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日本和谢米诺夫妄图占领中东路霍尔瓦特在就任“全俄临时政府”摄政后曾经宣布:由拉琴诺夫代理中东铁路公司铁路总办(铁路局局长);重新启用曾在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后被免职的阿发纳西耶夫负责民政和交涉事务;而他自己仅保留中东铁路总公司副董事长(坐办)的职务。3个月以后,霍尔瓦特被俄国鄂木斯克的“全俄西伯利亚政府”任命为远东全权代表;高尔察克出任“最高执政”后又重申了这一任命。但是,由于俄国远东地区被协约国帝国主  相似文献   

2.
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沙皇俄国攫取了在我国东北建筑和经营中东铁路的特权。从此开始,特别是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之后,一大批俄国人,其中包括有贵族、官僚、反动军官、地主资本家等亡命者,潮水般地涌入哈尔滨。同这个流亡者群同步进入哈尔滨的,还包括一些成分复杂、观点各异、派别不同以及操不同职业的知识分子。从本世纪初到五十  相似文献   

3.
中东铁路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境内修建的最长铁路,历经晚清、民国、新中国,其经营管理权也经过数次变更。中东铁路缘起于《中俄密约》,是俄国欲侵占中国东北地区的阴谋,日俄战争之后,日本取得了中东铁路南满支线,即南满铁路。1917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国内国际形势复杂,北洋政府通过努力收回了中东铁路的行政管理权。1924年5月,中苏《解决悬案大纲协定》及《暂行管理中东铁路协定》的签订,使得中东铁路改为中苏共管,但这也为日后的中苏冲突埋下了伏笔。  相似文献   

4.
在1918年至1920年,外国武装干涉苏维埃政权期间,中东铁路管理局局长德米特里·列奥尼多维奇·霍尔瓦特,代表沙俄的残余势力,以中东铁路为据点,在日本等外国武装干涉者的支持下,拼凑反革命军队,并组织了“全俄临时政府”,妄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中东铁路的中国工人为了捍卫十月革命成果,和俄国工人一起,发起了多次规模不等的罢工斗争。1920年3月,在声势浩大的“驱霍运动”中,霍尔瓦特被赶下了台,从而结束了沙俄残余势力在中东铁路的统治。  相似文献   

5.
孙中山对俄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的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人们论及孙中山晚年思想发展或政治转变,特别是在论述孙中山的联俄政策时,往往都从他积极欢迎十月革命的态度谈起,而忽视了他对俄国二月革命的反应和态度。这种论证方法及相应的结论,不利于人们了解孙中山晚年思想发展的全过程。 随着俄国政情的发展变化,及自身斗争环境的不断改易与实际需要,孙中山在对俄关系问题上至少有过两次重大的认识转变。第一次转变发生在俄国1917年二月革命  相似文献   

6.
18 98年 6月 9日 ,一队由沙俄依格纳齐乌斯副总工程师带领的中东铁路工程局机关人员 ,乘船沿乌苏里江、黑龙江、松花江到达哈尔滨。沙俄把这一天定为中东铁路的开工纪念日。他们用 80 0 0两银价买下了香坊“田家烧锅”的 30多间房子 ,以此作为中东铁路建设局的临时办公地址。不久 ,俄国人就形成了开发、建设新哈尔滨的计划和构想。建设局宣称要把哈尔滨建成“东方的彼得堡”。计划从 190 0年秋天起 ,城建的重心由旧哈尔滨 (今香坊 )转向新哈尔滨 (今南岗 )和埠头区 (今道里 )。新哈尔滨在今南岗一带 ,当时称秦家岗 ,俄称“诺威倮特”(俄文“…  相似文献   

7.
犹太人原居住在中东地区,公元前63年被罗马人征服,遭到残酷杀戮,公元1~2世纪,幸存的犹太人开始流徙异域,散居于世界各地。约在12世纪,移居印度的一部分犹太人来到中图开封定居。19世纪末,犹太人开始进入哈尔滨。犹太人进入哈尔滨是与中东铁路的建设密不可分的。自沙皇俄国政府决定建设中东铁路起,就有许多居住在俄国南部的犹太人,随着铁路的建设来到了哈尔滨。这也是沙俄政府利用犹太人开发满洲政策的一种表现;另一方面,1881年俄国沙皇被暗杀,犹太人被怀疑为凶手而遭到大规模的屠杀,幸存者约有200万人逃往美国和其它国家,留下的犹太人惶惶不安,对前途感到绝望。因此,当他们发现这里没有歧视他们的法律,也不限制他们的权  相似文献   

8.
19世纪末20世纪初,哈尔滨警察有俄警、华警之分。俄警是指1899年沙俄在中东铁路附属地设立的俄国警察;华警是指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清政府在傅家店(道外,1908年后改称傅家甸)设立的巡警。  相似文献   

9.
杜君 《史学集刊》2000,5(4):36-42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至1924年中苏建交谈判期间,苏俄从其国家利益出发,在欲图进军北满、武力夺取中东路未行的情况下,又采取和平谈判的策略,坚持保留沙俄时期既有的对中东铁路的权益,在中东铁路问题上对华采取了民族利己主义和大国沙主义政策。  相似文献   

