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考察了“鼎”、“镬”、“锅”三个词在历史文献中的出现情况及其在现代汉语方言中的地理分布,试图从方言地理学的角度,对“鼎”、“镬”、“锅”的历时演变进行新的探索与分析。  相似文献   

2.
本考察了“鼎”、“镬”、“锅”三个词在历史献中的出现情况及其在现代汉语方言中的地理分布。试图从方言地理学的角度,对“鼎”、“镬”、“锅”的历时演变进行新的探索与分析。  相似文献   

3.
赵硕  王润孝  郭永建 《人文地理》2006,21(3):124-126
方言是社会交际的工具,社会的发展是方言发展的根本原因和基本条件。网络方言也同样是随着网络信息社会的出现而产生的,本文就网络方言产生的原因、本身特点以及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针对网络方言研究背景,从网络文化社会方言的发展现状及特点入手,提出网络语言正在成为一种新的社会方言并从其简略化、图形化、符号化和时尚化等方面分析了当前社会文化发展的新趋势,从而证明也只有在对社会全面关注和考察基础上才能发现社会语言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邵敬敏在《现代汉语通论》一书中指出:“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是词和语的集合体,词汇的主体是成千上万的单词,除此之外,还有一部分是“语”,所谓“语”,是指固定短语,包括熟语和专用短语两类。”文章采用邵敬敏这一词汇说,把词汇的范围缩小到“词汇的主体”--单词来进行调查研究,不涉及熟语和专用短语。方言词汇之所以被称作方言词汇,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这些词汇和普通话不同,两者之间在许多方面存在着或大或小的差异。文章基于对山西左云县方言词汇的调查记录,把左云县方言词汇和普通话词汇进行了比较,并且得出了山西左云县方言词汇和普通话词汇在音节结构,构词,词义三个方面的差异,尝试发现总结左云县方言词汇的特点,为汉语方言词汇研究尽一点微薄之力。  相似文献   

5.
金文中有自名“句鑃”的乐器,前人对其名的解释不尽完善,本文利用声韵训诂对“句鑃”一词的内涵意义和音读等多方面内容进行了研究和考证。“左守”一词是西周金文中新发现的,本文结合《三礼》等文献,从青铜礼器的性质、礼仪制度和语法结构、字义训释等方面论证了其含义,并阐明它对研究西周礼器制度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梁永斌 《丝绸之路》2010,(20):47-48
本文对庄浪方言词进行了搜集、整理和解释,发现一些庄浪方言词的语音有着明显的中古音成分;同时,古汉语中一些词的意义和用法也留存于庄浪方言中.  相似文献   

7.
付火水  罗亨江 《沧桑》2011,(3):85-87
本文从方言和逻辑分析的角度,从彭之死,对《三国志》中"老革"一词的涵义做了新的解释",老革"犹言老东西。  相似文献   

8.
“文明”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概念,自近代以来中国学者即接受了西方所确定的基本内涵,而舍弃了中国古代文献中的“文明”一词所具有的独特内涵及价值判断,使我们的学术研究不得不面对“失语”的尴尬和由于传统断裂而产生的“无根”的惶惑.为此,我们从中国古代文献中“文明”一词的使用状况入手,结合其特定的历史语境,参考当下学者的研究成果,发掘“文明”一词在中国古代话语系统中的内涵和所指,以开启尘封已久的通向中国古代“文明”的大门.  相似文献   

9.
林慧彬 《福建史志》2022,(4):60-64+72
“炝”是中国传统烹饪方式之一,在北方和西南地区经常使用,福建则莆仙地区使用最广。文章分析了“炝”字在莆仙地区的形音义,解释其在莆仙方言中的文白异读形式,探索其在莆仙地区美食中所形成的一系列词语族情况,并进一步阐释其饮食文化内涵。文章还对莆仙地区“炝”食的传播进行了分析,为莆仙地区的“舌尖魅力”研究添砖加瓦。  相似文献   

10.
周秉娴 《神州》2013,(36):182-182
网络语言主要是人们在网络上聊天时,使用的特殊词语、数字组合等。作为特殊的社会方言,大部分都是青少年符合少年的心理特征。同时作为大众文化的载体,网络语言的流行在很大程度上呈现了现代社会文化和人们的文化心理。因此本文通过现代网络语言环境中文化心理的全面分析,确保现代网络语言的规范性。  相似文献   

