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有关吐蕃太子的文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对P.2255、P.2326号《祈福发愿》、P.2341号《燃灯》、P.3256号《愿》、S.2146《行城》、P.2807号《斋》、P.2807号《行城》等6件有关吐蕃皇太子的佛教祈愿的写作年代进行了考证,并对与之相关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在迎曦下街新发现的这段古城墙,是迄今为止成都市区存留最长(200余米)、最具文物考古价值和城市古建筑价值的古成都历史遗存。这段古城墙位于成都水东门右侧,老东门(原称迎晖门)之左,沿府河西岸延伸,古城墙紧邻天涯石街,与明代《天启成都府志》所绘《成都府治图》这段城墙位置走向完全一致。从成都古城发展史看,老东门至水东门之间的城墙,可能是唐宋以来东南西北四围古城墙中位置移动最小,走向大致不变的一段城墙。隋唐以前,成都城垣较小。自唐乾符三年(876年)高骈筑城,将内江徒于城北,而后环流城东南,称清远江(即今天府…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马面的产生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面,《墨子》一书称“台城”,亦有称其为墙垛或墩台,它是突出在城垣外侧的一种台状的城垣附属性设施。马面的功能,既可以加固城体,又利于观察和防御。  相似文献   

4.
汉张掖郡昭武、骊轩二县,因其名称分别与昭武九姓胡和古罗马国(骊轩)之名相同,而备受丝绸之路和西北史地研究者的关注。笔者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经多次实地考察,拟对二县城址作一新的考证,以就教于学界。一、昭武县昭武县城位置,汉代史籍无载。《后汉书》卷47《梁懂传》记,安帝永初二年(108年)懂率军击羌,“大破之,乘胜追至昭武”。唐章怀太子注:昭武,“县名,属张掖郡,故城在今甘州张掖县西北也”。唐甘州张掖县城即今甘肃省张掖市城,则汉昭武城当位今张掖市城西北。《晋书·地理  相似文献   

5.
《湖南文史》2009,(12):37-37
北京,从作为辽的陪都算起至今也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从历史文献来看,作为辽时的南京、金时的中都,以及元代的大都,其城垣建筑在当时都是甚为规整的,尤其是元大都城,就是严格按照《周礼·考工记》的原则建造的,其整体结构是略呈长方形的城垣,南北端正,左右平直,此所谓“城方如印”。只是到了明代,在改建城垣时使规规整整的大都城改变了模样,略呈方形的内城西北残缺了一角。  相似文献   

6.
被称为“楚天五赤壁”之一的临嶂山,以荆楚古文明的姿态屹立在武汉市蔡甸区蔡甸街东二里的汉水堤上.这里尚存的一座古临嶂城垣,把人们带到古老的历史长河中去思索.明嘉靖《汉阳府志》告诉人们:“沌阳废县在郡治西六十里临嶂山上.”《水经》云:“晋永嘉六年(公元313年),以陶侃为荆州刺史领沌阳,屯兵临嶂山下.”《元和郡(县图)志》云:“沌阳城即临嶂城也.  相似文献   

7.
2014年11~12月,受公安县博物馆委托,荆州博物馆考古队对鸡鸣城遗址开展了考古勘探工作,并对城址南城垣进行了试掘。通过此次考古勘探,基本探明了鸡鸣城遗址的分布范围、文化堆积状况。对鸡鸣城城垣的解剖,基本明确了城垣构造及修筑的相关年代。本次勘探试掘为湖北地区新石器时期考古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8.
谢涛 《四川文物》2001,(1):69-72
配合成都市城市基本建设,成都市物考古队在府、南河两岸进行了大量物勘探、发掘工作。本简要介绍了1994~1995年度对成都市古城垣的勘探和发掘情况,并以羊皮坝街36号工地为例作了考证。  相似文献   

9.
《收藏家》2016,(6)
正一.家世及早年读学生活1.恽氏追宗恽向的出生地—上垫,是一个美丽的江南小镇,那里古时交通便利,水陆网发达,商旅日夜不断,物产丰富,民风纯朴。在《上店古村考》中是这样记载的:上店古名上垫,南通宜兴,北达常州,兴隆河横贯街中,原有驿道和小桥,来往行人晨昏不绝。乾隆庚戌重建环洞拱形石桥,桥北西侧立有《重建上垫桥记》石碑。随着上垫士族日渐兴盛及地处交通要道,  相似文献   

10.
<正>2015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四川渠县礼义城遗址调查时发现了一通石碑的9块残片,对照《同治渠县志》等文献可知该碑为宋代胡将军碑。碑阳文字已完全磨灭,碑阴的地图——《礼义城图》还清晰可辨。地图内容除山川地物外,还有城垣、城壕等城防设施,以及梯子、旁牌、炮架、对楼等攻守器械,显然是一份城池攻防地图。那么,《礼义城图》刻绘的是哪一场战役?其中隐含了什么秘密?要回答这些问题,需要从13世纪的宋蒙战争说起。  相似文献   

11.
成都具有四千余年文明史,这缘于宝墩文化遗址。从秦汉以来.成都的建城史已达二千多年.城名从未更名。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古少城地域的文化资源极其丰厚、瑰丽,除了众多的人文景观外.地下还埋藏着丰富的文物.历年来.发掘了不少的文物遗址.大多集中在金沙遗址至人民南路省展览馆的纵向线上,这是一条奇妙的古文物长廊,从西至东.它串联了金沙遗址、青羊宫隋唐窑址、十二桥商代建筑遗址、  相似文献   

