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后汉书·南蛮传》云:“巴郡南郡蛮,本有五姓:巴氏、樊氏、氏、相氏、郑氏,皆出武落钟离山。其山有赤、黑二穴,巴氏之子生于赤穴,四姓之子皆生黑穴。”这就是说,廪君族最早生活在“武落钟离山”,武落钟离山是古代巴人和今土家族的祖先──廖君的发样地,它与清江流域远古氏族的活动直接相关联。但是,武落钟离山今在何处呢?对于武落钟离山的实际地理位置,唐宋以前并无确指,唐宋以后才有人认为此山在长阳县。《太平寰宇记》卷147云:“望相山,俗呼武钟山也”。同卷又云:“武落中心,一名难留山,在县西七十八里本禀君所出也。…  相似文献   

2.
笔者认为世居于川东北嘉陵江上游和渠江流域的土著居民,"巴渝舞"的创始者——板楯蛮(賨人)与来自鄂西南清江流域的廪君蛮(巴人先祖)并非同一族群。板楯蛮和廪君蛮虽统称为"巴人",但其"巴人"称谓是"巴地之人"、"巴国之人"的通称,而不是作为族称存在的。他们均出自"百濮"系统,只是起源地、分布地域、文化习俗、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有所区别,这一点也是经过方家充分论证的。本文拟从民族地理学、历史文献学、考古学和人类学等视角对板楯蛮的历史起源、分布地域及其与百濮、廪君的关系作一导向性梳理,以釐清学界长期存在的关于廪君蛮与板楯蛮同源、同宗的迷雾。  相似文献   

3.
《水经·夷水注》载“(廪君 )乃乘土舟 ,从夷水下至盐阳”(现刊各本皆同 )。这儿郦道元用了表示方位的趋向动词“下”,按其意 ,则廪君率领族人迁徙的路线为从武落钟离山出发 ,沿夷水而下 ,达于盐阳之地。考诸史籍 ,郦氏的记载似与史迹不符。要考察郦道元这段话的正误 ,必须对武落钟离山与盐阳的相对地理位置进行考察。夷水即今湖北清江 ,武落钟离山位于今湖北长阳境内的清江流域。通过对史籍的探索与实地考察不难发现 ,从武落钟离山至清江与长江汇合处之间并无产盐之处 ,也没有盐阳之类的地名或相关的痕迹。所以盐阳的地望不当于武落钟离山…  相似文献   

4.
<正>悠悠清江好风光,山秀水美如画廊。清江画廊风景区,位于清江流域的湖北省宜昌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景区内的武落钟离山是土家族先祖古代巴人的发祥地。现今土家族人口有800多万,主要分布在湘西、鄂西、川东等地,还有部分散居于全国各地及海外,武落钟离山  相似文献   

5.
八百里清江上的第一座电站──隔河岩水电站建成后,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境内形成了100多公里的大水库。清江两岸数十条纵横交错的支流,把百里湖区划成若干小湖面,形成上百个半岛和孤岛。百里水库,山水一体,水中见山,山中有水。来到这里旅游的人无不称赞其“湖平可见孤峰出,水色天光第一乡”。清江美,更让人神往的是库区中心地带有一座名山──武落钟离山。它是土家族先民巴人的发祥地。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李锋在这里挥笔写下了“长阳古道觅遗津,巴楚文化处可寻。武落苍茫尽碧水,钟离揽胜好销魂”的诗句。武落钟离山位于长阳都镇湾…  相似文献   

6.
对巴人起源于清江说若干问题的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杨华 《四川文物》2001,(1):15-25
尽管献史籍中对巴人起源的记载处在较模糊的状态之中,但对巴人起源于清江以及“廪君”是巴人始祖的观点似乎已被学术界公认。而据近20余年来地下考古发现资料,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夏商时期的巴人遗址多密集地分布在长江西陵峡及西陵峡出口一带的宜都、枝江、当阳一带。清江中上游地区最具有代表性的长阳“香炉石巴人遗址”,最早也只能追溯到夏代。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空白,并且夏商时期的巴人遗址发现很少。因此,巴人起源于清江观点不能成立,清江中上游地区的早期巴人应是由清江出口处一带逐渐向中上游地区开发的。  相似文献   

