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神话引子是《红楼梦》全书的源起,也是统摄。它以神话先验的形式为书中的人与事做了归宿式的了结,这与贾宝玉的思想历程、人生抉择相吻合。也就是说,《红楼梦》神话引子的叙述结构与贾宝玉人生抉择的情节结构之间,有着深刻的意义联系。作者以宗教的现实性关怀和终极性关怀作为贾宝玉人生的归宿,在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思想的剧烈嬗变后,贾宝玉最终选择了遁入空门。从这个意义上说,《红楼梦》是走出劫难的人生哲学。  相似文献   

2.
《文史天地》2014,(2):93-93
《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成书于清朝中期,由于当时特定的历史原因,造成了《红楼梦》一书别名很多,如“石头记”“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等等,这些书名都明明白白写在小说第一回。  相似文献   

3.
纳兰诗词与《红楼梦》张一民“一梦红楼感纳兰”。曹雪芹小说《红楼梦》问世不久,就有人为之索隐抉微,开创了《红楼梦》研究的先河。索隐派最早提出的是“纳兰”说:即《红楼梦》乃写康熙朝大学士明珠家事,清代著名词人纳兰性德就是贾宝玉的原型。始作俑者当为乾隆皇帝...  相似文献   

4.
《红楼梦》第三七回《秋爽斋偶结海棠社 蘅芜苑夜拟菊花题》,贾宝玉《咏白海棠》诗颔联:“出浴太真冰作影,捧心西子玉为魂。”今人《红楼梦诗词曲赋评注》仅释“太真”、“西子”二名,于其句法所本未能拈出。按宋石延年《咏梅》诗云:“姑射真人冰作体,广寒仙女月为容。”  相似文献   

5.
贵州省毕节市博物馆收藏有晚清女诗人曹太夫人的《红楼梦百合诗》,是作者用蝇头小楷写的四张条幅,准备做成诗屏,因此也称为《百花诗屏》。作者选择了《红楼梦》中的九十九个女性和一名男子(贾宝玉)为题材,一人配一种花名,每人每花皆赋诗一首,对这一百个文学人物作了细致独到的品评。  相似文献   

6.
<正>《红楼梦》是中国拥有读者最多的书籍之一,常州人对于《红楼梦》怀有一种特殊情怀。《红楼梦》第120回写贾宝玉在“毗陵驿”的运河船头拜别父亲贾政,消失在常州郊外白茫茫雪原的一座土坡后面。笔者曾撰有《红楼遗梦在常州——〈红楼梦〉故事终结地考》[1]与《〈红楼梦〉前80回与后40回密不可分之微观探析——力证结束于常州运河畔毗陵驿的全书是曹雪芹原著》[2]两文,力证常州为“红楼圆结地”。  相似文献   

7.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有一幅清代晚期的《怡红夜宴图》(封三)。绘制者不详。纸本、设色,纵87、横231.5厘米,系根据小说《红楼梦》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死金丹独艳理亲丧”中的“寿怡红群芳开夜宴”而创作。怡红夜宴描写的是在一个月色明朗的夏夜,怡红院摆酒设宴,为贾宝玉过生日。这天宝玉请  相似文献   

8.
吴情 《沧桑》2011,(6):127-129
《红楼梦》里贾宝玉对众女儿的痴性至情为无数人言说,这个被称为“混世魔王”、位列“诸艳之冠”的宝玉,在现实世界的劫难中行走,看遍美好真性毁灭的悲剧,他是“现实世界中的怪癖之人,精神王国里的受难行者”。本文主要立足于《红楼梦》前八十回的内容,论述贾宝玉对世事“拯救不得,逍遥不忍”的精神矛盾,及其隐藏在为天下女儿“葬情”的痴性下,“成人与孩童”的角色挣扎,以此一探《红楼梦》言说的人类精神困境。  相似文献   

