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闻一多先生自二十年代末开始潜心于我国的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其“眼光的犀利,考索的眩博,立说的新颖而翔实”,堪称为一代宗师。闻先生对我国古籍整理研究工作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其中尤以《周易》、《诗经》、《庄子》、《楚辞》研究的成绩最著,这是学术界所公认的。然而,令人痛惜的是闻先生未得天年,大才未尽,正如郭沫若所说的那样:“一棵茁壮的向日葵刚刚才开出灿烂的黄花,便让人连根拔掉,毁了。”这不能不说是我国学术史上的一件千古恨事。 闻先生的《诗经》研究成果,已经公开发表的著述有《诗经新义》、《诗经通义》、《匡斋尺牍》、《〈诗·新台〉“鸿”字说》等。尚未公开发表的遗稿有《风诗辨体》、《诗经词类》、《诗经声训》、《诗经通义》乙稿、《说风》、《说兴》、《比兴》、《风诗中的代语》、《诗经杂记》等等。闻先生关于《诗经》的  相似文献   

2.
作为闻一多先生的高足,何善周先生认为闻先生对《诗经·凯风》的理解不够准确,所以,特嘱托李思乐先生撰成此文,为闻先生《七子之歌》的小序做些补正。  相似文献   

3.
近读思乐同志《小议<诗经>译注的几个问题》,他提出好多意见,颇引起我的兴趣.我对今译,总认为是一个较难搞好的课题,不敢轻试.读思乐此文,觉得对《诗经》旧注释应彻底研究一下其从违,然后下笔今译.思乐说孔子既能删诗,一定也能为维护封建统治而改诗.我说,孔子不理解“封建”这个词,不过,他是想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一套伦理观念垂之于无穷的.改不改,现在还抓不到证据.闻一多先生对《诗经》研究下过稍深的功夫,每多创见,其次据我所知尚有于思泊先生,于先生两部研诗的著作先后发布,他是精研古文字的专家,又继承高邮王氏训诂之学,研究《诗经》专在虚字下功夫.所以程俊英教授《诗经译注四十年回顾》一文认为凡译诗的很少有人参考于著为缺陷,此说极是.我认为凡专精写一本书必须广见博闻.  相似文献   

4.
《风诗类钞》是闻一多先生研究《诗经》总体规划的一个组成部分.从《风诗类钞》中可以看到闻先生研究《诗经》的思想、方法的深邃和缜密.其中许多新颖的观点和卓越的见解,读后令人叹服不已.闻先生力图用唯物史观为指导,使自己的研究工作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跳出古代“圣人们”胡乱点化《诗经》的窠臼,他不仅要从经学、历史学、文学的角度研究《诗经》,而且要从社会学的角度,略依社会组织的纲目将国风重新编次,使《诗经》既可当作文学作品读,又可当作社会史料和文化史料读.  相似文献   

5.
闻一多先生《诗·〈新台〉“鸿”字说》,1935年夏发表于《清华周刊》,至今已经54年了.半个世纪以来,《新台》之“鸿”即赡蜍的结论,已被学术界所肯定.郭沫若在开明版《闻一多全集·序》中,先是说闻一多的学术研究,“眼光的犀利,考索的赅博,立说的新颖而翔实,不仅是前无古人,恐怕还要后无来者的.”接着他便以《诗·<新台> “鸿”字说》为例,对闻一多发千古之覆的创见,大加赞誉,他说:  相似文献   

6.
秦建明 《文博》2005,(6):94-96
闻一多先生曾写过一篇名为《七十二》的文章,甚是精采。中国古人好用七十二之数,文中对七十二这个数字进行了研究,说此数本出自五行思想,将一年三百六十日按五行五季分为五份,其数就是七十二。但还有一个三十六之数也是中国古人好用之数,且与七十二关系非同一般。惜乎闻一多先生说: “如今且撇开三十六不谈,单说七十二。”没顾得上对三十六  相似文献   

