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岭南僻处南疆,地理复杂。隋末大乱之时,地方势力纷纷割据,唐初和平统一岭南后,采取羁縻政策,以原有势力为基础设管州的"都府"。而在都府之上,朝廷以广州、桂州、交州为中心置"统府",以点控面,有效地维护了岭南地区的稳定。但是这种层层管理的"统府三分格局",到高宗乾封二年发生突变,随着邕府和容府的建立,原统府消失,遂形成并立的"五府格局"。可是,最迟8世纪初,唐朝设立岭南五府经略使,统一管理整个岭南的军事。在此前后,岭南选补使、岭南按察使、岭南采访使等陆续出现,在人事、监察、民政等领域,对岭南道全境实施管辖权。因此,"盛唐"的岭南道,表现出明显的"归一"趋势。  相似文献   

2.
《等慈寺碑》是唐初刻立的一通名碑,碑文记载了隋末唐初中国之割据局面,记载了李世民大败窦建德的武牢之战的全过程。从宋代开始,历代金石著作对此碑都有记载,《等慈寺碑》在中国书法史占有重要的地位,既有北魏碑刻和墓志的严谨法度,又有潇洒飘逸的情致,在唐碑中颇为独特,代表了楷书从魏碑向唐楷的过渡。  相似文献   

3.
本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述隋末唐初东突厥分化操纵中原各派势力的史事;第二部分分析东突厥对付中原各派势力的策略,指出不同时期东突厥的策论有不同的特点和变化;第三部分讨论东突厥分化操纵中原势力的几种措施,措施的特点以及形成的原因:承袭突厥的传统、借鉴隋朝的经验、利用居住突厥的胡人和华人的作用等等。最后还讨论了东突厥这些措施与中原民族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隋末唐初,武威人李轨在昭武九姓胡人的支持下,以武威为中心,攻取了张掖、敦煌、西平、枹罕四郡,建立了胡汉结合的河西地方割据政权。李轨及河西政权,对研究唐初历史与河西地方史都很重要,但史书中记载极为简略,而且错讹较多,本文试就有关史实考辨如下,幸识者教正。一、李轨起兵及处置隋官的时间隋末大乱,群雄竞起。自隋炀帝大业九年(613)至隋恭帝义宁二年(618)炀帝在江都被杀,五年之间,全国各地起兵反隋者达一百二十七起之多,其中大业十三年(617)为十八起。李轨起兵也在大业十三年。李轨其人为凉州大豪,史称其“家富于财,赈穷济乏。”  相似文献   

5.
常何是隋末唐初的一个重要人物。由于《隋书》中未提到常何,两唐书只在《马周传》、《东夷传·高丽》、《李密传》和《太宗本纪下》中提及,语焉不详。因此,长期以来对常何研究甚少。可喜的是在敦煌遗书中发现了一卷李义府撰《常何墓碑》,为我们研究常何其人及隋末唐初...  相似文献   

6.
《文史月刊》2013,(12):21-21
娘子关,位于山西平定境内。这座雄关古堡建于隋末唐初,地处晋冀要冲,扼守太行山腹,形势极为险要。  相似文献   

7.
一隋末农民大起义之后,经过长达数年之久的剧烈混战,李渊集团削平了各种割据势力,创建了唐王朝。在这个过程中,李世民起了重要作用。由于亲身的经历,他深知创业的艰辛,又由于耳闻目睹杨隋短命而亡,他更深知守成的不易。所以,唐太宗即位之后,经常与臣下讨论创业与守成的问题。例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新出土的杨素子嗣墓志,揭示了隋末唐初杨玄感兵变后杨素孙子杨台在其父亲"屯故"的庇护下躲过灾祸幸存下来的经历,以及在唐代初年的为官情况;杨素女儿、孙女等女性后裔则被没入掖庭,有的成为唐高祖、唐太宗的嫔妃。结合传统文献和杨素之弟杨岳墓志,还可以发现隋末唐初杨素家族内部的分裂。  相似文献   

9.
高句丽王国建于汉末、亡于唐初,700多年间,有大量的汉人群体因为各种原因流入高句丽。总体上看,东汉末年~西晋、五胡十六国、南北朝、隋末是汉人群体流入高句丽最集中的四个时期;而战争掳掠、失意避难、避乱来投、战争被俘是汉人流入高句丽的四个主要原因。高句丽对于流入汉人群体的安置也有着自身的特色。  相似文献   

10.
西游前传     
《山茶》2011,(7):4-4
唐僧取经的故事尽人皆知,但这场西天伟业尚有一番“前传”,知道的人恐怕就不多了。隋末唐初之际。天下大乱,关中人士大举南迁入蜀,以秦岭、蜀道为天险,避乱于天府之国。年轻的沙门玄奘也在初唐武德年间随着逃难的人群来到四川。入成都空慧寺受具足戒,并在蜀地度过了数年时光。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相关历史文献记载的细致考证,认为宋太祖开宝五年(972年)番禺县曾被省并,宋仁宗皇祐三年(1051年)为了加强珠江三角洲的沙田开发与管理,复置番禺县,具体治所是在今广州市番禺区西南的紫坭,至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出于广州军事防卫的考虑,又将番禺县治北迁至广州旧城东的赤泥巷,即今广州仓边路一带。再者,南宋新置香山县和明代新置顺德县,皆可视作是政府进一步努力协调珠江三角洲区域沙田开发与广州城防之间关系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2.
《史记·周本纪》记载:周考王封其弟揭于河南,是为西周桓公.但是,关于东周时期的西周四代君王的陵墓在哪里,不但没有历史记载,更少有人对其提及.本文通过对考古材料的梳理认为:东周时期的四代西周君王桓公、威公、惠公、武公葬于洛阳东周王城内,其陵墓自成一区,即本文所分的西周君陵墓区.  相似文献   

