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与日本有过密切联系,这是因为他曾把明治维新后的日本视为亚洲国家立国的楷模,日本与中国近在咫尺便于他来往活动,清末很多留日学生是他进行革命的辅翼,许多日本的有识之士也赞助他的革命。所以,日本曾是他的革命据点。他受过日本人民与进步势力的支持,同时又受过日本反动派与反华势力  相似文献   

2.
作者亲历日本大地震,从日本人在灾难中冷静、克制、守序等表现,探讨日本人由于自然环境和历史形成的诸多特点。如喜欢樱花刹那之美的无常思想、阴翳之美与老庄思想、对待自然的态度、武士道、日本的古典文化与中国的关系等等,从许多细微之处分析日本文化的方方面面。  相似文献   

3.
日本在吸收中华优秀文化的同时,也注重其与本土文化的结合。文章围绕作为音乐与佛教载体的中国尺八文化的内涵、唐尺八与日本本土文化从并存到消亡、宋尺八与日本本土文化的结合及其在日本的传承与发展,从一个侧面揭示了日本吸收与发展中国文化的曲折过程,以及"和魂汉才"思想下融合外来文化的文明体系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4.
武士道与日本军国主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侵华战争与太平洋战争的罪魁祸首是日本军国主义法西斯。日本军国主义,是指近代的即从1868年明治维新以后形成与发展的日本军国主义,而法西斯主义,则是日本帝国主义陷入全面危机时期军国主义的极端表现。在世界历史上,一般的军国主义,指崇尚武力和军事扩张,将穷...  相似文献   

5.
杜继东 《近代史研究》2005,11(3):283-314
孙中山与日本的关系是近代中日关系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长达3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孙中山先后出入日本16次,在日本驻留时间累计达9年6个月,是他整个革命生涯的近1/3。他与日本的关系时而亲近,时而疏远;他对日本的态度时而友好,时而排拒;他对日本的援助满怀希望与期待,又对日本的侵华抱有疑虑和警惕;他既羡慕日本的繁荣强盛,又批判日本的侵略扩张;与他交往的日本朝野人士既有肝胆相照的真朋友,也有居心叵测的阴谋家;与他有关的一些中日关系件真伪难辨,是非难断。正是由于孙中山与日本关系的这种广泛性和复杂性,孙日关系成为中国近代史和中日关系史研究中的重要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6.
高丽王朝(936~1392年)的四百余年间,与中国政权建立了以"事大"为宗旨的外交关系,而与东邻日本却一直没有建立正式的外交关系。随着安孝大王十一年(1223年)五月倭寇入侵金州,高丽的倭寇之患开始。高丽王朝在积极防御和打击倭寇的同时,开始向日本国派遣使节,两国开始了官方接触。元征日本之后,丽日关系出现低谷,但是随着倭寇入侵的加剧,高丽主动发展同日本的官方联系。从这个意义上讲,倭寇入侵促进了高丽王朝同日本的官方交往与联系。  相似文献   

7.
史勤 《世界历史》2023,(1):144-159+164
从岸信介内阁到佐藤荣作内阁时期,日本的东南亚政策出发点带有明显的遏制中国的意图。1972年,中国和日本赶超中美关系缓和的步伐,实现了邦交正常化。东南亚国家对此事高度关注,在欢迎中日恢复邦交的同时,担心两国结成同盟及日本的经济援助流向中国。针对此种情况,日本适时给予安抚,指出中日邦交正常化不针对第三国,并表明没有更改对东南亚的友好政策,将继续扩大对它们的经济援助。日本的安抚、日本与东南亚的紧密经济关系、中日邦交正常化与美日安保关系共存的实现、东西方关系缓和的大趋势,共同削弱了中日邦交正常化对日本与东南亚关系的冲击。但这并不意味着此事对日本的东南亚政策毫无影响。中日邦交正常化改变了日本对东南亚政策的出发点,令日本的政策不再明显带有遏制中国的意图,还在政治、经济领域重塑了日本外交的外部环境与内部动力,对日本的东南亚政策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8.
评《唐与日本》黄约瑟如众周知,日本在唐代向中国大量吸取文物。正如本书编者(池田温编,吉川弘文馆,1992年6月)在后记指出,虽然交往的量不如后来的一些时期,但唐代的日本吸取中国文物的自发性,在近代以前独一无二,与向西洋学习的近代日本互为对照。日本学界...  相似文献   

9.
战后日本与东南亚国家关系的恢复和发展陈奉林战后日本与东南亚国家的关系,经历了由相互隔绝到修复关系、发展关系的历史性转变。以战争赔偿为主要内容的经济外交,是日本实现与东南亚国家关系正常化的有效手段。本文拟围绕日本的战争赔偿问题,谈谈战后日本与东南亚国家...  相似文献   

10.
胡礼莎 《黑龙江史志》2013,(11):135+138
《菊与刀》成书于二战尾声,是一部由美国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撰写的有关日本人和日本文化的研究报告,对研究日本文化具有深远意义。文章通过分析《菊与刀》这本书中所描写的日本人的耻感文化、阶级观念,来阐明日本的道德观,进而解释他们对待历史问题的态度。  相似文献   

