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何蜀 《炎黄春秋》2006,(3):31-36
任白戈(1906-1986),四川南充人,1925年参加共青团,1926年转为中共党员。曾任“左联”执行委员、秘书长。1935年夏因国内政治形势恶劣而避居日本,团结在东京的中国左翼文化人,建立了左翼文化总同盟。1937年回国,“七七事变”后到延安。先后担任过抗大总校政治主任教员、抗大附属陆军中学校长、晋冀鲁豫军区政治部宣传部长、十八兵团政治部宣传部长等。建国后先后任重庆军事接管委员会委员兼文教接管委员会主任、西南军政委员会文教部副部长、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长、西南文联和重庆市文联主席等,文革爆发时,他正担任着中共中央西南局书记处书记、中共重庆市委第一书记兼重庆市市长,是重庆这个当时西南最大工业城市的“首席执行官”。  相似文献   

2.
蒋斌,字及时,生于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福建长乐县古槐乡屿头村人。蒋斌将军是在上世纪初叶,在中国改朝换代、由封建帝制向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型之际,毅然选择了追随孙中山,从而走上了民主革命道路的爱国志士。1923年,一直赞同、支持孙中山革命主张的蒋斌,由海军转入陆军,到保  相似文献   

3.
著名抗日将领赵尚志,以他34岁短暂年华写就的民族英雄史实已经广为人知。但是他人生中的坎坷磨难却不仅是在国内曾先后两次被捕入狱,严寒料峭的1938年早春,赵尚在异国土地上也有一次入狱蒙难的经历,时至今日仍然鲜为人知。  相似文献   

4.
周允中 《文史春秋》2004,(11):48-49
1942年,日寇连陷马来西亚、新加坡,长驱直入缅甸。蒋介石应盟邦英国的请求,首次决定派兵入缅参战。新38师奉命从贵州兴义迅速开拔前往缅甸增援,协助英军共同保护滇缅公路。  相似文献   

5.
阿海  白木 《福建史志》2002,(5):11-13
舟山群岛是我国最大的群岛,也是著名的海军城,经过几十年的建设,现已发展成为现代化的中等城市。在这里,有一座为解放和保卫舟山而捐躯烈士的陵园。在陵园众多的墓群中,一个墓群特别醒目,它由38个坟墓组成,其正面的青石碑上书写着“1385部队遇难烈士纪念碑”几个字。这个墓群座落在烈士陵园的正中间山道上,站在其前面,正好可以眺望茫茫东海。人们之所以将它建在这里,就是想让38位烈士每天都能看见他们守护的东海。  相似文献   

6.
白木 《文史月刊》2003,(6):19-20
舟山群岛是我国最大的群岛,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这座著名的海军城已发展成为一座现代化的中等城市。在这座海军城里,有一个占据最佳位置的烈士陵园,里面陈列着为解放和保卫舟山而捐躯的烈士的事迹。在陵园众多的墓群中,有一个墓群特别醒目,它由38个坟墓组成,其正面有一个青石碑,上面书写着  相似文献   

7.
兰州市广武门外有一条僻静小巷,叫广武门后街。在满街平民百姓聚居的众多民居当中,有一处小花园,从外望去,土坯墙灰瓦顶的大门,不显山不露水,与周围的民居一般无二;进得门去,方见里边花木繁盛,曲径通幽,别有一番景致。如若不是文革中红卫兵冲击了花园的主人,或许很少有人知道这个不起眼的小花园。  相似文献   

8.
潘梓年同志在抗日战争时期主持《新华日报》社工作,其胞弟潘美年任《新华日报》社记者。在武汉失守时,潘梓年率《新华日报》社工作人员转移西撤,途中惨遭日军飞机轰炸,潘美年等同志壮烈殉国。潘梓年满怀着悲愤和痛苦,还未来得及为弟弟寻尸安葬,便率领《新华日报》的幸存者,在环境极端恶劣和条件极度艰苦的情况下,继续走小路西征。潘梓年为宣传抗日政策,发展民族爱国统一战线,作出了重要贡献。 武汉沦陷撤退 《新华日报》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机关报,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张向全国公开发行的报纸。《新华日报》…  相似文献   

