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钱文忠 《百年潮》2007,(11):51-55
我有幸从18岁考入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梵文巴利文专业起,就一直追随季羡林先生,在季先生门下求学。因此,我和季先生有着远比一般人多的接触,远比一般人深的了解。这是我个人生命史上最为珍贵的一页。  相似文献   

2.
读了季羡林先生的《为胡适说几句话》一,引起我对胡适先生的几点回忆。  相似文献   

3.
张昌华 《江淮文史》2014,(4):121-125
正张中行先生被称为20世纪末未名湖畔三雅士(季羡林、金克木)之一。数十年来他一直活在"余永泽"的阴影里,自命寓所为"都市柴门"。晚年时来运转,突然大红大紫起来,摩踵而至的不少是编辑、记者。我退休以后,有缘为95岁的中行先生选编了一本《负  相似文献   

4.
我收藏的《共产党宣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说:“古今中外都有爱书如命的人,我愿意加入这一行列。”我藏书不多,读书更少,但我爱书,尚未进入“如命”之境。由于陈望道先生于1920年翻译、上海社会主义研究社出版发行的《共产党宣言》中文首译本,激发了我收藏《宣言》版本的热  相似文献   

5.
佛学大师汤用彤先生开了一门新课《魏晋玄学》,早就对汤先生的道德文章极为仰慕的季羡林,征求了汤先生同意,成了一名旁听生,一听就是一年。周祖谟先生讲授中国音韵学,季羡林感到自己这方面知识也欠缺,又征求周先生同意,做了旁听生。一代宗师季羡林一生精通12国语言。早年留学国外,精通英、德、梵、巴利文,能阅俄、法文,尤精于吐火罗文,获哥廷根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春夏之交,季羡林回到阔别11年的祖国。同  相似文献   

6.
《文史月刊》2013,(10):45-45
胡适年长季羡林10岁。对季羡林而言,胡适既是"有知遇之恩的恩师",也是可引为知己的良友。 1944年,季羡林因二战被困德国,听说陈寅恪先生正在英国就医,连忙给陈寅恪写了一封致敬信,并附上发表在哥根廷科学院集刊上用德文写成的论文,汇报自己十年来学习的成绩。陈寅恪很快回信,问季羡林愿不愿意到北大去任教。季羡林立即回信同意。于是,陈寅恪将季羡林推荐给了当时的北大校长胡适。胡适欣然接受了这个三十岁出头的无名留学生。  相似文献   

7.
新书推介     
《季羡林先生》季羡林先生的一生经历可谓中国知识分子命运在现当代的缩影,他在北京大学的50多年生涯与北大历史息息相关,所以我们从书中不光看到季羡林童年寄人篱下、成为清华高才生、留德十年、与德国姑娘的恋情,他在梵文、佛学、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的成就,还看到了北京大学历次的"运动"史、"文革"史……(张光璞著作家出版社出版定价31元)  相似文献   

8.
季羡林先生,世人称其为“学界泰斗”、“一代宗师”。那是大家对他的尊崇。先生本人不认同,自谦“是一个平凡的人”。但这个“平凡的人”一生与数以百计的不平凡的人有过或深或浅的过从,他们的点滴形象都镌刻在先生的心田上。季先生一向认为“感恩图报是做人的根本准则之一”,因此,在同辈学人中,他写的怀念师友的文字最多,所怀念的师友先后达五六十位之多,其中就有皖籍的胡适、吴作人。“毕竟一书生”——与胡适如果说陈寅恪当年写八行书向北大推荐季羡林是伯乐的话,那么胡适便是善纳千里马的老板。季羡林自然不能忘怀,晚“毕竟一书生”——…  相似文献   

