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龙门石窟“北市彩帛行净土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北市彩帛行净土堂(简称净土堂),是龙门石窟中一个规模不大的洞窟,位于龙门石窟西山南部崖面处,窟门东向。它北临龙门石窟最南端的一所北魏窟——路洞,南距唐武周时期开凿的龙华寺洞不远。此窟在龙门石窟群中虽属一所小等偏小型窟,亦未作过专门报道,但它的内容和题材却涉及我国佛教史和经济发展史的许多问题,引起了一些专家学者的注意。1989年5月,笔者对此窟作了详细调查,现作一简要介绍,并略述与之相关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2.
河南省洛阳龙门石窟,是我国著名的三大艺术宝库之一。她的二千一百多个窟龛,犹如斑斓的群星,点缀在伊河两岸的峭壁间。奉先寺就是这群星烘托中的一轮明月,闪烁民族的艺术的光华(图一)。龙门奉先寺开凿在龙门西山的中段,唐代人称之为“大卢舍那像龛”。这一带的岩石,据地质学家考察,认为是寒武奥陶纪石灰岩和中寒武世石灰岩,是一种淡黄色厚状灰岩夹薄层灰岩。这种岩石层位厚,硬度  相似文献   

3.
王青茹 《文物世界》2005,(1):23-24,22
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南郊13公里处的龙门石窟开凿于公元493年,即北魏从山西平城(今大同)迁都洛阳前后。在随后长达400多年的历史中,洞窟、佛像的雕凿工作断断续续,但从未停止过。漫长的雕凿史使龙门石窟窟龛密集,佛像众多,现在保存下来的较完整的窟龛有2000多个,佛像10万余尊。  相似文献   

4.
洛阳龙门西山北端现龙门石窟研究院所处的红石沟北崖中段近巅处一个小平台后部崖体上,开凿一小型窟龛群(图一)。  相似文献   

5.
1998年秋,龙门石窟新发现了一组4个洞窟,在造像内容、洞窟保护措施等方面均丰富了龙门石窟的内涵。兹报告如下。 1.洞窟位置在龙门石窟东山,“擂鼓台”与“一道桥沟”之间的山腰上,下距洛(河南洛阳)界(安徽界首)公路30余米,海拔约260米的地方,有一宽约20米的较为平整台地。新发现的洞窟就位于这一台地东侧的崖壁上,共有4个,洞窟方向均面西,自南向北编号依次为新1~新4窟(图一、二)。 2.洞窟内容新1窟圆拱空龛,高65、宽37、深10厘米。新2窟形制前庭后室窟(图一)。前庭平面近  相似文献   

6.
响堂山石窟是我国石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代表北齐的时代风格。它上承魏风,下启隋唐,是石窟造像逐步汉化的一个重要过渡阶段。其间,虽然时间短暂,佛教没有发生大的变化,但此时开凿的响堂山石窟,却表现出自己的个性,“塔形窟(龛)”就是绝好的例证。“塔形窟龛”是响堂山北齐窟龛的主要形式,它将佛教石窟、印度古塔及中国传统的木构建筑形式融为一体,这在我国石窟中实为少见。绝无仅有,是研究北朝建筑,中国古塔的珍贵资料。  相似文献   

7.
龙门碑刻中古地名及相关问题杨超杰龙门石窟位于古都洛阳南12.5公里的龙门山上。自北魏太和十七年(493年)开始营造①,隋唐大规模续凿,历数百年镌刻磨砺,现存窟龛2345个②,造像10万余躯,造像题记2780品③,佛塔60余座④。与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  相似文献   

8.
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南郊5公里处的龙门山麓,始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前后(493年),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宋、明诸朝400余年的营造。现存窟龛2300多个,造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2800多块、30余万字,佛塔70余座。自石窟艺术传人中国后,皇家直接开窟造像,除云冈的昙曜五窟外,龙门石窟是北魏、唐代皇家贵族发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具有浓厚的国家宗教色彩。  相似文献   

