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刘荣 《日本学论坛》1991,(2):1-5,10
日本在二战中失败以后,由于受国际环境和本国内部条件的制约,在日美安保体制下,依靠美国的核保护伞,卧薪藏胆,两耳鲜闻世间事,苦心经营内部事务。经过艰苦拼搏,终于成了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日本的崛起,是亚太地区,也是整个世界发展中的一件大事。它不仅改变了世界的日本观,同时也改变了日本人的世界观。随着日本经济实力增强,在相当一部分日本人中间,变得财大气粗,一改过去的小国意识,大国意识和民族主义倾向明显膨胀。在这种思想支配下,自70年代起,日本的  相似文献   

2.
政治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对国际政治、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日本而言,是从经济大国走向政治大国的难得契机,再加上国内新国家主义的鼓动驱策,其政治大国目标清晰,政治大国战略选择日益引人注目。  相似文献   

3.
近代以来日本外交战略的三次转变及其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以来150年间日本外交战略经历了一个从追求军事崛起到经济崛起,以及再到政治崛起的过程,并且为此而不断调整自己的外交战略。岛国的政治文化、内部指导思想固然是决定其战略转变的主要原因,而不可忽视的是东亚的国际环境亦成为日本对外决策的重要诱因。面对21世纪,军事失败与经济成功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证明,顺应东亚一体化的趋势,实现与亚洲各国的和解,积极、平等地推动地区合作,将是日本外交战略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4.
在日本投降后,1945年10月,美国政府专门致中国国民政府一份公文,商请中国派出一支由5万人组成的军队,协助盟国占领日本,消息传来,国人无不振奋。  相似文献   

5.
冷战结束以来,与世界政治及安全形势的动荡与变化相适应,日本在外交与安保战略方面不断强化与美国的同盟关系,同时在国内积极推进以“有事法制”为核心的安全保障战略的重新定位与调整。尤其是以“有事法制”体系的建立为标志,日本关于国家安全战略的定位与方向性的政策研讨及法制建设基本完成,日本回归“普通国家”的过程进入了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6.
日本民族的相对主义价值观具有飘忽不定、趋炎附势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日本民族善于随机应变、相机行事;第二,日本民族对自己、他人及人类的责任意识淡薄;第三,日本民族的价值判断往往建立在“他者指向”的基础上,这是受集团归属意识的影响而产生的特殊结果。日本民族的相对主义价值观对日本当代政治的影响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第一,追求成为所谓“普通国家”;第二,否认日本的侵略历史;第三,出现军事大国化的新动向。  相似文献   

7.
后55年体制下的日本市民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拟从“后55年体制”下的日本市民运动这一角度出发对当代日本社会的发展演进做一分析,笔者认为,从中长期的发展看,20世纪90年代后期出现的“后55年体制”是一种过渡性体制,日本政治在未来相当一段时期仍将处于一个寻求变革的调整期,在这一调整期,方兴未艾的日本市民运动正在成为对当代日本政治产生巨大影响的重要因素,基于这一认识,笔者还就当代日本市民运动的发展基础与“后55年体制”下的日本市民运动的积极因素做了初步的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8.
九一八事变是当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一场新侵华战争。日本妄图以武力制造地方“事变”的模式,肢解、蚕食中国,达到灭亡中国的目的。从此,中日两国进入了长达十五个年头的战争时期。中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终于打败了日本侵略者,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九一八事变,引起了中国、日本乃至于世界历史进程的巨大变化。中国历史出现了新的转折,中日民族矛盾上升,国内阶级矛盾逐渐居于次要地位,终于形成了第二次国  相似文献   

9.
李红杰 《世界》2006,(5):8-9
冷战结束后,随着国内外形势的主客观变化,中国的国家利益在安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了新的变化,反映到中东地区,就是地缘战略利益、能源安全利益、国际政治利益和经贸利益四个方面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七·七”事变后,日寇很快占领了华北地区,为了“巩固大东亚战争华北兵站基地”,对我抗日根据地实行了惨无人道的“三光”政策。所谓“三光”,即烧光、杀光、抢光,这早己是众所周知的了。但是,关于日寇实行“三光”政策的原因,目前尚缺少深入细致的研究。日本方面曾有“三光的残暴行径是在战争中难于避免的行为”或“冈村宁次以瑞金与百团大战作为反面教师,而提出了三光作战的方案”①的观点。在此,笔者仅就日军野蛮侵略行径的历史根源及其在占领华北期间的实际困难作一粗浅的  相似文献   

