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同字异读是古代汉语的一个重要语音现象,这对古代汉语的学习带来不少困难。本文从语言的演变、发展角度,论述古汉语中某些字词异读的成因。其中通用假借、古今字、外来语及古书注解相沿是主要原因,而"破读"也是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董永强 《丝绸之路》2009,(24):11-12
吐鲁番出土文书是带有档案性质的史料,同时也是研究当地古代汉语的重要语料。本文对“尚”、“端”、“息”三字在文书中的含义进行了考释,以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3.
《孟子》句读存在不少异读的情况,前人多有论析,明代以来陈士元、武亿、杨树达等学者还做过专门搜辑和辨析。本文在此基础上又补充十二条异读之例,联系上下文意及孟子思想,对各异读作了辨析,并于文末附录"《孟子》异读表",以使《孟子》异读情况有较为全面的呈现。  相似文献   

4.
在古代汉语里,"缬"字是指在丝织品物上印染图案花样.绞缬指扎染,蜡缬指蜡染,在今天的西南民间,扎染和蜡染仍在流传.夹缬在唐代极为盛行,敦煌莫高窟唐彩塑菩萨身上穿的多是夹缬织物,但宋代以后逐新从复色趋向于单色,然后便湮没了.  相似文献   

5.
本文讨论商周至秦汉间表音汉字的出现、发展和衰落的现象及其原因。所谓表音汉字(下文简称表音字),指的是假借字和通假字,即借原有汉字作为标音符号,以记录古代汉语。上古书面语言里,这类表音字曾占很大比例,显示出汉字音化的趋势。这是古人试图突破”以形表义”的传统方式。促使汉字走表音道路的一种尝试,有人称之为“汉字革命”。  相似文献   

6.
俄藏B19号满文写本是一部读本会话类文献,特点是以满文译写汉语语音。通过列举其中的译音字,对比汉语声韵与满语语音,归纳汉语与满语的语音对应规律,并分析其所处时期汉语语音特点,可发现该写本所处时期译音字的声韵格局已经接近现代汉语,但部分满语对音与清代官方规范不同,存在音位混淆、语流音变、文白异读等口语化特征。  相似文献   

7.
"(句)"与"苟"本是两个形、音、义皆不同的字.由于隶定之后,字形相近,而"(句)"字又在传世典籍中鲜有用例,故二字混而不别."(艹干句)"本是"苟"的古文异体,亦被误认为是"苟"的异体,并因此由不同角度讹变出不同的字形.本文力图阐明"(句)"、"苟"混而不别及相关异体产生的原因由来.  相似文献   

8.
古代汉语吸收了许多阿尔泰语系中的词,尤其是黄河以北的山川地理专名."空桐"一词通过音读审断、语义考索、语境推定等可考定,其是阿尔泰语系中意为寒凉的"奎屯"的对音.  相似文献   

9.
郭锡良、唐作藩、何九盈、蒋绍愚、田瑞娟编的《古代汉语》,是继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之后的一部较有质量的高等院校的古代汉语教材.这部教材的特点,诚如《序》中所言,把文选和古代汉语常识放在同等重要地位,选文既重视语言典范性又重视文章的思想内容.更为突出的是注释比较详尽,用词力求准确,并重视了语法分析.这些确是该书难得的优点,因而六年来深受高校广大师生的欢迎,竟连续五次印刷,印数超百万.我多次拜读,反复钻研,并用做主要教学参考,对促进业务提高,获益匪浅.但,对所选司向迁的几篇作品注释微感不足之处,愿提出些许个人拙见与编者商榷,并请教于同道.现按该书所选文章和注释次序,分条列下:  相似文献   

10.
“之”字是古代汉语中最常见的词汇之一,也是《庄子》书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个词。它词性多样,用法灵活复杂。弄清“之”字的动词用法和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翻译,对深入理解庄子的思想体系及《庄子》一书的文本内容、语法特点、修辞手法均具有重要作用。文章对通行的有关《庄子》一书的各种注本中,某些“之”字的用法及翻译提出质疑,以期见教于大方之家。同时提出用古人观念还原辨析古人的语言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分析"抟"的同源词及阐发"抟"的词义引申脉络上,认为王力的《古代汉语》对"抟"的注释欠妥当,当训为"环绕"即可.  相似文献   

