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伴君如伴虎卷四十《渐江水》经“北过余杭,东入于海”注云:“昔子胥亮于吴,而浮尸于江,吴人怜之,立祠于江上,名曰胥山。……文种诚于越,而伏剑于山阴,越人哀之,葬于重山。”这里说的是吴王夫差杀伍子胥和越王句践杀文种的故事。伍子胥是楚国人,由于楚平王枉杀了...  相似文献   

2.
一些史家认为,春秋时越王勾践在兴越灭吴中,实行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长期计划或谋略,事实不是这样.若果有此事,有关史书一定会有所反映.然《国语》、《战国策》、《竹书纪年》、《墨子》、《吕氏春秋》、《史记》、《越绝书》、《吴越春秋》等涉及吴越史迹的典籍中未提及,可见此事并未发生,但我意它亦非后人虚构,盖因于引用史料失当所致.查“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一语,出自《左传》哀公元年,话出吴国老臣伍子胥之口,显然,它并不是越国的兴国计划;第二,伍子胥言“十年生聚,十年教训”时在吴败越、越提出求和之际,当时,越王勾践还未入吴为奴,自然就谈不上越国后来的兴越灭吴的计划了,而伍子胥更不可能提前道出数年后越国实施的计划;第三,伍子胥言“十年生聚,十年教训”是“退而告人曰”,这种私下对人所谈的话,断不会为越国君臣所获致,自然也就不可能作为越国的兴国计划.由此可见,“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乃是吴国老臣伍子胥在吴王夫差不听其谏言,轻率地同意与越国讲和的情形下,从内心发出的哀叹,实非后来越国君臣所为.  相似文献   

3.
涌潮形成之初,潮神信仰即随之产生。因古人将钱塘潮、广陵潮形成的原因和造成的破坏归因于伍子胥冤死泄愤,故伍子胥最早被视为潮神时,其形象乃是凶神。不过,随着两汉以来士人对伍子胥忠孝形象的强调和人们对涌潮成因认识的提高,魏晋以后,潮神伍子胥的形象渐趋正面。隋唐五代时期,由于钱塘江两岸低地的开发和人口增殖,钱塘江潮对现实生活的影响日益加剧。除先贤形象外,伍子胥司潮神职也为政府重视,故唐时对潮神伍子胥封号赐爵,将其纳入国家祀典。  相似文献   

4.
潮神考论     
潮神考论刘传武何剑叶潮神,又名伍胥神[1]、涛神[2]。自唐以来,被认为是主宰钱塘江潮水之神,杭人为其立庙建祠,春秋祭拜,尊崇有加,影响很大。一、传说的嬗变最早记录伍子胥被赐身死的是《左传》哀公十一年,云:“王闻之,使之(子胥)属镂以死,将死,曰:‘...  相似文献   

5.
昭关的魅力     
在我国悠久的历史中,英雄豪杰、贤人名士多如牛毛,灿若星辰,但能流传至今、深入人心的,大多依托一个故事或凭借一段佳话,“伍子胥过昭关,一夜急白了头”即为其一。十分有趣的是,人们在记住伍子胥的同时也记住了昭关。  相似文献   

6.
正伍子胥是春秋晚期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其事迹传说流传至今,"伍子胥传说"先后入选扬州、苏州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江苏地区还保留着丰富的关于伍子胥的史料记载和历史遗迹,比如淮安邗沟、宿迁伍家沟和斩龙墩、苏州胥门等。伍子胥一生事迹悲壮,且富有争议,从孔子、屈原、司马迁开始,评价已有褒贬之别,这一争论经过后世稗官野史、戏曲小说的编造渲染,引发了经久不息的关注和议论。笔者对近三十年伍子胥及其有关问题研究情况略作梳理,  相似文献   

7.
苏州别名多     
苏州古城,始建于周敬王六年,吴王阖闾元年(公元前514年)。相传吴国都原在无锡梅李,传到诸樊时迁都到苏,城市周围只三里左右。吴王阖闾登位后就谋国政于伍子胥说:“吾国僻在东南,险阻润湿,又有江海之害,内无守御,民无所依,仓廪不设,田畴不垦,为之奈何?”子胥回答:“安君治民,兴霸成王,从近制远,必先立城廓,设守备,实仓廪,治兵革,使内有可守,而外可以应敌。”阖闾称善,就委  相似文献   

