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叶农 《岭南文史》2003,(3):21-24
在广东省社会科学界,我们可是看到这样一位学者:他在中国近代史领域里,辛勤耕耘了40余年,成就卓著。他是研究中国近代史的著名学者,成果丰硕,著作等身;他是孙中山研究领域的重量级专家,建树良多,饮誉中外;他是每一位年轻近代史学者在研究中几乎无法绕过的座  相似文献   

2.
更加完整与客观: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发展走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英 《史学月刊》2004,(6):11-15
纵观中国历史学的发展进程,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之后的发展进步,与此前相比已属相当迅速。而中国近代史研究的进展,在整个历史学科中又是非常突出的。虽然如此,近代史学界不少学者仍多有不满足之处,希望近代史研究在今后发展更快,取得更多更好的研究成果。至于如何促进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发展,学者们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自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许多很好的见解。以下是笔者的几点浅见。  相似文献   

3.
21世纪的中国近代史研究应该如何深入发展?这是一个回顾与前瞻性的交叉问题。回顾,乃是对20世纪的中国近代史研究历程进行学术盘点;前瞻,则需展望中国近代史学科在新世纪共同的学术追求与发展趋势;交叉,是在“瞻前顾后”的基础上提出近代史研究深入发展的具体路径。《史学月刊》作为一个专业性刊物,责无旁贷,愿意为大家提供一个讨论平台。为此,本刊特组织“21世纪中国近代史研究走向”笔谈,邀请国内中国近代史学界不同研究方向、不同年龄层次的学者结合各自的研究领域探讨这个问题,旨在凝聚共识、寻求突破。参加本期讨论的既有老一辈历史学家,也有活跃在学术界的中青年学者。这七篇笔谈构成一篇大文章,见仁见智,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或从宏观上探讨新世纪近代史研究境界的追求、学科品位的提升、学术发展的趋势,或具体入微,分析过去研究中的弱点、盲点,提出对新世纪近代史研究深入发展的看法。这些观点或许能对新世纪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深入展开提供一些启示!当然,一期笔谈难竞其功。我们也深知,由于学者的研究领域不同、观察问题的方法不同,这个问题也许不可能有一个大家所公认的结果,重要的是通过笔谈能引起学界对这个问题的深思!我们不追求结果的圆满,只追求过程的深邃。因此,我们诚恳希望学界同仁以本期笔谈为开端,不吝赐稿,深耕我们共有的中国近代史研究园地,为学术事业的繁荣昌盛尽我们的一份责任。  相似文献   

4.
21世纪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若干趋势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马敏 《史学月刊》2004,(6):8-10
在近些年的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中,我们大致可以观察到三种日趋明显的历史观,即更趋精细的历史观、长程的历史观、内部取向的历史观和总体的历史观。这几种历史观分别代表着中国近代历史研究中的一些重要发展趋势,实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5.
陈德辉 《江淮文史》2009,(5):91-104
1981年4月,全国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第二次学术讨论会在重庆召开。时在天长县文化局基层任职、担任罗炳辉将军研究任务的宋霖,面对与会数百位代表,其中不乏资深的党史工作者,详细介绍他研究工作的状况,着重讲述他在1979年至1980年间独自一人背掮行囊,以红军第一方面军(中央红军)长征路为主干线,连续10个月进行实地调查采访,获得许多珍贵史料的情况。他的刻苦、认真、严谨的治学精神,  相似文献   

6.
关于新世纪中国近代史研究如何深入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近代史的研究取得了很大成就,这与前辈学者的引导分不开。刘大年早在80年代初就提出中国近代史的研究应以经济史为突破口,此后经济史的研究方兴未艾。章开沅则倡导社会集团史的研究,他指出:“在资本家个人和资产阶级整体(或其某一阶层的整体)之间,多做一些集团(如  相似文献   

7.
徐有富 《古籍研究》2001,(1):133-134
1999年11月31日上午,我和三位博士生拜访了程千帆先生。程先生兴致勃勃地同我们谈了治学方法,特记录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8.
尚刚 《东南文化》2003,(12):1-1
近年的学术风气依稀是,一发高论便声誉鹊起,迭出论则卓然名家,于是,大言欺人盛行,浮浅荒唐蔓延。现今官方的学术标准往往量化,高层并不关心写得怎样,却要盯准属下出版了多少作,发表了多少章,刊布在哪个杂志上。不必讳言,学术堕落与量化标准互为因果,共同激励着粗制滥造铺天盖地,而印刷出版的兴旺发达又为此推波助澜。  相似文献   

9.
彭飞 《神州民俗》2007,(3):69-69
中国济南有位出租车师傅驾夜班车时遇劫,他奋起反抗,遭劫匪捅了两刀,而劫匪也在搏斗中用了伤,双双送医院急救。出租车师傅的妻子获讯赶往医院探望丈夫,见受伤劫匪无人代缴1000元住院押金,怕他因此延误治疗,大妇俩于是不计前嫌,慷慨解囊相助。这位平凡妻子对着镜头淡淡地说:不管他是好人坏人,总是一条生命,咱不能见死不救。  相似文献   

10.
<正>认识中国近代历史,必须从认识一支烟枪开始。"竹枪一支,打得妻离子散,未闻枪声震地;铜灯半盏,烧尽田地房廊,不见烟火冲天"[1]这一首旧中国民谣唱出了鸦片烟毒的祸害。在中国近代史上,正是一支烟枪,诱发了帝国主义的侵华战争,使大清帝国蒙受了割地赔款的奇耻大辱;其后,又成为军阀混战的重要诱因和日本毒化中国的重要武器,使无数人民的生命财产毁于战火之中,尤有甚者,由于烟毒蔓延,许多人染上了吸毒恶习,国民身体素质日衰,国力日弱,内优外患频仍,国将不国。烟枪,系烟民吸食鸦片烟的用具,因其外形而得名,烟枪形似  相似文献   

