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美国学者欧文·拉铁摩尔是一位有重要影响的中国问题专家。他在中国边疆史研究方面成果颇丰,《中国的边疆》一书是拉铁摩尔以边疆的观点研究中国历史和中国周边地缘政治的代表作。文章通过对拉铁摩尔学术背景和社会条件的考察,揭示其在中国边疆史及地缘研究上的独特视角,着重分析他在边疆史研究上的理论和方法。  相似文献   

2.
拉铁摩尔是著名的美国中国边疆史研究专家,著述丰富,影响颇巨。本文简要叙述了拉铁摩尔的早年经历和两次新疆考察及其与中国新疆研究的关系,初步梳理了拉铁摩尔对新疆研究的几个理论侧面,即新疆与内地、西藏、内蒙的结构关系,新疆的内部文明结构与交通结构和特点,新疆在现当代内陆亚洲地缘政治中的枢纽地位等。最后对拉铁摩尔的新疆研究作了简要评价,认为是其中国边疆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从中国边疆研究中国历史的重要环节,同时他的考察与研究相结合以及广阔的地缘政治视角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美国著名的汉学家欧文·拉铁摩尔的中国边疆理论进行了探讨,认为拉铁摩尔的中国边疆理论高度重视历史上牧业社会的重要性,改变了以农业社会为中心的中国史思考维度。特别是拉铁摩尔从中国内部文化一族群的多样性视角,通过分析牧业社会和农业社会在长城这一中间过渡地带的竞争、共生与统一的关系,开启了文化多元主义中国的历史思想取向,对中国疆域理论的建设具有重要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边疆政策是中国边疆史地学传统的研究项目,也是断代史、地方史、民族史研究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古代边疆政策自秦汉时期初具规模,经唐、元、清诸强大统一王朝的补充、完善、渐成体系,其完整和丰富为他国历史所罕见,因此,古今学者对此倾注了心血。二十四史的“史臣曰”中即包含了大量古人对于历代治边得失的灼见。本世纪20—40年代先后出版的葛绥成《中国边疆沿革考》(1926年)和《中国近代边疆沿革考》(1931年)、顾颉刚、史念海《中国疆域沿革史》(1938年)、夏威《中国疆域拓展史》(1941年)、蒋  相似文献   

5.
一、阳山县的始置及沿革 《汉志》中有阴山县,也有阳山县。《后汉志》却只有阴山县,无阳山县,盖已废省,何时省?史未明言。 历史上的阳山县有两个,不是同时并存,而是先后出现。一个在湖南,一个在粤北,今人只知粤北有阳山县,却不知前汉湖南先有一个阳山县。这阳山县后来改名阴山县,粤北才出现另一个阳山县。这就是《汉志》里的阳山县。汉末应劭只知  相似文献   

6.
一谢彬(1887年~1948年),学问渊博,著作等身,是近代中国的著名学者。他的《民国政党史》、《中国铁路史》、《中国邮电航空史》,都是开拓性的著作。他热爱祖国,关心边疆安危,潜心研究边疆问题,在中国边疆史地学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是中华民国时期为数不多的中国边疆史地学家之一。  相似文献   

7.
绿洲社会是拉铁摩尔新疆考察的主要对象,也反映其边疆研究范式的典型案例。通过分析绿洲景观的不同类型及亲疏关系,拉铁摩尔创建了以沙漠绿洲为经典形态的绿洲体系,并探讨了绿洲社会的总体特征。他认为,绿洲社会是一种可与游牧社会、农耕社会并列的第三种社会形态,而作为中国侧翼边疆上的绿洲社会,在与其它两种社会的交往中,表现出亲近农耕社会,排斥游牧社会的倾向。鸦片战争以后,工业化文明对中国的冲击破坏了绿洲社会故有的社会基础,绿洲社会最终隐藏在中国农业—工业化文明形态之中,但是其与中国内地的社会基本矛盾并未根除。这一理论自"民族国家"的研究主流语境之外,率先发现新疆边缘族群的话语价值,有其超越时代局限的先进性,对分析中国目前所面对的新疆民族问题有重要参考意义,但其公式化的弊端也很明显。  相似文献   

