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元代义仓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代义仓设立于元初,曾对元代的备荒救灾事业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由于管理不善及官府的挪用,元代义仓呈现了名存实亡的态势,而元末农民战争的爆发,当与包括义仓在内的元代社会保障机构的废弛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相似文献   

2.
李红英 《文献》2005,(4):98-102
国家图书馆藏《五服图解》一卷,元龚端礼撰.此书框高24.9厘米,宽19.2厘米.每半叶十四行,二十五字,白口,左右双边,原题"元泰定元年(1 324)杭州路儒学刻本".然据相关资料表明,将此书定为泰定元年刻本多有不妥.本文即根据此书中所收录的刻书题跋及有关史料,对此书版刻年代重新考证,恭请方家学者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3.
元代类书是元人采摭当时或前代文献重新编排而成的资料汇编,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其中有关政治、经济、科举、教育制度等方面的材料非常丰富,是研究元代典章制度的重要参考。元代类书还收载了蒙古字体、译语以及元代避讳用语等内容,保存了元代语言文字的一些珍贵记录,而其中有关元代宗教艺术方面的内容亦为难得。凡此皆可说明元代类书对于元史的研究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宋元以来太湖东部平原的水环境变化为基础,具体分析作为人居生活场所的聚落在形态、分布方面的适应性变化,并揭示其背后的自然与人文驱动力。宋以后江南人口压力的增大和水网泾浜化的发展,促使太湖东部平原聚落的形成模式逐渐归于两种,即低乡与高乡。低乡地表水充沛,聚落营造的原则以开浚河浜、排除积水为先,宅随浜而就,交通以行船为主,因而房屋沿泾浜分布,具有集村产生的条件。高乡地表水量不足,人们开凿河浜的首要目的在于引潮和蓄水,随之形成以屋宅为中心、浜随宅就的聚落格局。由于高乡河道浅窄不利于行船,住宅与河浜呈离散性分布,聚落形态以散村为主。本文研究证明,除社会经济因素的阶段性影响外,地势、河流水性、潮汐等地域性自然要素,对于太湖东部平原聚落形态的塑造具有本底的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5.
元代陕西行省设立早,起初临时处理军政,且与四川时合时分,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后自为一省。陕西行省与行御史台、宗王等分治最为典型。因西台负责四省监察,蒙古军都万户府迁治凤翔及安西王等出镇,陕西行省长期充任西部军政大本营。然军事权偏弱,还有所谓"未尝提调军马"的"旧例"。这是前期四川设行枢密院,蒙古军都万户府与其不相统摄,平章多不兼都万户,直接支配军队有限等所造成。任职或镇守陕西的,往往是廉希宪、赛典赤、阿思罕、乃蛮台等重臣及安西王、湘宁王等显赫宗王。该省"舞台"或可窥见元朝廷各种政治势力的角逐乃至厮杀。  相似文献   

6.
汪桂海 《文献》2007,(2):23-32
知常先生云山集五卷(元)姬志真撰元泰定二年(1325)李怀素刻本章钰跋.存三卷(卷三至五).框高23.4厘米,宽16.5厘米.每半叶九行,行二十字,白口,左右双边.  相似文献   

7.
元代歌谣极富时代特点.在文献载录的频次上,以<河南北童谣><元末苏州童谣><方国珍谣>等被典籍载录的频次最高,其收录的频次与歌谣本事在当时及后世的影响力成正比.在时间的分布上,元代歌谣所呈现的历时性特征,与元朝的历史分期及阶段特征相吻合,基本上反映了元朝初期、中期、末期不同阶段的社会状况.在地域的分布上,以江浙行省被记录的歌谣最多,反映了江浙行省社会矛盾最为尖锐的区域特征.元代歌谣在时间的分布上集中于元末顺帝统治期间,在地域的分布上集中于江浙行省,在歌谣的主题上,时间和地域的分布基本重合,充分体现了元末的江浙行省所受压迫最深、反抗也最为激烈的历史.  相似文献   

8.
伯生诗续编三卷 (元)虞集撰 题叶氏四爱堂诗一卷 (元)虞集、吴全节等撰 元后至元六年(1340)刘氏日新堂刻本(目录一至二叶影元抄配,卷中其他缺字影元抄配).  相似文献   

9.
蒙古汗国,继之元朝,简称蒙元(在《元朝中央政府治藏制度研究》中一律简称元朝。《元朝中央政府治藏制度研究》由黑龙江教育出版社于2003年出版,以下简称《研究》),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一统政权。这个时期,西藏广大地区“正式纳入中央政府行政管辖之下”(第52页,凡未注明出处者,均引自《研究》一书),“成为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第218页),“藏民族加入中华民族大家庭”(第294页)。  相似文献   

10.
元代末期杭州文化圈向苏松地区迁移,书画家活动呈现出两地交叉的“流动”状况,至正年间,杭州文人和外地文人迁入苏松地区,促进了吴中文化繁盛。藉居苏州文人活动于“玉山草堂”,以雅集方式带动苏州书法兴起,形成了特有的地域风气,直到明初陷入低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