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010年8月30日至9月1日,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满学研究所在北京举办"满学:历史与现状"国际学术研讨会,与会者包括来自日本、美国、台湾、大陆的30多位专家学者.  相似文献   

2.
今年5月5日是张执一同志诞辰一百周年,他是我党隐蔽战线上的一位杰出领导人,也是我十分敬佩和敬重的老革命家。1945年8月日本宣布投降后,张执一奉中共中央华中局之命,化装潜入上海,负责组织上  相似文献   

3.
蒋铁生 《民俗研究》2007,(1):121-126
早就听说在山东省东平县有一种民间娱乐的纸牌是唱着打的,颇感新奇.于是,我利用2006年8月19日至23日在东平参加"罗贯中与《三国演义》、《水浒传》国际学术研讨会"的业余时间,对这个有趣的民俗事象进行了调查.  相似文献   

4.
2012年8月20日至8月24日,由日本神户大学文学部美术史研究室主办的"敦煌·丝绸之路国际研讨会"在日本神户大学召开.出席本次会议的正式成员由来自神户大学、京都大学、龙谷大学、兰州大学、敦煌研究院等16个单位的23人组成,并有来自日本其他大学和研究所的旁听者10余人参加.整个会议由论文发表和实地考察两部分组成.  相似文献   

5.
1989年4月,日本法律文化社出版了由江口圭一、芝原拓自编的原侵华日兵小原孝太郎的《从军日记》。小原孝太郎本为日本千叶县佐原市的小学教员,1937年7月,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小原于9月1日应征入伍(时年27岁),为第16师团后勤兵。该师团属日本华北方面军第一军之主力。11月5日,日军在杭州湾登陆,并攻占上海后,第16师团由华北调往上海,配属日本华中派遣军,为进攻南京之日军主力。小原所在的后勤部队于11月20日由海上运至长江口南通市江面。29日该部队在上海登陆,旋即随师团主力前进,于12月19日侵入南京市区。从1937年9月1日起,至1939年8月7日退伍时止,小原逐日记载了他在中国的经历及所见所闻。本文仅摘要译出其中1937年12月4日至24日间的日记。小原深受日本军国主义侵略思想的毒害,是一个法西斯军人。他在日记中炫耀、赞颂日军“胜利”的同时,也不得不记录了中国军民的英勇抗战,以及他所目睹的日军烧杀抢劫的滔天罪行,尤其是日军在占领南京后所进行的血腥大屠杀的一些场面。小原本人亦曾亲手砍杀了被俘的中国官兵。由于小原仅仅是一个后勤兵,见闻有限,但就其所记,亦可知日军所犯罪行之一斑。日军在南京实施的大屠杀,早已成为历史事实,但在日本发表一个士兵的日记,为日军的暴行提供佐证,尚属首次。本日记的发表,不仅为史学界提供了真实的研究史料,也是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份生动的反面教材。  相似文献   

6.
正1937年8月,日本最高当局将对华主要作战方向从华北地区移向上海方面。8月15日,日本政府发表声明,宣称"为了惩罚中国军队之暴戾,促使南京政府之觉醒",不得不采取"断然措施",并于当日组成"上海派遣军",任命松井石根大将为司令官,率日军第三、第十一师团等,协同海军,赴上海增援。8月23日,  相似文献   

7.
中国是谁最早判断美军可能在仁川登陆的 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美国立即进行武装干涉,并操纵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组成“联合国军”,支援南朝鲜军作战.战争初期,朝鲜人民军向南一路势如破竹,进展顺利.8月上旬后,由于战线延长和美军兵力增多,人民军攻势减弱,战争在洛东江一带形成胶着状态.9月15日,麦克阿瑟指挥美第十军在仁川登陆成功,截断人民军后路,南北夹击人民军,朝鲜战场形势逆转.  相似文献   

