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今年四月,仁怀县在县城东郊东门河岩壁上修建旅游景点时,发现一件商周时期的大口尊,省文物考古工作者获悉后,即赶往现场,发现此处为一商周洞穴遗址,洞内埋藏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物。在县文物部门的配合下,进行了抢救性清理,获得一组目前我省境内最早的专用酒器大四尊,长颈圆底壶、陶林和其它重要实物资料。这批早期酒具的出土,是我省酒史研究上的重要发现。在这组酒具中,大口尊、长颈圆底壶是酿酒盛酒容器,陶杯是饮酒器,大口尊被当时的人们有意识地放置在一个d\洞里,得以完整保存。其造型呈敞口,斜直腹,假圈足,周身饰绳纹…  相似文献   

2.
平脊剑属于两周时期青铜剑中剑脊设计的一种特殊形态,其造型可分为三类,分布区域以北方、中原和吴越之地为主。平脊剑是在青铜剑起源以后,借鉴青铜戈的平脊造型逐步发展而来,自西周早中期一直到战国晚期都有存在。随着时间推移,平脊宽度减少,而两刃则相应加宽。平脊造型也对青铜铍产生过影响。  相似文献   

3.
东周青铜复合剑制作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东周时期,吴越出现了一种奇特的青铜复合剑,剑的中脊和两刃是用两种不同成分的青铜铸接而成。为充分了解青铜复合剑的制作,对上海博物馆馆藏的4把青铜复合剑残剑进行了分析,通过X-射线荧光能谱仪分析残剑的剑刃和剑脊的成分,金相显微镜分析剑刃和剑脊的组织,发现中国古代工匠采用低锡青铜制作韧性好的剑脊,高锡青铜制作强度和硬度高的剑从,通过榫卯结构以铸接法将剑脊与剑从结合成一体,得到刚柔兼具的青铜复合剑。在测试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模拟实验,先以陶范铸造法铸造出两侧带榫头的青铜剑脊,剑脊的成分采用88%铜、10%锡、2%铅的低锡青铜;然后将青铜剑脊置入铸造剑从的陶范内,两侧的榫头伸入陶范型腔中,剑从的成分采用78%铜、20%锡、2%铅的高锡青铜,当剑从凝固时产生的收缩使剑脊和剑从牢固地结合成整体,再分1次或多次以铸接法铸上剑格、剑茎、剑箍和剑首,成功地复制了青铜复合剑,再现了东周时期青铜复合剑的制作工艺。  相似文献   

4.
近日,宝鸡市代家湾团结砖厂出土了一批东汉时期文物,较完好的有陶器36件,铜器4件。陶器中有陶仓5件,陶罐20件,陶豆3件,陶灶1件,方壶1件,圆壶4件。陶甗1件,陶簋1件。铜器中有铜灶(带釜甑)1套,铜鼎3件,现将出土的文物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东周时期,吴越出现了一种奇特的青铜复合剑,剑的的中脊和两刃是用两种不同成分的青铜铸接而成,为充分了解青铜复合的制作,对上海博物馆馆藏的4把青铜复合剑残剑进行了分析。通过X-射线荧光能谱仪分析残剑的剑丸和剑脊的成分。金相显微镜分析剑刃和剑脊的组织,发现中国古代工匠采用低青铜制作韧性好的剑脊,高锡青铜制作强度和硬度高的剑从,通过榫卯结构以铸接法将剑脊与剑从结合成一体,得到刚柔兼具的青铜复合剑。在测试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模拟实验,先以陶瓷铸造法铸造出两侧带榫头的青铜剑脊,剑脊的成分采用88%铜、10%锡、2%铅的低锡青铜;然后将青铜剑脊置入铸造剑从的陶瓷内,两侧的榫头伸入陶范型腔中,剑从的成分采用78%铜、20%易、2%铅的高锡青铜,当剑从凝固时产生的收缩使剑脊和剑从牢固地结合成整体,再分1次或多次以铸接法铸上剑格,剑茎,剑箍和剑首,成功地复制了青铜复合剂,再现了东周时期青铜复合剑的制作工艺。  相似文献   