13.
顺治九年(1652),一艘赴日本贸易的苏州商船回国。史学界对该商船的赴日时间及贸易方式存在争议:一说是1644年赴日,在日本进行了八年的海外贸易;一说是1650年或1651年私自出海,交易完毕后即回国。本文根据明清档案及朝鲜史料对该事件的记载,以及当时中国、东南亚、日本之间的贸易状况进行综合考察,可以肯定该商船是于1644年前往日本,并在日本与交趾之间从事贸易活动。  相似文献   

14.
在殷周之际,今山西及其周边地区确有不少夏遗民,而其他地方则无此现象.究其原因,可能与"汤革夏命"有关.当商军自东而西大举进攻时,夏军节节败退,最后退至大后方晋南一带.黄河北岸不远便是呜条山,夏桀在鸣条附近与商军展开了孤注一掷地决战.鸣条一战夏军溃败,夏贵族及部分将领,率其残部及族属逃亡吕梁、太行山间,甚至远遁大漠南北.大部夏士卒及族众流散民间,融入当地其他部族,成为西北地区夏遗民的主要来源.由此看来,鸣条在晋南是可信的.  相似文献   

15.
唐代以前福建宗教信仰的地域分布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建宗教信仰的研究一直倍受关注, 相关的研究成果已取得长足的进展, 但对于唐代以前福建宗教信仰的研究却相当薄弱, 而早期的状况对此后福建宗教信仰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奠基意义。本文在相关史料勾稽的基础上, 试图尽可能地揭示唐代以前福建佛教与道教信仰分布、播迁与传衍的地域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16.
程涛 《历史地理研究》2021,41(3):125-137
宋代刺配刑泛滥,导致触法流配者大为增加。为避免因配隶人群大量聚集而导致的社会治安乱局,宋廷一方面施行诸路间相互移配、散配的政策,另一方面格于军政形势及祖制,将配隶地域逐步由京畿地区向南方远路转移。步入南宋,由于疆域的蹙缩及政治地理格局的剧变,流配地域在进一步南移中逐渐集中于五岭地域的远恶州军,而大量的逃亡配军刑徒与盐寇、峒寇相纠合,加剧了该区域及近邻州军的动乱,成为终宋之世都未能解决的地方军政难题。  相似文献   

17.
目前不少学者认为二里头遗址就是史书上记载的斟寻,而此种观点与考古实际和文献记载均不相符.依据相关文献和考古资料,二里头遗址应为夏代晚期的都城"河南"而非斟寻,"河南"与阳城、阳翟、斟寻、原等相比较,是夏王朝延续时间最长的一处国都.  相似文献   

18.
宋代女性阅读活动初探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铁爱花 《史学月刊》2005,(10):35-40
宋代女性的阅读活动与重文教的社会风气、书籍的普遍流通以及士人的提倡等密切相关。在实际生活中,宋代女性的阅读内容非常广泛,主要包括儒家经典、佛道经典、女教典籍、家训、史书、诗词文、音乐、诸子百家、方技小说、天文历算、医药数术等;其阅读具有多元性、自主选择性及持续性的特点;她们通过阅读学习知识,并以多种方式作用于社会,对于提高国民素质、传承文明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宋代施渚镇位于今湖州市埭溪镇。其地名变化过程包含三个阶段:唐时叫做上强,宋元时名为施渚,明清时更名埭溪。施渚镇位于连接湖州与杭州的陆路交通要道上,故北宋在此设税场征收商税。南宋时,江南运河交通地位愈发重要,施渚镇所在陆路通道之地位下降,导致该镇及税场被废除。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明代在此兴起埭溪市,最终成长为镇。施渚镇之兴衰是其所在地区交通格局及商业格局之变迁的反映。  相似文献   

20.
本文着重从商文化在南方的分布变化探讨商王朝的南土.近年,随着一批新材料的公布,我们认识到在二里岗上层至殷墟一期阶段,商文化在南方已经越过霍山,势力发展到安庆一带,并在强盛时突破石门皂市——岳阳铜鼓山一线,推进到了江西樟树市附近.而在西南方要远至商洛的东龙山,东南方达盐城龙岗.殷墟二至四期阶段荥阳小胡村和正阳傅寨两处族墓地的发现,填补了安阳至罗山一直鲜有晚商时期商文化遗存发现的空白,对殷墟二至四期商文化的南界在罗山一带提供了支持.此外,本文还总结出了南方地区商周分界的三项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