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作者根据一系列被考证为8世纪后半期至9世纪初期左右的于阗语世俗文书,从人头税、徭役、布帛、谷物、劳动力、其他物品以及利息等六个方面深入讨论了于阗之税的征收情况以及相关文书的运行情况,探讨了于阗的税制、历史、文书运行制度的应用的状态.  相似文献   

2.
有关和田出土8-9世纪于阗语世俗文书的札记(三)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于阗的税制和文书行政体制 2与税相关的人 2-1纳税者 2-1-1纳税者的确定 众所周知,在于阗语文书中有几件记录何人成为课税对象的文书.例如下文属于Archive 1的木简中,就有命令Va(s)i'rasamga纳税时,表明是几个人成为分担对象的文书.Hedin 44(参见Skj(ae)rv(φ),Studies Ⅲ,p.167): 1 <|| spāta vima>ladatt(a) tta parī-----(s)ude salā va(s)a'ra-samg(a) va-  相似文献   

3.
于阗文《使河西记》的历史地理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一、文书内容简介俄人钢和泰(Stel—Holstein)所收敦煌写卷包括古藏文与于阗塞语文书两种,1927年他将照片分别寄给英国的托马斯(F·W·Thomas)与挪威的柯诺(Sten Konou)后,1929年以《敦煌所出两种中世纪文书》为题,刊于印度研究所丛刊中[1],藏文部分由托马斯评释,于阗文部分由柯诺转写,仅作部分解释。当时对于阗塞语所知有限,未能完全通读。1947年柯诺又将于阗文书详加解释,并附英译及全部词汇,刊于《东方学报》20卷2期[2],虽远较初刊详细,但他自称不很满意,有待改订。1951年英国贝利(H·W·  相似文献   

4.
《丝绸之路》2012,(22):126-126
近日.一份出土于新疆和田地区约公元5世纪前的梵文文书残片被破译,意味着于阗保存着更为古老的佛教经文形式。“这仅仅是开始。今后将会有更多古代西域出土的怯卢文、梵文、古于阗文,以及其他西域胡语文献被陆续破译,一部更为深刻且生动的西域历史将呈现在世人面前。”  相似文献   

5.
敦煌文书中出现的"国太"称号,是研究曹氏归义军联姻问题的重要线索,也涉及曹氏归义军时期的若干重要问题。S.663、S.5957文书中的"国太"夫人索氏,反映出曹氏归义军初期与甘州回鹘之间的复杂关系。BD09015V、S.4537、P.2855、S.1398V几篇文书中的"国太"夫人是曹元忠的夫人翟氏,在其子归义军节度使曹延禄称太保时期(976-980),敦煌文书中开始称翟氏夫人为"国太"夫人。980年,宋朝敕封翟氏夫人为"秦国太夫人",但是翟氏夫人在敦煌文书中使用的是"国太凉国夫人"称号。S.4306文书中的"国太公主"是曹元忠的于阗公主夫人,"国太公主"的使用是在曹延禄任归义军节度使时期。  相似文献   

6.
英国图书馆藏“舍里夫文书”来源蠡测王冀青在原大英博物院东方印本与写本部、今英国图书馆东方与印度事务收藏品部①,收藏着由曾任英国驻中国新疆喀什总领事的乔治·舍里夫上尉(CaptainGeorgeSherriff)所捐赠的一小批和阗语文书,即我们所说的"...  相似文献   

7.
古代于阗国的货币刘文锁古代于阗国的中心相当今天的和田河绿洲地区。于阗国的立国时间,不晚于西汉武帝时期(公元前2世纪)。于阙开始强盛是在东汉初期约公元60年前后。于阗国的考古文化表现了一种非常典型的东西方文化交流、融汇的“走廊文化”特征。其国货币既包括东方汉文化体系的汉式货币,又包括西方文化体系的货币,然而又有着于阗本地的货币─—这种货币本身又是深受了东西文化的强烈影响。迄今为止发现于以今和田市为中心的广大地区的于阗国货币,分属三种货币体系:1.中原汉市体系,Ⅱ.中亚及西方货币体系,Ⅲ.于阗国自制货币。中原汉币体系的货币,以两汉五铢钱和唐代钱币为主,此外尚有属于新莽时期(公元9-23年)发行的货泉,以及宋代的铁、铜钱等。于阗汉式货币(五铢钱等)可能直接来自中原地区,因为于阗汉式货币与于阗国的自制货币二者有根本的差别,而且,目前在于阗考古中尚未发现有汉币的钱范资料,这只能使人认为,它们直接来自中原地区;由于丝绸之路的商业来往和使节、军旅等活动,中原地区的货币进入了于阗,而且由于汉币的良好品质和金融信誉,加之汉帝国对于间等地的政治和文化领导等因素,使得这些中原货币在于阗国被使用。属于中亚及西方货币体系的,目前考古  相似文献   