9.
夹江千佛岩现存摩崖造像165龛,分为六个造像区,初步分为五期:盛唐、中唐、晚唐、五代~宋初、明代。中晚唐~五代造像以中型龛为主;明代造像绝大部分为微型龛。中晚唐~五代龛窟龛楣以带三角斜撑为主;明代龛窟龛楣均无三角斜撑。特殊造像题材有三佛并坐、四佛并坐、净土变、阿弥陀佛与观音地藏并列、观音地藏并列、双观音、地藏独尊、毗沙门天王、千手观音、三圣僧、塔等。各区的造像中均存在后代加装和改刻现象。  相似文献   

10.
卜小翠 《丝绸之路》2013,(22):10-11
北石窟寺现存的隋唐窟龛261个,占窟龛总数的80%以上。其造像形式多样,造型精美,雕刻技巧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平,佛与菩萨、弟子、力士、供养人都雕造得丰满圆润,生动健美。其中有四处窟龛以阿弥陀佛为主尊,从窟内题记可以看出,阿弥陀造像的功德主都是地方的中例、官史和一般平民百姓,他们显然都有超生西方净土的强烈愿望,足见在隋唐时期阿弥陀净土信仰已被社会各阶层人士普遍接受。  相似文献   

11.
庆阳北石窟寺现存窟龛296个,其中唐代亩龛约占全部窟龛总数的2/3。本文特唐代窟龛分为初唐、盛唐、中晚唐三个阶段,系统地述评了它们的大致状况及其遗像特征。  相似文献   

12.
龙门石窟佛教瘗葬形制的新发现——析龙门石窟之瘗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龙门石窟不但有藏尸的瘗窟,而且还有葬灰的瘗穴,这是在龙门首次大量发现的佛教岩葬瘗穴遗迹。笔者对这一佛教瘗葬文化遗存作了系统考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一瘗穴根据龙门石窟的窟龛形制与大小,窟龛内容与设施,窟龛功能与作用,所有窟龛可分为造像的像窟(含龛,下同),坐禅的禅窟,葬尸的瘗窟,葬灰的瘗穴4类。像窟无需赘述;禅窟是僧、尼静心思虑,坐禅修行的洞窟;瘗窟是埋葬僧俗尸体的洞窟,瘗穴则是瘗藏僧人骨灰的洞穴。因前三类洞窟已  相似文献   

13.
巴中石窟分为隋、初唐,盛唐,中晚唐,宋至民国四个时期.巴中石窟的龛窟多为双重龛,外龛呈长方形,内龛有素面圆拱形龛、带纹饰龛楣的圆拱龛、佛帐龛三种形式.外方、内二重檐的佛帐龛存在于巴中石窟各个时期.盛唐时期巴中石窟精美的佛帐形窟龛与精湛造像相结合,形成了巴中石窟独有的艺术风格,被专家学者誉为——“巴中样式”.  相似文献   

14.
前言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年)迁都洛阳,佛教造像的舞台也从大同转移到洛阳。一般认为造像样式中国化(下称“汉化”)过程始于云冈第六窟,此后为龙门石窟所继承,并取得进一步发展,最终在以宾阳中洞和莲花洞为代表的龙门北魏诸窟中完成。这种看法是建立在故水野清一、长广敏雄二氏卓越的调查研究成果之上的①,至今仍得到学术界的广泛认可,水野、长广二氏在《龙门石窟研究》一书中高度评价了龙门的线刻艺术,指出“龙门北魏窟可以说是云冈造像的延续,但是,必须认识到在其它方面则另有基础”,其后,吉村怜氏基于云冈与龙门天人图象…  相似文献   

