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后现代主义史学理论对自启蒙运动以来形成的传统史学理论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后现代主义史学理论质疑历史认识客体的真实性,强调语言对历史建构的决定性意义,把历史文本等同于文学虚构。后现代主义史学理论对于反思传统史学理论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其所表现出的相对主义和反实在论特点,也颇受人们的质疑。近年来,西方学者开始试图建构一种超越后现代主义史学理论的范式,即所谓后-后现代主义史学理论。反思后现代主义史学理论,也是我国学者一直关注的问题。本期"历史理论"栏目发表刘华初副教授讨论后现代主义史学理论及其实践的文章,欢迎学者们参与对此问题的讨论。  相似文献   

2.
黄敏兰 《史学月刊》2003,(1):121-128
20世纪中国历史学界对历史规律性问题进行了长期反复的争论。人们对历史规律的研究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社会发展史意义的规律,一种是历史认识论意义的规律。长期以来,绝大多数人把五种生产方式的演进当作历史规律的主要形式。近年来一些学者反思过去研究中的简单化倾向.对历史规律的研究开始进入到历史认识论的层面,对规律的理解日益深入和具体。  相似文献   

3.
全球正在"化"为一体,而史学研究的"碎片化"却大行其道,这一错位清楚折射出当今史学研究的"不合时宜"。近二三十年间,在后现代史学的冲击下,宏大叙事的历史备受质疑,微观史却独领风骚。在世界范围内,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微观史都已成为滔滔主流。但是,泰坦尼克沉没了,并不代表主宰大海的就该是小舢板,  相似文献   

4.
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据说这是已故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挂在书房里用以自勉的条幅,这同时也体现了一个史学家的治学精神。相比于范文澜先生生活的时代,现在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史学研究仍然需要坐冷板凳的精神。追寻历史真相是历史研究的基础。从客观上来说,历史已经成为过去,且不可复制和模拟,即不像物理现象、化学现象一样可以在实验室中  相似文献   

5.
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教授针对史学的现状及历史研究所面临的困境,立足于史学品格与历史学家使命的高度,阐释了自己独到的历史观。他认为,史学只有保持独立的科学品格,才能发挥其独特的社会功用;史学家只有保持独立的学者人格,达致“通识”与“圆融”的境界,才能表达对人类历史乃至宇宙生命的终极诉求;中国史学只有在研究视域、研究手段、研究团队等方面全球化、国际化,才能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6.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本刊约请四位学者分别从史学理论与史学史、中国近代史、世界史的角度对新中国史学的发展与成就进行总结。新中国史学在60年的发展历程中曾经历若干曲折,但成就始终是第一位的。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不仅能够创造辉煌,而且能够在新的历史时期与时俱进,综合创新,不断地解放思想,不断地创造出新的业绩。我们希望四位学者的观点能够为读者提供丰富和发展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视角和思路。  相似文献   

7.
《史学理论》是在我国的历史学迫切需要理论的时候诞生的。为什么迫切需要呢?因为经过“文革十年”的破坏和文革后的拨乱反正,解放思想,大家都感到迫切需要对原来运用的许多理论(如阶级斗争与历史动力的理论,人民群众和领袖人物的历史作用的理论、社会形态更迭规律的理论等)作一番再思考、再认识;而且,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国门大开,人们竞相放开视野,力图从外部世界、特别是西方世界涌人的文化、学术作品中找到解决我们自己遇到的理论难题的某些启发或借鉴。这是当时理论需求显得迫切的另一个背景。  相似文献   

8.
80年代以来历史认识论研究兴起的学术背景、理论焦点及其思想的发展趋势值得关注。历史认识论研究对于改变传统的认识论观念,对于建立历史学自身的理论体系,对于当代中国史学的学科建设与范式变革具有重大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与历史学》①是由西方专业历史学家从评估一种历史研究指导理论的视角对马克思的历史理论所做的评说。②作者斯蒂芬·亨利·里格比(Stephen Henry Rigby),是英国曼彻斯特大学艺术、历史与文化学院历史学教授。他的主攻领域是英国中世纪  相似文献   

10.
舒迅 《世界历史》2001,(1):125-125
《20世纪中华学术经典文库&;#183;历史学&;#183;世界历史卷》(上、下册),同该文库的《中国古代史卷》、《中国近代史卷》、《史学理论卷》一起,于2000年9月由兰州大学出版社出版。  相似文献   

11.
21世纪中国的西方史学理论研究刍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中国的史学理论研究已取得显著的进步,特别是近20年来的成果令人瞩目,如在20世纪的最后几年,先有《当代西方史学理论》宏著的问世,继有《马克思主义史学新探》那样有开创性的作品出版,更有史学理论(包括历史理论与历史学自身理论)等方面的诸多论著的发表,在此不容——赘举。  相似文献   

12.
胡伟  赵兴胜 《史学理论研究》2023,(2):147-156+160
发扬中国史学特别是近现代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经世致用的优良传统,既要重视一般理论的探讨,更要重视史学家个体经验的发掘整理,以资示范与引导。郑天挺的经验就是很好的案例。他的经世致用思想与实践具有体系完整、内容丰富等特点:他“观世”以国计与民生为重,“顺世”以历史大势为依归,“入世”以善作致用之学、善用忠恕之道、善谋民生之需、善于学以致用为特点。郑天挺的经验说明,学术成果需要走出书斋与具体实践相结合,个人学术成就固然重要,经世致用追求下的公共贡献同样不可或缺。  相似文献   