8.
新疆古称西域。据专家考证 ,曾经在西域繁衍生息的古代部族或民族有 3 0多个 ,他们使用 3 0多种语言 ,主要有匈奴语、犍陀罗语、于阗塞语、汉语、焉耆——龟兹语、突厥语、粟特语、回鹘语、中古波斯语、吐蕃语、蒙古语、满语等。文字也有近 2 0种 ,主要有汉文、亻去卢文、焉耆——龟兹文、于阗文、突厥文、粟特文、叙利亚文、回鹘文、吐蕃文、摩尼文、波斯文、哈卡尼亚文、察合台文、契丹文、回鹘蒙古文、托忒蒙文、八思巴字、满文等。其中 ,突厥、回鹘语言文字在西域延用了2 0 0 0余年。今天的新疆是一个以维吾尔民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自治…  相似文献   

9.
和田古称于阗,是西域古国之一。根据佛教的传说推测,于阗可能在公元前3世纪即已建立邦国。历史记载,公元4世纪后于阗完全兼并了其东西境的戎卢、精绝、扜弥、渠勒、皮山诸邦国,辖地约当今和田地区。其后以于阗、斡端、和阗。等名见诸于我国史籍及各种古献。  相似文献   

10.
在张氏、曹氏归义军时期的敦煌石窟中榜题为"守护于阗国"的八位神祇以一种固定的配置方式出现在前室的盝顶甬道两披,并且其样式在长达八十余年的时间段中基本保持不变。八位守护神按照样式可以分为天王形、力士形、以及女性神三类。通过与长安、西域等地图像的比对可以发现:以毗沙门天王为代表的天王形守护神与开元、天宝年间的天王造像非常接近;力士形守护神、女性守护神的身上则杂糅了多地、多种的图像因素,显示出他们在形成过程中对于多种文化要素的借鉴。在他们身上呈现出的汉化倾向,可能与初盛唐时期中原王朝在于阗的经营有关,这一时期汉地文化、佛教被于阗人了解、认知,从而以汉地的造像样式为蓝本创造属于自己的守护神。此类图像的出现一方面是由于于阗"俗喜鬼神而好佛"的习俗,另一方面则是《牛角山授记》、《于阗教法史》等经典中记载的佛法衰微,是一种护国、护法思想的产物。这或与吐蕃占领于阗前,于阗乃至西域的社会动荡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佛国于阗───《无声的塔克拉玛干》之二王嵘一个时代的辉煌被另一个时代的破败所替代,原来在这荒漠中隐藏着一个喧闹的城市,它早就与世界文明接轨,又被世界文明遗忘……一、万方乐奏有于阗10月16日星期五,这天是穆斯林的主麻日。伊斯兰教徒不仅在这天进行大规模...  相似文献   

12.
于阗佛教的传入与兴衰,是史学界十分重视而又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问题。本文就于阗佛教在西域佛教中的地位、对中原佛教的影响,以及于阗佛教文化的成就等问题,作点粗浅的探索,抛砖引玉,求教于同行前辈。 一、佛教最初传入于 阗的时间 佛教于公元前六世纪产生于印度北  相似文献   

13.
关于敦煌文书中的“Lho bal”(蛮貊)与“南波”、“南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敦煌藏文文书P.t.1089《吐蕃官吏呈请状》等中的"Lho bal",直译为"边鄙蛮貊",具体是指吐蕃统治下河西地区落蕃唐人及其后裔为主的民族,主要有汉、回鹘、突厥等成分,陇右地区的落蕃唐人及其后裔也可称Lho bal。在吐蕃统治结束后,瓜沙地区的汉人建立了归义军政权,河陇其它地区的落蕃唐人后裔中相当一部分人口则形成了嗢末(吐蕃语属民,"奴部"之意)部族。敦煌汉文文书中的"南波"与"南山"应是指9-10世纪活动于瓜、沙、肃州南部祁连山中的含有原月氏等血统的民族,南波、南山也有可能被称为Lho bal,但并不能完全代表P.t.1089号文书中的Lho bal。吐蕃统治河陇西域时期的"南(nam)"部族(多弥)则不能被称为Lho bal。  相似文献   

14.
敦煌遗书伯三○一六号卷背第二件文书有关问题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本文拟以敦煌遗书伯三○一六号卷背第二件文书诸内容为主,来探求甘州回鹘政权和中原王朝及瓜、沙、曹氏政权间之关系,并力求勾勒出其当时历史的真貌。现将遗文进行校录,并随文公布,以供人们研究之用。伯三○一六号卷,系正反两面颠倒相错而写成。它包括古代文书数件。并有于阗国:“天兴七年十一月日,于阗国槽吏内亲从都前□□□令、御史大夫,检校银青光禄大夫、上柱国状”。“天兴九年九月日。前检校银青光禄大夫,新受内亲从都头,西朝走马使□富住状”。还有中原王朝后晋:“天福十年五月日牒”等三条纪年题纪。它是我们研究河西走廊历史和中西交通史的绝好资料。我们拟作讨论的是其卷背所见的第二件文书,它是一件五代时期,甘州回鹘族政权和瓜、沙二州曹氏归义军政权间交涉的一件重要遗文,现将原件录文,略作校勘和点逗,按原件的行次抄录于后。  相似文献   

