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三十多年前,詹宏志离开家乡南投县草屯镇,带着半条棉被、两件衬衫、一本《荒漠甘泉》,高分考入台大经济系。棉被的另一半被他哥带走,那本《荒漠甘泉》是中学老师所赠,因为蒋经国的推荐成为当时的热门书。行李中还有一把“扁钻”——压扁的长铁钉,是那一代台湾人小时候所能拥有的最便宜的防身武器。临行前,母亲只吩咐他两件事:人多的地方不要去,千万不要写文章。当时略有文艺倾向的小孩大都受过此类教训,母亲们别无所求,只希望自己的孩子“苟全性命于乱世”。  相似文献   

2.
孙中山与澳门孙中山与澳门关系密切。1866年,孙中山在离澳门仅37公里的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一户农民家庭呗抓落地,来到人间。少年时代,孙中山的父亲在澳门板樟堂街的一间鞋铺里当鞋匠并兼理裁缝,他因此而随母亲和兄长经常往返于香山与澳门之间。1878年,孙中山刚满13周岁,便第一次远离家乡,跟随母亲先来到澳门,然后从这里乘船前往檀香山,到“意奥兰尼学校”读书。走向大海天地宽。刚步出家门的少年孙中山在澳门平生第一次见到如此众多的“高鼻子”、“蓝眼睛”,第一次接触到西方文化,这使他心潮萌动,大开眼界,留下极为深刻…  相似文献   

3.
泰国盘谷银行是目前居于泰国和东南亚银行之首的世界著名银行,其创始人为泰国“金融巨子”陈弼臣。陈弼臣的故乡在我国广东省,清朝末年其父亲为生活所迫到泰国谋生,1910年6月24日生下陈弼臣。陈弼臣两岁时,父亲让母亲带他回到家乡广东省潮阳县,希望儿子能接受华文教育。在家乡陈弼臣刻苦学习,以优异的成绩考进潮阳六都中学。然而中学未读满一年,因家贫无力交纳学费,年方17岁的他向人借了八个大洋,辞别母亲,远行泰国谋生。  相似文献   

4.
聂耳的故事     
一次不平凡的演奏一九二○年,聂耳的母亲生了一场大病,痊愈之后,外公外婆带口信来,说他们很想念女儿,叫她回家乡见见面。母亲也很想见见久别的双亲,决定回家乡峨山一趟。聂耳听到这个消息,拉着母亲的手说:“妈妈,我也要去!”聂耳刚刚初小毕业,又是假期,是可以走走的。母亲不偏心,决定把三兄弟都带去。聂耳激动得手舞足蹈,还即兴编了一首“回外公家”的歌,在院子里唱起来。峨山县距昆明有两百多里,走一截水路  相似文献   

5.
于洋“文革”中的遭遇彦欣于洋,1930年生于山东黄县(今龙口)。1936年家乡连遭灾害,父亲病死东北。他随母亲流落到东北长春。儿童时代遭受过孤儿院的虐待,饱尝了流浪生活的凄苦。中小学时代就读于吉林北山小学和长春文化中学。1945年日本投降后,于洋在当...  相似文献   

6.
杨河洲 ( 1 899~ 1 948) ,字鸠亭 ,河南省杞县小寨 (今杞县泥沟乡前小寨 )人。杨河洲出生于家境比较殷实的家庭 ,其祖父重视教育 ,家教甚严。杨河洲幼时在私塾学习 ,后就学于家乡附近的阳社学 ,1 92 3年前后毕业于杞县初级师范学堂。通过一系列的教育 ,杨河洲对当时国家内忧外患的情景有了初步了解。军阀混战、列强入侵、人民苦难的情形 ,使他忧国忧民的思想逐步形成。回到家乡任小学教员后 ,即将这种思想教育儿童 ,他认为只有让国民受到良好的教育 ,树立爱国爱乡的思想 ,才能打下为国家富强、为家乡振兴的思想基础。为此 ,他将教书育人…  相似文献   

7.
且读王小波     
初读王小波,是因为他的死。他死在1997 年,死后,他的夫人写了一篇悼文,称他为“浪漫骑士”、“行吟诗人”、“自由思想家”, 说他的生命像樱花,说他带给了她幸福的二十年。我很好奇,便问母亲:“王小波是谁?”母亲连连摆手:“那个人的书你看不懂的。”我那  相似文献   

8.
中国现代民俗学从学科初创之际一直到当代学术研究之中,对家乡民俗的观照成为贯穿始终的传统和特色,这与西方民俗学从异域文化到“回归本土”的发展轨迹形成鲜明的对照。相对于异域文化研究而言,家乡研究属于本土文化研究的一部分,其所具备的独特优势自不待言。然而,在家乡顺利地开展田野工作的表象之外,研究者承担的角色冲突与心理困惑并不少于异文化研究者。有学者直接指出,  相似文献   

9.
茂地僧人     
认识杨延康二十年有余。他的摄影之路曲折、艰辛,但坚韧。一个成功的人往往都很偏执,杨延康的偏执地在藏区。“每个人来到人世间是注定要与一些人和事结缘的”,杨延康这么说过,他这辈子可能终身与摄影、与宗教、与藏民族结缘了。“影踪”栏目是一个影像的“博物馆”,有幸请来杨延康用摄影为我们讲述一段他心底里的藏地故事,实乃不易。我认同他对摄影的理解:“真正的摄影是平静的,平淡的。平淡的不平静才更让人感动,好的片子是看不到摄影师的,他们会隐蔽在相机后面。”  相似文献   

10.
宋代兴化(今莆田),有一位杰出的史学家叫郑樵。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几十年如一日,在家乡读书、教书和著书,走上一条自学成才的成功之路。他的代表作《通志》与唐杜佑《通典》、元马端临《通考》合称“三通”,为古代知识分子必读之书,有“士不读三通,是为不通”的说法。其中  相似文献   

