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陈旭 《世界遗产》2012,(3):58-58
佛坪老县城保护区位于秦岭的腹地,成立多年,依旧隐藏在人们的视野之外,清道光年间,这儿是佛坪厅的治所,也是长安到汉中的必经之地,人烟繁盛,后来朝代更替,秦岭山中猖獗的匪患毁灭了这座城池。  相似文献   

2.
傥骆道     
《陕西史志》2004,(6):24-24
傥骆道北起眉县骆谷,然后沿骆水南行直到青隆岭,过秦岭后沿傥水南下,到达汉中盆地东端的洋县,与子午道汇合,向西南入川。该道修建很早。汉杨君石门颂:“高祖受命,道由子午,出散入秦,建立帝位,以汉诋焉。后以子午,涂路难,更随围谷:复通堂光,凡此四道,垓尤艰。”围谷即韦谷,在骆谷附近相去很近,古通道或由出韦谷,这条道路当为傥骆道的前身。  相似文献   

3.
《文博》2017,(3)
2016-2017年,佛坪厅考古调查队对傥骆古道进行了实地调查。通过调查,明确了傥骆古道秦岭段主线的整体面貌、具体走向以及保存状况。该道路呈东北—西南走向,修建较为规整,现存栈道、碥道、桥梁、房址、碑刻等各类遗存123处,部分路段发现有不同时期的栈道和碥道,整个道路以兴隆岭为界呈现出比较明显的南北差异,其中北段以栈道和桥梁为主,南段以碥道为主。  相似文献   

4.
镇安古城     
镇安位于秦岭东南,汉江支流乾佑河与县河交汇处。境内崇山峻岭,深沟峡谷,林木茂密,处处有险可守,有路可通,成为连接北出秦陇,南通兴安,东去湖广,西到石泉至巴蜀的天然孔道。过去灾荒战乱之年,川、楚、皖、豫贫苦流民,逃逸散兵游勇乔徙日众,人山垦荒、开矿杂居甚多,事故多发。统治认为这些流民是:“匪、寇、盗、贼”,剿则此散彼起,抚则去而复来。为保卫京都长安,锁帝都东南之门户,故唐定今镇安一带为南山之地。都邑四围设城垣,挖池河,以资防守,控制险要。  相似文献   

5.
傥骆道得名、道里及其重要性横亘于陕西南部的秦岭,把关中平原和汉中盆地,隔在南北两边;而穿过秦岭又把关中和汉中联系起来,自古有四条道路:由宝鸡西南出大散关,经凤县、略阳、勉县而至汉中者为“故道”;由郿县西南入斜谷,经太白、留坝而至汉中者为“褒斜道”;由周至西南入骆谷,经洋县、城固而至汉中者为“傥骆道”;由西安正南入子午谷,经洋县西折而至汉中者为“子午道”。因为故道在历史上记载不多,一般治舆地学者,多重视后三道。如《读史方舆纪要》载“褒斜道:今(指清)之北栈。南口曰褒,在褒城县北十里;北口曰斜,在凤翔  相似文献   

6.
风雨陕南     
以商州为中心的陕西东南部地区,包括今商州区、商南、洛南、山阳、镇安、柞水、旬阳、宁陕、佛坪、洋县等县。这一地区北靠秦岭,南濒汉水,西连汉中盆地,东接豫西,到处峰峦叠嶂,山高林密,地势十分险要,是连接关中与中原的一条非常重要的军事通道,  相似文献   

7.
解放战争时期,北满地区匪患严重。而建设稳定的后方根据地对于中共来说至关重要。能否彻底剿除土匪,肃清北满地区匪患问题成为中共在东北站稳脚跟的关键。因此,党在北满地区在组织剿匪部队清剿土匪的同时,通过组织工作团、组建基本群众武装、构筑群众剿匪机构等方式组织动员群众进行剿匪斗争,形成强大的剿匪组织网络,成为人民战争中的重要链条。这也为中共最终消灭东北地区匪患,整合东北地区资源,改善东北地区政治生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子午道秦岭北段栈道遗迹调查简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子午道是古代长安地区穿越秦岭、交通陕南的重要通道。《史记·高祖本纪》:“汉王之国,项王使率三万人从,楚与诸侯之慕从者数万人,从杜南入蚀中。”程大昌《雍录》:“此之蚀中,若非骆谷,即是子午谷。”东汉《杨君孟文石门颂》: 高祖受命,兴于汉中,道由子午, 出散入秦,建定帝位,以汉诋焉。后以子午,途路(止止止)难,更随围谷,复通堂先。许多著作,包括胡三省《〈资治通鉴〉注》、  相似文献   