11.
从战争对平民伤害的角度来认识战争的本质,有助于理解国际间友好关系对于平民百姓所具有的社会意义。抗战时期,作为普通劳动者的旅日闽侨,因其“敌对国民”身份顿然成为特殊的群体,陷入极端困境,其生命、财产难以保全,身心遭受了双重伤害。他们传统的“一家两地”的生存模式因为战争而被扭曲、中断,承受了巨大的生存压力。本文运用日本警保局编撰的《外事月报》记载的战时旅日闽侨真实生活的若干史料,本着人道主义精神,考察战时旅日闽侨的生存状况,分析其特定条件下的行为与心态,从而为相关的华侨研究提供一些资讯。  相似文献   

12.
试论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工矿行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守广 《安徽史学》2005,8(4):71-75
抗战初期大规模的厂矿内迁运动和战时后方地区工矿建设的勃兴,都与国民政府的工矿行政有密切关系.在战争状态下建立和运作的国民政府战时经济及工矿行政机构,根据国民政府制定的总体经济方针,参与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与战时工矿业相关的法规和措施,表现出若干带有时代特征的新气象,取得了比较明显成效,在一定程度体现了政府在发展后方工矿业中的积极作用和主动精神.  相似文献   

13.
罗玉明 《安徽史学》2008,31(1):78-83
从1940年开始到1941年,国民党统治区爆发了一场空前规模的粮食危机.粮食缺乏和粮价高涨是这场危机的主要表现.粮食危机的出现原因主要是由于国统区粮食产量的大量减产、生产成本和销售成本的增加、通货膨胀和投机者囤积居奇所致.  相似文献   

14.
许金顶 《史学集刊》2012,(3):24-30,98
在不同的历史时段和不同的区域,华侨与侨乡之间存在着不同的联系状况。基于普通华侨社会生活史的角度,考察了近代旅日闽侨与侨乡的多元联系及其演变形态,认为这些来自社会底层的普通华侨,与侨乡社会保持了不可分割的历史联系,逐渐成为侨乡社会发展的推动力,拓展了侨乡社会的外部发展空间,倡导今后运用历史社会学的田野调查方法,探寻其联系的不同方式及其影响,以期拓展日本华侨史研究的学术视野,深化对侨乡社会文化变迁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1961年美蒋关于外蒙古联合国代表权问题的争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小松 《史学月刊》2003,22(1):61-65
20世纪60年代,国际社会支持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的力量日益增加,为了阻止中国进入联合国,美国搬出外蒙古问题,企图通过让外蒙古进入联合国这一“迂回”手法,达到保护国民党席位的目的。在策划该计划的过程中,美蒋发生了激烈争吵。经过数轮讨价还价,美蒋最终达成妥协,从而为外蒙古进入联合国打开了方便之门。  相似文献   

16.
何时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是与中国工业化选择什么样的发展战略紧密相关的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决定提前向社会主义过渡,根本原因是编制五年计划时选择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并得到了苏联在技术和设备制造上给予全面援助的承诺。而实际过渡时之所以又被提前,主要原因也在于要使农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尽快适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需要。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虽然存在一定历史局限性,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中也出现了一些弊端,但总体看,正是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抉择和向社会主义的提前过渡,使中国抓住了当时的历史机遇,大大加快了中国工业化的进程,为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17.
元英宗谪高丽忠宣王于吐蕃原因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元英宗曾谪高丽忠宣王王璋于在蕃,其原因史料中虽有所记载,但语焉不详,本对此进行探析,指出:元英宗谪王璋于吐蕃,具体罪名是王璋执迷于佛教,而深层次的实质性原因则在于英宗与其祖母太皇太后答己之间的宫廷斗争,王璋是答己的亲信,成为了英宗的清除对象;王璋与宦伯颜秃古思的矛盾则是引发英宗处罚王璋的导火线。  相似文献   

18.
对旅游本质的哲学辨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对旅游本质的正确认识是关系到旅游学科建设和旅游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命题,然而这一问题在学术界至今未能得到很好解决。从哲学的视角来辨析,旅游的本质应是“体验”,即旅游者的异地身心自由体验。将体验视为旅游本质的理由是:体验是旅游现象所具有的最一般、最普遍、最稳定的共同属性,体验是旅游现象区别于其他现象的独特属性,体验是规定和影响旅游现象中其他非本质属性的根本,体验是旅游活动产生、变化及发展的依据,这些理由符合哲学关于本质研究的特点及规定性。  相似文献   

19.
由于三朝本《三国志》系经过多次补版印刷,其版式不一,对其版本的认识容易产生混乱;综合多方面资料,至少存在三种三朝本《三国志》。  相似文献   

20.
历史时期的"黄河清"现象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古人对黄河清有“祥瑞之兆”和“不祥之征”两种观点。黄河澄清是一种自然现象,却又不可能出现在正常条件下,它有其内在的规律。只有当流域内大范围出现异常情况,如持续干旱少雨、冬季过于寒冷、地震等时,才会导致黄河河水变异,出现黄河澄清的现象。黄河清是干旱和黄河断流的前兆。同时,黄河清还与社会政治、化和生活交织在一起,成为奇异的化与社会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