11.
“我前年去看望他的时候,他还表示想等天气暖和了再回金寨看看,没想到突然就走了。”金寨县委书记陆秀宗语气沉重地说道。四年前最后一次回乡据陆秀宗介绍,洪学智生前曾多次回到老家,最后一次是2002年5月。当年5月2日,已经89岁高龄的洪学智将军回到金寨。回到阔别多年的家乡,洪老非常激动:“家乡的面貌有了很大变化,我很高兴。人到老年倍思乡啊,我始终牵挂着家乡,牵挂着家乡人民。”  相似文献   

12.
木马     
永仁县宜就有个村子叫木马。为什么叫这个名字?有这样一个故事。传说,有一年鲁班离开家乡——山东鲁家湾,跋山涉水到肃州去做木活。一去就是两年,没见回家。鲁班的母亲白天盼,黑夜想,扳着手指计算着儿子回家的日子。儿媳妇总是在一旁心地平静地说:“娘,他在外边平平安安的,您老人家放心!”说来也怪,这时,鲁班老婆的肚子慢慢显得大起来。隔壁邻舍的人叽叽咕咕,婆婆  相似文献   

13.
霍英东原名霍官泰。祖籍广东番禺。1922年,他诞生在香港一户舢板之家。父亲靠舢板驳运为业,终年劳碌不得温饱。因陆上无一立锥之地,被奚落为“水流柴”。他的童年是在极端贫困中度过的。17岁时,他的父亲在一次风暴中舟覆人亡,尸体漂流到荃湾附近才被家人找到。母亲将他安葬在青衣岛上。他的两个哥哥和母亲在风浪中曾被掀入大海,两兄死亡,母亲有幸被救起。这年他的大姐19岁,妹妹15岁,全家4口人的重担,统统压在母亲的双肩上。贫困无依、居无定所的霍家,后来流落到香港一个叫做湾仔的棚户区。霍官泰母亲没有文化,只能靠缝补洗衣维…  相似文献   

14.
伯乐、司令与《小二黑结婚》 杨老说,《小二黑结婚》比其作者赵树理(原名树礼)更有名。赵树理生就一派乐天性格,他多才多艺,善敲打锣鼓,还会唱,对艺术有一股子“疯迷”劲。“文革”中,他被打成“黑作家”、“反革命”,株连上了“彭德怀杨献珍这条又粗又长的黑线”。他象彭德怀一样,被打断了肋骨,还照样开批斗会,还照样被逼写认罪交代。1970年9月下旬,他倒下了。 “他比我小10岁,比彭老总小8岁。彭老  相似文献   

15.
罗雨林 《纵横》2014,(3):45-47
一代名医、我的父亲罗易乾博士逝世已近40年了。先父生前处事低调,从不宣扬自己,即使是在遭受“文革”厄运、蒙受冤屈、被打成“牛鬼蛇神”和“国民党残渣余孽”时,也不认错、不申辩,不找关系保护自己。所以人们对他一生所做过的种种对民族有益的事,大都早已淡忘。直至前不久,我突然接到家乡广东省兴宁市负责编修地方志和研究历史文化、  相似文献   

16.
人物卷是新志书中最吸引入的一个部分。人物因其所蕴含的文化魅力.成为一地地域文化中的亮点。通过了解入志人物的精神风貌,激发读者热爱家乡的自豪感和建设家乡的积极性。并以乡情为纽带。更好地争取外力建设本地。这就是新方志人物卷“名人效应”的体现。作者还讨论了续志人物传编纂应解决的一些问题:定位要准确,写法要生动,入志人物的选择层面要拓展。客观对待“生不立传”。  相似文献   

17.
姚远 《文物世界》2013,(6):61-63
杨二酉作为清朝乾隆年间的名人学士,壮年时期“原品休至”,回到家乡晋祠,为晋祠的文化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本文试图将杨二酉为晋祠所做出的贡献作简单的介绍。  相似文献   

18.
一、千姓的来源千姓源出于古代少数民族氐族 ,相传是东汉氐族酋长杨千万的后裔。清代学者张澍在他所撰的《姓氏寻源》一书中说 :“氐王杨千万入蜀 ,故蜀有千姓。”他还说 :“蜀有阡姓 ,或氐王杨千万之后 ,加邑为阡。”(按 :原文有误 ,“阝”字作偏旁部首是“左阜右邑” ,阡字从  相似文献   

19.
<正>我的家乡福建省永春县蓬壶镇,是颇有名气的侨乡,是永春县的历史文化名镇、集贸重镇。据统计,有海外侨胞、港澳同胞、台湾同胞(统称“三胞”)近60000人,分布海外27个国家和地区。如果要夸家乡的好,首先会想到我的母校——与“侨”字有密切关系的毓斌中学(后来更名为永春第三中学)。它位于蓬壶镇三角街北部的一处叫“寨心尾”的山岗上。我从1952年至1959年,  相似文献   

20.
我的二舅杨朔死于1968年8月3日一个暴风雨的夜里,身边没有一个亲人,但是这一夜我和母亲都几乎彻夜未眠,我们期望着,期望着他能有一线生机。天亮时传来了他夜里辞世的消息,近在咫尺却无法相救,甚至说不上一句安慰的话。悲愤、无奈之情难以形容。多少年来他的死象恶梦般压在我的心头……。前些年我有机会去美国,参观了华盛顿图书馆。据说这是世界上藏书最全的图书馆之一。我带着好奇,试着请管理人员替我找一找是否有杨朔的作品,哪想到他一下子为我查出了三十多本,其中不仅有他早期的作品,甚至还有抗美援朝时期的作品,如《三千里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