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勇 《文博》2004,(3):44-47
剑自古以来就和刀、矛、戟、矢并称为“五刃(五兵)”,是冷兵器时代重要的武器。《释名·释兵》: “剑,捡也,所以防捡非常也。” “又敛也,以其在身拱持敛在臂内也”。剑便于携带,是很好的防身武器。  相似文献   

2.
马金花 《收藏家》2005,(7):44-46
《汉书·匈奴传》:单干来朝,天子赐予玉具剑。《王莽传》:“莽疾,(孔)休侯之,莽缘恩义,进其玉具宝剑,欲以为好,休不肯受。”颜师古注解释“玉具剑”是“标、首、镡、卫,尽以玉为之”,而“标、首、镡、卫”是剑上的哪个部位?根据颜注,“镡,剑口旁横出者,剑鼻也”,  相似文献   

3.
拙编《吴越文字汇编》(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年8月版)578页有关150、151两件越王州句剑的“出土”、“现藏”项记载有误,为免以讹传讹,混淆视听,特为补正如下:150号剑五“出土”项下称说“1936年湖南长沙市小吴门外楚墓”,当改为“未详”;相应...  相似文献   

4.
《宋会要辑稿》礼类多次出现明代地名及建制。如礼二○之一七有“延平府剑浦县城隍祠”。宋代无延平府,剑浦县属福建路南剑州。又如礼二○之一八有“宁波府昌国县城隍神祠”。宋代亦无宁波府,昌国县属两浙路庆元府。庆元府本名明州,绍熙五年(1194年)宁宗即位,因为宁宗潛邸,升为府。上述延平府、宁波府都是明初的地名和建制。为什么在《宋会要辑稿》中竟会出现明代地名及建制呢?《宋会要》原文肯定不会  相似文献   

5.
说无     
长沙楚帛书《甲篇》云:群神五正.四[兴]△羊.(律)互(恒)襡(属)民,五正乃明,群神是(享).其中”△”原篆作:或释“元”.①“失”、②、“尧”,③笔者也一度倾向释“尧”。④前两说若与小篆的(元)、(失)比较,字形显然不合。释“尧”则似有一定根据.检甲骨文、战国文字、秦汉文字的“尧”分别作:  相似文献   

6.
郾王职剑跋     
此剑著录于于思泊先生《商周金文录遗》,编号五九五。铭文曰:“郾王职乍(作)武业(?)(?)鐱(剑)。”凡八字。铭文字数,孙稚雏《金文著录简目》和容庚《金文编》“器目”中均以为有十字。按谛审铭文拓本,末二字形与前八字风格迥异,字体纤细无力,且不能成字,当非原物本有,而显系后人作伪补刻。况前八字意已尽,可与同名之他剑铭类比。若如再有二字,纯属画蛇添足耳。铭中“武业”后一字,旧不识。一九八五年版《金文编》归于附录下一二六四页,  相似文献   

7.
《史记.项羽本纪》:“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有人怀疑:刘邦既脱身独骑,又何能与樊哙等四人步走呢?因而认为“四人持剑盾步走”一句为司马迁行中的“自注”,建议在这“自注”的前后各加一破折号来标明,以解决“独骑”又“与步走的矛盾(《古籍点校疑误汇录》38—39页)。”  相似文献   

8.
~~技术时大伤脑筋。7或以为“推”即“椎”,为锻打之意。“推”字和“椎”字古书中常互通假 ,如《汉书·司马相如传》颜师古注曰 :“推 ,俗读作椎。”《后汉书·韦彪传》注引《苍颉书》曰 :“椎 ,锻也。”《庄子·列御寇》注曰 :“锻 ,椎也。”“推处”,意为剑身中被锻打之处。旧剑长年使用 ,锻痕消去也是可以理解的。这种考虑有一定道理 ,可备一说。所以本段的意思大约为 :剑身表面无戗磨 (锻打 )痕者为故器。《吕氏春秋·别类》曰 :“相剑者曰 :白 ,所以为坚也。黄 ,所以为纫 (韧 )也 ,黄白相杂 ,则坚而纫 (韧 )也。”此段文字中的“黄”…  相似文献   