9.
刘军 《文史精华》2005,(4):56-61
“文革”后期电影《海霞》,是在周恩来提出“现在电影太少了”之后拍摄的,在内容及形式上均突破了样板戏“三突出”的创作模式。这使“四人帮”大为不满,借口片子有问题而百般阻挠上映。此事闹到政治局。因周恩来、邓小平等人的赞赏得以发行。“四人帮”更加恼怒,于是此片便成为江青等人手中的武器,借“反击右倾翻案风”将矛头直指邓小平。《电影<海霞>蒙难记》一文再现了那个荒诞年代的荒诞事。  相似文献   

10.
魏肇权 《文史月刊》2010,(11):50-52
戴笠,生前掌握着中国5万多名军统特务,国民党的许多军政要员都对他忌惮三分。鲜为人知的是,这样一个特务头子也有受制于人的时候。1936年3月下旬,香港各报均以醒目的通栏标题登载了一则消息:军统局特工首脑戴笠被香港警务处拘留。香港警察是怎样拘留他的?他又为什么从内地跑到香港去?  相似文献   

11.
在太行山深处的涉县,《新华日报》社社长何云和40多位新闻战士,顽强地同日本侵略者进行了斗争,热血洒在了涉县这块光荣的土地上,他们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永远被后人称颂。1942年5月,侵华日军3万余众,在华北派遣军总司令冈村宁次的带领下,对太行抗日根据地实行更加残酷野蛮的"大扫荡"。其时《新华日报》社驻扎在辽县(今左权县)东南部。5月23日,报社社长何云接到八路军总部"反扫荡"的命令后,紧急动员,迅速开展转移埋藏物质设备工作。何云社长手提油灯和大家一起紧张荣作。先将笨重的印刷机化整为零,又摸黑把拆开的一块块零部件运…  相似文献   

12.
这是一段尘封近60年的悲壮史:解放海南岛战役前夕,解放军某部木船遭遇风暴意外漂至异国,遇险战士又在丛林里阴差阳错地近乎野人般的生活4年,终于曲折归国。并非戏剧的是,光阴荏苒,归者蒙冤,留者却富甲一方。幸而,历史终于得以重见天日。  相似文献   

13.
潘梓年同志在抗日战争时期主持《新华日报》社工作,其胞弟潘美年任《新华日报》社记者。在武汉失守时,潘梓年率《新华日报》社工作人员转移西撤,途中惨遭日军飞机轰炸,潘美年等同志壮烈殉国。潘梓年满腔悲愤,仍然率领《新华日报》的幸存者,在环境  相似文献   

14.
潘梓年在抗日战争时期主持《新华日报》社工作,其胞弟潘美年任《新华日报》社记者。在武汉失守时,潘梓年率《新华日报》社工作人员转移西撤,途中惨遭日军飞机轰炸,潘美年等壮烈殉国。潘梓年满怀着悲愤和痛苦,率领《新华日报》的幸存者,在环境极端恶劣和条件极度艰苦的情况下,继续西征。  相似文献   

15.
石鲁传     
石鲁(1919~1982),1919年12月出生于四川省仁寿县公乡一个冯姓大家族,原名冯亚珩。家有良田千顷和巨大的庄园。其祖上人学辈出,家有十余万册藏书。其胞兄冯建吴于青年时期在上海曾就读于吴昌硕等海派画家举办的“昌明艺专”,学习  相似文献   

