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今天水市秦州区西南牡丹乡会家铺村外路东山坡上立有“木门道“碑两通,一通为原天水市秦城区人民政府于1996年8月所立。碑正面:“三国古战场遗址——木门道”。另一通为1996年新建在该地的“武侯祠”发起和筹建人孙执中、王锡平、安培玉、王金全四位先生于2002年10月所立,碑正面为名学霍松林先生所题“木门道“,背曰:“木门道位于天水市秦城区西南八十华里的牡丹乡王家铺,与天水关、祁山堡互为依角之势。木门道东为王家梁山,西为牦牛墩梁,  相似文献   

2.
正天水,顾名思义,天上之水。按叶舒宪老师的说法,是神话的产物。据考证,天水至礼县有一条河,名之汉水。而天上银河又叫银汉,由此得名天水。李白诗云"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渭河作为黄河的最大支流,其水亦是由天上而来。银河很可恨,隔开了牛郎和织女。现如今陇西和礼县的"乞巧节",便是由此神话衍生而来。诸如"穿针乞巧"、"喜蛛应巧"以及"投针验  相似文献   

3.
读潘守正先生的新著《天水史地考辩记》,其中一篇题为《王仁裕为天水人》,颇为笔者关注。文中日:“由于争名人的缘故,礼县以归葬地为由,近年在记述王仁裕的籍贯时.置至今仍存的神道碑和墓志铭所载‘天水人也’于不顾,妄称为‘出生于长道县(今礼县石桥乡)’,岂不谬哉!而天水人附和墓葬地之说,把王仁裕从天水推出去,岂不怪哉!”  相似文献   

4.
一、天水家马鼎的出土情形及其现有认识 1971年甘肃礼县永兴乡蒙张村农民修水平梯田时,挖出一处古墓,出土文物颇丰.礼县文化馆干部马从善得此消息后,在蒙张村征集到一批文物,其中最珍贵的当属"天水家马鼎".据近年文物普查时调查得知,蒙张村遗址位于西汉水南岸,龙槐村以南,山脚村以东的黄土台地上,遗址东西长约500米,南北宽约400米[1].该鼎出土地点即位于该遗址的王坪地段.  相似文献   

5.
王苗  石宝琇 《华夏地理》2003,(3):144-165
古今移民汇聚的绿洲 进入敦煌市区,已是夜里10点半钟.坐在街头的小饭馆,听到的都是朗朗的北方汉语.再不用翻译和向导,便可以轻松地探访.老板娘是河南灵宝县人,30多年前由于饥馑,几乎半个村子的人都循着丝绸古道,迁徙到河西走廊求生.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央王朝为了固守这片疆土,采取了持久的屯田移民政策,于是大量的内地汉民便进入河西定居.我们在敦煌停留期间,曾经见到"秦州村"、"河州堡"、"华亭槽"、"礼县村"等从天水、陇东和临夏等地迁来的移民村.  相似文献   

6.
天水郡因"天水湖"得名。南宋《妙胜院敕碑》明确记载"天水湖"在"天水县茅城谷"(今甘肃礼县红河镇草坝村),并言"其水冬夏无增减",此与南朝郭仲产《秦州地记》所载完全相同,由此可以纠正《水经注》关于"濛水"水系的误归。"茅城谷"即"昧谷"、"卯谷"、"禺谷"、"西谷",因濛水(峁水)得名。《妙胜院敕碑》的发现,证实了《水经注》所载"旧天水郡治"、"上邽县故城"、"西城"皆在峁水河谷。这为揭开"天水"、"昧谷"、"西"、"邽"之地望和探讨古地名文化内涵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7.
盐关与杜甫     
公元759年初冬,诗人杜甫结束了他在秦州(今甘肃天水)的“百日孤独”之后,经赤谷,穿铁堂峡,向南到达同谷(成县)盐井。盐井,就是今天甘肃陇南礼县的盐关镇。  相似文献   

8.
从考古看丝绸之路祁山道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川是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北经陇南通向陇右天水地区的祁山古道,是四川与黄河流域沟通并通向中亚、西亚、北非和欧洲的重要的通道之一,但长期以来被学术界忽视。从新石器时代早期至晚期,逐渐形成了一条以渭河上游的天水为中心.东连渭河中下游的关中平原乃至中原,南经陇南至川北嘉陵江上游,然后经涪江、成都平原、大渡河下游至云贵高原西北的彩陶文化传播线路。夏商西周时期,中原夏文化、西北寺洼和早秦文化经天水、陇南与早蜀文明发生了密切联系。春秋战国时期,在区域交通的基础上,文化传播线路形成了川蜀经陇南、天水与中亚、西亚、北亚地区联通的国际贸易通道。  相似文献   

9.
正阿干河是黄河兰州段的一条支流,位于兰州古城西南,在其河谷内有一条古道,曾是兰州通往临洮、临夏、甘南、天水和四川西北部的一条主要通道。岁月如尘,很快将一切过往掩埋。此路逐渐废弃,至今仅数十年时间,这段历史已经鲜为人知,阿干古道湮没在风尘之中。  相似文献   

10.
秦人早期发展状况,史料匮乏,研究鲜。1919年天水西南乡秦公簋的出土,曾引起过史学界的轰动。1944年冯国瑞又介绍了天水南乡出土的车马器,并未引起史学界的足够重视。此后再无重大发现,对秦早期历史的研究似无重要进展。1993年秦西垂陵区在甘肃礼县大堡子山揭谜后,形成了研究众多,研究盛况火爆的大好局面。我姑妄言几点看法,就教于大方之家。  相似文献   