7.
有话说田间     
邢卓 《钟山风雨》2013,(2):21-23
田间的大名我是早有所闻的.十五六岁的时候"文革"烽火正炽,我在捣毁的学校图书室里捞得过几本书,其中就有田间的诗作,现在已忘了是哪家出版社的版本,反正田先生的《致战斗者》《假如我们不去打仗》《戎冠秀》等大作从此就印在我的脑袋里了.后来又在不断补充的知识中得知田间上世纪30年代曾参加过"左联",闻一多对他的作品有很高的评价.说到"左联",就想到鲁迅,说到闻一多,就想到那篇著名的《最后一次的讲演》,对鲁迅和闻一多的崇敬带动了我对田间的景仰.  相似文献   

8.
正1939年3月5日,著名学者、诗人、西南联大中文系教授闻一多先生为正在西南联大哲学心理系读书的一个大学生编写的歌谣集《西南采风录》写了一篇充满激情的序文。这个大学生就是我的父亲刘兆吉。父亲在世时,我常常翻看《西南采风录》,特别对他的老师闻一多先生写的那篇序文印象深刻。整篇序文慷慨激昂,正义凛然,饱含忧国忧民之情。但其中有一句话,"你说这是原始,是野蛮,对了,如今我们需要的正是它",  相似文献   

9.
闻一多先生研治中国古典文学,以研治《楚辞》的时间最长,用力最多,成果亦最丰富.近年来,除了由三联书店重印了1948年开明版的《闻一多全集》外,上海古籍出版社又出版了由季镇淮、何善周、范宁先生整理的闻一多先生的《天问疏证》、《离骚解诂》、《九歌解诂》和《九章解诂》.把《闻一多全集》有关《楚辞》研究著作与新出版的这四种著作接连起来阅读,可以进一步了解闻一多先生研究《楚辞》工作的过程,从中不难发现尽管自汉代以来,研究《楚辞》的专门著作,单篇论文、零散见解,汗牛充栋,不可胜记,几乎涉及《楚辞》的各个方面,但闻一多先生则能在前人建树的基础上,有所扬弃,有所创新,有所前进,在《楚辞》研究的各个方面都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遗产,它不仅构成了我们今天研究的基础,而且在研究的途径和方法上给予我们宝贵的启迪.  相似文献   

10.
1945年闻一多写《说鱼》,开创中国古代象征(syrnbol)研究先河,具突破意义。。闻氏透过《诗经》及中国各地民歌指出”鱼”有匹偶合欢婚姻等的隐喻。但其所用的材料例证只限《国风》及东周以来的民歌。故此,作为续篇,本文希望整合鱼在《风》、《雅》、《颂》的多重含义。婚姻以外何所指?各义有否关连?闻一多会否过于受弗洛依德(Frend,1856~1939)心理学影响而偏向两性解释?本文盼藉鱼意象探究三千年前先民信仰及心态。  相似文献   

11.
<正>《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集,相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尹吉甫(前852—前775)是西周晚期的军事家、文学家。然据山西出版传媒集团2021年出版的李辰冬先生所著的《诗经通释》考证,《诗经》为尹吉甫一人之作。该《诗经通释》打破了传统的按风雅颂编排的方式,以作者考证的尹吉甫的经历为线索,重新编次,重新解读。李辰冬先生对每篇诗歌的创作背景、人物时代都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自汉以来,历代注家多认为《诗经·桧风·隰有苌楚》是一首政治讽刺诗。西汉·毛亨、东汉·郑玄说此诗作者痛恨国君放纵情欲,荒废国政,所以歌颂无情欲者。宋·朱熹说“政烦赋重,人不堪其苦,叹其不如草木之无知而无忧也”。(《诗集传》)郭沫若认为是没落贵族悲观厌世之作。(见《中国古代社会研究》)愚以为这种解释不尽符合该诗的本意,近乎毛亨说《关睢》是“后妃之德”、说《静女》是“刺时”、说《木瓜》是“美齐桓公”、说《溱洧》是“刺乱”一样牵强。迄今仅见高亨《诗经今注》及李长之《诗经试译》在题解中说此诗是一首恋歌。但二位先生未加评述他们这一见解的依据,今就此略陈管见。 研究《诗经》的人公认《郑风·溱洧》是一首反映郑国民间风俗的情歌。《后汉书·袁绍传》注引:《韩诗》曰:“溱与洧,方洹洹兮”薛君注云“郑国之俗,三月上巳之辰,两水之上,招魂续魄,拂除不祥,故诗人愿与所说(悦)者俱往也”。三  相似文献   

