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督陶官与清代前期御窑的成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初御器厂在督陶官的精心管理之下,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制造出无数陶瓷精品。本文对清初著名的督陶官臧应选、郎廷极、年希尧、唐英对御窑的精心管理.及取得的成就试做总结和分析。  相似文献   

2.
何海峰 《收藏家》2009,(12):71-76
清初的画坛以“四王吴恽”。为首,他们占据着清初画坛的正统地位。相对来说,“四王”中的王辈与王原祁,在绘画艺术上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如王翠开创了“虞山派”、王原祁开创了“娄东派”。他们对清代山水画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影响整个清代山水画三百年。  相似文献   

3.
明代考据学是在明中叶"黜虚崇实"思潮影响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直接或间接启迪和影响了清初及乾嘉考据学的发展。清代学者在继承和发扬明中叶以来求实学风和考据学成就的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摒弃了明代考据学中存在的不良风气。他们强调"博学"、"博证",但多不炫奇。尤其是清初几位大师无不把"求实"与"经世致用"紧密结合起来。这是与明代考据学的根本区别。乾嘉考据学则与明代考据学有着较多的相同点,但在治学的范围、方法及研究的广度、深度上大大超过了前代。  相似文献   

4.
展览     
<正>天津:金陵画派.新安画派绘画作品联展2月10日,"江南双盛——金陵画派、新安画派绘画作品联展"在天津博物馆开幕。有清一代,清初的绘画艺术成就更为辉煌。金陵画派、新安画派同时产生于清初之际,是清初画坛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次天津博物馆将这两个画派的作品首次做全面、系统的展示,将使观众对这两个绘画流派的艺术面貌与成就有所认识。展期至12月10日。杭州:明清书画作品展3月12日,"神韵明清——四川博物院院藏明清书画作品展"在浙江美术馆开幕。展览精选了四川博物院院藏明清书画作品60件.基本涵盖了明  相似文献   

5.
1842年至1860年西学在中国的传播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研究近代西学传播的论著中,对于1842年至1860年西学在中国传播的情况,除了墨海书馆出版的几本科学书籍被提到外,基本上无人述及,在西学传播史研究方面,出现了一段空白。本文拟对香港及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个通商口岸在这一时期的西学传播情况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6.
梅文鼎的中西文化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末,欧洲传教士来华传教,带来了欧洲的科学技艺、中国社会对新奇的西学反应不一.株守旧学者态度据傲,指责西学为荒诞不经之异学,不合中国圣贤之经传,大有灭此朝食之慨.开通之士认为西学多有高明之处,主张学习.其中,一类鄙薄中国科技以为不足道,唯西学是从;一类则认为中国科技有其所长,提出“会通”中西之学.梅文鼎使是一位著名的会通论者.梅文鼎(1633—1721)字定九,号勿庵,安徽宣城人,是清初最负盛名的科学家之一.少年时有神童之誉,熟读经史,兼习中国传统的天文数学.30岁以前,在历算方面已有相当造诣.37岁时第一次从朋友处获知一些西方数学知识,引发了他对西方科学技术的兴趣,从此他多方搜求西方科技书籍,认真阅读.1875年在参加考举人的乡试时,“得泰西历算书盈尺,穷日夜不舍”,功名二字被置于脑后.他在长期钻研中西文化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中西文化观.  相似文献   

7.
<正>被康熙帝推崇为"是极齐全底人"~①的陈廷敬是清初理学名臣,他一生本着"建中立极之学,行化民成物之政"~②,对朝廷政治"多所建白",为清初社会重建做出了重要贡献。学界对陈廷敬的政治思想、文学成就等方面已有不少成果,但对其家族家风却少  相似文献   

8.
康熙皇帝在中国历代君主中出类拔萃。他学识渊博、才华横溢、稳健卓识。这与他自幼勤学不辍密不可分。康熙除了具有雄厚中国传统化知识外,对“西学”也很有掌握和了解,诸如天、数学、地理、几何等都有一定成就,这是因为在他身边始终有一个称之为“外籍教师团”的西方传教士当他的教师。这些传教士想得到康熙对传教的支持,因而殷勤地向康熙传授“西学”,康熙从他们那里学习接受了西方科技化,对他勤政治国,了解西方起到了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9.
试论吴汝纶对西学的认识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史涅 《安徽史学》2001,(4):51-56
本论述了吴汝纶接受西学,由传统学向近代学转变的过程。章认为吴汝纶接受西学的渠道有三:交友,广览报刊,博览西学作。指出了吴汝纶对西学的五点认识:一、西学与中学本源不同,风格迥异;二、西学内涵丰富;三、西学有自己的学科体系;四、西学各科既相对独立,又交叉兼容;五、研习西学须循序渐进。  相似文献   

10.
画僧石涛     
石涛系中国画大师,齐白石老人在评石涛的艺术成就时称:“二千余载只斯僧。”清初“四王”之一的大画家王原祁亦折服他,誉石涛“大江以南为第一”。  相似文献   

11.
清雍正六年至乾隆二十一年,曾任景德镇御窑督陶官的唐英,不仅在制瓷技艺、绘画、书法、诗歌等方面有突出成就,而且在戏剧创作和促进我国戏曲艺术的发展方面,也有重大的贡献。最近笔者就研究清初景德镇官窑瓷业之便,接触了有关唐英的著述,  相似文献   