9.
<正>为给周至佛坪厅故城保护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使其得到及时有效的保护,2006年11月,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和周至县佛坪厅故城保管所联合,对故城遗址进行了一期考古调查,调查从11月11日开始至25日结束。现将调查收获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10.
蜀地对外交通并非像李白诗中所说的:“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而是有着四通的地区。本对北道中的褒斜道及秦汉时期的三次维修,石门的开凿进行了详细介绍,并对金牛道、阴平道、斜骆道、骆谷道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11.
在西学东渐史上,利玛窦是一个标志性的人物。他不仅在中国用汉语编写《天主实义》和《交友论》,阐释基督教神学和伦理思想,提出对儒佛的独到分析;与徐光启合译《几何原本》前六卷;并多次译绘汉文世界地图,为中国乃至东亚世界首次完整地展示了世界的面貌。该图见之于明确文字记载的自刻、他人翻刻和摹绘版本多达十余种。笔者根据利玛窦世界地图刊刻和传播的实况,将其版本分为《大瀛全图》与《山海舆地图》、《坤舆万国全图》、《两仪玄览图》三个系列和木刻本、彩绘绢本两种形式;并就“地圆说”与地球知识、“五大州”与“万国”的概念、西方人文地理知识点的介绍及其与中国文化的对话等诸多方面,讨论了利氏世界地图中所传送的新知识、新方法和新词汇,指出该图是明清士人理解整个世界的一个重要的窗口。论文还通过熊明遇的《格致草》、熊人霖的《地纬》、王在晋的《海防纂要》以及晚清的《海国图志》和《瀛寰志略》等,分析了利氏世界地图在晚明至晚清二度本土化的过程,指出该地图在晚清西学知识重建过程中所产生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聚落格局是历史聚落地理研究较少关注的一个对象。山西灵石县静升村“九沟八堡十八巷”的聚落格局形成历经元末明初各沟巷的初步开发,明中后期至清初的边界拓展与内部扩建,以及清中后期内部格局的充盈及跨河“南侵”三个阶段。这其中地理环境、宗族势力、战乱匪患和国家政策等因素产生了重要影响。静升村的个案研究表明,聚落格局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动态变迁的历史过程,而聚落庙宇以及标志性建筑物的创建历史成为考察的重要指标。现今加强乡村聚落格局的研究仍将是中国乡村聚落形态研究继续深入拓展的趋势之一。  相似文献   

13.
明清时期,湖南、贵州、广西等省区交界地带是尚未纳入王朝直接管辖之下的"生苗"聚居区,被称为"苗疆",属于明清王朝的"内在边疆"。明代中期以来,明廷在以湘西凤凰腊尔山为中心的苗疆地区设立卫所、营寨,修筑苗疆边墙,隔绝"生苗"和"熟苗",加强对内在边疆的控制。明嘉靖《麻阳图》和万历《楚边图说》表现并强化了"苗疆"的存在。清代苗疆内在地缘结构改变,黔东南、桂东北取代湘西成为"生苗"聚居中心,康熙、雍正初年的疆域图中绘有三块"生苗"空白区,标明了清王朝疆域内的"化外之地"和"内在边疆",反映了清王朝的"疆域观"和"族群观"。随着雍正朝经略西南、开拓苗疆和改土归流,清王朝国家权力的空白地带--"生苗"区域逐渐减少并被代之以正式的国家政区,作为"内在边疆"的苗疆最终消失于清王朝的版图之中。疆域图生动表现了清王朝统一的深化和国家的内在拓展。  相似文献   