6.
青铜器在河北大学博物馆的藏品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本文介绍了其中的两件青铜剑,一件是春秋中晚期的镂空圆首扁茎一字形格短剑,另一件是战国早期的圆首圆茎剑。  相似文献   

7.
1983年3月,寿县东津乡两农民在长沟东坡发现铜方壶两件。两器侧身横置,同向并列,口东底西,距地表深1米左右。两器均为方口,长颈,腹略圆,方座。颈上对称置两兽形衔环耳,其中一件残一耳。器颈、肩、腹、胫、座上均饰较细密的蟠螭纹等纹饰。两器尺寸相同,高至口64.5、口边长20.4、腹围104、腹深54.7、座边长24.3、兽耳长35厘米(图一、二)。此两件方壶与1955年蔡昭侯墓出土铜方壶的造型、纹饰相似,但作工粗糙,兽形耳上无兽面纹饰,环是挂在兽耳的前腿上。估  相似文献   

8.
1997年2月,凤翔县博物馆征集一柄玉首青铜剑,出土地点不详,约在县城东南20公里的彪角至虢王一带。 剑脊呈直线,从斜而宽,双锷平直,甚锐利,格较厚,正面作倒凹字,截面为菱形。圆茎,茎上有两道突起箍。剑首青玉质,正面呈束腰梯形,截面梭形,首上端有圆孔,与茎衔接。剑通长43.3,宽4.2,茎长7厘米,玉首高5厘米。该剑保存完好,局部光亮。  相似文献   

9.
1968年11月,河南省新郑县城关公社小高庄生产大队社员平整土地时,在春秋战国时代郑国和韩国的都城——"郑韩故城"城址内的端湾(村)附近,发现两件器形、纹饰相同的铜方壶(图一、二)。壶高70厘米。为长方形,有子口,可以承盖。口下为长颈,并附两兽耳衔环。颈肩之间铸有环带纹,形状似  相似文献   

10.
“曾姬无卹壶”于上世纪30年代,出土于安徽寿县朱家集楚王墓中,共有两件。其形制为方口,有盖,盖有四“S”形纽,长颈,垂腹,方圈足。颈部附两虎形  相似文献   

11.
泰安旧县出土的隋代青瓷龙柄蹲猴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山东省泰安市文物局于1983年11月在泰安旧县村进行文物调查时,从史继昌同志那里征集到该村出土的一件青瓷龙柄蹲猴壶。此壶通高24.2、口径6.2、腹径11.5、底径6.5厘米。器型修长,圆唇盘口,长颈,腹上部微鼓,足部稍外撇,平底略凹。颈部有凸棱三道,肩部也有凸棱装饰。双扁条长直螭首柄,螭首衔住壶口沿,螭颈部有三颗小泥丸。与柄相对的肩部有一猴,双腿屈蹲,两上肢一举至脑后作抓挠状,另一抚膝,巧塑出猴子顽皮好动的戏耍之态。肩部还贴附两双泥条竖系。胎体夹砂为灰黄色。釉呈淡青色,釉层厚处泛褐绿色,上有冰裂  相似文献   

12.
壶是用以盛放液体的容器的统称。最初的陶壶型无定制.大约出现在新石器时代早期。1977年河南密县莪沟出土的一只红陶双耳环底壶是用红褐粘土盘筑成型后再经过火烧成,小口、高颈、圆腹,肩部有对称横耳供穿绳。该壶属裴李岗文化,距今已有7000余年的历史了。从其造型上看该壶应是当时人们外出汲水的工具。夏商以后直到汉末陶瓷壶并未有多大的发展变化.究其原因,一是陶壶性脆易碎难以长久地保存;二是此时王公贵族们所用的壶大多用青铜制成。  相似文献   