11.
古米仓道考     
米仓道在中国交通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除献记载北起汉中、南抵巴中的主干线外,还有米仓道接木门道、米仓道接金牛道的路线。米仓道具有重要的政治、军事地位,化商旅内涵十分丰富,在国内古道网中较为罕见。  相似文献   

12.
叶梓 《丝绸之路》2012,(7):16-19
从天水沿徐礼公路南行,过天水镇30余里,就是当年诸葛亮殚精竭虑数度北伐、排兵布阵的指挥之所——祁山。一提到祁山,人们自然会联想到诸葛亮"六出祁山"精忠报国的旧事。而实际上,祁山只是西汉水北侧东起卤城(今礼县盐官镇)、西至北岈(今平泉大堡子山)、绵延40余里的山脉。  相似文献   

13.
有巢氏和燧人氏既是华夏上古传说史源头先民,又是华夏族始祖,他们生活在距今7800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的过渡时期。他们活动的地区,大体在今陇山之西甘肃省的北起庄浪、静宁,中包秦安、张家川、清水、天水、秦州区,南至西和与礼县等地。他们先是巢居、群居,吃植物性食物,继而发明火,吃熟食、吃植物性食物与肉类食物,存在乱婚现象。中原及其以北、以东、以南地区有关华夏先民的传说,是古代从西北高原传过去的。  相似文献   

14.
古刹化作黄尘,“滚羌”舞步飞旋,往事遗忘,足迹模糊。如今的德木寺,在寂寞古道旁,依然踏着旧日的步伐,为鲁朗保留着那些不为人知的古老传奇和梦想:最后一世德木活佛成为西藏第一代摄影师,和他的儿子旺久多吉用图像记着西藏的传奇。  相似文献   

15.
申茂盛 《文博》2010,(4):36-38
本文通过对二号俑坑建筑形制的分析,认为:二号俑坑的门道有11条,但作用各不相同,其中6、7号门道使用时间较短,这可能与俑坑内东西向的格局有关。开间分为放置有俑的廊道和不放置俑马,仅起通道作用,用完后用夯土填实二种。第4过洞的形制与其周围的过洞形制不同,其埋藏的内涵可能也不同。第9过洞与第10、第11过洞用纵木隔开,互不相通。把它们作为一个军事单元的推断仍需要推敲。二号俑坑的互不相通的格局与其焚毁情况较轻的状况也应该有很大的联系。  相似文献   

16.
苏海洋 《丝绸之路》2011,(16):14-17
法镜寺中心柱窟源于河西,对川北石窟产生影响,说明西和石堡为陇蜀大道所经。《新路颂》刻于唐初,其所在石峡镇坦土关即历史上北通陇右、西控仇池、南吞巴蜀的龙门戍、龙门镇或龙门关。佛爷台石窟窟形、造像与天水麦积山、法镜寺及四川广元、巴中石窟有联系,它的发现证明秦蜀古道与陇蜀古道在徽县汇合后,经姚坪翻越青泥岭入川。《新开白水路记》石刻表明,北宋嘉祐二年(1057)后,河池(徽县)至长举(治今白水镇)的道路绕开青泥岭,经白水峡至兴州(治今略阳)。  相似文献   

17.
正嘉黎县是茶马古道重镇和汉藏官道上重要的驿站所在地。茶马古道在当地话中叫"哲别郎(木)",意思是赶骡人的道路。清代以前的嘉黎,古称"拉里",非常繁华。嘉黎当地牧民祖辈父亲是汉族、母亲是藏族的"汉裔人家"非常多,生活习惯与当地人无异。当年的老拉里宗(今嘉黎镇一带),藏传佛教寺院、清真寺、关帝庙和谐并存。过藏历年时,藏汉伙伴们成群结队到每家每户"拜年",用的也是汉语"拜  相似文献   

18.
读编往来     
《中华遗产》2006,(5):14-14
伏羲:当今世界殊拿到七月号的《中华遗产》.立即被本期的重头戏“伏羲——被淡忘的始祖”专题所吸引。今年七月中旬,我应甘肃老友相约,沿着丝绸古道来到伏羲故里天水,发现那里“伏羲文化”热方兴未艾,“羲皇故里”的宣传横幅挂遍了  相似文献   

19.
马俊 《风景名胜》2014,(2):84-91
正在天山深处,有这样一条古隘道,又名唐僧古道,连通着伊犁至阿克苏的交通。它曾是丝绸之路上最为险峻的一段,现在随着新疆南北疆公路的贯通,这条古道早已无人问津,却成了徒步爱好者向往的线路。但支离破碎的木扎特冰川,众多的高山垭口以及汹涌的南木扎尔特河,而且有三天必须靠自己背负所有的装备食品,让很多人望而却步。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历史上有两条著名的交通古道,一条是发自长安,经关中平原、天水、兰州、狄道(临洮)、河州(临夏),过风林关“天下第一桥”,再从青海翻越祁连山扁都口到达张掖,沿河西走廊进入辽阔西域的丝绸之路。一条是唐蕃古道,同样经过了风林天“天下第一桥”,经青海翻越日月山,走向美丽的雪域高原。它们像两条在空中飞舞的绚丽彩带,在风林关“天下第一桥”处系了一个美丽的结,这个结就是炳灵寺石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