15.
汉佉二体钱是古代新疆于阗(今和田)地区的自制货币,从19世纪第一次出现在人们视线中便吸引了众多学者的目光,引发了诸多探讨。其兼有中国与希腊货币体系的特征,对于研究古代新疆地区与中原王朝的关系,探讨于阗地区政治势力的分布、经济的往来、文化的交流有重大意义,为讨论佉卢文在于阗等地区的流传提供了实物依据,开创了将两大系统钱币特征交融并会的先河。  相似文献   

16.
于田县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昆仑山中部北麓;东临民丰县,南与西藏自治区改则县、日土县相连,西与策勒县相邻,北与沙雅县接壤。 于田县是西汉时期西域三十六国之一的扜弥国,后被于阗国所并,清朝末年(1884年)建立县治,保留于阗国名而称于阗县,后因简化汉字改为于田县。当地人则称克里雅,因克里雅河而得名。  相似文献   

17.
研究丝绸之路史的学者 ,都注意到青海路的存在及其在某些特定时期的重要性。本文研究南北朝时代 ,当吐谷浑民族占据青海丝路并扮演丝路重要中转角色时 ,经由青海路所进行的由西向东特别是向南朝的玉石及玉器贸易。由于吐谷浑境土西拓与产玉之地于阗接界 ,而政治局势又迫使河西走廊失去丝路干道地位 ,南朝必须经由吐谷浑 (河南国 )才能获得于阗玉石。在这个过程中 ,吐谷浑境内可能也存在着玉石市场。研究进一步显示 ,于阗地区的玉石加工业 ,可能早在南北朝时期已经出现了。  相似文献   

18.
光绪《于阗县乡土志》与《于阗县志》实为同一部地方志,前者源于林出贤次郎携往日本的抄本.后者则是流传于国内的民国抄本,成书时间是光绪三十三年(1907),编纂者为时任县令贺家栋。贺氏出生于同治九年(1870),由附生捐纳入仕,历任库尔喀拉乌苏直隶厅同知、洛浦县知县、于阗县知县、伊犁府知府等职。从目次的编排顺序和文字内容的清晰完整度来看,民国抄本《于阗县志》的文献和史料价值要优于《于阗县乡土志》。  相似文献   

19.
隋唐时期塔里木盆地四个主要城邦国家龟兹、焉耆、疏勒、于阗在统一、安定的社会环境下物质生产都在继承各自历史传统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进步,在物质生活、精神生活领域也有了重大的历史变化。其中疏勒还发生了碧瞳人入主其国的人种变异,社会习俗与宗教信仰的变动尤剧。龟兹、焉耆各自经历了一段突厥化的过程,入唐后又受到汉文明的强烈影响,出现了推发型逐渐取代剪发型以及大乘佛教自东返传并且转盛的新趋势。于阗大乘佛教一度中衰而后复兴,仍占主导地位,汉语文与汉历法都已溶入当地文化。龟兹乐、疏勒乐、于阗乐的分野显现了城邦诸国的文化差异。龟兹乐的源头是印度北宗音乐;疏勒乐的源头是被斯袄教音乐;于阗乐不用琵琶则反映了一种西域古乐种的历史延续。此外,城邦诸国的节日、娱乐活动的异同亦共同印证了作为丝路中枢的西域地区多元文化共存的格局  相似文献   

20.
唐代于阗毗沙都督府属下十个州,通过汉语、藏语和于阗语材料的比勘,其中六城、西河州、东河州、河中州等四个州的地望和辖区可以考定。六城由Cira(质逻;Tib.Jila)、Birgamdara(拔伽;Tib.Bergadra)、Pa、skūra(Tib.Osku)、Phama(潘野;Tib.Phanya)和Gaysāta(杰谢)组成,分布在达玛沟河(Domokoriver)沿岸南北走向的狭长灌溉区中,地域与今和田地区策勒(Cira)县辖境大致相同。西河州(Tib.Shel chab gongma)位于喀拉喀什河(Kara kash)以西,辖区大致在今和田地区墨玉(Kara kash)县一带。东河州(Shel chab’og ma)位于玉龙喀什河(Yurung kash)以东,辖区大致在今洛浦(Lop)县一带。河中州(Tib.She lchab dbus)位于喀拉喀什河和玉龙喀什河的中间地带,即今和田县辖区。另有猪拔州见于新出土和田汉文文书,但地望尚不得而知。其余五个州,一在东部坎城(Kh.Kamdva;Tib.Kham sheng)和蔺城(Kh.Nīa)地区,地在今克里雅河(Keriya)至民丰一带;西部吉良镇(Tib.Gyil yang,今克里阳/Kilian)和固城(Kh.Gūma;Tib.Kosheng)镇所在的地区有一或两个州;西南以皮山城/镇为中心有一个州;北部以神山(Kh.Gara;Tib.Shing shan,今麻扎塔格/Mazar Tagh)为中心有一个州;另外一个州在南部或东南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