14.
清代鄂尔多斯地区的垦殖活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鄂尔多斯位于内蒙古西南部农牧业交错带上。当它被游牧民族占据时,以游牧为主要生产方式;中原王朝国力强盛,占居该地时,便转而以农耕为主要生产方式,秦、汉、唐、清等朝代便是如此。清代随着国家的安定与清后期财政支出的增加,对鄂尔多斯的垦殖从禁止到弛禁直至规模持续上升,超过以前任何朝代。本文以垦殖力度的差异将其垦殖活动分为两个时期加以考察,前一个时期自清初至光绪二十年,这一时期经历了从禁垦到驰禁的过程,开垦规模逐渐扩大,一些水利工程也开始兴修;后一个时期则是政府组织的大规模放垦阶段,各旗根据自身的自然条件均有不同程度的放垦。  相似文献   

15.
李雯为清摄政王多尔衮捉刀致史可法之事,在清代朝野流传甚广,但迄今未能考实。本文博采明清史料及其同人文集之记载,又从李雯《蓼斋集》《蓼斋后集》入手,考察其代言写作之训练与降清之心态。综合内证与外证,确证《摄政王致史可法书》出自李雯之手。此文措辞简劲,理足神完,乃传世之名文。  相似文献   

16.
There were numerous books of physiology and hygiene published in the cultural market of the late Qing Dynasty. Their writing and translating purposes, hygienic concepts and hygienic identification in these books displayed the intellectual elites’ efforts in constructing “hygienic modernity” and establishing a national state. Books of physiology and hygiene published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were firstly translated and edited by missionaries and it was not until 1894 that many Chinese began to edit, translate, and write books of this kind. About one hundred and thirty varieties of books of physiology and hygiene were published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most of them were textbooks widely read by people and commonly accepted as books of “hygiene” or “medical science” together with the then published books of Western medical science and books on how to keep a good health. At that time, hygiene was not only a guideline for people’s life and consumption, but also became an ideology to distinguish civilization and savageness with its significance gradually connected with race and nation.  相似文献   

17.
关威 《安徽史学》2015,(4):89-94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清政府重新启用袁世凯镇压革命党。袁世凯预判中国政治态势,周旋于革命派、清政府、立宪派等各派力量之间,一方面以北洋军的强势压迫革命党人;另一方面以革命党人的杀气威胁清政府,最后迫使清朝皇帝退位,促成了中华民国,实现了政治制度的转型,有利于中国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但是,袁世凯本质上是一个封建官僚,缺乏民主共和思想,他不但没有积极推进民主进程,反而妄图坚持独裁专制,复辟帝制,又成了阻挡历史车轮的势力。结合清末民初的社会现实,对袁世凯的性格心理及其所作所为进行分析,有助于加深对于袁世凯本人以及这段历史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考工记》所言古之一辕车车舆形制,自汉至清研究者众,言者合此即失彼,合彼又失此。清江永由轼、较之制而明车舆形制,提出前低后高如纱帽形之说,破千载之积谬。郑珍通过审慎推理,细加甄别,会诸经传而取验实事,在江说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轼前两輢外三面皆有栏高三尺的观点。现代考古发掘与田野发现,基本可印证郑说之确。  相似文献   

19.
漢代的遺詔裏只有關於行皇帝喪葬禮時減輕負擔的指示。東晉到南朝,出現指命非皇太子者作爲後繼皇帝的遺詔,並且出現保證後繼皇帝統治能力的文章。在北朝,北魏孝文帝以後出現和魏晉南朝同樣的遺詔。與南朝指命後繼皇帝的遺詔相比,北朝的遺詔裏保證本人統治能力的語言表現得更爲詳細,這種遺詔在唐朝形成了類型化。並且,唐朝的遺詔傳達全國,全國的人民可以確認新皇帝依據先帝遺詔即位的事實。這種遺詔在漢代到唐代的變遷,反映了中國統治體制變化的一個值得注意的事實。  相似文献   

20.
文章通过对图像风格及其细节的比较与分析,认为贵博乙本百苗图、贵师大本以及多伦多大学图书馆藏本等几个《百苗图》图本,属于晚清或明国初年坊间生产的同版彩色套印本。该本的图绘和体例与《皇清职贡图》存在密切关联,但其图像更多来自一些《百苗图》绘本。在摹绘过程中,存在不少移花接木的现象,致使该本讹误颇多,降低了这些图像的资料价值。而以此作为蓝本的摹本往往没有校正其中的错误,有些反而以讹传讹。在将这些图像作为民族风俗资料加以使用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根据情况加以谨慎判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