9.
河南汉画中的杂技艺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我国的杂技(包括幻术和马戏)艺术历史悠久,从可靠的文献资料看,春秋时期已肇其端倪,《列子·说符篇》记载了宋国著名的杂技艺术家兰子的事迹,说兰子“能燕戏”、“弄七剑”。所谓“燕戏”就是汉代的所谓“冲狭”,现在的穿刀圈;“弄七剑”属于手技,同时耍弄七个短剑,在手中抛接自如,即所谓“选而跃之,五剑常在空中”,交替上下,循还往返。宋国在今河南商丘一带,兰子的绝妙技艺可以说她是河南最早的一名杂技艺术家。  相似文献   

10.
《汉书·匈奴传》:单于来朝,天子赐予玉具剑。《王莽传》:“莽疾,(孔)休侯之,莽缘恩义,进其玉具宝剑,欲以为好,休不肯受。”颜师古注解释“玉具剑”是“标、首、镡、卫,尽以玉为之”,而“标、首、镡、卫”是剑上的哪个部位?根据颜注,“镡,剑口旁横出者,剑鼻也”,可知“镡”即今天我们称之为“格”或“琫”,是剑鞘最上方的剑口处。而“卫”即“璏”。至于“标”、“首”,  相似文献   

11.
“三吴”考     
“三吴”为六朝以来典籍中常见的地区名,可具体指什么地方,长期来众说纷纭,迄今未有定论。历史上大致有五说:《水经注》(北魏时)中的“三吴”指吴郡、吴兴郡、会稽郡;《通典》、《元和郡国志》(唐时)指吴郡、吴兴郡、丹阳郡;《十道四蕃志》(唐时)指吴郡、吴兴郡、义兴郡;《历代地理指掌图》(宋时)指苏州、常州、湖州;《名义考》(明时)指苏州(东吴)、润州(中吴)、湖州(西吴)。《辞海》(1989年版)认为《水经注》和《通典》、《元和郡国志》二说较合原意,然亦未作结论。  相似文献   

12.
吴之邨 《安徽史学》2000,(2):25-34,17
八大山人康熙廿一年春书《瓮颂》组诗之六《画瓮》:“停舟问夏口,夏口无一画,三人瓮里坐,是事颇奇怪”。八大诗向号难诠,史无确诂。此《瓮颂》六首尤羚羊挂角,踪迹冥杳。今检《春秋&;#183;桓公十四年》:“夏五。”西晋杜预注:“不书月,阙文”。又《庄公廿四年》:“郭公。”杜注:“无传,盖经阙误也”。史因《春秋》此二处阙文泛称佚笔缺文为“夏五郭公”。明张岱《快园道古》卷12及明冯梦龙《古今谭概》卷27皆载明清文士雅嗜“夏五本是五,增口便成吾”诗谑字戏。细玩八大诗义,正暗示“夏口无一画”为“夏五”缺  相似文献   

13.
《中国历代货币大系·先秦货币》①第400——405号著录的平肩空首布币,其面文作下引各形(第五形为反书):(?)400(?)401(?)403(?)404(?)405原书未释。这个字右边的偏旁是屈膝弯腰的人形,可隶定为“卩”,左边则不知所从。这就是以往不能释读的症结所在。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简《缁衣》第1号简引《诗经》云:“仪型文王,万邦作(?)。”②这句话在郭店楚简《缁衣》中作“万邦作孚”,③传世本《诗经·大雅》作“万国作孚”。其中,上博简中相当于“孚”字的简文作下引之形:(?)《缁衣》第1号简这个字原书隶定为“(?)”。甲骨文、金文…  相似文献   

14.
<正> 《唐语林》云:“陆相贽受淮南尉。”(周勋初《唐语林校证》卷四第519条、钱熙祚《唐语林校勘记》卷四。)但检《通典》州郡门、《元和郡县图志》、两《唐书》地理志,终唐一代,不曾有淮南县之设置;又检两《唐书》本传及其他典籍,亦不曾有陆贽“受淮南尉”之记载。检《顺  相似文献   