8.
曩读《革命烈士诗钞》至“何当痛饮黄龙府,高筑神州风雨楼”(李大钊)、“已摈忧患寻常事,留得豪情作楚囚”(恽代英)、“留得子胥豪气在,三年归报楚王仇”(杨超)、“不作寻常床箦死,英雄含笑上刑场”(李少石)、“昨夜洞庭月,今宵汉口风。明朝何处去,豪唱大江东”(熊亨瀚)等,未尝不临文嗟悼。既觉摩罗诗力,移人至深,又憾人之多才...  相似文献   

9.
《江苏地方志》2008,(6):48-48
作为江苏水乡的苏州,不仅人民的生存和生产离不开水,历代官吏的政绩同样离不开水,大凡政绩卓著的地方官都是治水高手。远到大禹治水,“三江底定”,再到伍子胥筑苏州城设立水陆城门,无不把水的问题放在重要位置。有“战国四公子”之称的春申君黄歇因兴修水利而在苏州留下黄埭、黄桥的地名。唐代白居易因筑连接虎丘和阊门的七里山塘,苏州人民将之称谓白公堤。如此种种,不一而足。  相似文献   

10.
张家山汉简《盖庐》中的兵阴阳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 3年湖北江陵张家山 2 47号汉墓发现的竹简《盖庐》①,是一部属于兵阴阳性质的兵书 ,在《汉书·艺文志》“兵书略”所著录“兵阴阳”类兵书全部亡佚 ,后人对兵阴阳性质及具体内容的了解受到极大限制的情况下 ,它对于我们的研究无疑具有重要价值。所谓盖庐即春秋时期的吴国国王阖闾 ,《盖庐》是吴王阖闾与其谋臣申胥即伍子胥的对话记录 ,全书共 5 5支简 ,分为 9章 ,各章以吴王阖闾提问为开头 ,伍子胥回答为主体 ,实际反映的是伍子胥的军事思想。其内容除涉及一般的治国安邦、行师用兵的理论外 ,最具特色的是带有浓厚的兵阴阳家色彩 ,现举…  相似文献   

11.
春秋后期,吴王阖闾在伍子胥、孙武等人辅佐下,励精图治,实力大增,使吴国崛起于东南,开始了争霸之业.但是,公元前496年,(木隹乃)李一战,吴军大败,阖闾也被越军击伤脚趾,不治而死.于是,夫差即位,继续乃父事业,终于打败越国,并登上了霸主的地位.人们普遍认为夫差是阖闾的太子,是法定的王位继承人,其根据是《史记·吴世家》及《史记·伍子胥列传》中的一节话:阖闾“十一年,吴王使太子夫差伐楚,取番(即鄱阳).楚恐而去郢徙都”.但是,这种说法是有问题的,实际上夫差登上王位是经过  相似文献   

12.
说"捉搦"     
“捉搦”连言,隋代翻译佛经中即见,至唐其义有二,一为“捉拿”、“缉捕”,其搭配对象是人;一为“防范”、“把守”,其搭配对象是事、地。本对“捉搦”一词的义项进行了梳理考辨。说明在《伍子胥变》中“大须存心捉搦”一句中其应当解作“防范、把守”为宜。  相似文献   

13.
周敬王六年(前514),伍子胥奉吴王阖间之命,“相土尝水,象天法地”,在姑苏山东北三十里,选地设计建造了周围四十七里的闽间大城。也就是今天的苏州城。到2012年已有2526年的历史。阖间大城陆门八、水门八,东曰娄门、匠门,南曰蛇门、盘门,西曰胥门、阊门,北日平门、齐门。世称“阖间大城”。别名是人物或者城池、地区正式规范名称以外的名称。“阖闾大城”堪称苏州的第一个别名。唐白居易《登阊门闲望》诗中就有:“阖阎城碧铺秋草,乌鹊桥红带夕阳。”说明白居易也知道苏州旧称为“闽闾大城”。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随着时间的演进和各代王朝的兴衰更替,苏州除了名为“阖间大城”外,还曾经拥有过繁多的城名,有吴、句吴、会稽、吴郡、吴州、苏州、平江等;苏州还有别称吴都、吴门、吴中、吴县、吴会、东吴、长洲、茂苑、姑苏、吴下等。  相似文献   