12.
难忘.难忘,成都少城长顺中街125号。我今来此看望旧友,路上想起光阴好快.上次是在1966年3月,算来已有37个年头了。那次我是满目凄惶,来此向他道别.禀告即将被遣送回原籍监督管制.重逢恐无期矣。蒙他引《周易》宽慰我,还送我到黄瓦街口一株转青的古柳下.悲叹道:“你是读书人啊.活在清朝年间.月月还能领到二两银子做膏火费,够吃饭了.也就不会弄去做苦役了。”随后文革大难.熬到1979年底,回成都原单位.  相似文献   

13.
成都是古蜀人最早活动的地区之一,在约一万年左右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就已经出现了原始农业和畜牧业。距今五千年左右出现了宝墩文化古城遗址群,进入了古蜀国蚕丛王、柏灌王的文明时期。商周时期出现了十二桥和金沙遗址两座都邑.成都建城历史可以提前到距今3700年左右。开明九世迁建成都,城址应在城西,由此开始了2400多年城址、城名不变的历史。  相似文献   

14.
英藏敦煌文献S.529(V)号《诸山圣迹志》(又名《失名行记》)记载了五代时期的扬州城周里数,为研究五代时期的扬州城提供了极其珍贵的第一手资料。本文以敦煌文献S.529(V)号的记载为依据,利用古籍记载和考古资料,论证了五代时期扬州城存在的事实,同时利用该文献对扬州城的规模和城门数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蒙古源流〉研究》已经出版了,这是一部对《蒙 古源流》进 行全面研究和科学整理的学术著作,它的出版具有学术上的价值和意义。作者乌兰博士(女 ,蒙古族)历经20多年的研究,最后整理出版了这部大作,这是她对蒙古学 研究的一大贡献,可喜可贺。由于17世纪蒙古地区社会的稳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涌现出一批现存最早 的蒙文史籍,《蒙古源流》是其中最有价值的史籍之一,是编入《四库全书》 的惟一汉译民族文字的历史著作;因此,《蒙古源流》已成为民族文字史籍中 传世最广、闻名遐迩的代表作。《〈蒙古源流〉研究》约5万字的…  相似文献   

16.
明崇祯十五年九月中旬,古城开封遭受一次特大洪水的袭击,致使墙毁城破,几十万人葬身鱼腹,成为人类历史上极为罕见的惨剧。关于河决的原因,当时人记载不一,现代人的看法也分歧很大。为了便于教学和研究,本文试加述评。一在旧史籍中,对河决原因的记载较多,也很杂乱,概括起来主要有四种说法。(一)李自成军掘河说持此说的有《明崇祯实录》、《石匮书后集》、《行水金鉴》、《(乾隆)祥符县志》等史籍。而  相似文献   

17.
苏州石湖     
石湖双桥 说到周庄的双桥,很多人都会想到著名画家陈逸飞的油画《故乡的回忆》,双桥因此名扬海外,成为众人心灵回归故乡的桥梁。而我这里说的双桥却是在苏州吴中,且只是一人在对石湖上的行春桥和越城桥一见钟情时,借来私自给它们命名的。  相似文献   

18.
李英 《巴蜀史志》2009,(3):57-59
成都第一次演出《抓壮丁》 在上世纪的二三十年代.戏剧爱好者吴雪从他的家乡川北岳池县来到成都,在西门上的灯笼街,办了一家大同影片公司,用照相机和留声机配合.拍了一部电影《峨眉山歌》,由周空空和黄侯担任男女主角。黄侯在片中引吭高歌:“惟愿天爷下大雨哟,保佑娃娃吃白米唉!”歌声凄厉,催人泪下。但拍电影器材缺乏.条件还不成熟,仅仅昙花一现。爱好戏剧的吴雪又不甘心.便约好友陈戈、戴碧湘等人,筹划上演文明戏。  相似文献   

19.
南虢都城上阳重见天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刊讯:2000年1月8日,河南省文物局、三门峡市政府联合举行“虢国都城考古发现专家研讨会暨新闻发布会”。会上,河南省文物局局长常俭传向到会的专家、记者通报了李家窑虢国都城上阳城遗址的发掘情况。 在李家窑发现的城由城址、城壕、宫城、宫殿以及制骨、制陶、冶钢作坊和粮库组成。南墙已被河水冲毁,现存城垣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1000──1050米,南北残宽56──610米,周长约3200米。城垣墙基宽4.5—6米,残存高度0.5—1.8米,墙基采用大版筑的方法分层夯筑而成。城垣外平行环绕两道城壕,内城壕…  相似文献   

20.
日前,参加海峡两岸明史学术讨论会,得谢敏聪先生惠赐大作《北京的城垣及宫阙之再研究》。回京捧读,为其生动的文字,翔实的史料,新颖的议论,独到的见解所吸引,爱不释手。 诚然,有关北京的城垣、宫阙的研究,代不乏人,如明代刘若愚的《酌中志》、吕毖的《宫史》,清代朱彝尊的《日下旧闻考》,近人朱偰的《明清两代宫苑置沿革图考》,侯仁之的《北平金水河考》,以及单土之等关于文物、建筑方面的诸多论著。或述北京宫阙递嬗沿革,或论历史地理变迁,或详于明而略于清,或简于前而繁于后,各有偏颇。谢敏聪先生在充分研究了前人著述得失的基础上,鉴于城垣与宫阙为帝室定都不可或缺,便以明清时期的城垣与正式宫殿为切入点,进行深入研究。除注重北平城址的演进外,对于现存宫阙规制特加以论述,略于明而详于清。并从都市的文化地位、制度渊源、规建思想加以探究,尤以后两项是他著所未有。从而构成了《北京的城垣与宫阙之再研究》的一大特色,亦是谢敏聪先生的独特见解,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此学科研究的空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