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通过对织金龙场苗族婚俗礼仪的研究,我们可以窥见人类的童年和成长的历程。既让我们感受到苗族文化变迁的被动和缓慢。同时,也折射出人类上古婚姻的一些早期形态。一、对婚礼仪程的简述自由恋爱结合媒的之言是织金龙场乡一带的苗族主要的婚姻缔结方式。这里的苗族青年一般利用晚上和节日“串月亮”,去附近的寨子边找姑娘对唱情歌,选择意中人。当双方感情发展到欲托终身的时候,男青年直接或请人代为禀告父母,由老人请媒人去女方家正式提亲。提亲的媒人到女方家,女方一般不予理睬。媒人要向女方家献殷勤,主动找家务活干,如此三、五日…  相似文献   

2.
电影《小兵张嘎》自1963年由北京电影制片厂摄制完成在全国放映以来,“嘎子”的形象就一直留在广大观众之中。人们还知道,饰演“嗄子”的演员是个蒙古族孩子。但他的母亲是赫赫有名的蒙古族女杰,却鲜为人知。《蒙古族传奇女杰——乌兰》介绍了“嗄子”母亲英雄传奇的一生。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民间,有一种俗称“倒插门”的婚姻形式——“赘婚”,即男方到女方家落户,成为女方家庭中的一员,赡养女家双亲,继承女家财产,所生子女从女姓,为女方家传宗接代续香火。这种男子,民间俗称为“上门女婿”。  相似文献   

4.
韩连赟 《丝绸之路》2009,(17):45-48
新疆草原上的蒙古族婚礼隆重、热烈而传统。婚前要请喇嘛,还要合婚、测定吉日。男女要举办搭新毡房仪式,女方亲属要为出嫁新娘举办饯行宴。  相似文献   

5.
《文史月刊》2012,(8):F0002-F0002
内蒙古地域辽阔,蒙古族的婚姻仪式多种多样,尤以鄂尔多斯婚礼最为精采。  相似文献   

6.
永登风俗     
一、嫁娶订婚解放以前,婚姻论门第,讲究“户当门对”。男女双方不见面,媒妁撮合,双方父母同意即可永订终身。一般男方托媒人(俗称介绍人或人人)访寻合适的女子,问其生辰八字,若与男方合婚,提单瓶酒去女家说亲。女家若同意,将酒瓶打开喝酒;如果不同意,不开瓶口,将酒瓶退回,从此不提。一旦同意联姻,就选吉日订婚。订婚时媒人领求婚者,带上成双的衣服或布料及点心,连瓶酒(两瓶相联的一种瓶)去女方家。女方家请来至亲盛情招待,喝完连瓶酒就算订婚。男方回去时,女方家在空酒瓶中盛满粮食让带回去。解放以后,逐  相似文献   

7.
张恨水一生经历了两悲一喜3次婚姻。18岁那年,母亲做主为他定下一门婚事。在此之前,母亲佯装听戏特地去相了亲,在戏台下见那姑娘回首嫣然一笑,十分漂亮,料儿子也必定满意。谁知亲家玩了一个“掉包计”,结婚那天张恨水娶进家门的却是一位门牙外露的文盲丑女。张恨水无法忍受这个事实,几天后就离开了家乡。为了不伤母亲的自尊心,张恨水也没有提出离婚。然而,这次婚姻对双方都是极为不幸的,他们同居的时候很少,女方晚年一个人在故乡死去。后来张恨水在北京与一位贫苦无依的姑娘邂逅,出于同情,与她匆匆结合。但这次婚姻仍是一个悲剧:同情换不来爱情,由于彼此性格不投,张恨水又一次陷入了巨大痛苦之中。1930年《啼笑因缘》在上海《新闻报》连载,许多读者,尤其是北京、天津、上海、南京的大中女学生为之疯狂一时,其中有一位最为“疯狂”的,是正在春明女中读书的16岁的女生周南。她并不知道此时的张恨水已经36岁了,想象作者一定像樊家树那样温情脉脉、情意绵绵。她单相思而一病不起,含羞向寡母透露了心事。母亲东奔西走,找到了张恨水的妹妹、正在春明女中执教的张其范。在后者的撮合下,二人很快坠入爱河。常年为人儿女说相思的张恨水,终于饮到了爱情的甘泉。在以后的岁月里...  相似文献   

8.
苗族婚姻,无论是婚前的“说亲”,或是婚后的“认亲”,都得先要杀鸡看眼睛,然后方能定夺,因为这里头有个“禁忌”。“说亲”,指的是青年男女双方私下恋爱定情了,需要通过父母以媒人说合的方式成亲。这样,男方的媒人便带个大母鸡到女方家去说亲。媒人一进门就笑逐颜开地对女主人(儿女婚事,皆系母亲出面,父亲处于幕后。这多少反映了母权的残余)说道:“务!(苗  相似文献   

9.
阳春三月,江南是杂花生树,昆明是百花怒放,而云贵高原的乌蒙山,却是“沾衣松雾微成雨”,另有一番景象。乌蒙山不仅气候迥异,山峦起伏苍翠,别具一格;乌蒙山彝族人民的婚姻习俗,也是有趣得很。在一个陡峭的山坡上,狭窄的羊肠小道旁,彝族中年歌手罗永昌给我叙述了彝族的订婚习俗。他谈到一般要经过这几道手续: 第一次,吃允口酒。解放前,绝大部分的婚姻都是包办婚,都必须请媒人去提亲。媒人到女方家介绍男方情况,女方父母满意  相似文献   