11.
此前曾见有人在翻译中国的传统民居时,用了“Vernacular”一词,就随手翻阅词典,读到了该词的两个涵义:一是“乡土的”、“本地的”,二是“方言的”、“用方言写的”,颇感深受启发。的确,迄至今日,矗立于僻野荒陬的传统建筑,依然散发出浓郁的乡土气息,为人们展示着日渐消逝的生活方式。同时,传统建筑因其浓厚的乡土色彩,犹同方言一般,各地皆有独具的词汇,语法及音调。此种以视觉接受的“建筑方言”,凸显出中华地域化千姿百态的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认为,在当今中国人的观念以及汉语的文献包括相当多的学术著作中,被频繁使用的“民族主义”一词,实际上并不完全与西方文献中出现的“nationalism”的涵义相同,甚至有超出“nationalism”的本来内涵而被过于泛化应用的趋势,这是由于长期以来人们对该概念的理解受诸多因素影响而导致产生了一部分歧义,或把凡带有“-ism”这个后缀的词语均简单对译为“主义”的后果之一。澄清藏在这种现象中的迷乱,从语境分析出发辨识其中的真相,将会有益于学术的繁荣与发展,也有利于大众传媒与受众之间彼此进行互动。  相似文献   

13.
普通话是以北京话的语音为基础的.但由于清代北京内城居住的绝大部分是满蒙旗人,所以在日常用语中还保留许多满语词汇,人们管这种语言中许多地方人听不懂的词叫北京方言,或称土话.下面举两个常用的例子。双方发生争执,一方不服,往往冒出一句,“姥姥!”这里的“姥姥”不是汉语中外祖母的意思,而是一句满语.据清朝嘉庆年间刊刻的《清文补汇》中记载,满语有一句谐音为“姥姥”,系“鄙庸懦人”词,不就是看不起对方,没有任何商量余地,绝对不行的极端表态语。这句满语由于语音简洁生动,逐渐融入北京的方言,成了街头吵嘴时的土  相似文献   

14.
为了弄清“统一战线”一词的来历,我们查阅了马列主义著作和党中央的重要文献。从所查的著作、文献来看,“统一战线”的原理出自1848年问世的《共产党宣言》,而“统一战线”一词却出自1922年斯大林的一篇报告。在此之前,“统一战线”大都是用“团结”、“协议”、“同盟”、“联盟”、“合作”、“联合战线”等词来表述。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说:“共产党人到处都支持一切反对现存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的革命运动”,“共产党人到处都努力争取全  相似文献   

15.
网络语言通过大量使用别字、字母词、数字词以及改造旧词、使用图形符号,追求一种新奇的表达效果,增强了语言的感染力,丰富了现代汉语词汇。但由于不符合语言规范,又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本文旨在通过分析这些变异运用词语的现象,力求达到正确了解并规范网络语言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本对于古籍献中“百工”一词的多义和歧义现象进行分析、考证,发现它与“百官”一词的关系错综复杂,于是从字形、声音及化历史的研究对比中取证,认为“百工”作为上古一官职名,后世直接对译成“百官”实际上存在混淆和误解,却也可从中看出它们意义上的联系与区别,对这一特殊语词的变化的历史考证将对训诂学有所补益。  相似文献   

17.
阳志标  郭佳  刘宝杰 《神州》2012,(33):237-237
新浪微博和人人网作为国内用户活跃度较高的代表性强的SNS网站,吸引了绝大部分作为SNS网站主体用户之一的学生。而“身份认同”的建构与管理对于研究SNS网站的相关传播学典型性具有科学层面的意义。本文分从网络语言符号进行切入,以《网络语言符号辞典55为资料库,力图厘清“身份认同”在SNS网站活跃用户中建构的相关理论和典型意义。  相似文献   

18.
《血色湘西》是一部典型的使用普通话语音、方言词汇和方言语法来表现剧情的成功之作。台词中包含的许多方言现象是值得我们深入了解和研究的,所以本文就台词中的方言词“逮”字进行了调查研究,以期从方言的研究角度解剖新兴的广播电视语言。  相似文献   

19.
城市的性格     
《华夏地理》2014,(1):4-4
不知从何时起。帝都和魔都两个词在网络语言中频繁出现。魔都是说上海,经济发达,时尚而有魔力。帝都当然是北京了,数朝古都,又是当今中国的政治文化的中心。只用四个字就能把两个城市描述得如此淋漓尽致,在慨叹汉语言博大精深的同时,我们不难发现,之所以生动,恰是因为这四个字道出了两个城市的“性格”。  相似文献   

20.
“倭”是古代汉人对广义的日本人或政治势力的总称,但就其音、义的认识在中日两国之间长期存在争议,近世一些日本人认为“倭”字含有贬义.本文以中日两国古代文献和史籍对“倭”字的记述和使用情况为例,从“倭”的古代读音和字义以及亚洲其他民族的自称词等方面,对“倭”字进行再分析,认为“倭”字是音注字,没有特别的含义,也是当时和后来的日本人在接受这个音注字后普遍乐意使用的一个自称词,类似于今人所说的国号.对“倭”字义的曲解和排斥,乃是江户时代日本民族主义思潮兴起之后一部分人的事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