16.
中国近代剧烈、动荡的社会变革,超过中国历史几千年的总和.在这种复杂的社会总体面前,研究一个画家和画派的崛起,及其创作得失,并给以学理上的梳理,对于近代、当代,乃至将来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无疑具有重大的意义.由南京博物院、江苏画刊联合举办的《石鲁艺术回顾展》,于2000年9月25日至10月31日在南京博物院现代艺术馆展出一个多月.展览期间,主办单位共同主持了展览开幕仪式、“石鲁艺术报告会”、“石鲁艺术研讨会”等系统活动,有意识地将作品的全面展示与多层面的学术研讨结合起来,受到专家学者们的高度重视与观众们的一致赞扬.石鲁自幼喜爱绘画,15岁时入成都“东方美专”专修中国画,同时接触西洋绘画.1938年投身抗日救国运动,奔赴延安.从事版画创作,主编《群众画报》,并在延安大学负责美术教学.50年代初,石鲁任西北美协副主任,兼任西北画报社社长,开始进行国画创作,反映少数民族的生活.1954年当选为中国美协西安分会副主席.50年代末,为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和人民大会堂陕西厅创作巨幅历史画《转战陕北》、《延河饮马》.构思新颖,表现奇特,开创了以传统山水画  相似文献   

17.
曲辰 《百年潮》2003,(10):36-37
1928年9月,任弼时受中共中央的派遣,去安徽巡视指导工作,帮助安徽临时省委整顿和恢复党的组织,发展工运和农运,开展武装斗争。任弼时从上海乘火车去南京,改乘轮船于9月19日到达团省委所在地——芜湖。他通过几天的调查了解,收集了芜湖党团组织对省临委的意见,对党内存在的“左”倾机会主义错误进行了处理,并将处理情况上报中央。为安全起见,任弼时剃掉了毛茸茸的  相似文献   

18.
遇难,是在访友的时候伦敦,英国的京城。1896年9月下旬,孙中山置身于这座陌生的现代化城市,展现在孙中山眼前的是:工厂林立,交通发达,商铺满街,客流如潮,一派繁荣。孙中山完成对美国的考察后,于1896年9月23日由纽约乘麦谒斯地号轮,过大西洋,到了英国的利物浦。昨天刚到伦敦,投住在斯屈郎街的赫胥旅店。怀着对另一个世界的新奇,第二天,他就早早地起了床,沿街观看城市风光。说实在的,他走了西方这么多城市,伦敦雾都,名不虚传。在街的中心,一个公用电话亭内,他拨通了康德黎老师家的电话。当天的下午,位在罩文…  相似文献   

19.
1954年西藏和平解放后,达赖和班禅两位活佛成了西藏自治区的政、教领袖,同时成为共和国最年轻的国家领导人,肩负着历史的重任。孰料天有不测风云,年青有为的班禅大师因写了“七万言书”引起了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也招来了一场旷日持久的灾难。他迷惑、震惊、不解、痛苦。  相似文献   

20.
广州蒙难中的永丰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孙中山在永丰舰上孙中山在民国初年与南北军阀的较量中,深感没有掌握武装力量,办不成事.在广州护法时,就着意培植援闽粤军总司令陈炯明,给他拨款、调兵.1918年5月孙在桂系军阀逼迫下,离开广州,赴上海,就寄希望陈炯明驱走盘踞广州的桂系军阀岑春煊、陆荣廷.1920年8月,孙中山命陈回师广州,将岑、陆驱走,重组军政府.孙中山出任非常大总统,陈炯明任内务部部长、陆军总长.粤军总司令、广东省省长.这位集四职于一身的陈炯明成为军政府的铁腕人物.但很快原形毕露,反对孙中山就职非常大总统,反对孙中山的北伐主张,并勾结唐继尧、吴佩孚,分裂北伐军,阻挠北伐.还下毒手派人杀了孙中山的得力助手邓铿.孙中山不断得到陈炯明叛迹日彰的报告,包括胡汉民、蒋介石在内,都建议孙中山铲除陈炯明.1922年3月,孙见后方不稳,从桂林北伐大本营回师,设大本营于韶关,严斥陈炯明,撤销其粤军总司令、广东省省长、内务部部长职,只留陆军总长职.陈炯明不知悔改,急枪快马召集各军、师长会议,诬称孙中山为“民贼”,起兵“除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