13.
闻一多先生《古典新义》说:“读《庄子》本分不出那是思想的美,耶是字的美。”不过,我们可以偏重于从艺术的角度理解它。 正如鲁迅先生为适应斗争的需要而采取杂形式对社会世态予以冷嘲热讽一样,庄子“以天下为浑浊,不可与庄语”,可又要“与世俗处”(《天下》)只得“寓言十九,籍外论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在大部分中国人的灵魂里,斗争着一个儒家,一个道家,一个土匪。”1999年,王学泰在他的代表作《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中,引用了闻一多先生(原话来自于英国学者韦尔斯的(《人类的命运》,闻一多在《关于儒·道·土匪》中引述过来)的这句话。  相似文献   

15.
李金坤先生《风骚比较新论》的问世,是《诗经》研究和《楚辞》研究中集大成的新成果。作为中国文学的源头,《诗经》和《楚辞》,一直是文学研究的热门课题,硕果累累。其中许多学者对浪漫文学之源的《楚辞》曾受到现实主义文学源头《诗经》的影响表示认同,但是,在实际研究中,《诗  相似文献   

16.
梁实秋先生在他的《谈闻一多》的长里,曾经引用冯夷的一段字,记述闻一多上一世纪三十年代初在清华大学讲授《楚辞》时的情景:“记得是初夏的黄昏,……七点钟,电灯已经亮了,闻先生高梳着他那浓厚的黑发,架着银边眼镜,穿着黑色的长衫,像一位道士样的昂然走  相似文献   

17.
襄樊"穿天节"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汉华 《民俗研究》2005,(1):238-240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诗经·周南·汉广》)对此诗,古今学者如朱熹、王应麟,特别是闻一多等人推崇备至,认为他是楚文化的先声,南北文化的最早结晶。就是此诗人神恋爱的故事背景所蕴涵的民俗文化,竟然催生了一个独具特色的“穿天节”。穿天节是襄樊古代特有的传统节日。宋庄季裕《鸡肋篇》说:“襄阳  相似文献   

18.
李海鹰附语:首先,因为有了闻一多先生这首充满真挚、浓郁情感的诗,才有了我谱曲的基础。闻一多先生在70多年前写这首诗时,也许想不到澳门终于在本世纪末就要回归祖国了;其次,我很幸运,能在70多年后通过《澳门岁月》大型专题片与文化先人做了一次历史性的对话。今天,我特通过《新文化史料》双月刊,为澳门回归祖国再次表示祝贺七子之歌———澳门@闻一多  相似文献   

19.
余冠英先生的《诗经选》(1995年人民文学版)用现代民歌的形式翻译《诗经》作品,既逐句紧扣原诗的意思,又尽可能地保存了歌谣的风格,读起来朗朗上口,是《诗经》译文中的上乘之作。惜余先生缺乏音学知识,注音多有讹误;本文仅就其中的一部分进行整理,将这些错误归纳为四类,并对每一个音误加以分析纠正。  相似文献   

20.
我国最古老的诗歌总集《诗经》虽然已有2500多年的高龄,但其艺术生命力却长盛不衰,至今依然具有迷人的魅力,吸引着成千上万的读者.《诗经》语言之古奥艰深,远过于唐诗宋词,进入现代社会以来,这便成为领略诗之美的一道障碍.但是,建国以来,《诗经》的出版发行量并不亚于唐诗宋词,几种较完整的本子如高亨先生《诗经今注》印数超过10万,拙著《诗经译注》印数9万余,较早出版的余冠英先生的《诗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