11.
高燎 《史学理论研究》2022,(5):119-129+160
近代日本乡村史研究肇始于对幕末明治以来日本发展道路的现实反思,是20世纪日本历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领域的发展壮大奠基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日本资本主义论争中的讲座派与劳农派,运用唯物史观分析近代日本乡村社会性质及其矛盾。二战后,日本马克思主义史学蔚然壮大,以地主制研究为代表的乡村史研究成为当时日本史学界的显学,日本史学界的阶级史观成形。20世纪60年代后,伴随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乡村史学者在既有领域深入的同时开拓出农民运动史、自治村落论等多元路径,研究范式受到修正。20世纪末,乡村史研究盛极而衰,渐趋碎片化,退为隐学,但呈现注重市场因素等新趋向。乡村既是日本近代史研究不可回避的重要对象,也是马克思主义剖析日本型资本主义社会的关键切入点。  相似文献   

12.
日本是世界上老年护理保险制度较为完善的国家之一。日本的护理保险制度在设立上注重开放服务领域,鼓励服务主体多元化,基本实现了护理服务的社会化;同时,它注重与国情结合,大力支持居家护理和社区护理服务,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日本老年人护理服务的问题。中国与日本有着相似的东方养老模式,在借鉴日本的经验时,要兼顾效率与公平,注重制度的建设与法律的完善,重视疾病的预防,积极为家庭护理提供支持,促进老年护理服务的社会化。  相似文献   

13.
十九世纪中叶,美国强迫日本开国,成为日本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这与美国侵略中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美国带头强迫日本开国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与扩大其对华的侵略,反之,中国人民的斗争对于美国的侵略日本也起了牵制作用。因此,美国侵略中国与强迫日本开国,是研究中日两国关系史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4.
在1894—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中,美国表面声称中立,实际却偏袒日本。战前一再拒绝中、朝两国的调停请求和英国的联合调停建议,默认或怂恿日本发动战争。战争期间,美国外交官作为中日两国侨民的战时保护人,一再逸出国际法合理范围,曲意保护在华日本间谍。作为中日两国的唯一调停者,美国一方面拒绝与欧洲国家联合调停,为日本继续发动战争减轻国际压力,另一方面又单方面劝说清朝政府接受日本的各项侵略要求,帮助日本实现发动战争的目的。美国偏袒日本的原因,主要是希望借日本之手废除中朝宗藩关系,进一步打开中国大门,同时利用日本削弱英国、俄国等在东亚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5.
满铁作为日本“国策会社”,在日本向中国东北移民过程中,通过设置调查机关,投资成立移民执行机构,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移民组织等活动,大力支持并积极参与日本移民侵略。由于满铁与日本军方特殊的密切关系,也必然决定了其在日本对中国东北移民活动中,扮演着策划者和执行者的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16.
日本民族善于吸收外来文化,同时又执着地固守本国的传统文化。稻盛和夫作为知名的日本企业家,具备典型的日本式思维。稻盛和夫经营哲学与日本传统文化的关系尤其值得研究。本文将从“和魂洋才”的思维模式、日本传统的商业文化、鹿儿岛地方文化三个方面,说明稻盛哲学与日本传统文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满铁与“九一八”真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94至1895年,日本发动了侵略中国的甲午战争:腐朽无能的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中国的台湾省和澎湖列岛变成了日本的殖民地,日本并从中国掠去赔款白银两亿两。此外,日本还强迫清政府割让辽东半岛?沙俄看到日本要插足中国东北,便纠集德、法两国极力干涉,逼迫日本放  相似文献   

18.
在日本学者持续不衰的邓小平研究中,关于毛泽东与邓小平的比较研究占有重要位置。可以说,这是日本邓小平研究的一个特点。日本的邓小平研究,起步早,成果多,而且有其独特的研究特点。下面,以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为中心,就毛泽东与邓小平的历史地位,以及毛泽东时代与邓小平时代这两个方面,介绍和评析日本学者关于毛泽东与邓小平的比较研究。毛泽东与邓小平的历史地位日本学者关于毛泽东与邓小平历史地位的比较研究,应该首推被日本人誉为日本的现代中国研究泰斗、毛泽东研究权威的京都大学名誉教授竹内实先生的论述。竹内实先生指出…  相似文献   

19.
孙中山是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和领导者。他的革命活动与日本密切相关,在其长达30余年的革命生涯中,孙中山先后出入日本16次,在日驻留9年6个月。其在日时间占孙中山整个革命生涯的近三分之一。在这近10年的时间里,孙中山或以日本为革命活动的基地,或以日本为流亡之地,与当时的日本政界、财界、军部、大陆浪人、民间人士结成了各种各样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因此,如何理解和解释孙中山与日本各界人士之间的关系、如何评价孙中山与日本的关系在孙中山革命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等一系列问题,一直成为中国近代史和近代中日关系研究中的热…  相似文献   

20.
中国历史上的科举制曾经对周边国家产生过重要影响,律令时代的日本也实施过通过考试录用官吏的制度,简单地说日本没有实施过科举是不符合实际的。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日本并没有出现科举的繁荣,科举选官制度也没有在日本长期延续。其原因在于贵族势力强大,使日本缺乏实施科举的社会基础。无科举这一点对日本历史影响深远,实用主义教育的发展,西方文化的传播,尚武精神的形成,人才成长的多元化等都与无科举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