8.
台湾的边疆史地研究承袭了本世纪三四十年代我国学术界边疆史地研究和政府边政研究的传统。其研究对象包括中国历代的边疆沿革,行政建置、地理考释、边疆政策、宗教信仰、民族民俗、语言文字等,与我们习惯上开展的民族史、地方史、民族学、民俗学以及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研究有十分密切的关系。60年代以来台湾出版了数量可观的边疆史研究著作,其选题方向和研究深度都有较高水平。同时,台湾出版商竞相影印出版大型系列资料丛书,如《中国边疆丛书》一、二辑(30种117册),《中国方略丛书》一、二辑(30种244册),《中国方志丛书》(1362种3128册),《中华史地名著丛书》等。这些大型资料丛书的出版,在国际学术界的影响甚至超过  相似文献   

9.
四、历史上的和亲研究中国历史上的和亲渊源流长。但作为统治者的一项政策,则是始于汉初,终于清代,是中国古代边疆政策中一项重要内容,在中国民族关系史上,也占有十分突出的地位。早在20~30年代,就有王桐龄《汉唐之和亲政策》,邝平章《唐代公主和亲考》,对此作了有益的研究。建国后,老一辈史学家翦伯赞、范文澜等,均有不少精辟见解。翦老的《关于处理中国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内蒙访古》、《从西汉和亲政策说到昭君出塞》、《文成公主说了话》、《给  相似文献   

10.
马大正研究员的新著《中国边疆研究论稿》(以下简称《论稿》),已由黑龙江教育社出版。这是大正研究中国边疆问题的系列成果之一。他不仅具体研究古近代直至当代的中国边疆问题,也从理论上探索并构建中国边疆学的学术框架。《论稿》实则是对中国边疆学的一次重要的科学实践,代表了国内边疆学研究最新的学术水平,具有开创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史记》、《汉书》、《后汉书》有诸多关于中国民族历史发展的传记,是系统记述多民族中国边疆民族与国家发展关系的历史文本,通过对这些历史文本书写的分析,可以看到多民族中国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历史过程,多民族中国民族发展历史与多民族中国国家发展和边疆建设是互为前提和条件的,众多民族融入多民族国家,国家的内涵因此不断丰富,与此同时多民族中国的边疆也因为相关民族的融入,边疆的内涵亦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12.
中国边疆史地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说它古老,是因为我国自古以来就有重视边疆史地学的传统,《禹贡》、《山海经》、《穆天子传》、《史记》、《汉书》,都可视为开中国边疆史地学风气之先的名著,其后历代史书和地志之类的著作,有关边疆史地的记述,更是汗牛充栋,并且出现了一批研究边疆史地的名家。说它年轻,是因为运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边疆史地学才刚刚起步,对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象、任务、方法和意义的认识还处在摸索阶段,还未形成一套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但可以断言,中国边疆史地学决不是简单地等于边疆地方史加边疆地理学。如果那样简单,它就没有自己的特点,就不可能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中国边疆史地学应该同其他学科一样,有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那么,中国边疆史地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什么呢?关于这个问题,目前学术界认识不一。但有一点可能是不会有争议的,那就是中国边疆史地学应该着重研究中国疆域的发展和变迁,包括中国边界的发展和变迁。本文所要涉及的,也就限于这个范围。  相似文献   

13.
<正>万里长城不仅是古代最为重要的军事工程,也是农耕与游牧区域的著名分界线。两大社会经济区在长城内外形成独特的过渡地带,活动于此的群体是推动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自拉铁摩尔以来,很多学者都注意到中国古代王朝多崛起于北部边疆长城过渡地带,尝试结合地理、经济、政治、族群等多个方面去探讨其社会动因,提出了"长城边疆理论"、"边地贵族论"等学说。但是,其研究视角是从地缘政治学衍生而来,往往缺乏历史维度的关照,忽略了长城边地社会出现的特定历史语境,  相似文献   

14.
有清一代边疆开发研究,既是边疆史研究的重要篇章,也是清史研究的有机组成部分。清代边疆开发研究的开展,有助于清代边疆政策研究的深化,使人们能更好总结统一多民族国家在清时期得以奠定的历史进程。本世纪30~40年代,围绕这一专题曾出版过几本专著,如朱惠方、董一忱《东北垦殖史》,谢国桢《清初流人开发东北史》,曾问吾《中国经营西域史》,曾仲谋《广东经济发展史》  相似文献   

