琮的渊源,提出了宏观上的“一元说”和微观上的“多元说”。  相似文献   

4.
良渚文化玉琮纹饰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琮是中国古代具有神秘色彩的一种器物。历代学者都根据《周礼》上“黄琮礼地”的记载,视玉琮为周代礼地之器。清末以后,随着出土玉器流传到国外,形制和纹饰奇特的玉琮为欧美日本的古玉研究者所注目,遂成为一项世界性的研究课题。1972年以来,考古学的实践证明:玉琮是分布在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的典型器物之一。在新的基础上,学术界正对玉琮等玉器重新进行全面的探讨。本文立足于对玉琮纹饰进行考察,探析其宗教意义和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5.
玉琮是良渚文化时期的代表性器物之一.近年来,已有多篇文章问世.现作者依据其出土地层关系及器物形态,对良渚玉琮的型式和年代序列再作些探索.一、型式:笔者将良渚文化玉琮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目前发现共9件,分别出土在江苏吴县张陵山、常州寺墩、常熟黄土山、上海福泉山、新沂花厅和余杭瑶山等遗址中.  相似文献   

6.
要讨论玉琮,首先要给玉琮下一个定义。玉琮分为大玉琮和小玉琮两种。其中小玉琮的尺寸与玉管相似,所以,《反山》一书的作者称其为“琮式管”。这种与管功能类似的小玉琮,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7.
Zong, as a popular kind of ancient jade,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ritual vessels in the preliminary age. Zong‘s shape is a cube with a hole drilled through the center, which is square outside and round inside, big-headed and small-ended. It reflects the naive worldview and belief in the preliminary age. The ritual function and witchcraft determine the shape of Zong.  相似文献   

8.
周玮 《东南文化》2003,(3):19-24
从玉琮的器形和纹样两个方面着手,对良渚文化玉琮进行分型、分式,并尝试着为玉琮分期,归纳出各期各段的特征。  相似文献   

9.
反山12号墓中出土的玉琮王(M12:98)是良渚文化玉器的巅峰之作。琮的器型变化体现了玉器制作的节约原则,完整的神人兽面纹则是随着神化体系的完善,经历了一定发展过程而逐步形成的。  相似文献   

10.
浙江余杭反山发现良渚文化重要墓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物》1986,(10)
反山遗址位于杭州市区西北,杭宁公路25公里北侧,属余杭县长命乡雉山村,1971年发现。是一座高约5、东西长90、南北宽30米左右的人工堆筑的熟土墩,是分布在北湖、长命、安溪、良渚四乡的良渚遗址群中的一处。从断面观察,包含物中有少量良渚陶片,并偶见汉墓残砖。反山之西20余米,有一断崖,露出大片灰层,包含物属良渚文化。山南现存三口小池塘,北侧较远处还有一片大池塘,这些池塘可能与堆筑此墩有关。  相似文献   

11.
周玮 《江汉考古》2004,(2):43-47
全面、客观地考察良渚化玉琮的基本特征,是研究良渚化玉琮功用的基本功课。本在网罗良渚化玉琮出土资料的基础上,分四个部份剖析了和出土玉琮相关的基本事实,并对以往的有关观点做出了一些客观的修正。  相似文献   

12.
陈淑英 《文物世界》2010,(3):14-17,33
<正>中国有着悠久的玉文化历史,沉淀丰厚的玉文化内涵,串联着中华民族文明史的始末,自然形成了中国人特有的崇玉、爱玉的文化传统。古玉精美绝伦、种类繁多,被赋予象征涵义。《周礼·春官·大宗伯》曰":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  相似文献   

13.
良渚文化玉琮及相关纹饰的文化隐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峰 《考古》2012,(2):84-94
良渚文化中一种典型、奇特,且颇具神秘色彩的器物——玉琮,长久以来一直受到研究者们的关注。迄今为止,关于它的研究文章,数量已经相当之多。有关玉琮的研究,一般集中于其形制、纹饰、源流、年代、功能、工艺等方面,观点多样,迄无定论。笔者近来对玉琮也略有思考,发现玉琮的形制、神人  相似文献   

14.
作为体现权力和信仰的良渚文化玉器,其种类和组合、品质和数量、形制和刻纹反映了拥有者的身份、等级和地位,琮、璧、钺(玉钺杖)和复杂玉头饰,以及标识独特身份的独特玉器成为良渚文化成组玉礼器的核心内容。神像是良渚文化成组玉礼器的灵魂,具有复杂几何结构、且形制和神像自始至终贯穿的琮,成为良渚文化成组玉礼器最重要的代表。反山王陵是良渚古城遗址迄今为止发现的最高等级墓地,M12:98大玉琮也是迄今为止出土的雕琢最为精美的良渚文化玉琮。反山大玉琮作为良渚文化玉琮的集大成之作,对其及良渚文化琮的出土情景、形制与结构及其反映的观念与信仰、制作工艺等进行详细而系统的解读,有助于进一步理解良渚玉文明的内涵和本质。  相似文献   

15.
16.
良渚遗址是良渚文化的典型代表性遗址之一。1936年由施昕更先生主持发掘了这个遗址,这是对太湖地区史前文化的第一次科学发掘,出土了大量遗物。梁思永先生根据出土陶器的某些特点,作为龙山文化的一个地区,称为杭州湾区,同时他还指出:“大量的圜底、圈足和平行横线的凸纹,是  相似文献   

17.
反山良渚文化墓地初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986年,我们在浙江余杭县良渚遗址群内的反山发掘了一处良渚文化的大型墓地。反山总面积在2700平方米以上,这期发掘仅在西部660余平方米的范围内就发现了11座良渚文化大墓,出土随葬品1200余件(组),其中玉器占90%以上。反山墓地系  相似文献   

18.
后头山遗址位于杭州余杭区星桥街道南星村,西距良渚遗址群约16公里.遗址处于一片以主峰海拔为93.1米的横山及其余脉构成的小山地的西北部.遗址附近也分布着许多低山,西南有天目山余脉之半山、黄龙山和皋亭山,西北和东南分别有超山和临平山等孤山.山间水田海拔多在4米左右(图一、图二).1993年在横山的东南坡清理过两座规格较高的良渚文化时期墓葬[1].  相似文献   

19.
<正>玉琮是我国古代玉器中十分常见的一种玉器。关于玉琮的认定却有着一个不断变化和深化的过程,从纯文字资料到绘图的出现,再从绘图到实物的出现,经历了一个认识不断符合实际的认知历程。《周礼·大宗伯》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春秋时期的齐国官书《考工记·玉人》中也有这样的记载:"大琮十有二寸,射四寸,厚寸,是谓内镇,宗后守之。"这也许是史书中关于玉琮最早的记载,此后,关于琮的记载不绝于世,但往  相似文献   

20.
正1987年,在浙江余杭县南湖出土了一件黑陶罐。陶罐为斑驳的黑褐色,造型为小口短颈,广肩弧腹,圈足外撇,口径12.8、高26.4厘米,陶器上刻有多个连续的图案或符号(1)。这些符号或图案位于罐的肩、腹部,它是在陶罐烧成后刻上去的。十个连续的图形符号(如果将上行中间和下行左侧的一大一小两个符号视为一个合体的"文",则为八个)。这件陶器属于良渚文化,其年代在公元前3300~前2200年间,是已知年代最早的连续排列的符号之一(2)。该刻画陶罐公布后,引起了语言学、古文字、历史学和考古学研究者的极大关注,凡是论及汉字字源和中国文明起源问题时,南湖陶罐的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