10.
襄阳在旧时婚嫁要行“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项礼仪。六礼中的“纳彩”,就是男方备了花红彩礼到女方请求联姻;“问名”,就是女方同意联姻,男方再请媒人把女方的生辰八字(星命术士以人出生的年、月、日、时为四柱,配合干支,合为八字──编者注)拿回来;“纳吉”,就是双方家长同意后择定吉日正式订下婚姻;“纳征”,男方准备聘礼,女方预备妆查;一请期”,男女双方协商择定良辰吉日以便成亲;“亲迎”,男方亲自到女方把新娘接回家正式结婚。那时的城乡有一点钱的人家,穷苦一些的小户人家的婚事大都是按这些礼俗…  相似文献   

11.
正从古至今,中华民族历来重视人伦。所谓"人之大伦,夫妇居一;三纲之首,理不可废。"故而,对婚姻极为重视。周代的官制中就设有"媒氏"。"夫昏礼,万世之始也",(1)婚礼是最隆重的礼仪之一。解放前,政和城乡民间婚嫁习俗很多,大部分适龄男女嫁娶,必经介绍人说合、插记、问名、行聘、纳征、接娶等诸多繁琐的程序。在联姻前,由介绍人先把女方生辰八字(出生年月日时)用红纸抄写给男方,男方将红纸抄写的女方生辰八字压放  相似文献   

12.
古代埃及普通阶层中的年轻男女从相识恋爱到走进婚姻殿堂,再到婚后生活甚至是离婚都离不开财物往来,即财物的赠予或分割。根据古代埃及当时的结婚习俗,结婚时男方要给予女方不同种类的财物以示诚意,来感谢女方愿意嫁给自己,而女方也同样要支付给男方一些财物,比如女子成为妻子付给新郎的金钱等,从而共同组建新的家庭。结婚后丈夫有供养妻子的责任,离婚时也会根据离婚条约,夫妻双方分割财物。本文针对以上内容进行具体的阐述和分析。  相似文献   

13.
1933年,昆明地方法院受理了一起轰动一时的诉讼案,原告苏淑贞和堂兄苏国宾状告时任云南省会委议长(相当于今天的省人大主任)张祝三,诉由是逼纳女方为妾,要求法院主持公道,维护妇女权益,判令婚姻无  相似文献   

14.
古徽州婚俗     
古徽州的婚姻礼俗是别有特色的.古时徽州男女间的婚姻是靠职业媒婆来往穿梭游说开始的.她的口袋里常常揣着好些个妙龄女子的生辰八字红帖,她会随着男方的要求而呈送上相应的一张.微妙之处在于从她手中出来的红帖上的女方生辰八字大都与求婚男方的相合,因为她早已从中做了手脚.男方得到女方生辰八字红帖之后,便郑重地将其置于神龛内或灶神前,倘若家中三天之内平安无事,则被认为可以相亲.于是男女双方便在极其秘密的情况下互相调查访问.调查的内容主要看男女双方是否门当户对,而另一项内容——男女双方是否合八字的最后裁定则交由算命先生完成,俗称合婚.一看男女是否八字相克,二看女方是否有宜男之命,三看是否冲犯尊亲.之  相似文献   

15.
1933年,昆明地方法院受理了一起轰动一时的诉讼案,原告苏淑贞和堂兄苏国宾状告时任云南省会委议长(相当于今天的省人大主任)张祝三,诉由是"逼纳女方为妾",要求法院主持公道,维护妇女权益,判令婚姻无效。  相似文献   

16.
从人类婚姻家庭发展史阶段看,门巴族主流婚姻和家庭形式是一夫一妻制。这也是本族婚姻的主导地位,当一对青年通过在劳动社交中产生感情,告知父母一般会同意儿女的这种选择,而且在门隅,父母对儿女的这种选择很尊重,其过程如下: 当男方家要娶回新娘时,男方家派聪明伶俐能说会道的两男一女去女方家迎亲,此时会强制性的把新娘引回  相似文献   

17.
陈永国 《北方文物》2012,(1):50-52,57
古代蒙古人较早地在家庭生活中确立了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形态,由于男子在家庭中的支配性作用,人们开始以父系血缘计算家族关系。蒙古人的婚姻习俗是丰富多彩的,古代蒙古族妇女在政治、经济以及家庭生活中都享有着受人尊敬的地位,蒙古人的生产方式主要是游牧兼狩猎。  相似文献   

18.
我和明方的婚姻从三条约定开始,即生活上互相关心、学习上互相帮助、工作上互相支持.这是我俩的共识,也是我们婚姻的座右铭. 我们于1980年1月17日结婚,3月份,他专门回了趟农村老家,把母亲接来与我们同住.正如他在《母亲给我的家教》一文中所写,他的母亲、我的婆婆是一位平凡而伟大的母亲,我们一直亲如母女.  相似文献   

19.
刘晶林 《铁军》2022,(8):42-44
<正>我爷爷、奶奶、父亲、母亲的婚姻,都是当年在部队,组织出面给予安排的。在现在的年轻人看来,也许不可思议。但那时候战争使两代人婚姻的过程,变得简单了许多。我的上两代人,分别来自两个不同的故乡。先说说我母亲费淑英这一家。  相似文献   

20.
土族习俗,娶亲是下午五时左右开始的。娶亲一行人由男方家派来的车户、纳什金(娶亲人)、新郎和媒人等组成。娶亲人到女方家门口时,女方家的亲戚朋友和阿姑到大门口迎接。这时女方家阿姑手拿白龙马(即一尺白布)搭在车户身上,车户也把早已准备好的白龙马搭在阿姑的肩上,然后由阿姑唱接车户曲《拉隆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