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 毫秒
1.
陈大斌 《炎黄春秋》2006,(12):48-51
马寅初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他提出的节制生育,控制人口的《新人口论》及所遭受的错误批判,早已家喻户晓。可马先生1962年支持农村“包产到户”,并与被毛泽东批判的一位“单干理论家”之间,有着一段堪称佳话的情缘,可能就鲜有人知了。  相似文献   

2.
亦虹 《文史月刊》2004,(2):25-27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前院长牟善初教授是著名心脏内科专家。党和国家、军队领导人刘伯承、叶剑英、徐向前、聂荣臻、王震、邓小平、杨尚昆等都先后在解放军总医院南楼临床部接受过他的保健治疗。作为中央保健委员会专家小组副组长和内科总医师,牟善初教授曾被国内外传媒誉为“中国开国元勋的健康卫士”、“支撑中国政治巨人的保健神医”。  相似文献   

3.
亦虹 《文史春秋》2001,(5):10-12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前院长牟善初教授是名心脏内科专家,党和国家、军队领导人刘伯承、叶剑英、徐向前、聂荣臻、王震、邓小平、杨尚昆等都先后在解放军总医院南楼临床部接受过他的保健治疗。作为中央保健委员会专家小组副组长和内科总医师,牟善初教授曾被国内外传媒誉为“中国开国元勋的健康卫士”、“支撑中国政治巨人的保健神医”。  相似文献   

4.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前副院长牟善初教授是著名心脏内科专家,邓小平、叶剑英、刘伯承、徐向前、聂荣臻、王震等,都先后接受过他的治疗。作为中央保健委员会专家小组副组长和内科总医师,牟善初教授曾被国内外传媒誉为“中国开国元勋们的健康卫士”、“支撑中国政治巨人的保健神医”。  相似文献   

5.
许人俊 《百年潮》2002,(2):20-28
1972年秋,农村工作的卓越领导人,曾被错误批判为“小脚女人”和“刮包产到户单干风”的邓子恢,在历经坎坷后,终于在76岁高龄时一病不起,长期躺在北京医院里与死神周旋。一些老战友和老部下,闻讯后纷纷赶往医院看望这位德高望重、屡受冤屈的老人。老人时而昏迷,时而清醒。清醒时思维清晰,常和战友们畅谈往事,其中触及最多的话题是30年代的红军生活和60年代的包产到户。他怎么也忘不了包产到户,总要强忍病痛向人们陈述自己保荐包产到户没有错,并顽强地预言包产到户迟早会实  相似文献   

6.
发轫于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的农业生产责任制举世闻名,可1956年浙江永嘉有组织有领导有步骤地进行的“包产到户”却鲜为人知,这两次改革的结局迥然不同。通过《首创“包产到户”和我的坎坷人生》,一个因坚持为农民说话而吃尽苦头的改革者的形象呈现在我们面前。  相似文献   

7.
在思想路线组织路线上拨乱反正1981年,项南同志来福建主持省委工作。尽管当时粉碎“四人帮”已经数年,党的正确路线已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确定,然而在福建的各项工作中,“左”的遗害依然严重地压抑着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特别突出和严重的是,中央有关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决定,由于一些人不理解,说什么包产到户是“砍大寨红旗”、“大寨别人不学我们学”,对上顶住不办,把农民和基层干部积极推行的包产到户当作“资本主义”封堵,以致在全省广大农村迟迟  相似文献   

8.
1962年7月,张闻天在酝酿、写作“集市贸易意见书”的同时,还思考了有关“包产到户”的问题。在经济困难时期,安徽、福建等地农村干部群众,为了解决吃饭问题,渡过难关,保存生命,自发地实行“包产到户”,搞“责任田”。怎样看待“包产到户”,引起党内重大争论。认为这是走资本主义道路的看法成为主流。采取了纠正、强扭的办法,但纠正了一个时期,农民不满的很多,部分地区“包产到户”继续发展,“责任田”反而扩大了。  相似文献   

9.
出身贫农的大寨“领头羊”陈永贵,在20世纪70年代成为工农干部的代表,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但陈永贵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路线,一直不理解,对“包产到户”心怀不满。有人说,在公开场合他不多说,而在私下里,他却直言不讳地攻击包产到户。  相似文献   

10.
曾希圣同志是一位闲不住的人。他像一团火,在任何时候都是壮心不已。在因为推行包产到户而赋闲两年之后,他要求参加“四清”。当时的“四清”正处于从清账目、清仓库、清财物、清工分的“小四清”,向清政治、清经济、清思想、  相似文献   

11.
包产到户:来自农民的制度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包产到户初创农民对合作化的“反抗”,最早是“闹社退社”。大约在1956~1957年,曾有过一个退社风潮,随后被压了下去。那以后农民就转而使用“包产到户”的办法。农民“闹社退社”是想从农业社中退出来,也可以说是“反对”集体所有制;“包产到户”则是在集体经济之内给体制一些“修改”。这是一个  相似文献   

12.
在“农村改革宣传20年回眸”座谈会上,安徽日报记者许锡照递给我一份他20年前写的《内参》:《来安县委书记主张包产到户》。我一口气读完这份《内参》。透过这泛黄的稿纸,我仿佛又回到20年前的峥嵘岁月,在春雷滚动中,听到了一名记者发自内心的真诚呼喊,看到一位县委书记的求实、为民的高大身影,以及饥肠辘辘的农民兄弟渴望改革的强烈愿望。作为记者,我不能“资源独享”,应把它的基本内容公之于众,让广大读者回头看看中国农村的改革是怎样从头起步的,从而引发对解放思想、深化改革的深层次的思考,或许是有帮助的。农民为什么非要…  相似文献   

