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淮河,古称“淮”,如甲骨文《金》574:“王步于淮”,金文《楚公■戈》:“我乃至于淮”,《书·禹贡》:“淮沂其义,蒙羽其艺。”孔传:“二水已治,二山已可种艺。”淮河源出河南省桐柏县桐柏山东麓,东流至淮滨入安徽阜南,经淮南、蚌埠、嘉山等市、县,人洪泽湖西界,折向南流,再折向东北经洪泽湖入江苏省淮阴市,曲折流向东北入海。其与之组成的淮河水系,有汝水、颖水、泅水、睢水等。汝水见于甲骨文《拾》9.2、《佚》379,但均用为“帚”(妇)名,妇汝即汝地之女子。汝指汝水,上游为今河南省汝河,自郾城以下,故道南…  相似文献   

2.
清淮是地名,常见于唐诗宋词。清淮在哪儿?淮指淮河,发源于河南桐柏山,别称长淮、淮水。清淮,那么清雅,顾名思义,就是清清的淮河及淮河地区了。六朝时何逊“露湿寒塘草,月映清淮流”(《与胡兴安夜别》),是千古佳句,写的是淮河。但是,由于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古代诗中“清淮”有相当一部分并不是仅指“清清的淮河”,而是指“运河一段或其他的”,这里略作考辨。  相似文献   

3.
吴晓晴 《民国档案》2001,(2):109-112
江苏境内的江北运河,为南北水上交通枢纽,又兼有排洪灌溉义务,因黄、淮水患的影响,民国时期江北运河的河防整治成为极大的问题。抗战前担任江苏建设厅长的水利专家沈百先说:江北运河“为淮沂泗诸大川流排洪之关键”,而“黄淮运河,交互错综,河防交通,更须兼筹防灾,非运河本身应有之义务,但于淮河未导沂水未分之先,防灾义务,未能解除。  相似文献   

4.
《江苏地方志》2008,(4):42-42
6月13日。盱眙县开工建设淮河文化博物馆。该馆投资约1000万元。总建筑面积约2000平方米.规划方案以淮河水文化为主线,结合盱眙本地民俗文化和饮食文化,将形成独具特色的淮河文化景点。是日,两处沿淮新景点淮河文化主题雕塑、“千里长淮入大湖”纪念石当天揭幕迎客。  相似文献   

5.
朱其铠主编《全本新注聊斋志异》(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出版)是目前比较好的《聊斋》注本。不过其中也有一些疏漏之处。这里说一个例子。卷十《五通·又》:“金生,字王孙,苏州人。设帐于淮”(注本1409页)。注:“在淮上设帐授徒。……淮,淮水。”“淮上”所指不明确,“淮水”当指淮河(但称“淮水”易与南京的秦淮河相乱)。南原按:此“淮”指淮安,明清时为府,府治在今江苏淮安。明清人以“淮”指地,一般都是指淮安府或淮安城,此处当指淮安城,理由见下。蒲松龄时的淮安并不在淮河边,亦见下。“一日,生诣河北,……至河,坐…  相似文献   

6.
<正>江苏省淮安市是古老的淮河与大运河的交汇之地,错综复杂的黄(河)、淮(河)、运(河)关系,与漕运和盐运的加持,衍生出许多独特的水道名物文化。本文就“山阳湾”和“清江浦”,略作叙述。一、山阳湾山阳湾,本是古淮河流经淮安境内的一段“U”字形河道,因湾道紧挨山阳县城而得名。它起自清江浦东北的草湾河道转而向南,至淮安古末口又转向北,到涟水县境内的赤晏庙后,再向东出云梯关流入大海。在《宋史·乔维岳传》和《续资治通鉴长编》等史籍中,皆载“淮河西流(或作‘西南’)三十里曰山阳湾”,这当是以古末口为入淮运道的起点而言的。  相似文献   

7.
淮安市位于京杭大运河的中部、大运河与古淮河的交汇处。这里作为京杭大运河最早的人工河段——邗沟入淮处,以及中运河的前身——古泗水入淮处,城市是完全因水运而产生、因运河而兴起的。而其“运河之都”地位的形成,则不仅是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的,而且得益于明清朝廷政治上的权衡决策及中央重要管理机构的驻节。淮安市的衰变嬗替亦与运河息息相关。以淮阴故城为中心,淮安城市的三点式肇兴今天的淮安市区,即是历史上通常说的“两淮”。历史上的“两淮”,大致有3种含义:一是泛指淮河南北的广大地区;二是指淮阴(元明清时期称清河县)、淮安(…  相似文献   