9.
"二呀二郎山,高呀高万丈",一曲人民解放军工兵部队的颂歌《歌唱二郎山》曾倾倒多少热血男儿。然而谁又会想到,这首风靡全国的歌曲竟会是在一路颠簸的卡车上诞生的。  相似文献   

10.
一、贾宝玉是《红楼梦》的主角《红楼梦》里众多的人物中,主角是贾宝玉。既然是以宝玉为主角,那么这小说的主线就只能通过这个主要人物去探索,去分析。有人说《红楼梦》的主线是表现贾府必然衰亡败落的过程,由盛而衰的经历。但这显然和作者把宝玉当作主人公来写的目的是游离的。因为贾府的败落或由盛而衰,宝玉并非关键人物。贾府既不由他而盛也不由他而衰。  相似文献   

11.
不知过了几世几劫,大荒山青峰下的贾宝玉突又生出补天之志,还俗回到了人间。这时已是晚清,早没了荣国府与宁国府,也不再有黛玉、宝钗与大观园里的莺莺燕燕。随贾宝玉一同穿越到晚清的,只有小厮焙茗与呆霸王薛蟠。这是吴趴人1905一1906年间创作的科幻小说《新石头记》里的设定。不同于一般的《红楼梦》续作,这部幻想小说无意接续原著人物的命运。在开篇作者便明言,他只是欲借贾宝玉这个极具知名度的文化符号,来“写写自家的怀抱”。  相似文献   

12.
《十咏图》及其对宋元吴兴文化圈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北京故宫博物院重新购藏的《十咏图》是一幅流传有绪的11世纪作品。在综合近人对《十咏图》考证的基础上,本文重点分析了这一北宋绘画基准作品的历史重要性及其对吴兴一地的文化影响。这卷叙事性的作品通过描绘“南园”之景开创了“家产山水”的范例。在南宋史学家的笔下,《十咏图》呈现了特别的文化史价值:它被用作修纂《吴兴人物志》的第一手材料,而且它的创作成为中国史学上较早的以图像证史的自觉实践。在宋亡之际,收藏界开始将张先视为《十咏图》的创作者,即文人画的早期代表。配合文人艺术在吴兴这个元初绘画中心所形成的新格局,《十咏图》直接激励了赵孟顿等大画家确立起的反映主观自我意识的山水境界。这些新的山水创作不仅突出了地域景观特色,而且表现出文人画家们在蒙古人的统治下,努力显示自己的家庭财富及文化优势的鲜明个性。在此过程中,整个元代绘画的风格发生了革命性的转变。  相似文献   

13.
张晓晶 《神州》2013,(7):13-13
《红楼梦》是一部中国长篇小说,写成于清朝乾隆帝中期(甲戌,1754年),《红楼梦》曾被评为中国最具文学成就的古典小说及章回小说的巅峰之作,被认为是"中国四大名著"之首。在现代产生了一门以研究红楼梦为主题的学科"红学"。也就是说《红楼梦》是一部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小说的整体就是以上层的贵族为中心思想,然后以真实、很鲜活的描述了十八世纪我国末期的生活,这段生活的记录就是对当时的封建社会走向崩溃巅峰真是的记录,然而这不小说真正的能够成为我国小说文学的最高顶峰,难以超越,不单单是因为有很高的思想价值,还是因为他的艺术成就也是非比寻常的,因此,本文阐述了在此部小说中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重要人物进行分析,仅供参阅。  相似文献   

14.
周思源,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学院教授,中国红楼梦学会常务理事,《红楼梦学刊》编委。主要著作有《周思源看红楼》、《周思源正解金陵十二钗》等。一本《红楼梦》,成就了一门"红学"。从饮食到服饰、从建筑到诗词……红学专家们从《红楼梦》中读出了几乎涵盖社会所有领域的内容。然而"管理"在红学领域,还是个新鲜的词汇。  相似文献   