13.
1998年盛夏,杜润生、朱厚泽等一批党史和农村问题专家,来到浙江省永嘉县,对1956年农业合作化高潮中,发生在这里的“包产到户”试验,进行考察、研讨,最后形成一个共识:1956年春,在永嘉县燎原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包产到户”试验,是全国农村最早发生,并在一个较大范围内实行,取得明显成效、产生巨大影响的一次改革实践。  相似文献   

14.
好人陈开枝     
乐天达观陈开枝,闻其名久矣,但和真人见面,是一次因缘际会。2008年岁末,我应邀前往广州,参与主持《南方都市报》主办的“改革开放30年30人”颁奖活动。活动结束之后,主办方在白天鹅宾馆设宴款待远道而来的客人,席间,一个貌不惊人、皮肤黝黑的老者,显得格外活跃。看得出,《南方都市报》的朋友对他格外尊重。当时担任《南方都市报》总编辑的江艺平告诉我,他就是陈开枝。  相似文献   

15.
一代报业宗匠王芸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芸生是我国卓越的老一辈爱国报人,长期主持《大公报》编务,笔走龙蛇数十年,在国内外享有盛誉。毛泽东在重庆同他初次见面就说:“久闻大名,如雷贯耳”,解放后又风趣地称他为“大公王”。史学家唐振常认为王芸生不愧为一代报业宗匠,又是著名的政论家,研究中日关系史的专家,早在30年代他就写了200万字的7卷巨著《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以及其他研究日本问题的文章,至今仍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与参考价值。 王芸生逝世于1980年5月30日,离开我们已经21年,2001年是他百年诞辰,笔者谨撰此文缅怀前贤,并望迟迟未能出…  相似文献   

16.
1995年至今,对自治区邮电管理局文史中心史志办朱卫东同志来说,是他人生最理想、事业最辉煌、成果最突出的时期,他在短短的五年时间里,参与或主持编纂的《宁夏邮电志》、《宁夏回族自治区支持邮电通信发展纪实》、《黄土地上的绿草——宁夏邮电职工群英谱》、《宁夏邮电年鉴(1997年、1998年、1999年)》、《奋进的足迹——宁夏邮电文集》7部约250万字先后出版发行,其中有“宁夏邮电第一志”之称的《宁夏邮电志》分别获自治区、全国地方志优秀成果一、二等奖。  相似文献   

17.
被鲁迅先生誉为“乡土文学”作家的蹇先艾,一般人只知道他以小说名世,而不知道他早年是以新诗创作登上了“五四”以后新文坛的。蹇先艾的新诗创作始于一九二三年,当时他正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附中。在“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影响下,他与同学朱大桶、李健吾等发起成立了“曦社”,并出版了不定期文学刊物《爝火》。从他在《晨报副刊》上发表处女作《二闸记游》开始,以后相继在《晨报副刊》、天津《新民意报·朝霞副刊》、《小说月报》、《文学旬刊》、《现代评论》、《语丝》等报刊杂志上发表了近六十首新诗。一九二六年,蹇先艾与闻一多、…  相似文献   

18.
乾隆皇帝是清朝入关后第四代皇帝,在位时间长达六十年之久,加上以太上皇训瞰的三年,他堪称中国古代主持政务最长的一位帝王,被史家艳称的“康乾盛世”在他的治下达到顶峰。《乾隆皇帝全传》(下文简称《全传》)以这位历史上著名皇帝一生的活动为主线,再现了整个18世纪中国社会历史的全貌;可说是一部兼有学术性、知识性和可读性的历史人物传记。《全传》正文共十四章。第二章“阿哥时代”、第三章“乾纲独断”和第十三章“落日余晖”描述了乾隆从出生、封王、临御天下,直至寿终正寝的八十九个春秋的生活,主要侧重于政治方面,是为《…  相似文献   

19.
朱文1989年毕业于东南大学动力系,大学期间开始诗歌写作,1991年开始小说写作。1994年辞去公职,现为自由作家。著有诗集《我们不得不从河堤上走回去》,小说集《我有美元》、《因为孤独》、《弟弟的演奏》,长篇小说《什么是垃圾,什么是爱》等。1998年,发起并主持了名为“断裂”的活动,向全国73位青年作家发出问卷调查,这是当代青年作家对现存文学秩序的一次集体反思。1990年代中期“触电”,写过电影剧本《巫山云雨》、《过年回家》、《火车,火车》、《海南,海南》等。自编自导的电影《海鲜》,在2001年9月的威尼斯电影节上获“评审团大奖”。  相似文献   

20.
来信摘登     
卢蒙坚 《炎黄春秋》2003,(10):73-73
贵刊2003年第1期刊出拙作《中国包产到户首创者王定的遭遇》十分感谢。我将此文寄给王定同志的老伴叶葵仙同志,她阅后十分激动!她的儿子从挪威打电话给我说,他准备将全文刻成碑,立在他父亲的坟侧,作为永久之纪念!叶同志再三叮嘱我,对你刊表示谢意!她并提请贵刊更正文中的误植3处;1、26页左栏第3行第5个字应为“两”,即“两江师范”。2、26页左栏第9行最末一个字,应为“县”,即“副县长”,而非“副师长”。3、26页右栏第3行第2个字“榔”应为“柳”,即“柳江县”,广西没有“榔江县”。这是我原稿将“柳”写成另一种笔法“”所致。另外,27页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