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石芳 《丝绸之路》2010,(6):52-53
木偶戏是我国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早在汉代就有了专供陪葬用的“偶人”。明、清两代,随着民间地方木偶戏的繁盛发展,木偶戏出现了杖头木偶戏、提线木偶戏和布袋木偶戏等种类。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党寨镇上寨村的邵家木偶戏班是河西地区尚存的一支杖头木偶戏班,这个戏班在20世纪50~80年代经常活跃于张掖、山丹、民乐、高台、临泽城乡一带,曾经成为城乡间主要民俗娱乐活动之一。邵家木偶戏表演的基本功可分举偶、肘挑子、步法、配腿四个部分。  相似文献   

2.
<正>一、泉州木偶戏与木偶大师黄奕缺简介泉州木偶戏分提线木偶和掌中木偶两种,提线木偶戏古称"悬丝傀儡",又名"丝戏",民间俗称"嘉礼",乃流行于闽南语系地区的古老珍稀戏种。表演时,艺人用线牵引木偶表演动作,一般都系有16条以上,甚至多达30余条纤细悬丝,线条繁多,操弄复杂,与我国多数传统木偶戏相比,技巧表演难度最高。泉州提线木偶戏是唯一拥有自己剧种音乐"傀儡调"的戏种,形成了一套稳定而完整的演出规制和数百出传统剧目。在木偶制作中居最重要地位的是木偶头的雕  相似文献   

3.
高原 《神州民俗》2007,(9):44-45
中国的木偶戏艺术源远流长,影响遍及中华大地,温州平阳是木偶戏发展的一片沃土,至今平阳的木偶戏艺人及其木偶艺术仍活跃于表演舞台。平阳木偶戏在信仰、传承方式、器物以及题材方面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与发展,传承保护平阳木偶艺术,使之活化发展成为新课题。  相似文献   

4.
中国木偶戏,古称傀儡戏,是由艺人操纵木偶以表演故事的戏剧。它历史悠久,品种繁多,以亦真亦幻的方式演绎传奇故事,是历朝历代人民甚为喜欢的戏种。据考证,木偶戏起源于春秋时期殉葬用的木  相似文献   

5.
正木偶戏亦被称之为傀儡戏,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周代的"俑",后发展为以表演供人娱乐的歌舞戏,是中国传统民间戏剧中特殊的戏剧样式,亦是中国民间戏剧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贸往来、文化交流频繁,促进了木偶戏在扬州传播,文人墨客对木偶戏的记载从侧面证明了木偶戏在扬州发展的概况。如,唐人韦绚在其所著《刘宾客佳话录》中记载:"大司徒杜公在维扬也,尝召宾幕闲语:‘我致政之后,必买一小驯八  相似文献   

6.
中国木偶戏,古称傀儡戏,是由艺人操纵木偶以表演故事的戏剧。它历史悠久,品种繁多,以亦真亦幻的方式演绎传奇故事,是历朝历代人民甚为喜欢的戏种。  相似文献   

7.
闽东森偶戏     
在福建农村漫长的冬季农闲时光中,最能打发时光的也许就是木偶戏了。戏里那一本本忠臣良将尽忠报国,昏君奸臣卖国求荣,以及改朝换代善恶有限的结局,都让人荡气回肠、百感交集。还有一些得道成仙、收妖驱鬼保平安的“神话戏”,也叫人百看不厌。戏中有精彩绝伦的故事表演,还能借以祈愿保平安,两全其美何乐不为。  相似文献   

8.
黄梅戏     
正黄梅戏,又名"黄梅调"、"采茶调",是安徽主要地方戏曲剧种,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黄梅戏源于湖北黄梅县一带的采茶调。清代末期,黄梅调与安庆市怀宁县等地区民间艺术结合,并用安庆方言歌唱和念白,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新的戏曲剧种。其后黄梅戏又借鉴吸收了青阳腔和徽调的音乐、表演和剧目,开始演出"本戏"。其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代表性剧目《女驸马《天仙配》等,传唱至今。2006年,黄梅戏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相似文献   

9.
正昆曲,又被称作昆腔、昆剧,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之一。它高度综合了文学、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体制严谨,文辞优美,唱腔婉转,表演细腻,格调高雅,凝聚着丰富的美学内涵和深厚的文化意蕴。由于深刻影响了许多其他戏曲剧种的形成与发展,它被誉为"百戏之母""百戏之祖"。昆曲发源于元朝末年的苏州昆山地区。从明代隆庆、万历之交开始,到清代嘉庆初年,昆曲不仅在宫廷中被尊为"官腔",在皇家贵族和士大夫阶层中备受尊崇,而且在广大普通民  相似文献   

10.
徐纯 《丝绸之路》2011,(1):56-58
说到木偶戏,人们首先想到的会是汉族民众在幕后操纵木制假人、假物的表演形式。其实,木偶戏并非汉人的特有玩法,塔吉克人、维吾尔人也以木偶戏为乐,而且有着自己独特的使用道具和表演方式。  相似文献   