7.
巴虎与开明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虎纹是巴蜀青铜器上最常见的图像符号之一。长期以来,所有的虎纹都被认为是巴人中的一个支系——虎巴(即廪君蛮)的图腾标志。其实古代的巴蜀本是两个地域性概念,其中包含了众多的民族与部族。在这些民族与部族中,除巴人中一支廪君蛮以白虎为图腾外,蜀人中  相似文献   

8.
李琴 《世界遗产》2012,(1):78-85
清江在武陵山、巴山和巫山的崇山峻岭中穿行。它切割奔腾.雕琢出鄂西山地的重崖叠嶂,形成了流域17000平方千米的峡江景观,造就了一个喀斯特地貌的天然博物馆。近日,我们去湖北恩施探察了这里钟灵毓秀的山山水水。  相似文献   

9.
战国迄秦,对湘黔地区的控制是以河道为轴心建立战略据点,继而逐渐向水道上源与山脉腹地渗透,武陵山脉分水岭导致乌江、沅水形成两大分离的政治空间,仅凭借长江沟通。通过重审古地图画工的意图可理解施政实情,故司马错绝无可能由乌江转酉水前往沅水流域所谓的楚黔中,建立在此行军道路基础上的楚黔中临沅说或沅陵说不能成立,而"更始水道"纯属郦道元主观造作的谬误。楚"黔中郡"治位于乌江彭水,公元前280年被司马错所占。楚在洞庭以南沅水及支流建有十五个邑点,主要在于扼守濮、越等族东出水道,重心位于沅陵。公元前277年江南十五邑曾被蜀守张若攻占,并连同司马错所占乌江组建临时大战区"黔中郡",然而次年十五邑便被楚夺回,由此导致秦楚史书产生不同的史学叙事,最终导致《史记》秦本纪与楚世家记载差异。直至公元前222年,王翦才清除沅水流域楚势力建立秦"洞庭郡",十五邑始转化为里耶简所见洞庭辖县,其目的仍在于防控武陵山脉腹地的敌对族群。  相似文献   

10.
土家族主要分布在今湘鄂川黔边境结合部,在四川有秀山、酉阳、黔江、彭水、石柱五县地;全国共有土家族人口436万人,五县有88万,约占土家族人口的20.18%。酉阳29万,占土家族总人口6.6%,占全县总人口42.12%。关于土家族的族源,我们趋向于是古代巴人之后,是以“廪君种”为主体民族的一个分支。本文拟立足酉阳,兼足邻近有关省州县,试谈一谈看法。一、巴族的别称和早期在川黔边的活动巴族先活动于鄂西清江流域,以后逐渐转移到川东、鄂西和陕南汉中等地,其中又主要在川东,并建立了强大的巴子国。巴部  相似文献   

11.
衷鑫恣 《福建史志》2020,(2):37-42,72
武夷之名始于汉武帝时期,"武夷山"之所指历代都在福建崇安县(今武夷山市),乃九曲溪贯穿而过的一片秀美峰岩。因境内名山之故,崇安县自宋代建县,已有"武夷乡"政区名。近代地理学发展,上世纪30年代始有武夷山脉命名,武夷山所指范围扩大,也导致名称的多义甚至歧义。1956年江西铅山诞生第一个武夷山地名"武夷山垦殖场",1998年改为武夷山镇。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武夷山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成为跨省地名,但地块分割,各有所属。  相似文献   

12.
护国运动时期梁启超"革命"概念剖析--"告别革命"谈何容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永 《史学月刊》2002,(6):57-62
梁启超在护国运动时期的政论中,不但不承认护国运动是一次革命,反而称袁世凯为“革命”。这一现象生动地反映出改良派在理论上一贯反对革命,而在实践上由于顽固保守派的逼迫又不得不走向革命的痛苦历程,这种自相矛盾的境地迫使梁启超提出一个似是而非的革命概念来自圆其说。通过对这一概念及其历史背景的剖析。可以深刻揭示出在保守势力强大顽固的近代中国,改良的道路实际上寸步难行。当前学界颇为流行的否定革命的思潮中存在着对复杂历史作简单化理解的倾向,坚决反对革命的梁启超尚且发动护国革命,可见告别革命并不容易。  相似文献   

