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公元前8-7世纪,斯巴达对外扩张,征服了美塞尼亚,逐步建立希洛制度,国力日益增强,随之成为全希腊的霸主。但自公元前5世纪初期开始,斯巴达公民人数日趋减少,从而对斯巴达霸权地位产生不利影响。斯巴达公民减少的原因大致有两方面,即战争、自然灾害。  相似文献   

2.
斯巴达元老院起源于荷马时代的长老会议,在莱库古改革时期经过了巨大的调整。调整后的元老院由28名长老和两名国王组成。长老通过选举的方法产生,是具有丰富行政经验和较高道德水准的年满60岁的男性公民。长老与国王共同拥有向公民大会提出议案,并否决公民大会决定的权利。元老院主要负责死刑、剥夺公民权、没收财产等国内重大的政治事务,但元老院并不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相似文献   

3.
斯巴达的“监察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斯巴达监察官的源头可追溯到部落首领。这些特权人物既是国王的助手,又是贵族利益的代表,对国王起到一定的牵制作用。但这时的监察官与古典时期的监察官不具有可比性。它由国王任命,服从于国王,人数大致是三人,以宗教、军事职权为主。真正的监察官产生于第一次美塞尼亚战争之后,公元前700—前670年之间。它由所有斯巴达公民选举产生,主要代表平民的利益,一年一任。其职权由监督权、司法权、立法权、宗教权、军事权组成,但以前三者为主。  相似文献   

4.
公民大会是古代斯巴达重要的权力机构。在不同的历史时段,公民大会所拥有的权力与地位并不完全一样。大体上,斯巴达国家建立伊始,斯巴达公民大会已经产生。但直到公元前7世纪初,它一直是贵族统治的装饰物。在这之后,公民大会在斯巴达政治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与监察官一道构成古典时期斯巴达立法机制的核心,使得斯巴达政制成为特殊的民主政治。自公元前4世纪初,斯巴达公民大会逐步失去了政治意义,至公元前3世纪,完全退出了斯巴达政治舞台。  相似文献   

5.
教育是古代斯巴达文化形象的基础.一般认为,斯巴达教育是国家控制之下的军事化教育.其实,这个观点并没有真实反映古代斯巴达教育史的整体.古风时代,斯巴达教育与希腊世界其他城邦的教育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到公元前5世纪中期,由于兵源紧张、战争危险加剧在教育过程中加强了军事化内容;公元前4世纪后期,充当雇佣军成为斯巴达公民重要的谋生手段,军事训练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但是,我们所了解的国家化的、军事化的教育模式,产生于公元前3世纪后期斯巴达发生的改革运动中.  相似文献   

6.
7.
斯巴达“监察官”与政治分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深刻认识古代斯巴达的"监察官"历史价值必须要有新的视角。古典时期斯巴达的监察官主要代表了平民的利益,它的职权以监督、司法权为主,行政、宗教、军事和立法等权力为辅。监察官的建立推进了斯巴达的政治分权,增加了斯巴达政治的民主成分。  相似文献   

8.
祝宏俊 《历史研究》2012,(4):4-21,189
西方学术史上存在一种颇有影响的观点,认为古代斯巴达是军国主义国家或具有强烈军国主义色彩的国家。这种观点出现于公元前4世纪的古代希腊,一直延续到现在。但客观而言,西方学者在这一问题上存在不同程度的理论和史料运用错误。判断一个国家是否是军国主义国家必须综合考虑其制度与政策、内政与外交。依照这些标准,公元前5世纪中期之前,斯巴达并不是军国主义国家,斯巴达的军国主义化开始于公元前5世纪60年代,形成于公元前5世纪30年代。但是,古代斯巴达没有建立起极权主义的国家体制,也没发展成为现代意义上的典型的军国主义国家。  相似文献   

9.
古代斯巴达的土地占有在较长时间内保持了比较平均和公正的格局。究其原因在于,古代斯巴达土地制度中包括了稳定性因素和不稳定性因素。稳定性因素包括限制土地买卖和馈赠,控制家庭规模和继承人数量的婚姻生育制度等,不稳定性因素主要有土地一经授出不再收回、土地的可继承性和继承时的析产继承等。在早期,稳定性因素较好地发挥了特殊的历史作用。但是,稳定性因素本身存在诸多的缺陷,并不能保证土地占有的长期稳定,随着历史环境的变化,自公元前4世纪,斯巴达土地开始迅速向少数人手中集中。  相似文献   

10.
古典时代的希腊与先秦时代的中国是世界历史上的两大文明古国,影响之大,众所周知。本文着重从经济方面论述这两大文明政治制度的差异。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古希腊与古代中国经济结构差异的初始状态;二、古希腊与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差异;三、古希腊与古代中国经济结构差异所引起的社会关系的差异;四、希腊民主政治和古代中国专制政治的最终确立。  相似文献   

11.
《Political Theology》2013,14(2):325-339
Abstract

In this essay, I explore Hannah Arendt's suggestion that we conceptualize human power and freedom polytheistically if our aim is to understand the challenges and requirements of democratic self-governance. Although it is not clear that politics must always be understood through theological grammars, if it is to be, polytheism affirms that there may be multiple sources of value and of right, offering both a metaphysical counterpart to value pluralism and a vision of how to create political practices and institutions that mirror and honor both the equality and distinction of human beings.  相似文献   

12.
13.
何军民 《丝绸之路》2011,(12):70-71
《古诗十九首》围绕着一个共同主题,即对生命哲理美的深切感悟,将诗意的审美设定与生命的超越思考紧密联系在一起:诗意的丰富性之中融合着深刻的人类生命的哲学冥想,生命的哲学思考中蕴涵着诗意的丰富性;永恒与有限、忧郁与欢乐及来去亲疏的矛盾在哲理的审美性和生命的理性化中展开。  相似文献   

14.
Abstract

Political life means the normal life of a human being in its cycles from conception to death. A life is complete when it passes through these cycles. Political philosophy confronts the remaining issues of immortality and justice that arise in the lives of the citizens of actual cities.  相似文献   

15.
ABSTRACT

Driving this essay is a question central to political theology; that is, how can I keep faith with my distinctive commitments while also forming a common life with neighbors who have a different vision of life to me? My response has four parts. First, I develop a normative definition of politics within which to situate an account of citizenship and the political implications of deep religious plurality in a shared polity. Second, I examine how citizenship is not just a legal status that entails certain rights and duties, but also denotes an identity, a performance of politics, and a shared rationality. Third, I identify the dominant ways in which citizenship is understood in the contemporary context, namely, through either a nationalist or cosmopolitan framework, contrasting these with a consociational conception of citizenship. And lastly, I lay out how a consociational framework provides a more generative basis for conceptualizing religious diversity.  相似文献   

16.
齐春雷 《攀登》2010,29(2):53-58
当代中国正处于剧烈的社会转型期,多元利益诉求引发的政治参与膨胀,对政党制度民主价值的进一步挖掘和发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执政党党内民主的发展,直接影响到社会民主以及整个国家民主政治发展的进程,而加强执政党的建设则是充分发挥中国政党制度民主价值的关键路径。  相似文献   

17.
18.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