10.
中东铁路的修建为俄侨大量涌入哈尔滨提供了客观条件,沙俄政府为加强对中东铁路及其附属地的殖民统治的需要,对俄罗斯居民进入哈尔滨采取支持政策,同时,基于对商业利润的追逐以及政治避难等原因,俄罗斯居民开始大量涌入哈尔滨,在哈俄侨所从事的职业呈现多样化样态,包括工商业者、中东铁路及其管理局的从业者、教育与文化业从业者、食利阶层以及宗教组织与民间团体从业者等。俄侨在哈尔滨的就业情况,在客观上对哈尔滨的经济和文化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1905年日俄战争结束后,原被俄国控制的中国东北地区被划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俄国势力范围以中东铁路横贯连接至海参崴,而南部日本势力范围以南满铁路纵贯至大连。自此,两大铁路作为列强掠夺东北地区资源的主要工具,为争运货物展开了激烈竞争。为削弱中东铁路的经济效用,遏制俄势力的发展,日本通过《间岛协约》获取了吉会铁路的铺筑权,意欲打造平行于中东路的运输路线。随着吉会铁路各区间的相继开通,其更具经济性的运输路径给中东铁路以沉重打击,致其接连出现亏损。经济功能的衰退是中东铁路被出售的主要原因,加之其政治、军事功能也逐渐衰微,苏联最终决定将其售予日本。  相似文献   

12.
中东路位于我国东北境内,是中俄合办的一条铁路,应该说我国对其享有无可争辩的主权。可事实偏偏不是如此,沙俄时代,它完全控制在俄国人手里,30年代初,苏联居然把中国政府撇在一边,和伪满、日本商谈有关中东路的买卖问题。 说到中东路买卖,就先得谈谈中东路。中东铁路是俄国沙皇政府为了侵略的目的于1897年至1903年在中国东北境内修筑的一条丁字形铁路,以哈尔滨为中心,西至满洲里,东至绥芬河,南抵大连旅顺。日俄战争后,长春以南段为日本占领,称为南满铁路;长春以北仍称东清铁路,民国后改称中东铁路。 十月革命后,…  相似文献   

13.
评“中东路事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东铁路从满洲里经哈尔滨至绥芬河,再由哈尔滨至长春,全长一千九百零六公里。这条铁路是沙俄为了进一步向我国侵略扩张,霸占我国的土地,利用我国的劳力和资源,于1897年动工,1903年建成的。1917年,沙俄政府被推翻以后,中国政府已采取措施,准备收回这条铁路,但它基本上仍由沙俄在远东的残余势力所控制。1924年,苏联政府接管了这条铁路。1935年,苏联把中东铁路卖给  相似文献   

14.
1917年年初,被一战拖累至崩溃边缘的俄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与此同时,反战的情绪也在迅速蔓延.终于,在这一年的3月8日(俄历2月23日)爆发了“二月革命”,俄国人民推翻了帝制,之后诞生了一支“妇女敢死营”.  相似文献   

15.
<正>(二)融会中西的习俗文化哈尔滨由于受满族文化、京旗文化、移民文化、外侨文化的影响,特别是俄侨文化的影响,使哈尔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风土民情。服饰文化。哈尔滨人由于受俄侨服饰文化的影响,以敢穿爱美而蜚声中外,以致一些著名的服装和化妆品厂家都把其产品能否打入哈尔滨市场视为其产品是否有竞争力的一种"检验"方式。中东铁路的修筑把哈尔滨变成了"华洋杂处"  相似文献   

16.
哈尔滨电影起源于清代末期,光绪25年俄国人在香坊开了第一家俱乐部,也就是中东铁路俱乐部。  相似文献   

17.
<正>20世纪初,俄国人在修建中东路的同时,也修建起铁路总工厂(卅六棚工厂)。由于这个厂有3000多名俄国职工,他们不但带来外来文化和科学技术,也使一些体育活动较早地传入哈尔滨。1905年,在道里的药铺街(现中医街)和商市街(现红专街)的西端,修建起哈尔滨市第一个体育场,由俄人管理。  相似文献   

18.
中东铁路是沙俄为了掠夺和侵略中国,控制远东而在中国领土上修建的一条铁路,它以哈尔滨为中心,西至满洲里,东至绥芬河,南至大连,路线呈丁字型,全长约2400公里。中东铁路的修建给当地人带来伤害,对中国历史有着深远影响,至今中国北方铁路线路中还有中东铁路深深的烙印。维特当政期间,在确定俄国对东亚特别是对中国侵略政策的许多问题方面,它的主张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清末,在俄国中东铁路管理局的要求下,中东铁路途经的黑、吉两省将军衙门分别设置了相应的交涉机构——"铁路交涉局"。在中东铁路建设、经营、管理过程中,它负责中俄之间有关铁路事务的交涉,同清朝的其他涉外机构有较大区别。它一度成为中方在中东铁路属地及其影响下地区的"准行政机构"。时事变迁,该机构的名称及功能也不断演变。由于它同时接受中俄双方影响,功能也复杂,所以其地位和作用难定,争议至今。从初设时被打上沙俄扩张的烙印,到后来成为制衡沙俄侵略的重要力量,"铁路交涉局"机构的嬗变体现了哈尔滨作为一座现代城市的独特发展史和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20.
李宁  何冠群 《纵横》2009,(8):32-34
哈尔滨与俄国人的渊源,要从19世纪末正式算起。1896年,俄国轮船“英诺森”号溯松花江而上,来到今哈尔滨市呼兰区,与中国人做农副产品生意;同年还有一位叫德金的俄国商人开着他的“劳动者”号轮船,也从松花江到达哈尔滨,与当地人做牲畜交易。德金有时在哈尔滨居住很长时间,便顺理成章地成为哈尔滨最早的俄国人。第二年,一支俄国筑路考察队也来到此地,为即将动工的中东铁路打前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