13.
关于湘西、湘西北发现的宽格青铜短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湘西和湘西北,亦即沅水和澧水流域,曾零星地出土过一些形制较为特殊的青铜剑。其中部分属于科学发掘品,部分虽属采集,但能判断确系墓葬中的随葬物,且可追溯到准确的出土地点。这些青铜剑,多数剑身甚短,因而有的报告中称之为匕首。最主要的特点是有可以活动的宽格,格上有繁复的几何图案;扁茎,与剑身一次铸成,茎脊贯通,茎正中有一个或呈一直线的两个乃至数个穿孔。这种剑与楚式即中原式剑不同,也与越式剑或巴蜀式剑不同。因此,其  相似文献   

14.
在今绍兴市城区及绍兴县境内发现及现绍兴市文管处收藏的青铜剑(为叙述方便,以下简称绍兴青铜剑)大约有20余柄,大部分属零星发现和在当地的征集品,其中有16件保存的较为完整,3件锷部略有损坏,2件只存剑身,还有2件剑身也只有一半.这些剑在形式上并不相同,为表达和论述上的方便,下面将这些青铜剑依据剑格、剑茎的区别分为三型十式.一型,仅一件(标本178).剑通长40.4、剑身宽3.2厘米,剑身较细长,起棱脊,无格,柱形茎,茎实心,茎两侧距剑首0.3厘米处有两个对称的半圆形小突钮,剑首呈喇叭状.(图1)  相似文献   

15.
1997年10月6日,三台县委D江镇村民在修筑公路时,于地下掘出文物数件。经鉴定.内有战国青铜剑一柄和半两钱数枚。半两钱.铜质,圆形方穿。其一.重约8克,直径3厘米.穿径1厘米;无内外廓;上下均有火口.人口宽07厘米;‘’半两”二字对读.阳丈.隐起.五篇篆.书风粗放。钱背平夷。其形制特征与青川墓MSO出土的战国秦半两钱之6十分相似。①其它几枚半两钱.大d。轻重略有出入。。与半两钱同时出土的一柄青铜剑.约重55O克。锈迹斑驳,两愕有残损;但剑体保存完好。通长565厘米。剑身长47厘米.中厚O.8厘米.隆脊有核.脊侧平斜无…  相似文献   

16.
正年代:清乾隆。尺寸:高60厘米口径12厘米底径16.5厘米。简介:瓶直口,长颈,丰肩,圆鼓腹,圈足。足脊无釉,器身满绘青花纹样,主体为龙穿行于西番莲花之中,上下辅以海水,如意云头及莲瓣纹,足底内心有青花篆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款。太原市晋祠博物馆收藏。  相似文献   

17.
1984年12月,在文物普查过程中,我们先后在吴县北桥乡和枫桥乡征集到青铜剑各一把。现分别介绍如下: 剑一:喇叭形剑首,施有弦纹数道;茎呈圆柱状,半空,茎上有两道凸箍;宽格,格与箍面上施有变体“涡纹”,剑身较短,脊直居中。通长28.4,身长22.1,宽3.3厘米。该剑是社员吴德宝1980年在苏城  相似文献   

18.
永川发现战国青铜剑王昌文最近,永川市文物管理所在开展永川文物保护单位建档调查工作中,在朱沱镇供销社征集到青铜剑一把。同时,当地教办唐泽辉老师将1991年该镇基建中拾得的青铜剑茎部一截也交给了文管所的同志。两件器物分述如下:剑Ⅰ:剑身残长26.5厘米,...  相似文献   

19.
1969年在河南济源县泗涧沟西汉晚期墓中出土的陶明器中有一件陶米碓与陶风车,这是一种简单的农业机械,通长35,高105厘米。米碓的结构前筑有地下的圜底碓窝国,窝内有上方下圆的杵,杵的上部有安纳杵杆的长方形榫孔;后有两个并列的碓架,柱内两侧有两个对称的圆轴孔,装设杵杆中心支轴。碓架两向上,安装有舂米人手扶支架。在碓架的后部塑有一蹲姿的陶俑,双手扶架作舂米的姿态。  相似文献   

20.
秦陵铜车马坑出土两件青铜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7年夏,陕西省考古所秦陵工作站将历年来秦陵出土部分文物和标本交秦博物馆收藏保管。在这批文物中有两件青铜剑很有特点,这两件青铜剑形制相同,一长一短,1978年出土于秦陵封土两侧铜车马坑,同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