15.
第五次全国《红楼梦》学术讨论会,于一九八五年十月十二日至十九日在贵阳举行。会议是由中国《红楼梦》学会,贵州省《红楼梦》研究会,贵州省文联,中国作协贵州分会联合主办的。全国有二十四省、市、自防区的一百七十二位代表出席了会议。贵州省红学会一九八五年年会也同时举行。这次学术讨论会的中心议题是《红楼梦》的人物论。在代表们向大会提交的论文和大会发言中,对人物的分析研究相当广泛,不仅对主要人物有较深入的研究,而且也论及不少不为人注意的小人物。在讨论中一个较为突出而引起普遍注意的问题是:《红楼梦》的研究如  相似文献   

16.
秦轩 《古今谈》2006,(3):4-10,16
2006年1月出版的《土默热红学——〈红楼梦〉创作真相与作品真谛新探》,洋洋大著60万字,犹如一石激起干层浪,在网上引起热议,被称作是具有“颠覆性的红学新学说”。土默热先生积20年心血,经10年探索,10年耕耘,建起了一座在胡适红学“基础”之外的红学大厦,他把《红楼梦》的著作权交给了洪异;把作品的“生活原型权”交给了生活原型——百年世家洪异家庭的洪园;把美轮美奂的大观园景色交给了杭州的西溪湿地;把那些聪明美丽的红楼女儿交还给了“蕉园诗社”的“五子”、“七子”;把贾宝玉异端邪说的论者听者交还给了刚刚亡国破家的南明遗老遗少……今年春上有40多位红学专家汇聚西溪再争鸣,土默热的见解让我们在习惯了平日红学思维的同时,感受一股清新的学术探讨之风,敢于突破思维定势,勇于创新,这才是学术领域永恒的话题。今天,我们刊出秦轩先生写的《土默热重勘〈红楼梦〉》,以飨读者。[编者按]  相似文献   

17.
最近,我有幸先后搜集到解放初期出版的俞平伯著《红楼梦研究》、周汝昌著《红楼梦新证》和俞平伯辑《脂砚斋红楼梦辑评》。在将近半个世纪之后,再来阅读这几部红学著作,不禁感慨系之。作为《红楼梦》研究史上最重要的著作,它们不仅影响了其后的红学发展,而且对广大读者也有重要的帮助。由于这套丛书是王耳先生(即文怀沙先生)主编的,且文先生先后为这三部著作,写有跋、代序和出版者说明,这就不能不重视文怀沙对《红楼梦》研究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8.
逄春媛 《神州》2012,(18):164
古今中外音乐有不少作品是对鸟声模拟的,笔者在这篇文章中,主要以比较的方法谈谈我国以唢呐曲《百鸟朝凤》改编的钢琴曲,和法国著名的作曲家梅西安所创作的系列钢琴作品《鸟类志》的民族风格比较。  相似文献   

19.
《甲申记》与《圆圆曲》40年代苏中军区的前线剧团,在学习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的启迪下,曾认真创作演出了五幕历史话剧《甲申记》(夏征农等集体编写),深受广大干部、群众的欢迎。其中有首《圆圆曲》,是陈圆圆唱劝刘宗敏的。陈圆圆原为吴三桂的爱妾,后被那因胜...  相似文献   

20.
《红楼梦》是旷世悲剧,如同深沉哀婉的交响曲,大大小小的悲剧组成各种错落有致的音符。要更深入地理解和把握这些悲剧的深层内涵,则必然要探讨曹雪芹及其笔下的人物形象特别是贾宝玉的悲剧心理和意识。曹雪芹和贾宝玉是类同的,是相通的。其悲剧心理和意识表现在对人生的追寻与感悟,对人世美好事物的深沉眷恋,对罪恶现实的深刻批判,对未来前途的执着追求而又深感彷徨无助。歌赞与批判,眷恋与背弃,希望与绝望矛盾交织。惟其如此,这部出自真情,满含血泪的伟大作品才格外感人至深,富于永恒的思想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