13.
在唱盛中国舆论的背景下,分析当代中国崛起的现状,说明中国今天只是富强的崛起,而不是文明的崛起。中国要从富强到文明,我们缺失的是什么?我们如何从富强向现代文明过渡。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下半叶以来,联邦德国(原西德以及统一德国)的社会史学派涌现出了许多扬名国际史学界的历史学家,其中被誉为"柏林共和国的历史学家"的海因里希·奥古斯特·云客乐(Heinrich August Winkler)是近些年来特别引人瞩目的一位。云客乐于1938年出生在德国东普鲁士的科尼斯堡(今俄罗斯加里宁格勒)的一个知  相似文献   

15.
记得10年前,我曾在《西方史学史》一书中说过这样的一段话:"研究西方史学史,应研究西方历史学家所处的历史环境,研究他们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与文化背景,因为一位历史学家的史学思想的产生及其演化,不可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特别要研究社会转型与历史转折时期的史学思潮,研究这种史学思潮的特点及其走向,研究其代表人物的思想趋向……  相似文献   

16.
左玉河 《历史研究》2022,(2):4-21+219
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社会史论战是由政治分歧引发的学术论争。虽然论战各方不同程度地运用唯物史观展开历史研究,但实质蕴含着马克思主义史学与非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根本分歧。社会史论战塑造了马克思主义史学求真与致用并重的学术品格。唯物史观的传播与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崛起,促使20世纪中国史学的研究旨趣、研究范式、研究领域发生深刻变革,为推动中国史学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7.
今年,全党、全国人民迎来了中国共产党九十华诞。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从"五四"时期李大钊等先驱人物撰著一批宏文以来,正好也经历了九十年,她的成长、壮大、发展、繁荣,与中国共产党的事业息息相关。九十年来一代又一代的马克思主义学人,始终以"革命性与科学性相结合"作为自己矢志追求的学术品格,把"唯物史观基本原理与中国历史实际相结合"作为恪守不渝的研究指南,把发扬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创新作为治史方法的根本准则,将素称发达的中国历史学推向了新的发展阶段,并对中国革命和社会进步予以有力的推动。在新中国前十七年,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曾经受了一场严峻的考验,然而,"疾风知劲草",一批忠诚、正直的马克思主义学者勇敢地挺身而出,抵制了教条主义的恶劣学风,捍卫了历史学的尊严和科学性。进入新世纪以来,广大史学工作者砸碎精神枷锁,冲破禁区,在唯物史观指导下勇于创新,迎来了学术园地百花盛开的大好局面。九十年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成就和经验,尤其集中体现于理论上的创新和发展,并且对研究工作发挥了指导作用。值此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周年之际,认真总结以往理论的创造、方法、道路、价值等,对于正确认识我们所走过的道路和发展新世纪的史学,都是十分必要的工作。为此,本刊编辑部特邀请李根蟠教授等学者,分别撰写《关于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方法与路径的思考——读毛泽东"古今中外法"札记》、《马克思主义史学家范文澜理论创造的风格》、《开放与吸收: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的不竭动力》和《浅论"五朵金花"的理论成就和学术意义》等文章,提出了深入的思考和创新见解,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8.
19世纪是实证主义思潮弥漫的时期,它几乎笼罩了一切学术思想领域。风气之所及,乃至一切社会科学和人文学术都力图自命为科学,尤其是奉牛顿的经典体系和达尔文的进化论为其圭臬。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演说,把马克思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比作是达尔文发见了生物演化的规律,就是一个显著的例子。及至20世纪中国五四运动的一辈学人(如胡适)在批评别人的学术论著时,也每好拈出其缺点是不懂得进化原理。在这种时代风尚的影响之下,历史学就顺理成章地也要走上科学(自然科学意义上的科学)规范的道路。  相似文献   

19.
海洋人文类型:21世纪中国史学的新视野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1世纪上半叶是中国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决定性年代。面对发端于西方世界的经济全球化浪潮,中华民族将凭借什么样的“化自觉”融入国际社会的主流而保有自己的特性,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背负沉重传统包袱的人环境进行适应性变迁的方向是什么?机遇和挑战并存,国际和国内有许多不同的观察和预测。创造历史源于对民族传统的历史自觉,我们对历史看得有多深,就会在现实中走得有多远。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中国史学界对历史学性质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学是否是科学的问题,在西方已讨论了200多年,在中国也争论了将近一个世纪。近代,由于自然科学的迅速发展,西方史学家提出,如果采用适当的方法去研究历史,就有希望得到科学的结果。20世纪初,中国新史学兴起。史学家们大量引进西方的史学理论,关于历史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历史学能否成为科学的问题也引起史学界的极大兴趣。有人认为历史学是一门科学,或可以成为一门科学。有人认为历史学不是科学,而是艺术或其他学问。还有人认为历史学既是科学,也是艺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