15.
最早的军书:《孙子兵法》。舂秋末期孙武著, 亦称《孙子》、《吴孙子兵法》、《孙武兵法》,全书共 82篇,图9卷。《孙子兵法》在世界各国享有盛誉, 被称为“东方兵学鼻祖”、“五经冠冕”。最早的军事条令:战国时期的《司马法》,共 150篇。《司马法》不仅是我国最早的军事条令,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条令。最早的军官学校: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 正式开办的“武学”。“武学”类似于现代的军官学校, 学制3年。最早的阅兵:始于春秋时期,当时叫作“观兵”或“观师”。开始的阅兵是以打猎的方式进行的,以后发展为定期检阅军队和战车。最早的沙盘作业:发明者为东汉名将马援。在  相似文献   

16.
中古音系统的《大广益会玉篇》、《切韵》、《广韵》、《集韵》、《礼部韵》、《韵镜》、《七音略》等述中的“邪”纽应归于几等?明代邵光祖《切韵指掌图》之《检例》中云:“精清两头为真的。”说“邪”纽有一、四等。清际江永《四声切韵表》中《等位图歌》也有:“舌齿之头一四等”,“有禅三等有邪四。”  相似文献   

17.
一、有关翠云廊历史的两种说法 剑阁驿道上的古柏,历代民间传说为三国时张飞所倡植,因而有“张飞柏”之美称。而清同治《剑州志》又记载为“自剑阁南至阆州,西至梓潼,三百余里官道,古柏数十万株为璧所植。”同时转载了清雍正《剑州志》中清初乔钵《翠云廊》诗:“两行古柏植何人……传是昔年李白夫(李壁)”,这是“翠云廊”历史的另一说法。“翠云廊”历史如何?我  相似文献   

18.
汉晋解除文与道家方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古代的解除活动是避除祸殃的方术。《论衡·解除》云:“世信祭祀,谓祭把必有福,又然解除,谓解除必去凶。”解除与祭祀并举,祭祀为了求福,解除为了去灾。相传解除起源于古代的滩。《论衡·解除》云:“解除之法,缘古逐疫之礼也。”《吕氏春秋·季冬》云:“命有司大滩。”高注:“大滩,逐尽阴气为阳导也。今人腊岁前一日击鼓驱疫谓之逐除是也。”而此项活动相传始自商代先王上甲微,太平御览》卷五二九礼仪部“五把”引《世本》曰:“微作五祀。”雷学淇校辑本作“微作五祀。”《礼记·郊特程》云:“乡人。”郑注:“,疆鬼也;谓时…  相似文献   

19.
沈融 《文物世界》2002,(3):61-62
铍是东周秦汉献所提到的一种作战兵器。铍为何物,《说》、《玉篇》皆释“大针也。又剑如刀装”;《方言》谓“锬,谓之铍。郭璞注:“今江东呼大矛为铍’”:释颇令人费解。20世纪70年代,经日本学林巳奈夫先生考证,一种似矛而无銎、似剑而无首的单尖两刃青铜小刀恢复了自己的专名——铍。70年代末、80年代初,秦俑坑16件带秘长铍的出土把青铜铍的研究推上了高潮,数年间论辈出。  相似文献   

20.
冷兵器杂谈     
刀剑说刀剑本是不祥的凶器,但即使是圣人,到不得已时也是要用的,古代史的眉批往往便是一部刀剑史。“夫刀剑之由出已久矣,前王后帝,莫不铸之。”据《古今刀剑记》载:夏禹子帝启在位十年,以庚戌八年,铸一铜剑,长三尺九寸,后藏之泰望山,腹上刻二十八宿。文有背面,面文为星辰,背记日月山川。夏后启在位时,距三代禅让之风不远,这柄剑显然非关忧患征伐,其后启之子太康,以及再后的孔甲,太甲、武丁、西周的昭王莫不铸剑。尤以昭王瑕最为突出,他曾铸五剑“各投五岳,铭曰镇岳尚方”。读《刀剑记》便知秦汉以上,帝王所铸者剑多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