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窦应泰 《文史天地》2003,(12):30-33
晚清、民国年间,在北京前门大栅栏一带,牛子厚是名声最响的山西巨商。在当时巨贾云集,富豪如林的北京,牛子厚一个外来经商的山西人能成为京城商界的翘楚,决非一般人能够做到。牛子厚所以有如此声望,其主要原因有二。一是牛子厚经商有道,牛氏“升”字号的生意不仅在京城位居群首,而且他的店铺商号遍及东北三省,可谓富甲一方。就连北洋政府的首脑人物黎元洪、段祺瑞和张作霖等人都是他的座上客;二是牛子厚在经商之余有附庸风雅之兴,晚清时他在北京组织了“喜连城”戏班,为此,牛子厚还得过慈禧太后钦赐的金色匾额,堪称一时之盛。牛子厚在东北的…  相似文献   

2.
任火 《沧桑》2011,(2):243-245
瀚海中的驼帮,运河上的船队,日进斗金的票号,遍布京城的店铺……在我的印象中,晋商是山西的标志,山西的历史,山西的形象,山西的精神。浓浓的商业氛围中,似乎很难嗅到什么文化的气息;茫茫的经商之路上,似乎很难看到什么文化的痕迹。我在为晋商曾经创造出的辉煌感到骄傲的同时,心中不免有些惋惜,山西,要是拥有能够与晋商相媲美的文化该多好啊!  相似文献   

3.
白榕 《江淮文史》2004,(2):65-73
我的京城往事只限于我在京城十年的往事,以及那十年中所涉及的各种人物、感情、悲欢。至于我离开京城之后,就不再有我的京城往事了。  相似文献   

4.
正古时候,读书做官,读书经商,都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做官与经商,都需要有文化基础。古时候从商,是个广义的概念,做生意为经商,开作坊也为经商,除了农事之外,凡挣钱的活路都可视为经商。读书之后,是先去经商,还是先去做官呢?那就看运气了。科举考试,必经之路。有人运气好,年轻得志,一试即中,那就做官吧。能中举者,毕竟是少数,多数人先得找个事情做,边做事情边备考,有人就一辈子在备考与应试中度过。以前写到的方晞原,考到58  相似文献   

5.
麻片仙子     
《沧桑》1993,(1)
麻片仙子是晋北、呼和浩特一带,对食品名产——代州麻片的称誉。据说,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慈禧和光绪皇帝被八国联军撵出京城逃难到代州时,吃了代州的正宗麻片后,也备加赞赏。在沪、京、津、西宁、海拉尔、哈克图等地经商的代县巨贾,也把代州麻片作为交际的礼品。何以人们把代州麻片称为麻片仙子呢?原来这里有一段优美的故事。故事说,一位英俊潇洒的江苏籍青年来代州城经商,他被浓厚的代州饮食文化色彩所折服,于是在县城中央的边靖楼下开办了一片食品店,名曰“江苏斋”。江苏斋掌柜虽然收益颇丰,但注意力仍在创新上,试验了许多日子,也未搞出个中意品种。一日清晨,江苏斋掌柜正擀着一片面皮,忽然点点芝麻从天而降,均均匀匀地落在面片上。掌柜抬头一  相似文献   

6.
夫之 《文史春秋》2008,(7):62-64
由经商而经国有两层含义:其一是做生意的人经过千辛万苦和数代人的努力,积聚起富可敌国的巨大财富,再经过若干年的宦海沉浮,终于登上高位,经管国家;其二是把做生意的手段用于经管国家,即视经国为经商。这在市场经济日益成熟的今天来看,似乎并不构成矛盾,经商者成为国家领导人的例子比比皆是,许多经商的手段用于国家管理同样有效。然而,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也曾发生过由经商而经国的事,但最终是以悲剧收场。  相似文献   

7.
近世以后继葡萄牙人之后到日本经商的欧洲人是西班牙人。然而,日西贸易仅在短时间内有过繁荣,而大部分时候是凋萎的。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很多,既有日、西两国在政治、经济、宗教等方面的矛盾,又有其他在日经商的欧洲国家的竞争与破坏。  相似文献   

8.
晋商成功之道(连载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伟 《文史月刊》2006,(12):40-44
第二章卓越商才在善于经商的世界各民族中,无论阿拉伯商人、印度商人、中国商人,还是犹太商人,都以其独特的经商术著称于世,而同时他们又有许多相互融会贯通和英雄所见略同之处。晋商是中国商人的杰出代表,在他们身上所体现的与享有“世界商人”美誉的犹太商人在经商智慧和致富  相似文献   

9.
新时期,"大遗址"的概念和"大遗址保护"的理念已经成为学术界的共识。金上京遗址作为一处重要的历史时期的大遗址,是构成黑龙江省文化遗产保护框架体系的重要一环。在上京城周边分布有若干同时期遗存,它们是上京城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上京城考古工作、研究现状的分析和梳理,结合大遗址保护的具体实践,提出今后上京城考古工作和研究的方向和意义。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以清代京师(北京)内城商铺为切入点,就旗民关系的变化作了考察。清朝定鼎北京之初,实行旗民分治两元体制,强迫民人迁出内城,但是却无法阻碍其重新进入。文章第一部分,考察内城商铺的发展。嘉、道以降,以三项制度(编查什家户、铺保制度、户口调查)的实施为标志,表明清政府完全接受民人定居内城的事实。第二部分,以契书为基本史料,从商铺的分工、商铺的转手、商人的构成等方面,就内城商铺与商人群体作了考察。指出京城经商人群的最大特点,是包括旗、民两个部分。旗人经商,并与民人频繁互动,密切了彼此关系,促进了旗民分治制度的瓦解。  相似文献   