13.
马德 《东南文化》2008,(1):71-73
本文对敦煌刺绣作品《灵鹫山说法图》的制作年代根据相关的资料作出判断,指出当在7世纪末的武周圣历年间;同时结合中国刺绣的历史,就敦煌古代刺绣作品研究的价值意义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
基于网络文本内容分析的太白山背包旅游行为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赵振斌  党娇 《人文地理》2011,26(1):134-139
通过对陕西省太白山相关网站论坛游记的文本内容进行分析,总结出太白山背包客行为特征的高频词,分为五类:动机、路线地点、感知、沿途所见和自助性。结果表明,登顶、穿越、徒步是太白山背包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大爷海"、"拔仙台"是各类网站文本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旅游景点,太白山南坡地名词语的使用频率都排在北坡之前;背包客的自助性特点突出;在登山过程中较多地关注安全问题;背包客对沿途的"积雪"、"森林"、"白云"和物种多样性留意较多。  相似文献   

15.
殷墟卜辞中有“帝于令”,“令”指“天命”。卜辞中又有“受命”,即文献中所说的“正命”,或“考终命”。卜辞中有“不既赢”,“赢”读为“盈”,指乾阳之气,如同文献中所说的“休命”。《甲骨文合集》6928是一版武丁时代的龟腹甲,上有“帝命”,反映了古代天人相应的观念。  相似文献   

16.
公元前658年与655年晋两次"假道于虞以伐虢"道路和战场,与"鄍邑"、与"茅津"均无涉。晋第一次"假虞伐虢",其战场在虢之下阳,所假"虞道"与虢之下阳均在黄河以北。第二次晋"假虞伐虢"灭虢都上阳,师还灭虞,其战场分置于黄河南、北。其行军路线:第一次伐虢邑克下阳,是从晋都绛发兵,经虞坂——虞城——颠軨——傅岩——盘南——下阳;第二次伐虢灭上阳,重走第一次"虞道"经傅岩、盘南至下阳,再从"太阳渡"过河取虢都上阳。原路师还,顺道灭虞,返晋都绛。晋"假虞伐虢"所假"虞道",主指"虞坂——虞城——颠軨"路段。虞坂即盐坂、即青石槽。颠軨即軨桥。宋代以前平陆所设县治均在"大阳故城",即今茅津渡以东约两公里"下滩"一带。春秋时期,傅岩、茅津既不属虞,也不归虢,而是"戎人"与"夷人"的杂居区。古代"鄍"通"冥",所谓"虞邑",此乃暗城也。  相似文献   

17.
庄子《大宗师》集中出现了四则有关"真人"的论述。"真人"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作为庄子自身理想人格的画像,"真人"等同于"至人"。真人一旦上升到"道"的层面,又等同于"神人"。真人思想的矛盾性源自《庄子》一书内容的复杂性。作为天道哲学的真人,其思想源自《道德经》、《山海经》等典籍;作为生命哲学的真人,源自《黄帝内经》、《周易》等。由后者形成一种"葆真"的生命哲学观,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儒学神化是中国思想史上一个独特的历史政治现象,它根源于先汉《五经》,又创造了不同于先汉《五经》的新儒学体系。它依据自身神化的理论需求和《五经》的特点,在神化的过程中,直接吸收了《五经》之一的《春秋》理论,又委婉地排斥了其它四经,完成了儒学在西汉的神化。从儒学神化的发展变化过程来考察儒学《五经》,既能全面考察《五经》的特点,又能全面认清儒学神化与《五经》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河西地区主要水系之一石羊河及其支流,在历史上曾使用"谷水"、"马城河"、"五涧谷(水)"、"三岔河"等名称,沿用至今的"石羊河"一名迟至清代前中期方才出现。"石羊河"之名,首先出现在流域下游镇番县的地方志中,命名的初衷则是为处于上游武威县境内的河流定名,其指代对象存在逐步明确的过程。上游武威县对"石羊河"名及其指向,经历了从不在意到接受、并有所延展的演变历程。"石羊河"名的出现,与下游镇番县河源水权观念的兴起存在密切关联。塑造河名是上、下游水资源权利关系生成中,下游构建自身水权的策略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