15.
新疆,这个位于亚洲腹地的中国边疆省份,历来为国外学者所关注。20世纪到新疆做过实地考察又被视为中亚研究权威的外国学者,当属斯坦因、斯文赫定和拉铁摩尔三人。斯坦因(Stein,Sir Mark Aurel,1862~1943)曾任拉合尔东方学院院长。他受英印政府派遣,两次来新疆及甘肃一带访古。他在新疆的活动都是在本世纪初期进行的,其著作多属于考古学方面,如:《中国沙漠上的废墟》(Ruins of Desert Cathay,London,1912)、《斯坦因西域考古记》(On Ancient Central Asian Tracks,1933)等等。瑞典人斯文赫定(Hedin,Sven Anders,1865~1952)从19世纪末期起半个世纪内,先后八次到中国西部一带探险考察,足迹遍及新疆、青海、宁夏、甘肃、内蒙古等地。他所著的考察报告,如:《中亚考察报告》、《长征记》、《戈壁沙漠横渡记》、《亚洲腹地旅行记》、《我的探险生涯》  相似文献   

16.
1978年以来中国近代边疆问题研究述评(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8年以来中国近代边疆问题研究述评(下)马大正三、近代中国的边疆研究对边疆问题的研究,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丰硕的记述。近代中国的边疆研究继承了爱国主义和求实精神的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优良传统,并有了新的发展。马大正《当代中国边疆研究者的历史使命》(中...  相似文献   

17.
张莹 《黑龙江史志》2014,(20):80-81
特纳与拉铁摩尔都是边疆史研究的主要推动者。特纳作为边疆学派的创始人,其学术贡献主要是以边疆为切入点,来研究美国历史。将拉铁摩尔的学术思想与其作对比,我们不难发现,拉氏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特纳学说的影响。本文试图将两者学术观点进行简要比较,从而达到对两位学者有更为全面的了解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不像今人,古人多有自己长长的影子,或迫切希望寻觅和找到自己长长的影子。司马迁在他的《史记》中会尽可能地追溯重要人物的家族历史,尤其是在"本纪"和"世家"中。这反映了中国文化中一种"崇敬祖先"的信仰传统,一般人也都想知道一个人物的来历。而且那时距世袭社会尚不远,巨人巨室不那么容易横空出世,甚至春秋战国时期比较后起,后来从边陲夺得天下的秦国,也有自己祖先的长长一段历史。当然,这种追远有时会伸入渺茫难知的传说,甚至掺入神话的因素,这有时是因为古代记录和传播手段受到限制,有时也是出于后人神化祖先的愿望。故而我们对有些人物的准确生活年代不可太当真,但有些基本的线索和事实还是比较清楚的。  相似文献   

19.
尹全海 《史学月刊》2007,(4):133-136
郭廷以不仅在中国近代史、中国边疆史、中外关系史诸多领域多有建树,而且对台湾地方史之研究也卓有贡献,他还是第一位在大学开设台湾历史课的学。抗战胜利前夕,郭廷以即在重庆率先讲授台湾历史;1947年和1948年,曾两度到台湾大学开设台湾历史课,帮助国人了解台湾的历史和现状。他关于台湾历史的第一篇论《台湾的国际关系——一个历史的说明》,于1948年在复刊后的《新中华》(六卷六期)上发表,表达了一个历史学对台湾回归祖国的欢欣与鼓舞。他的《台湾史事概说》一书,可谓台湾历史研究之先驱拓荒之作,影响台湾史学近30年。他关于台湾“内地化”的观点,成为1970年代以来台湾史学界“内地化”理论的先驱。总之,郭廷以对台湾历史的研究,不仅展示了一位历史学家的卓远史识,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台湾人民迫切了解台湾的历史、现实和将来的强烈愿望。1949年郭廷以去台后继续研究台湾历史,特别是他的系列论《历史的台湾——历史上的台湾与中国》,自1950年7月在《自由中国》杂志(第三卷)连续刊登,在岛内产生了强烈反响。在此基础上,《台湾史事概说》一书于1954年出版。至是,郭廷以的台湾历史观业已形成。鉴于人们对此书所反映的台湾历史观及其价值关注不够,笔拟从以下三个方面做一初步梳理。[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安史之乱头子安禄山在至德二年(757年)被其子杀掉,这是很清楚的。但他出生年代在两《唐书》中均无记载。新编《辞海》《中国古代史》分册和《历史地理》分册安禄山条也都缺其出生年代。其实其出生年代在姚汝能《安禄山事迹》卷下已有明确记载: 禄山以天宝十四年乙未十一月反,至至德二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