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与其他武术拳派相比,梅花拳在攻防实用性上并没有本质的差别,而真正的不同在于它不仅仅是一个拳种,还是一种社会组织,更是一种民间信仰,而组织的广泛性和信仰的坚定性正是梅花拳能够扎根民间并繁荣昌盛的两大法宝。明白了这一点,可为当今的武术拳种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实现民间武术与民俗活动的有机融合,并促进传统武术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2.
河北故城村地理位置相对偏僻,比较重视包括民间信仰在内的诸多传统礼仪,在精神生活领域呈现出一定的自足特征。长期以来,村民崇尚“武教天元”,一直传承着梅花拳“文场”的信仰系统,并将之贯穿于村落日常生活之中。村民立足于现实社会土壤,出于生活互助与精神充实之需,在将梅花拳祖师化入法王宝殿神系的同时,也将多种民间信仰融入梅花拳的叙事系统,成为村落公共领域中的重要文化资源。21世纪以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自上而下展开的背景下,梅花拳获得进入村落信仰体系的合法性,其武场与文场都得到迅速发展,成为故城村信仰活动中最富生机的部分。  相似文献   

3.
义和团源流研究是一个复杂的课题。在义和团运动发源的山东地区,这类反侵略组织是在义和拳、梅花拳、红拳会、神拳会、大刀会、同心会等拳会和刀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些旧式的拳会和刀社,在有清一代源远流长。从历史上考察它们的性质、  相似文献   

4.
《湖南文史》2014,(5):32-32
“武术”一词,最早见于南朝,泛指军事,而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武术”。“武术”一词的普遍使用,是辛亥革命前后的事。1911年在青岛就有“中华武术会”的组织,1917年北京有“武术传教所”,1923年4月在上海举行了“全国武术运动大会”。可见从1911年以后,武术的名称逐渐为社会接受。  相似文献   

5.
“义和拳教”钩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引言 “义和拳”是义和团的最初组织形态,它同“大刀会”、“神拳会”等一起成为义和团运动初期的重要组成部分。弄清“义和拳”组织的原生形态及其演变,将有助于对义和团运动性质、特点的深入探讨。众所周知,义和团运动乃是具有强烈时代性的爱国运动,但它所采取的却是旧式农民运动传统的反抗斗争  相似文献   

6.
<正> 最近,在义和团发源地河北威县发现了一张以“庚子年,泪涟涟”开头的义和拳(团)揭帖,引起史学界的关注。这张揭帖是从威县一个义和拳民后裔家中发现的,句式基本为三字句,字句完整,共93字。揭帖从庚子年(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写起,控诉了  相似文献   

7.
冠、威义和拳举事口号考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冠、威义和拳举事口号因无原始中文记载 ,其说纷纭 ,迄无定论。“扶清灭洋”与“顺清灭洋”系译自伊索勒日记 ,但前者与日记原文文意不符 ,后者在中文记载和口述资料中得不到支持 ;“助清灭洋”出自郭栋臣一人的回忆 ,难于采信 ;且“助清灭洋”与“扶清灭洋”均是后来义和团附会神意的口号。据两件口述材料 ,义和拳旗帜上所书为“兴清灭洋” ,这种说法得到美国传教士记载的印证 ,也符合该口号多年流行的轨迹  相似文献   

8.
义和团运动是一次大规模的反帝爱国运动。这个运动以山东和直隶(今河北)为中心,遍及北方各省。长期以来,在关于义和团的著作中有一种见解,即山东义和团主力于1900年初春转移到直隶。据目前查到的资料来看,这种见解早在1901年刊印的《续义和拳源流考》和《拳匪纪略》中已见记载,但当时还没有出现“主力”转移的提法,而是称为“余党”窜入或“潜入直隶  相似文献   

9.
近年,河北威县物部门在对义和团物的普查中,从该县大宁村史姓拳民后代手中征集到一件重要的义和拳(团)物——“万宝符衣”。据收藏说,这是赵三多、阎书勤领导的冠、威义和拳民当年佩带的八卦兜肚。  相似文献   

10.
自明末至今,山东、河南及河北交界地带的梅花拳从数个朝代的更替和社会运动中存留下来,并在当下城镇化背景中得以复兴。其动力在于它整合了多种民俗文化要素,满足了不同人群的社会交往和精神生活需求,弥补了因城镇化的极速发展而带来的乡村社会民众认同感的缺失。  相似文献   

11.
1926年“六·十万岁”运动是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朝鲜工人运动迅速發展的基础上爆發的一次人民群众的反日斗爭。全民性的反日运动——“三·一”运动之后,日本帝国主义者为了进一步加强殖民統治,挂起了所谓“文化統治”的招牌,用極其殘酷、惡毒的手段来压榨和剝削朝鮮人民。朝鮮人民陷于忍無可忍的境地,民族矛盾和社会矛盾也随之变得更加尖銳  相似文献   