12.
明清之际,随着欧洲传教士东来,在中国曾引起过一胜西学热的浪潮。不仅民间士子,甚至朝中某些皇帝,都不同程度地受到过西学的感染。由此清宫留存下多达数百件的反映16世纪以来西方近代科技发展水平的器物。有一种说法,认为清帝接受这些来自西方的科技仪器与理论,是因其对科学的态度较罗马教皇宽容所致。这里仅就清初传教士所进呈的两架天文仪器,探讨它们得以进入清宫的原因。本文所谈的两架天文仪器,是收藏于故宫博物院的顺康初年汤若望与南怀仁向清廷进呈的新法地平日量仪和浑天仪,一个镇有“顺治元年七月吉日恭进参改历法远臣汤若…  相似文献   

13.
《守圉全书》是明季晋绛天主教徒韩霖编辑的一部有关守城御边的军事著作。该书与以往的兵书最大的不同有两点:一是汇辑的主要是明朝人的著作、疏章及书信,即以当时人写当代史;二是收录大批与西学关系密切的明朝士大夫及本身即是基督徒的明朝官员的奏疏和文章。因此,西学传播构成了该书最为重要的内容,甚至可以说,《守圉全书》内涵西学内容和西学史料之多,在现存的明代文献之中应当是首屈一指的,因而具有特殊的文献意义及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4.
时至民国,随着国体的根本变化和西学的大量传入,我国修志事业进入变革时期。以辨正观点去审视,彼时修志既赢得许多有历史意义的创新成就,也存在一些值得后人引以为戒的弊端。创新成就主要有四,即思想观念有所进步、记载内容有所进步、编修方法有所进步和创编新型城市志。主要弊端亦有四,即乱贴政治标签、滥设题词、滥用序跋、滥用照片。  相似文献   

15.
清代一个重要文学流派——桐城派,以安徽桐城的方氏家族为早期代表,初祖方苞。方氏家族不仅在文学上建树卓著,而且在方志事业上亦颇有成就。由于清初方氏家族不少人曾被流放边城、据实地见闻撰成著作,对黑龙江省的方志事业贡献尤著。  相似文献   

16.
清初满族预防天花史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初满族预防天花史证宋抵满族在清初,已在天花预防、监测方面做了很多积极努力。对此,新修《吉林省志·卫生志》在相关章节中均作出于史实相违的陈述.如仅以“文献无征,茫无可考”,而说只是在近时才出现,这是不够妥当的。这里仅就清初天花的流行,及满族预防天花的...  相似文献   

17.
元青  齐君 《安徽史学》2016,(2):32-43
江南制造局翻译馆是近代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官方译书机构,集聚了多达50余人的中国译员群体。他们普遍热心西学且学有专长,其籍贯来源多集中于以江苏为核心的江南地区;除少数考有功名外,其多数出身于科举时代没有功名的普通知识分子;其教育背景新旧杂陈,接受洋务教育者居多。其群体构成反映了近代初期较早接触西学的新型知识分子的某些共同特征。在翻译西书过程中,他们积极参与书目选择、专业名词创设及"西译中述"方式的译书活动,在与西人合作下,完成大量高质量的西学作品翻译,对近代西学传播做出巨大贡献。他们是晚清翻译高潮中相当数量的中国译员群体的一个缩影,是被动开放的中国在急需引进西学而又缺乏人才情况下的过渡时代的译才。  相似文献   

18.
刘君 《安徽史学》2003,(4):87-91
关于“西学中源”说的讨论由来已久,为数不少的学人对其持否定态度。就“西学中源”说的源起时间而言,也众说不一。该对“西学中源”说的源起给出了自己的观点。同时,作通过阐述“西学中源”说在晚清的发展变化过程,论证了“西学中源”说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曾经产生过的历史作用,并给出了客观公正的评价。  相似文献   

19.
<正>清初花鸟画沿袭了宋、元、明中期院体画审美的一些特征,但又独树一帜,呈现出一个新时代的鲜明特征。清初恽格的花鸟,以"没骨"写生,开创"常州画派",以淡雅清丽之色墨闻名于清初画坛。同时又有王武,画作风神盎然,无画院习气,颇有画名。清初花鸟画坛还有一特别之人,他既是花鸟画家,也是重要的股肱之臣,他就是蒋廷锡。由于兼具画家与侍臣两个角色,所以很多人把其定位于"词臣作家",但综合其卓越的政绩与超群的艺术成就,"词臣作家"未免有失公允。本文拟从几个方面论述蒋廷锡的身份地位,并结合沈阳故宫院藏蒋廷锡绘画作品,分析其艺术特点与分期,以期全面还原蒋廷锡的政治生涯与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20.
刘墨 《清史研究》2005,5(3):53-62
儒家学者对于西方自然科学的反应与西学究竟在何等层面上影响了中国的学术研究?本文在研究过程中发现,西学对中国传统学术的影响,只限在天文、历法、地理学、数学等方面以及再次唤起中国人对传统中类似学科(如数学)的兴趣。“西学中源论”却阻止了中国学者更进一步地接受西方科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