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洋  冯丽丽 《沧桑》2009,(2):221-223
秦汉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以及思想对中国后世所产生的影响是非常深选的。“狂人”与“歌舞”,此两者亦对后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表面上看两者似乎并无太大关联,但实际上都与秦汉时代的世人精神世界有很多联系。本文试从“歌舞”与“狂”两方面来论述秦汉时代世人的精神世界,其中,时人又将个人情感与精神融入“歌舞”的艺术创作之中,并产生了独特的即兴“歌舞”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世界》2011,(3):124-127
在“经济舱”前头加上“超级”,自然显示出了这几排座位的特殊身份。它们虽然不像头等舱、公务舱一样善于“变身”,但是物超所值足以获得你的青睐。  相似文献   

3.
百戏,又名散乐。它是杂技、歌舞及民间各种新的音乐技艺的总称。汉时的百戏通常是指流行于两汉的各类竞技、杂耍、幻术以及乐舞、俳优戏和动物戏等,当时沿袭了秦朝的称法,叫作“角抵”,如“角抵戏”、“角抵奇戏”、“角抵诸戏”、“角抵百戏”等。“汉代百戏”是在东汉以后对上述不同艺术表  相似文献   

4.
《丝绸之路》2012,(20):81-81
作为“2012土耳其中国文化年”的重点展演项目之一,以“现代丝绸之路”为主题的中国文化周活动9月29日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开幕。本次文化周活动将分为三部分,分别是“印象中国”——纪录片展映、“天堂草原”——中国蒙族歌舞表演和服饰艺术展演以及“舌尖上的美食”——中国烹饪文化展示活动。  相似文献   

5.
“吉达吉姆”歌舞流传西藏后藏部分地区,因为它只能在受灾时演出,所以也被称为“抗灾歌舞”。后藏地区天气变化无常,常有雹灾发生,农民一年的辛勤劳作在一瞬间化为乌有,为了生存灾民们只好结伴走乡串村,表演“吉达”歌舞,讨得食物,以度灾荒之年。“吉达”歌舞形式不同于西藏民间任何歌舞,完全是出于一种谋生的实用目的。歌舞内容围绕土地与人的关系,赞美土地给人带来的幸福与祥和,种  相似文献   

6.
在当代中国学术界,庞朴先生无疑是最具影响力的学者之一。先生学识渊博,思路宽广,为学善于小中见大,爱用“汉学”方法钩稽“宋学”课题,每每新见迭出。他气度温文尔雅,说话不瘟不火,与人相处时是宽厚长者。因此,学者圈中多尊称他为“庞公”。 结识庞公是在上世纪80年代,当时庞朴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科学文化发展史》国际编委。1982年,他在《人民日报》上率先发出“应该注意文化史”研究的呼唤,并和朱维铮教授一起主编《中国文化史丛书》。  相似文献   

7.
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境内河网密布,水源充裕,素有江河之源、名山之宗、牦牛之地、歌舞之乡和中华水塔的美誉。这里不但山河壮丽,草原丰美,而且是中外闻名的歌舞之乡,自古以来“卓”和“依”等传统歌舞深深扎根在藏族人民心中,它们不仅仅是歌舞艺术,  相似文献   

8.
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首批国家名录的湖北长阳土家族跳丧歌舞“撤叶儿嗬”,是一项以高歌狂舞来送别寿终正寝的老人,把丧事当作喜事来办的奇特民俗。它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巴人在征战中流行的“军阵舞”,后融入民间丧事活动而长盛不衰,成为歌乐舞浑然一体、饱含乐观通达人生情趣的民族文化瑰宝。当地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科学的方法对其实行整体活态保护,并吸取其文化元素,改编制作了许多新的歌舞节目,不失为中国非遗保护的成功范例。  相似文献   

9.
朱乃诚 《中原文物》2006,10(4):15-21
二里头文化的“龙”遗存,尤其是大型绿松石龙形器和绿松石铜牌饰,是当时社会贵族中个别人使用的一种表明其有专门技能、特殊身份的特殊物品,可能与驯养过“龙”有关,其拥有者与当时的王室或“王”有一定的关系。二里头文化“龙”遗存的直接源头可能是在陶寺文化中,但“龙”遗存的社会地位在二里头文化时期下降了,这可能反映了“龙”意识观念的逐渐淡薄。  相似文献   

10.
首先,需要说明、廓清几个问题。因为这几个问题不但是阐述满族歌舞民族特点的“前提”、“视点”,同时,其本身也都是满族歌舞的重要民族特点。 1.做为中国歌舞的一个组成部分,满族歌舞与我国其他兄弟民族(除极个别少数民族)共同的特点——中国特点,中国风格而有别于外国歌舞。中国传统民族歌曲是以“宫、商、角、徵、羽” (1、2、3、5、6)为基础形成五声性音乐的“五声音阶体系”,而不同于外国的七声音阶、六声音阶、十二音体系等。中国传统舞蹈,重点在  相似文献   

11.
什么是堆谐?     
如果把“堆谐”直译过来的话,它的意思是“堆地方的歌舞”;还有一种名叫“堆巴谐”的,直译过来的意思是“堆地方人们的歌舞”。如果单从字面上看,似乎两者的意思并无太大差异,但实际上堆谐与堆巴谐是指流行于西藏不同地区的、源流上相同而又存在音乐风格与曲目差异的民间歌舞。堆,是古代西  相似文献   