15.
山东历城黄石崖摩崖龛窟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黄石崖在山东历城西南螺丝顶山主峰西侧,西北与济南市南郊千佛山相邻。黄石崖龛窟造像是山东最早的北朝摩崖造像,现存大窟1个,小龛28个,造像约79躯。龛窟间有北魏正光至东魏兴和年问的造像题记8则。山东省北朝摩崖石窟造像仅有黄石崖和济南以东15公里处的龙洞造像,龙洞造像为东魏至隋所雕。黄石崖石窟与中原北方龙门、巩县等石窟有密切关系,在山东以至中国石窟中也有一定地位。  相似文献   

16.
《中国文化遗产》2006,(5):110-111
龙门石窟是我国三大石窟艺术宝库之一,始凿于公元493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际,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宋、明诸朝400余年的营造,在伊河两岸的峭壁上形成了南北长达1公里、具有2300余座窟龛、10万余尊造像、30余万字碑刻题记的石窟遗存。  相似文献   

17.
黄河南岸以洛阳为中心的河南中部北魏晚期至东魏石刻佛像,代表着当时北方中央造型式样.绝大多数实例着双领下垂式袈裟,基于袈裟表现形式的微观变化可分为五组,前两组皆为龙门古阳洞实例,在沿袭大同云冈石窟佛像特征的同时形成自身独特性.第三组皆为龙门北魏窟龛中尺寸较大的主尊佛像,出现了多种新特征,第四组在云冈佛像造型基础上向程式化和装饰性发展,第五组是受前四组影响的洛阳周边地区小型洞窟龛像及零散单体造像.五组佛像大致呈先后发展次序,人体造型变化不甚显著,外在袈裟表现则是此时期佛像造型的重心所在.  相似文献   

18.
广元皇泽寺石窟调查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皇泽寺石窟坐落在四川省广元市西1公里的嘉陵江上游西岸,与东岸的千佛崖隔江遥遥相望,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0年代及60年代初,发表过关于皇泽寺石窟的简介。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我们又进行了调查。皇泽寺古窟现存窟龛50个,大窟6个,造像1203躯(图一)。现按时代顺序作简要介绍。北朝后期造像1.中心柱窟(编号第45窟)方形平顶窟,前凿窟门,窟中央凿中心方柱。窟室三壁各凿一大龛,龛中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五尊像,龛顶雕7佛、8飞天,大龛两侧各开一  相似文献   

19.
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南郊十三公里处的龙门石窟开凿于公元 493年 ,即北魏从山西平城 (今大同 )迁都洛阳前后。在随后长达四百多年的历史中 ,洞窟、佛像的雕凿工作断断续续 ,但从未停止过。漫长的雕凿使龙门石窟窟龛密集、佛像众多 ,现在保存下来的较完整的窟龛有两千多个 ,佛像十一万余尊。我国古代勤奋、聪颖的雕刻家们在这里创造了许多栩栩如生、形神兼备的迦叶和阿难两弟子形象。他们大都以一老一少的固定模式出现在主佛的两侧 ,成为佛的胁侍 ,跟随佛祖 ,传经说法。本文拟对两弟子的来历及龙门石窟两弟子形象予以较全面的分析 ,并讨论其在北…  相似文献   

20.
被誉为中国三大石刻艺术宝库之一的龙门石窟 ,位于洛阳市南 1 2公里的伊河两岸的崖壁上 ,这里古称“伊阙”。《水经注·伊水》云 :“两山相对 ,望之若阙 ,伊水历其间北流 ,故谓之伊阙矣。”约自隋炀帝时 ,遂称龙门。伊阙山地大规模的开窟造像工程则肇始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 (公元 493年 )的策迁洛阳。其创始窟即是名为“孝文窟”的古阳洞 (旧称“石窟寺”图一 )。本文仅就孝文帝与古阳洞的营建问题谈谈个人的看法。图一 古阳洞石窟龙门古阳洞的开凿年代就是龙门石窟的开创年代。这是目前学术界一致的看法。但对古阳洞的确切创始之年 ,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