12.
"丹青"本是中国古代对两种可制颜料的矿石的并称,后在古代汉语中成为对各色绘画颜料的泛指,进而又被引申为用彩色颜料从事绘画之事的代称."丹青"并不是专指"红、黑"两种颜色,"青"基本对应绿的色相区域,而朱砂、朱矸、朱丹才是对红色之丹的专称.  相似文献   

13.
"之字纹"是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文化陶器上普遍施行的一种纹饰.本文考察了东北地区之字纹陶器的分布及相关的考古文化,探讨了"之字纹"流行的年代早晚、带之字纹的斜口陶器等问题,认为"之字纹"、"细石器"和平底陶器是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三大文化特征.带之字纹陶器的考古资料证明,在距今5000年前或更早的时候,黑龙江地区、松嫩平原上的先民就与辽河流域乃至中原发生了交往与联系.  相似文献   

14.
<正>学习《习近平用典》中的知识,“肯”“啃”两字于我而言比较贴切。“肯”读是态度,毕竟我们习惯了白话文,要搞清楚古代汉语用文言文表述的典籍来历、涵义等,尽管现在网络查询很方便,但着实需要坚持不懈。有时一句古文,甚至一个字的读音,得延伸查找N篇关联文章。  相似文献   

15.
东汉学者赵岐著有《孟子章句》,该书收入《十三经注疏》,影响很大,常为学者引据。赵岐之名不少著作中写作赵歧,如《传统语言学辞典》有“赵歧”条,“孟子章句”条的解释中也作“赵歧”,《新型古代汉语》(巴蜀书社1993)148页、古代汉语》(黄河出版社1997)288页也都写作“赵歧”。在一些学术论著中也时见写作“赵歧”。歧、岐音同形近,必有一误,究竟何者为是?《后汉书·赵岐传》去:“赵岐,字■卿,京兆长陵(今陕西咸阳市东北)人也。初名嘉,生于御史台,因字台卿。后避难,故自改名字,以示不忘本土也。”岐即…  相似文献   

16.
左玉霞 《神州》2012,(28):73-74
目前的对外汉语教学普遍采用的是拼音教学先行的顺序,这种教学顺序可能是造成汉字难学的原因之一。本文肯定了汉语拼音在汉语国际推广事业和对外汉语教学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并介绍了汉语拼音的产生过程以及其产生前的汉字注音方法,表明汉语拼音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重要但不是必需。根据汉语母语识字的习得顺序,本文提出"字——音——字"的教学顺序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相对科学的拼音教学顺序,在此基础上结合西方的第二语言教学法,对外汉语的音字教学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章可 《史学月刊》2020,(4):123-131
古代汉语中已有"传"和"统"两字连用的情况,但所指的都是皇位的传递。日语里"传统"的词义在19世纪90年代开始发生变化,到大正时期新义"传统"真正流行,汉语受此影响,作为新词的"传统"从1920年后才开始频繁出现在报端著述,到20世纪30年代之后才进入辞典,并成为"tradition"的译词。"传统"在新文化运动之后开始流行,有其历史缘由,它为经过"新旧之争"冲击的文化保守主义表述提供了一个更适合的词汇选择。但同时,围绕"传统"和"现代"迅速形成了二元对立的观念和话语体系,这使得"传统"不断被重新定义,增加了它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8.
本文是对朱家集出土的铸客甗铭第六字的考释.以前研究认为此字是"铸"字,不确,当释为"與".铜器铭文中的"與"可能与古代管理收藏的官吏"舆"有关.  相似文献   

19.
陈漱渝 《百年潮》2009,(2):75-80
偶有几茎白发,心情微近中年; 做了过河卒子,只能拼命向前. 这是胡适1938年10月31日在赠送陈光甫先生照片背面题写的一首诗.1946年11月,胡适把这首诗写成条幅时,将"偶"字改为"略"字,"微"字改为"已"字.  相似文献   

20.
阜阳汉简《诗经》与今本毛诗相校,有较多异文,学者们做了很多有益的研究。但是,《二子乘舟》中有一处重要异文由于释读错误一直被忽视了。编号S049、S050两支简上整理者释为"苞"字的字,应改释为"荀",读为"汛"。今本毛诗此字作"汎",清代学者朱骏声早已指出,毛诗此处的"汎"字是"汛"字之讹误。阜阳汉简此字作"荀",读为"汛",恰好证明了朱骏声的推断是正确的。因此,此处异文如能被确认,对于《诗经》文本及相关研究无疑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