9.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这是季羡林先生很欣赏的一首诗,其作者是东晋诗人陶渊明。季先生的为人、为学正如陶氏的诗,本色、自然却又真淳。 漫漫求学路 季羡林先生1911年8月6日出生于山东省清平县(现属临清市)官庄的一个农民家庭,自幼家境贫寒,终年以高粱饼子充饥,一年能吃上一两次白面就很不错了。6岁时,他赴济南投靠叔父,叔父对他很严  相似文献   

10.
菜鸟的焦虑     
黄剑 《南方人物周刊》2014,(45):100-100
去年秋天,我来到了《南方人物周刊》。就像用丝遇见了女神。一本正经地来而试,之后转出大门,兴奋地挥舞拳头,“得意”而忘形。 从读书时候起,我就一直喜欢这本杂志。不过一直埋藏在心里,从没想过有一天会到这儿工作,而且已经一年多了。  相似文献   

11.
与艾老的三次接触 很早就想写一篇回忆艾老。的文章,许多年过去了,他已离开这个世界十多年了,这事一直搁在我的心里。  相似文献   

12.
季羡林先生与历史研究蒋忠新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是一位德、才、学、识兼备的著名学术大师、作家、文学翻译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在60多年的漫长岁月中,羡林先生在学术领域内辛勤耕耘,广泛涉猎,锐意进取,始终站在时代潮流的前头,以辉煌的成就,为当代中国学...  相似文献   

13.
回向胡适     
《南方人物周刊》2012,(9):36-37
1999年早春,季羡林访台,祭扫胡适陵园。“我现在站在适之先生墓前,鞠躬之后,悲从中来,心内思潮汹涌,如惊涛骇浪,眼泪自然流出。”相隔半世纪后重逢,“心情不足为外人道也”。  相似文献   

14.
王元化先生离开我们已经整整4年了,他的音容笑貌时常浮现在我眼前。5月9日是先生的忌日,心里总想着要写点纪念文字。  相似文献   

15.
1995年,季羡林先生在谈及中国知识分子的境遇时说:“干知识分子这个行当是并不轻松的,在过去的七八十年中,我尝够了酸甜苦辣,经历够了喜怒哀乐。走过了阳关大道,也走过了独木小桥。有时候,光风霁月;有时候,阴霾满天。有时候,峰回路转;有时候,柳暗花明。金榜上也曾  相似文献   

16.
新中国成立后的佛教解放 我出生于1921年,10岁就进了汉口的栖隐寺,16岁正式剃发。武汉解放前夕,街上谣传共产党要强迫僧人还俗,我虽不大信,但心里还是有些忐忑,就在口袋里放了一把刀。一直放了一年多时间,结果什么事都没有。  相似文献   

17.
(一)我出生于1921年.10来岁就进了汉口的栖隐寺,16岁正式剃发。武汉解放前夕,街上谣传共产党要强迫僧人还俗,我虽不大信,但心里还是有些忐忑,就在口袋里放了一把刀,一直放了一年多时间,结果什么事都没有。  相似文献   

18.
1976年初夏,为解决两地分居问题,我设法调入了开封师范学院历史系中国古代史教研室。当时,室主任朱绍侯老师已清醒地预感到了学术后继乏人的危机,便对我说:"孙海波、朱芳圃先生都故去了,连老系主任刘尧庭先生也被整死了。先秦史方面的知名教授就剩下了孙作云先生,算是硕果仅存。系里十年未进人,你是唯一的青年教师,就去  相似文献   

19.
儿子理财     
最近给儿子零花钱,他很快就花完了,有时候超支了就会再缠着我们要。我和先生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要是长此以往,对他有求必应,他肯定花钱无度,养成奢侈浪费的不良恶习。我们商量,定期给他一些零花钱,让他开列计划,实行合理消费,而不是像  相似文献   

20.
儿子未当兵时,在一所中专学校读书,染上了吸烟、喝酒、沉迷游戏等恶习。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可讲了一火车道理,他依旧我行我素。这样下去儿子就废了。怎么办呢?我和老公商量后,决定让他去当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