11.
苏世平 《神州》2013,(32):212-213
泰顺提线木偶戏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提线木偶戏的历史现状及其特点调查;木偶戏在浙南闽东山区的普及和提高,是农村文化重要载体;组织开展木偶戏展演活动的实践和探索,木偶戏在改革创新和保护、传承、发展方面,面临的问题和困境,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使国遗"泰顺提线木偶戏"这一传统艺术重现繁荣景象。  相似文献   

12.
何君 《民俗研究》2009,(3):166-177
乡村戏曲表演在中国农村地区具有悠久历史且内涵丰富。乡村戏曲表演在社会变迁的不同历史阶段既保持着传统功能的延续并同时嬗变生成新的功能。通过对河北省易县乡村戏曲表演的实地研究发现,北方农村社区中村戏的发展在经历传统阶段(建国以后至文革之前)、文革时期并发展至今,其功能特征经历了一个由从仪式性到社会建构性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13.
《神州民俗》2007,(8):30-30
木偶戏古称“傀儡戏”,是由艺人操作木偶表演故事的一种戏剧形式,是我国民间艺术的一个瑰宝。东莞木偶戏演的是粤剧。清光绪年间,大朗木偶剧团远近闻名。二三十年代,组成“新世界木偶班”长期在广州先施公司等演出。“新世界”的成功,[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刘德宾 《神州》2012,(34):192+194
戏曲人物画是记录戏曲舞台上鲜活人物形象的绘画表现形式,具有强大的艺术魅力,舞台上美的要素都可成为画家笔下的创作素材。画戏曲人物画应常看舞台艺术表演并学会有效捕捉对自己创作有用的各种信息,为创作服务。戏曲人物画家看戏应看得精博,画戏应画得深刻,努力使二者良性互动、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15.
<正>同样是布袋木偶戏,"北派"漳州布袋木偶戏与"南派"晋江木偶戏有着明显的不同。由于在表演上更多依循京戏套路,漳州布袋木偶戏更注重武戏表演,节奏明快、活泼;其木偶人物的造型也是栩栩如生、精致细腻。坐落于漳州老城区的漳州市木偶剧团,已经有些年头。几栋建于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老房子,依旧厚瓦盖顶、墙体斑驳,与周边拔地而起的高楼广厦形成鲜明对比。正是在这有着沧桑历史的老院  相似文献   

16.
黔东南境内的傩戏,均由各地掌坛师一代代承袭,表演基本上属于传统方式。主要特点是戏剧人物面具化(一些傩坛小戏的人物脸谱化),语言地方化,表演动作生活化,戏剧内容世俗化。从整体上看,傩戏还未形成严格的行当。一些地区如黄平一带的摊班,由于受川戏、阳戏、花灯戏的影响,演员在念、唱、做、打方面又向戏曲方面靠拢,已有初步的行当概念。和要求。表演在生活化的基础上,吸收了传统戏曲的虚拟动作如上马、下马、开门、关门、撞钟、扫地、喂鸡等等。在生、旦行当的划分及表演要求上已有初步的行当要求。黄平摊坛师已将滩戏人物按生…  相似文献   

17.
在江苏省长江以北、北起连云港市,南到南通市的广大农村中,流传着一种民间迷信活动,从业人员称为“童子”,童子在为群众举行消灾降福、驱鬼治病的“太平会”时,表演讲唱歌舞和戏曲等技艺,群众称之为“童子戏”.这种童子戏在各地发展不同.在连云港地区早已成为一种有专业班组的地方戏曲剧种,俗称“大戏”(当地其他地方戏曲多家  相似文献   

18.
本文梳理与清代戏曲政策相关的史料,认为清代官方实行差异化禁戏政策。禁戏并非是禁止一切戏曲活动,而是禁止不符合统治者意愿的内容。又因所涉及对象和区域不同,清朝在制定和执行禁戏政策过程中呈现出差异化特征。这种差异化禁戏政策一方面损害到"以戏为生"的民众生计,影响边疆戏曲文化的发展;另一方面确实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净化社会风气、安靖地方、稳固边防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1953年2月,毛泽东主席视察南京后,乘“洛阳”舰溯江而上去武汉视察途中路过安庆,中共安庆地、市委负责同志向他汇报工作时,专门讲了1952年在上海举行的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表演大会上,著名演员严凤英、王少舫主演的生活小戏《打猪草》《、补背褡》等深受好评,轰动了上海,一炮打响了黄梅戏。毛主席听了连连点头赞许,并希望安庆地、市委同志关心黄梅戏这一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地方剧种,同时要“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把黄梅戏搞好,向全国发展,争取晋京演出。毛主席对黄梅戏的关心,极大地促进了黄梅戏的发展,安庆市成立了黄梅戏一团、二…  相似文献   

20.
本文所谓"宴戏",是指宫廷宴饮中的戏曲演出。明代的宫廷宴饮中已出现戏曲身影,然至清代始现"宴戏(剧)"一词,宫廷宴饮中才真正系统化、规模化、制度化地承应完整的戏曲演出,并有大量专为宴饮而创作的剧本。作者以《昇平署档案集成》、《清会典》、《清实录》等档案材料为基础,结合相关宴戏剧本开展研究,讨论清宫宴戏与礼仪的关系,厘清宴戏发展的一般规律,展现清宫宴戏之概貌,从而反观清宫戏曲演出的盛衰嬗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