8.
<正>我国海盐生产历史悠久,其中北起苏鲁交界的绣针河口,南至长江口,这一斜形狭长黄海沿岸、淮河故道入海口南北的两淮地区是中国历史上海盐生产最发达地区之一。淮河以北的为淮北盐场,淮河以南的为淮南盐场,所产海盐称为淮盐,以“色白、粒大、干”著称,销售范围遍及今江苏、安徽、江西、湖南、湖北的大部以及河南部分地区等。从“东楚有海盐之饶”到“两淮盐、天下咸”,千百年来两淮盐业在中国盐业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对地区乃至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9.
淮安市位于京杭大运河的中部、大运河与古淮河的交汇处。这里作为京杭大运河最早的人工河段——邗沟入淮处,以及中运河的前身——古泗水入淮处,城市是完全因水运而产生、因运河而兴起的。而其“运河之都”地位的形成,则不仅是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的,而且得益于明清朝廷政治上的权衡决策及中央重要管理机构的驻节。淮安市的衰变嬗替亦与运河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0.
淮河文化的成因与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很古很古的时候,中国从西向东有三条江河。北方的一条水是黄色的,炎黄二帝又出生在那里,人们就称它为黄河;南方的一条,水系很长很长,而且水流的很快,人们就叫它为长江;中间的一条按照方位人们叫它中河,由于这条河,富饶秀美、气候宜人,“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引得古人类纷纷来此集居;随着时光的推移,人们开始觉得中河名只能反映它的位置,而不能反映它的自然形态美,于是黄帝的史官仓颉就依据古淮河比长江、黄河都短,而且淮水美如“鸟之短尾”的意境,用象形字“水”与“隹”(zhuī,短尾鸟名)合并,创造了“淮”字,并将中河之名改为淮河。  相似文献   

11.
淮,《说文》从水隹声,《左传》中与师、坻等叶韵,中古以后读如今音huái,何以有此变化?清代以来学者们聚讼不已。考察历史可知,实则缘于古代淮河地理变迁和三大族团与淮河流域的历史互动关系。上古淮河中游有一大泽,中原人谓之淮极、海、淮海等,伏牛山——嵩山以东、黄河以南的河流大都流向这里,所以此淮实为匯字假借。古时原在今山东泗水流域、以趌鸟(即隹)为图腾的夷人不断北上南下,北上的留下潍水之名,南下的居于淮极周边,匯水也因他们而曰淮水。还有在南方江、汉地区的蛮越人,也曾几次深入淮河流域,他们称谓此水为江、江淮,一如称名汉水、湘水为江汉、江湘一样,江者南方人大水之谓也。淮水之淮’后世读如今音,正是取夷人之名淮而读如华夏(官话)之名匯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西坝沧桑     
淮安市淮阴区西坝,地处黄河、淮河、运河交汇处大清口(即古泗口)的东侧,东接王家营,西近杨家庄,南阻古淮河与清江浦相望,北滨淮北盐河同古驿道相连。在黄河夺泗夺淮的年代,大清口以下的淮河河道,成为黄河与淮河的共用河道。一旦黄、淮并涨,黄强淮弱,不仅洪泽湖有倒灌之虞,而且上下游河道有决溢之灾。清康熙十九年(1680),河道总督靳辅始建东、中、西三大减水石坝于王家营南侧的黄淮共用河床北堤上,泄黄河盛涨,北穿鲍营河入海,这就是西坝之名的来历。今西坝观音庵西,尚有西坝坝头的石工遗迹。  相似文献   

13.
论朱元璋与淮人官僚集团之矛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太祖朱元璋以淮右布衣崛起于元末群雄之中,依靠淮人文武将领,群策群力而廓清天下。朱元璋登基伊始即大封功臣,满朝公侯、盈廷权贵亦多是淮人,故淮人威势在明初显赫一时,正如贝琼诗曰“马上短衣多楚客,城中高髻半淮人”(淮水流域为春秋时楚地)。然“明祖籍诸功臣以取天下,及天下既定,即尽举取天下之人而尽杀之  相似文献   