12.
古代百戏     
百戏,汉代谓之“角抵戏”,因其节目繁多,健美活泼,后世遂通称之为“百戏”.在中国古代,由于受封建正统的礼乐思想的影响,百戏虽也常有乐器伴奏,但却一直被认为是“非部伍之声,徘优歌舞杂奏”,故在隋唐以后,其又称“散乐”或“散乐杂戏”.此外,由于百戏常与歌舞一起表演,所以,后人多以“乐舞百戏”或“歌舞百戏”并称.百戏在我国古代娱乐活动中属于品种比较多、节目比较丰富的一个大的门类,由于其表演娱乐性强,加之又具有很高的技巧性,刺激性、艺术性、竞争性和欣赏性,所以自古以来就颇受社会各阶层人们的欢迎,上自皇帝王公,下至平民百姓,无不喜欢观看百戏的表演,故它在我国古代娱乐文化的发展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香巴拉并不遥远”──看西藏艺术团大型歌舞《大雁颂》杨西罗1996年3月12日,北京一个美丽而晴和的黄昏,我走进华灯初放的保利大厦国际剧场,观看西藏艺术团表演的大型歌舞《大雁颂》。在此之前,他们已经给全国人代会和政协会演出过两场,今天是招待北京的文化...  相似文献   

14.
南诏奉圣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南素有“歌舞之乡”的美誉,少数民族都能歌善舞,歌舞具有悠久的历史。南诏,是公元8~10世纪,在云南建立的奴隶制地方政权。其统治时期,是云南政治、经济、化发展的重要时期,尤其是在歌舞艺术方面呈现空前的繁荣,对云南歌舞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文史月刊》2013,(7):2-F0002
“果卓”的藏语本义是“圆圈舞”,汉语称“锅庄”。作为藏族传统的舞蹈文化,以其神奇瑰丽、魅力弥久,深受藏族人们的喜爱和外来各民族、各国家人们的青睐。是现存世界各民族传统舞蹈文化中最为古老的项目之一。  相似文献   

16.
阿细跳月     
“跳月”是我国西南云、贵地区彝、苗、壮、布依等族流行的一种民间歌舞。因民族和地区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其中的“阿细跳月”独具特色,名闻遐迩。 “阿细跳月”是彝族阿细人的传统民间歌舞,又称:“跳乐”、“打跳”、“打歌”、“跳歌”等。其来源,有这一个传说:在很早以前,阿细人居住的地方,发生了一场大山火,烧了九天九夜,地面被烧得滚烫。阿细人扑打大火,不断地换着脚或单脚跳着。大火终于扑灭了,人们歌舞欢庆,模仿打火时的样子,跳着脚跳起来,便形成了“跳月”的舞蹈动作。后来发展为群众性节日喜庆歌舞,并成为青年男女间的一种交往方式。其歌  相似文献   

17.
山西芮城县境内的古戏台,最早可追溯到西周时期。据《史记·魏世家》注:“魏,姬姓之国,武王伐纣而封焉。”魏即今芮城县城北5华里之古魏城,为西周古城。魏国宫禁在今涧西村北方圆约180亩地的范围被称为“紫城地”,城东之柴村为魏国的柴市。位于魏城南之令花村,传为魏侯之花园,当时人们曾在此教练歌舞,被后人称为“梨园”,并在此村建有琵琶亭。琵琶亭当为古戏台之雏形,只不过当时不为老百姓娱乐,而只为魏侯专门演出而已。  相似文献   

18.
徽州戏剧演出活动源远流长,东晋时期就有“宴会辄令倡伎作新安人歌舞离别之辞”的记载。徽州古戏台是戏曲文化的延伸,与徽州的建筑、徽商、宗族等文化紧密结合在一起。徽州的商人发达后,为了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一方面读书登第,努力入“仕”,一方面以戏剧等各种文化活动为载体,结交四方文入雅客,追求士大夫阶层的高雅品位。而在许多徽商看来,  相似文献   

19.
卡斯达温舞     
《文史月刊》2013,(12):F0002-F0002
卡斯达温舞主要流传于四川省阿坝州黑水河流域,因舞者身穿“甲衣”歌舞得名j“卡斯达温”是黑水方言,“卡斯达”为“铠甲”之意,“温”或“贡”是“穿”的意思。“卡斯达温”是古代黑水人出征前,勇士们祈祷胜利,亲人们为他们祈求平安、祝福吉祥的一种民间祭祀性歌舞活动。该舞气势雄壮,规模庞大;在音乐上,有着各民族中独树一帜,难以多见的风格特征——二声部。、  相似文献   

20.
山西有“中国戏曲的摇篮”之称。早在汉代,山西就出现了戏曲萌芽;北宋年间,山西各地到处活跃着诸如滑稽戏、影戏、歌舞戏、百戏、技艺戏等各种土戏,这些土戏在当时已是中国戏曲的雏形;到了元代,戏曲艺术日趋鼎盛,山西省成了全国戏曲艺术的中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