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谢丽湘 《旅游纵览》2013,(3):225-226
随着旅游行业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来到中国,这就要求高校培养出一批优秀的旅游服务人员。本文从我国民俗翻译的现状出发,分析了民俗翻译存在的问题,民俗翻译的方法及其在旅游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希望能为旅游英语教学的进步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2.
被称为“世界上最后一个枪手部落——岜沙”,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丙妹镇一个苗族村寨。这里的民风民俗奇特,为世间少见。因此,2004年,它,并跻身于上海《旅游时报》评选的“中国单身者十大旅游圣地”之列。  相似文献   

3.
《神州民俗》2006,(4):F0002-F0002
不知人们还记得否?“化大革命”的时候,民俗被列入到“封资修”的黑三类加以残酷鞭挞的历史。什么叫民俗?那时人们还真的叫不上来,只知道民俗就是坏东西,所以要打倒。今天的人们除了对当时的愚昧感到可笑之外,殊不知现在仍然存在着一些不知民俗为何物的人。这些人在生活中动辄给民俗扣上“低级化”、“封建迷信”的帽子予以歧视与排斥!  相似文献   

4.
李沁芳 《文物天地》2023,(S2):92-97
关于民俗事项、民俗文物、民俗文化的展览被称为民俗展览。民俗展览在内容上要具备专业性和通俗性,在展示上要有均衡性和美观性,同时还要考虑到观众的参与性,让展览充满趣味性。本文以吉林省博物院满族民间刺绣展为例,来探讨民俗展览中的以上策展理念。  相似文献   

5.
语言类民俗功能不同,内容丰富、具有吸引力,可以在旅游领域中广泛应用。旅游活动也会对语言类民俗造成冲击,特别是决策者意见会左右语言类民俗在旅游发展中的基调。本文论述了语言类民俗在旅游中的生存和发展,并强调对其要关注、应用。  相似文献   

6.
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在四川羌族地区兴起的灾难旅游和遗产旅游让羌族这支古老但却在逐渐“消失”的民族浴“难”重生,经历巨变。重建后,不仅羌寨的生活条件有了巨大变化,羌族的传统民俗也随着灾难旅游和遗产旅游的发展绽放出新的活力。探讨灾难旅游和遗产旅游的新型结合所引发的社会变迁和矛盾冲突,可以为少数民族地区遗产旅游的研究提供一个崭新的案例和思路。  相似文献   

7.
王政  王娟 《丝绸之路》2009,(18):60-61
欧阳修诗歌中有许多对民俗现象的描写,特别是一些地方性特点很强的风习俗信,给他的作品增添了许多风采与蕴涵。作为诗家的欧阳修,他的民俗描写很显然并非简单地“观风”或“采风”,而往往与其创作之“思”密切联系着。也就是说,很多民俗事象是随着他的诗歌创作“感兴”而被带入作品的,这种“带入”自然渗透着诗家的主观意绪。本文即从诗人主观内涵与所写民俗现象之关系的角度进行梳理,以求教于诗学与民俗学界的同仁。  相似文献   

8.
郭建忠 《神州》2020,(5):18-19
民俗博物馆作为征集、典藏、陈列、研究、展示民俗文化遗产实物的非营利永久性机构,其不仅需要满足公众的休闲、娱乐、学习需求,同时还承担着重要的社会教育职能,而对于不同类型的民俗博物馆来说,其能够发挥出的社会教育作用也是完全不同的。为此,本文丁村民俗博物馆为例,对其社会教育作用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围绕丁村民俗博物馆的社会教育作用提升提出了一些较为可行的策略。  相似文献   

9.
王霄冰  陈科锦 《民俗研究》2022,(6):94-107+155-156
“民俗志”就其文本形式、记述内容和功能而言,具有浓郁的中国本土特色。中国古代不仅有“民俗志”的概念,而且有着悠久的民俗书写传统。古代的民俗记录大体上可分为史志类和笔记类两大体例。前者以方志民俗志为代表,其特点是范式化的写作和作者的隐身;后者则以文人笔记为主,其中“我”的在场、深刻的主观感受性和平民视角,都与现代民俗志的理念不谋而合。随着20世纪民俗学学科的发展,又形成了史志民俗志、科学民俗志和传播民俗志三种类型。民俗学界对民俗志书写范式的反思与新型民俗志的写作实践,不仅是对当前民俗学学术理念的回应,还显示出了回归中国本土民俗志诗学传统的迹象。  相似文献   

10.
试论民俗旅游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民俗旅游是近年来迅速发展的一种旅游形式,也是我国各地参与旅游竞争的一种有效发展战略。本文阐述民俗旅游的对象和定义、构成民俗旅游的条件、民俗旅游的类型、旅游与民俗的关系,以期指导民俗旅游开发,为民俗旅游学的建立作一些基础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