12.
论“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地区的关内移民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世纪以来,关内向东北移民形成了一股强大的社会潮流。这潮流,在20年代末和40年代初出现过两次高峰:一次是在“九一八”事变发生前的1927年——1930年间,一次是在“九一八”之后的1939——1943年间。从现象上看,这两次移民高峰是一个过程的两个阶段,有着相似之处;从实质上看,两次移民高峰却有着巨大的差异。以“九一八”事变的发生为标志,深入地研究这两次移民高峰发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原因,比较其特点,对于了解近代中国的社会状况,认识“九一八”事变对中国社会的巨大影响,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所犯下的罪行,有着重要的作用。 “九一八”事变前,关内向东北地区移民的概况、原因及其特点。 关内向东北地区移民,历史悠久。纵观其历史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一是20世纪以前的自由时期或自然时期;二是清末民初以来,尤其是20年代的自觉时期;三是“九一八”事变之后,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时期的强制时期。 为了研究“九一八”事变对关内向东北移民的影响,必须首先回顾一下“九一八”事变之前关内向东北移民的概况。  相似文献   

13.
李海云 《民俗研究》2020,(5):146-156
近现代冀南地区自然资源贫乏,社会动荡不已,而梅花拳作为一种男性结社组织,长期与庙会、醮会、香社等共同运作社区公益,以为立身之本,成为乡村地缘和血缘关系的补充。梅花拳组织由武场和文场组成,有分有合,既注意贴近国家礼治话语,又能因应地方社会变迁而自我调适。透过梅花拳的历史脉络与当下传承,观察其在国家政治与地方社会生活之间的角色扮演,对于探索中国乡村社会中"自治"与"礼治"之间的内在关联,乃至理解"中国原理",或将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4.
正秘密结社是中国民间社会的一个重要组织形式,有着悠久历史传统,其功能是在政治高压社会网络中为孤立无援的个人提供咨询和帮助。据研究,晚清北方中国活跃的所谓义和拳只是中国民间秘密结社的一个分支,大多属于白莲教系统,其政治起因多是不满意于满洲"异族"统治,故而在清朝前期从事"反清复明"政治活动,基本上是以民间力量为清朝政治统治制造麻烦。到了清朝中期,民族意识在长时期消磨中逐渐丧失,由白莲教系统演化出来的  相似文献   

15.
我们欣喜地读了林华国先生的新著:薄薄的一本、书名同装帧一样的朴实无华──《义和团史事考》(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是一部凝结了作者十数年辛勤劳动的考证义和团有关史实的专著。在某种意义上讲,人们对于义和团运动的认识,从一开始就带有考据色彩。1899年9月正当这场运动刚刚勃起时,直隶吴桥县知县劳乃宣,就写下了著名的《义和拳教门源流考》。这篇曲解史实,将义和拳简单地混同于白莲教,旨在为清朝当局的镇压政策提供历史依据的所谓“考证”之作,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此后80年的史学界。人们关注对义和团的考证并非偶然。…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现代史(1919—1949)上,学生运动风起云涌,累年不断,特别是著名的“五·四”运动、“一·二九”运动、“一二·一”运动,在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更具划时代的意义,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今天,回顾中国现代史上这三次伟大的学生运动,总结其发生、发展的特点与经验,对于更好地继承和发扬当年学生运动的光荣传统,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7.
从庙堂之争到义和拳(团)运动——梨园屯教案管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历史上往往有这种情况,某一事物开始矛盾看来似乎很小很小,然而,随着历史进程的发展,矛盾渐趋激化,最终成为导致某一重大历史事件的重要因素,其矛盾运动规律才愈益被人们所认识。梨园屯教案,作为义和拳(团)运动产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轨迹正是如此。现就其缘起、发展过程及特殊性,管窥蠡测,做一粗略剖析。  相似文献   

18.
武术散打是最能够体现出武术运动本身特质的一项体育运动。武术散打如今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普及与推广,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与跆拳道、柔道等普及度高的运动相比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本文通过对武术散打的特征分析,通过与跆拳道运动普及程度的对比,结合其推广普及的制约因素,提出了几点普及武术散打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9.
蔡龙云是我国名武术家和武术理论家,曾任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副院长兼中国武术家协会副主席。出版了《武术运动基本训练》、《华拳》、《少林寺拳棒阐宗》等十余部专。1953年11月,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运动会,他以运动员身份参加比赛,他表演的“华拳”和“峨嵋刀”荣获金牌奖。故国家体委曾授予他“新中国体育开拓荣誉章”和证书。  相似文献   

20.
美国第三次三K党运动始于二战结束,持续至今。第三次三K党运动是美国社会文化传统、特定社会环境和特殊政治机制的产物,它的兴起和长期存在有其必然性。南部同盟传统、暴力传统、言论自由与结社传统是三K党长期存在与发展的历史原因;美国部分白人经济地位的困窘成为该运动的经济根源;美国种族政策的变迁与极端宗教信仰的出现为该运动提供了种族信条与宗教信仰的错误指导;美国行政制度的不力为该运动觅得繁衍的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