14.
《敦煌学辑刊》1991年第1期惠赐篇幅,刊发拙文《项楚<王梵志诗校注>商兑和补遗》,仅叙至第一○四首,此文续作申说. 《先因崇福德》(一○五) 先因崇福德,今日受肥胎. 楚按:肥胎:“肥”原作“(肉已)”.《校辑》作“耶”.按《变文集·伍子胥变文》“乘(肉已)(肥)却返.”与此同例.又:肥胎:特大之婴儿.佛教以为前生所修善业.将感招  相似文献   

15.
由于民族压迫,仕路闭塞,社会黑暗,元代文人“予是以有用之才,而一寓之乎声歌之末,以舒其怫郁感慨之怀。盖所谓不得其平而鸣焉者也。”(胡侍《真珠船》)因此,元散曲中流露出一种既怀才不遇而又超脱不羁、既愤世疾俗而又玩世不恭、既悲观厌世而又故作旷达的时代情绪。这种悲剧意识尤为突出地表现在以咏史为内容的散曲中。对历史上赍志以终、含冤而死的英雄,作家们表示了自己的惋惜和同情。如写诸葛亮死时“五丈秋风,落日茫茫。”(鲜于必仁《折桂令·诸葛武侯》)伍子胥死时“半夜潮声,千年孤愤。”(薛昂天《朝天曲》)岳飞死后,“钱塘路,愁风怨雨,长是洒西湖。”(周德清《满庭芳  相似文献   

16.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一个重要的传统民俗节日。因为“五”与“午”同音,“端”有“初始”之意,故自古以来习惯称端午节。端午节在我国南北方的意义各有差异,北方是为纪念介子推,南方为了纪念屈原,另外还有纪念伍子胥、曹娥、陈临等说法。五月初五是夏至刚过正进入炎夏之时,也是各种疾病传播,雷电、水旱、虫蛇、野兽等自然灾害频发的季节。  相似文献   

17.
楚昭王十年(前506年),吴王阖闾和伍子胥等率军伐楚,大败楚军于柏举,连战至楚首都——郢,王慌忙逃离郢都,渡过睢水,《左传·定公四年》这样记道:“针尹固与王同舟,王使执燧象以奔吴师。”杜预注解释说:“烧火燧系象尾,使赴吴师,惊却之。”杨伯峻主编的《春秋左传辞典》采用此说。最近有人把它当做古人用动物参战的一事例(见杨成《中国古代史上用动物参战种种》,《中国史研究》1987年,第3期),由此可见其影响之  相似文献   

18.
姑胥鱼城     
<正>苏州胥门的名字缘何而来?始终说法不一。今天,在胥门百花洲公园北,有一尊伍子胥雕像巍然屹立,表明他与胥门有关。雕像的背景,是一组描绘苏州二千五百年历史的砖雕。显然,伍子胥不仅是为吴国立下赫赫功劳的能臣,更是苏州古城的总设计师。《吴地记》的记载:"胥门本伍子胥宅,因名。石碑见存",印证了胥门与伍子胥有关。当年,吴王夫差信任奸臣,不听  相似文献   

19.
伯嚭——害贤祸国,国破被诛 伯嚭(PT),春秋晚期人,生于楚国贵族家庭。因躲避父难投奔吴国,在伍子胥的引荐下担任了吴国的太宰(大夫),与伍子胥一起共图国事。起初,由于他在吴国尚未站稳脚跟,与伍子胥同舟共济,出谋划策,为吴国出了不少力。但得志后,他利欲熏心,干起了祸国殃民的勾当。  相似文献   

20.
本重点讨论了《穷达以时》第9号简,认为“(沈臼)酭”当理解为“醓醢”。“初醓醢,后名扬,非其德加”,讲述的是王子比干的故事。这一句从内容到形式都与后“子胥前多功,后戮死,非其智衰也”相对,因此前面原应有“比干”二字。章还爬梳了先秦两汉时期的有关献,指出比干故事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有着不同的衍变,比干“醓醢”是楚地化的特定说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