11.
清人徐松的《唐两京城坊考》是我们今天研究隋唐两京的重要参考资料。它考察了唐代长安、洛阳的宫城、皇城以及居民坊区的位置、坊区居民的分布 ,资料丰富 ,内容详实。然而 ,从徐松编著此书 (清嘉庆年间 )到现在已有一百多年了 ,在这期间 ,先后有许多人对此书又加以增补和考订 ,著名的有清人程鸿诏的《唐两京城坊考校补记》,今人阎文儒的《唐两京城坊考补》,辛德勇的《隋唐两京丛考》以及西北大学李健超的《增订唐两京城坊考》。尤其是《增订唐两京城坊考》,利用隋唐两京碑志资料 ,增补考订 ,几乎使原书内容增加一倍。近年来 ,随着考古挖掘…  相似文献   

12.
第二职业是相对第一职业而言的,一般是指业余兼职。近年来,又再次掀起第二职业浪潮,几乎席卷各地和各个阶层。有体力劳动者,也有脑力劳动者;有工人、干部、领导,也有科研人员、演员、教师和学生。其中大多数人是在流通领域跑来跑去。胆子大些、有经商能力的就搞长途贩运,买进卖出;胆子小些、经商能力差些、没有什么家底的,就摆摊设点。一些舆论工具也不乏这方面的导向。君不见,某某成了万元户,某某成了十万元户等等事例,见诸报导。因为经商易搞易赚,吸引了愈来愈多的人搞第二职业。据有关报道,我国从事第二职业的职工有一千  相似文献   

13.
公务员经商是法律所明文禁止的,但是公务员经商却屡禁不止。当前,在新常态背景下,要建设一个廉洁高效的政府,就应加大对公务员经商的治理。对于当前盛行的公务员违法经商行为要拿出坚定的意志,制定更完善细致的法律法规,并依法实行认真落实贯彻,实行铁腕治理。  相似文献   

14.
孔子的学生子贡,是文人“下海”经商的范例。孔子周游列国的费用,全是由他提供的。有人说:“金钱不是万能,但没有金钱万万不能。”如果孔子没有子贡经商获利后的赞助,那么源远流长、震古烁今的中国儒家文化,恐怕难以开创。当然,也不会有至今仍在日本.韩国备受尊崇,并日益发扬光大的孔学。子贡的功劳可大啦!越国大夫范合,也是古代做高官的文人“下海”经商的范例。在勾践复国之后,他审时度势,知道自己功高震主,必为勾践所不容,于是激流勇退,带着金玉珠宝,弃官经商,改名更姓港居齐国。后来,搬到当时人D众多,交通便利、买…  相似文献   

15.
辽上京城是辽代最为重要的一座都城,平面呈“日”字形,北部为皇城,南部为汉城。其中皇城内又有宫城,两城相套形成“回”字形的平面布局。辽上京城的形制布局特点及其营建规制,对后世都城产生了重要影响。研究认为,辽上京城的整体规划布局、宫殿形制及其排列布局、城门形制和规制、门道基础做法、瓦当等都受到渤海因素的影响,这些渤海因素在辽上京城形制结构的完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体现了辽上京城的都城文化具有强大的包容性。  相似文献   

16.
我们在《渤海上京城营筑时序与形制渊源研究》一文中,大体把上京城的营筑过程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即文王时期,这一时期上京城的规模基本是现存遗址中的宫城规模。第二时期,即成、康时期(主要是康王时期),这一时期上京城的规模基本  相似文献   

17.
近年学界在对渤海上京城进行系统研究的同时,也有人论及渤海上京城遗址早期调查与著录方面的有关内容,这是值得称道的。但应该指出的是持论者在论及渤海上京城遗址早期调查与著录时,多谓起始于本世纪的外国学人。笔者认为,这种观点与事实不符,故暂将清初几位著名流人对渤海上京城遗址的调查与著录情况简略介绍如下,以供学界参考。  相似文献   

18.
渤海上京城遗址,位于黑龙江省宁安市渤海镇,是渤海国中后期的都城.现居住的村民在生产、生活过程中,不断发现有渤海文物出土.下面介绍3件在上京城内出土的文物. 铜佛像出土于渤海上京城遗址西约2公里的大朱屯.为菩萨像,立姿,头戴宝冠,颈悬饰物,身穿天衣,下身饰璎珞,赤足站立于莲台之上.双臂已缺失,仅存安装胳臂用的铤,通高7.86厘米(图一:1).在菩萨像背面后背和足踝处,各有一凸起,莲台下部中心有一铤,均系安装之用.  相似文献   

19.
在北京华龙街中段,有一家被京城人称之为“东北大菜第一家”的北京华龙酒楼,许多老顾客,特别是中央电视台的主持人、导演和一些名演员经常光顾,他们不仅喜欢这里的菜,更多的是感动于老板一家的不凡经历。这对年轻的东北夫妇,最早开饭馆是为了支付女儿昂贵的医药费,他们十几年如一日,不仅从病魔手中救下了女儿,而且在京城创下了自己的事业。  相似文献   

20.
日本殖民统治时期,朝鲜的首都被改称为京城,城市面貌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成为了一座有着繁华的商业街市、发达的交通系统和完善的市政管理的近代大都市.作为京城的匆匆过客,虽然也有一些中国人惊叹京城面貌的巨变,赞叹日本殖民者的“治绩”,但多数中国访客还是从京城的巨变中看到了殖民统治对朝鲜民众、朝鲜文化、朝鲜精神的摧残,使他们领悟到了强加的“进步”和“发展”带来的只能是伤害和破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