14.
张崇旺 《江淮文史》2016,(3):142-151
正黄河泛淮乃至全面夺淮是新中国成立以前淮河流域(以下简称"淮域")水生态环境发生恶化性变迁的主导性因素,包世臣说:"淮不为害,其为害者,黄贻之也。"著名水利专家武同举更是认为淮河自古有利无害,淮之有害,其弊中于黄河之侵夺。自黄河夺泗、夺汴、夺睢、夺淮,更摈拒沂、沭,蹂躏游涟,淮北水道之变迁,以黄河始,以黄河终,"黄河既徙,水道病矣。病而不治,曷其有瘳?"(《江苏淮北水道变迁史》)当然,南宋以来淮域水生态环境发生恶化性变迁,除了黄河夺淮、黄淮地区地形地势、季风气候这些自然因素长期作用之外,过度砍伐  相似文献   

15.
<正>历史上,黄河素以“善淤、善决、善徙”而闻名,向有“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之说。南宋建炎二年(1128),黄河在河南境内决堤,向南一股流入淮河,黄淮合流,从云梯关外入海。金明昌五年(1194),黄河决阳武故堤,灌封丘而东,经汴水合泗水入淮,形成侵泗夺淮之势。清咸丰五年(1855),黄河决口,从河南省兰考县铜瓦厢北徙山东大清河入渤海后,从河南省铜瓦厢起,经鲁西南、  相似文献   

16.
江淮大地延袤广漠,主干支流纵横交错,湖泊塘汊星罗棋布,犹如人体的经脉相互联串,循环往复。《史记·河渠书》云“于楚……东方则鸿沟江淮之间”,这同《汉书》所称之“东方则通江淮之间”是同一层意思,指的是那个南通长江,北连淮河的江淮水系。在这个水系里,淝水、施水是两条最主要的自然河道,通过它,往南可接巢湖,经栅水直达长江,向北经寿县而入淮河,同时跨淮后又与汝、颍、涡、夏肥诸水相连,组成更广宽的水网,甚至同黄河水  相似文献   

17.
错送银两,歪打正着 清代的清河县治所清江浦,作为黄、淮、运河的交汇处,作为黄、淮、运河治理中心,全国漕船制造中心,漕粮转输中心,官署如林,有“官比士民多”之誉。同时,清江浦是南船北马交替之地,号称“九省通衢”。商旅云集,百货山列。石码头一带,大闸口上下.更是官商客旅送往迎来的必到之所。这里演绎了多少有趣的故事,  相似文献   

18.
淮河能成为中国历史上最稳定的南北政治分界线,是周代形成了"淮汉"政治区域的结果。西周以前,淮河流域和汉水流域间缺乏密切联系。西周立国后,淮汉两流域内王朝、夷人、土著等势力相互博弈,区域政治中心不断靠拢,人群间交往加强,最终在春秋时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淮汉"政治区域。这一区域长期稳定存在,使淮河南北形成了不同的政治文化传统,淮河从此成为中国历史上最稳定的南北政治分界线。"淮汉"政治区域形成,不仅促使中国古代政治格局由东西向转变为南北向,还推动了上古政治由血缘关系向地缘关系变革。  相似文献   

19.
在潘塔纳尔湿地生活的牛仔用来称呼泥巴的词汇丰富的程度,可以说是举世无双。一般的泥巴叫“拉玛”.或”巴霍”,或“罗多”,这跟巴西其他地方倒没什么不同。但在潘塔纳尔这个地方,畜栏门周围那块牛群聚集的土地叫做“麦艾多”.被牛踩过留下一串串深深的蹄印且蹄印间有脊状隆起的泥巴叫做“布洛库托”。连造就这些泥巴的季节.在潘塔纳尔也有自己的名字:“夏阿”,意思是“满溢”。每逢这个季节,在整片广袤的湿地上所蔓延的大水可以深及膝盖、臀部甚至腰部。  相似文献   

20.
《江苏地方志》2006,(5):32-32
淮安,作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位于京杭运河的中段、大运河与古淮河的交汇处,历史上,这里是重要的漕运枢纽,是著名的“南船北马,辕楫交替”之所,同时,也是享有盛誉的人文荟萃之地。特别在明清时期,这里是全国最高的理漕长官漕运总督驻节之地,其间,这里还设有江南河道总督署、淮北盐运分司署和淮关监督署,漕、河、盐、榷、驿,成为明清五百余年淮安城市的经济支柱、兴衰要素和基本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