11.
在周恩来总理的倡导下,人民政协主管的文史资料工作已经走过了40多年的发展历程,成绩斐然,举世公认。它不仅在统一战线工作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文化教育工作中产生了爱国育人的功效,而且在我国社会科学领域里起到了一个专业门类的存史资政作用。它的存在,大大丰富了历史学界  相似文献   

12.
刘大年同志离开我们已经快一年了。《近代史研究》编辑部约请学撰写回忆大年同志的稿件,我也在被邀约之列。关于大年同志的治学经历,我已经写过一些介绍性的字。最早的介绍字,是《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卷》(1992年出版)的刘大年词条。1995年,近代史研究所召开祝贺刘大年同志80华诞的会议,学术界的许多前辈学前来祝贺,发表了祝贺感想,我在会上作了发言,进一步较为详细地介绍了刘大年同志的学术经历。这次会议,刘大年同志本人避席他去,表现了他的美德。我们明知道他不会出席,还是照旧开会,这是因为,我们在会上所说的话,不一定要他本人听到,而是从学术界的需要出发的。199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为了展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大家的整体形象,启迪和教育新一代年轻学人,决定编辑对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做出过重大贡献的学术大师的治学经验,选出了在我院工作过的在世和过世的院长、学部委员、一级研究员32人,我所入选的是首任所长、学部常委范澜,继任所长、学部委员刘大年,以及一级研究员罗尔纲。该书名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大师治学录》。主持要我为刘大年同志作传。为了完成任务,我仔细研究了大年同志生平,重读了他的许多作和论,写出了1.6万字的传记。去年底大年同志去世后,我又在今年《抗日战争研究》杂志第1期发表《战士型的学,学型的战士》的长,总结他的抗日战争研究成果;同时在5月9日《人民日报》发表《一个战士学对中国历史学的贡献》的怀念章。现在要为《近代史研究》写稿,一时觉得写不出新意。  相似文献   

13.
2001年5月28至30日,由中国史学会、中国太平天国史研究会、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南京大学等单位发起,南京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承办的“纪念太平天国150周年暨罗尔纲诞辰10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南京召开。大会的主题是“太平天国历史的再认识”和“继承发扬罗尔纲严谨求真的治学精神”。出席代表80多人,提交论74篇。现择要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4.
雷公 《丝绸之路》2003,(1):47-49
又是一次天意巧合,2002年8月10日晚10时20分,我与家人随“中国小记西部行”至青海后,共八人赴兰州经嘉峪关落脚敦煌。晚10时40分我师潘絮兹之子潘贺打我手机,沉重地说:“你老师刚刚走了,我跟你说一声。”我急问何时,他说是10时20分。所以我们在敦煌呆了一天,便匆匆返兰州回北京。本来我们要走西藏,却鬼使神差到了敦煌,这是不是冥冥之中的先生之意呢(他曾对我们说要最后再去一次敦煌)。  相似文献   

15.
2006年的金秋十月将迎来王养冲先生的100岁华诞!我们向王先生表示最诚挚的祝贺、最美好的祝福和最深切的敬意。  相似文献   

16.
林申清 《民俗研究》2000,(1):146-148
1980年,在中国学术界曾发生了一次不大不小的地震,那年,日本京都大学教授藤枝晃访问南开大学时,曾出言不逊,声称“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日本”。这句话,曾深深刺伤了中国敦煌学研究者的心,同时也确实令中国学人汗颜不已。近20年来,中国敦煌学界奋起直追,现在我们终于可以毫不脸红地对日本人说“不”了。  相似文献   

17.
民俗是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广大民众(指社会中、下层人员或者说市民和农民)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既包括少数统治者或英雄人物的历史,也包括广大民众的生活史和文化史。所以,要全面了解人类文化的创造传播过程,要追溯自己的历史传统与民族精神,不仅要了解一个民族的上层文化,而且还要对一个民族的中、下层文化有深入的了解,这样才能全面把握人类社会与民族文化的发  相似文献   

18.
孙以昭 《古籍研究》2001,(1):126-132
中国古代学是中国人民几千年积累而成的丰厚遗产,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明不可或缺的化基础之一,是可为世界化与学提供重要启示的巨大参照系。在伴随经济高度发展而产生的各种化困境的促使下,中国古代学正日益受到世界发达国家的重视。可以预言,中国古代学将在比较发达的21世纪的中国及世界各发达国家之中,为解决人们面临的精神问题,为建设更加健全合理的化,发挥其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深入探讨、努力改革中国古代学研究生教学内容及其方法,对于提高研究生的教学质量,培养高水平的中国古代学专门研究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9.
潘吉星 《世界汉学》2003,(2):113-119
2000年是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史研究大师李约瑟(Joseph Needham,1900.12.9-1995.3.23)博士诞辰百年纪念。蒙中国科学史学会不弃,要我在这里发言,但我不想重谈他的生平事迹和科学成就,因早已有人作了介绍。我想我们今天纪念他的最好行动是学习他如何研究中国科学史,完成他的未竟之业。而要学习他,就要了解使他取得学术成就的个人素质、治学经验和研究方法,这是我要谈到的内容。  相似文献   

20.
范子烨 《世界汉学》2003,(2):140-142
马瑞志博士,英文名Richard B.Mather。一九一四年生于我国河北保定。父母系清朝末年来华的传教士。他自幼擅长汉语,就为于北京附近的通县,对中国古代的在史典籍嗜爱尤深。十三岁时返回美国。一九三五年,在普林斯顿大学以优异的学习成绩获得艺术及考古学学士学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