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江苏姜堰天目山西周城址出土青铜块,适时产生社会宣传和教育作用,值得深入思考。为此,在当代钱币学、考古学和文化遗产学等学科理论的指导下,需要多角度透视该批具有明显特点的货币遗存,初步了解作为流通货币的青铜块与古城址的内在联系,初步认识西周时期江淮东部沿海襟江地区商品交换的历史面貌,进而管窥该城址的功能性质及其社会背景环境。  相似文献   

2.
李玲  谭文 《江汉考古》2016,(4):103-112
正考古出土的青铜文物大多是破损、残缺、变形的,其表面多被较厚的锈蚀物所掩盖,仅凭肉眼观察,很难识别文物的纹饰、铭文、形制和制作工艺等信息,只有通过如X光探伤、超景深显微、拉曼光谱等科学技术手段和文物保护修复技术的介入,才能完整地揭示器物上的纹饰、铭文,恢复器物形制,保存青铜文物本体及其携带的信息,从而保证和促进其在考古学上的历史价值及深入研究。一、罍基本信息及保存现状本文讨论的罍,器物编号为2013·S·  相似文献   

3.
钟本文主要讨论的对象为叶家山西周墓地出土日用陶器。通过对陶器形制的分析,与随枣走廊及周边地区材料的比较,大体判断这些陶器年代在西周早期至中期偏早阶段。由此推定叶家山大部分墓葬的年代在西周早期,但M46和M55可能晚到中期偏早。叶家山墓地日用陶器体现出强烈的周文化因素,也包含了本地因素和部分商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4.
2009年,温州瓯海杨府山山腰一侧先后两次共发现青铜鼎3件,同时还采集到一些陶器。现场清理未见墓葬迹象。青铜鼎与陶器的年代不一,应系二次埋藏之遗存。  相似文献   

5.
本文利用金相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能谱仪对湖北随州叶家山西周墓地M65出土的42件青铜器进行了金相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其中的31件材质为铅锡青铜,10件为锡青铜,仅有1件为铅青铜;铜器制作主要采用铸造工艺,仅个别兵器在局部进行了热锻加工;具有相同铭文、纹饰风格一致的铜容器的合金成分、金相组织和铸造技术等方面也较为一致。这些结果为研究M65出土青铜器的生产组织问题提供科学资料。  相似文献   

6.
湖北随州市叶家山西周墓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叶家山西周墓地共发现墓葬65座和马坑1座。出土铜器、陶器、原始瓷器和玉器等遗物700余件套,其中部分铜器上有"曾"、"侯"、"曾侯"和"曾侯谏"等铭文。据器物形制和铜器铭文,该墓地是西周早期曾侯的家族墓地。这对研究汉东西周早期曾鄂、曾楚关系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洛阳唐城花园西周贵族墓出土的11件青铜礼器进行了金相组织、扫描电镜能谱(SEM-EDS)成分分析、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CP-OES)化学成分分析。结果显示该批青铜礼器合金类型为锡青铜和铅锡青铜,锡青铜为主体;金相组织除典型的铸造组织外,还发现受热均匀化及退火组织。综合研究表明,这几件青铜容器曾经过加热,应为实用器。  相似文献   

8.
高西省 《中原文物》2023,(1):96-106
考古发现与研究表明,西周中晚期编钟形式、编组已达到规范化、程序化的格局,但西周早期编钟的形制、编组却比较模糊,虽有学者就此提出新的认识,但并没有引起学界的重视。本文就湖北随州叶家山M111西周早期墓及该墓出土的4件一套编钟进行较为全面的研究,认为这座墓的年代当在成王到康王早期,这套编钟是目前发现最早的西周编钟。西周早期周人(广义)编钟已使用第二基音,其编钟的造型、纹样、结构、铸造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准,从早到晚发展变化的脉络是清楚的。四件编钟很可能产于渭河流域。  相似文献   

9.
湖北随州叶家山曾国墓地至少有63座墓葬发现了漆器或漆器残片,许多漆器的器形、纹样可辨。经过科学发掘和整理,可以确认的器类主要有圆盘、豆、禁、觚(及棒形器)、杯、盾、弓、铜漆木复合壶等。叶家山墓地出土漆器,是近年来西周漆器最重要的发现之一,为研究西周时期漆器的形制、功能、器用等提供了重要材料。  相似文献   

10.
苏辉 《南方文物》2014,(4):111-113
众所周知,以考古类型学来考察一件器物年代,只能划定其使用的上下限,器物流行时间锁定在一段区间之内,无法直接得出确切的数值,铜器上纹饰的断代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好比几个数字,各自的约数都会比较多,而它们的公约数则可能只有一两个,这样极大地缩小了取值范围。  相似文献   

11.
有关喀喇汗朝时期的钱币窖藏。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塔里木盆地以南经常有出土发现,除了出土大量的喀喇汗朝钱币和北宋钱币外,同时还伴随出土一些青铜块之类器物,特别是近几年,喀什一带新出土发现了不少喀喇汗朝的青铜块、仿马、驼蹄形器物。关于这类器物,以往未见刊布,所以不为世人所知。  相似文献   

12.
"南公"见于大盂鼎、南公有司鼎和南宫乎钟等铜器铭文,学界一般认为"南公"之"南"应是"南宫"的省称。根据《左传》及《白虎通》引《诗传》而知,南公有可能就是周武王十兄弟中最小的聃季载,"聃"与"南"为通假字。称南公应是原居于周宫中的南宫,又封于南土的采邑而得名。叶家山M111中再次出土了一件"犺乍剌(烈)考南公宝尊彝"的铜簋。"南公"铭文在南土的再次发现,对探讨其族属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文字依据。从铭文可知,"南公"为曾侯犺的父辈。结合大盂鼎铭文并综合年代分析,曾侯犺与盂可能为叔侄关系。如此则叶家山所发现的西周早期曾国应为姬姓。  相似文献   

13.
<正>近几十年的考古发现与研究表明,随州地区在周代方国众多,随枣走廊是中原文明与南方文明交汇的重要通道,文献及铭文记载有唐、厉、鄂、曾等国,其中曾国资料最为丰富。1978年曾侯乙墓的发现,确认了战国时期曾国的存在。此后针对随国与曾国的关系问题,学术界一直存在着"曾、随之谜"的讨论。2002年在枣阳郭家庙发现有西周末期至春秋早期的曾国墓地。2010年,随州叶家山发现了大批西周早期曾国墓地。2013年,随州文峰塔又发现春秋至战国时期曾国墓地。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湖北随州叶家山西周墓地出土6件典型青铜器残片的锈蚀特征,利用超景深三维视频显微分析、X射线荧光光谱(XRF)、离子色谱、拉曼光谱(Raman)及扫描电镜能谱面扫描分析(SEM-EDS Mapping)等方法对其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叶家山墓地墓葬多为中性/弱酸性、贫氯埋藏环境,有利于青铜器的保存。其锈层结构丰富,符合基于水与青铜器模拟腐蚀过程所推导的锈层结构类型。唯M46为弱碱性、富氯的埋藏环境,该墓出土残片锈蚀中存在有害锈,属于典型"粗糙疏松"锈层类型,亟须对该墓出土其他铜器进行相关保护处理。本研究系利用拉曼及扫描电镜能谱面扫描分析等方法对古代青铜器锈层结构进行原位、综合分析的工作。实践指出,利用拉曼及扫描电镜能谱面扫描分析等方法,可快捷、高效、有针对性地分析古代青铜器的锈层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