8.
第三阶段 日本向西进攻及稍后朝南方直至中国撤退至苏州河对岸后 9月12日--10月26日 中国方面分段与指挥关系之调整  相似文献   

9.
"安徽三大家族与近代中国实业"学术研讨会综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09年8月22日至23日,由安徽省历史学会主办、阜阳师范学院协办的"安徽三大家族与近代中国实业"学术研讨会在安徽阜阳召开.安徽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安徽省社会科学院院长陆勤毅教授到会讲话,安徽省历史学会会长王世华教授、安徽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洪永平同志、阜阳师范学院副院长吴海涛教授出席并致辞.  相似文献   

10.
这里记述的是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后到1949年5月28日上海解放这段时间内,我在地下党领导下的上海参加新闻战线斗争的一段真实的史实。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范丁梁 《史学理论研究》2013,(1):72-83,159,160
1986—1987年,联邦德国就纳粹大屠杀在世界历史上是否独一无二以及如何对待纳粹历史等问题,发生了著名的"历史学家之争"。这一争论的爆发和推进是联邦德国历史学学科内外复杂语境作用的结果。其主要的影响因素包括:第一,联邦德国当时的政治氛围和围绕新的历史政策展开的讨论;第二,历史学内部的分裂和不同学术流派之间的竞争;第三,占据主导地位的一代历史学家在学科和职业的自我认知上的共性与分歧;第四,大众新闻媒体作为活跃的争论平台的介入。这些因素共同决定了争论的中心议题、发展轨迹、阵营形成和论战氛围。在这场争论中,历史学家的个体性与职业性、历史学的科学性与社会性、史学争论的学术性与策略性构成了一个紧密交织的整体。  相似文献   

16.
This article argues against the dominant Anglophone and Francophone interpretation of Fichte, which reads him as advancing either a form of ethnic or cultural nationalism. It claims that what is missing from the current reception of Fichte is the essentially philosophical and cosmopolitan character of his nationalism – the fact that the Addresses to the German Nation uses non‐empirical and cosmopolitical concepts to develop and articulate its nationalistic viewpoint. It therefore claims that the notion of a national philosophical idiom that the Addresses present, far from being a screen for its nationalism, is its driving engine. It does this by considering the problems of translating the German locution ist unsers Geschlechts. Consequently, it is claimed that the cosmo‐nationalism of Fichte is not reducible to a set of claims regarding ethnicity or even the empirical world, even if a discourse on the organismic, on what counts as life, irreducibly haunts the Addresses.  相似文献   

17.
18.
19.
This article re-examines Jewish responses towards Nazi racismby studying German-Jewish suicides. Its purpose is twofold.First, it moves beyond the discussion of suicide as a statisticalincidence and asks what motivated German Jews to commit suicide.Statistics, however elaborate, disregard individual fates andcircumstances. While not entirely dismissing suicide statistics,this article is primarily concerned with qualitative questionsof social context and individual motives. It introduces hithertoneglected archival sources, including suicide notes. These sourcesallow us to assess the impact of Nazi racial policies on individualsuicides and to study the emotional effect of Nazi policieson German Jews. This article also takes up the question as tohow far, if at all, German-Jewish suicides can be considereda form of resistance towards Nazism and to what extent theywere an act of despair and hopelessness. The Nazis claimed tobe the arbiters over the lives of Jews once the deportationsstarted in 1941. The vast majority of Jews left in Germany afterNovember 1938 were fairly elderly. They could not be expectedto go into hiding, and their will to live may have been less,as was, undoubtedly, the ability or desire to start a new lifeelsewhere. In this bleak context, the overwhelming majorityof German-Jewish suicides derived from personal despair andthe desire to preserve individual dignity and agency. Nazi racialpolicies coalesced in a condition of anomie, an overturningof normal life and its norms and values that increases the likelihoodof suicide, prompted by the collapse of hope in the possibilityof a future. Emile Durkheim originally developed the conceptof anomic suicide as a way to explain suicide as a social phenomenon.This concept helps us understand the suicides of German Jewsin the Third Reich both in their wider political and privateimplications.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