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申报》看苏州的私钱与禁私(1827-1877)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黄敏 《中国钱币》2007,(4):37-40
清代实行银钱平行本位,大数用银,小数用钱。制钱是民间主要的流通货币,银两只不过是国家财政和大宗贸易的计算出纳单位以及富裕人家的储藏手段。在清朝统治者入关前,就曾铸有“天命”、“天聪”两种铜钱,自顺治进关,到辛亥革命,前后历经十代皇帝,铸有十种年号钱。康熙、乾隆时代的铜钱质量、重量都很规范。  相似文献   

2.
新疆地区和祖国内地一样,民间私铸、伪造钱币很多,如银币降低成色、哑版,铜钱、铜元减重、变小,纸币的伪造等,其目的都是为了欺骗朦混,牟取暴利。纸币中的假票,当然是一文不值的,但铸币中有些成色不足的银币,还是有部分价值的。至于私铸的铜钱、铜元,  相似文献   

3.
“夹锡钱”问题再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夹锡钱”是北宋徽宗时期铸造的一种特别的钱币,由于文献记载的含糊和错误,导致后人对它的认识各不相同,有人认为“夹锡钱”是铁钱,不是铜钱;有人则认为“夹锡钱”既有铜钱也有铁钱。孰是孰非,难以适从,因此,有必要再作深入一步的探究。一、文献资料的分析《宋史...  相似文献   

4.
所谓“损钱取铜”,即通过磨鑢、剪凿等方式,从铜钱上取铜谋利的行为。取铜量以不过分影响铜钱的正常流通为标准,是种对铜钱适度减重的做法,它不同于使铜钱彻底退出流通的“毁钱取铜”。损钱取铜是存在于中国古代铜钱流通中的重要现象,几乎与古代铜钱的行用相始终。本文试图通过对发掘报告和钱币实物的考察,勾勒出中国古代损钱取铜的特征及其演变轨迹,进而揭示其对当时钱币铸造形制的影响。粗成小文,求正于方家。一、战国时期的损钱取铜情况战国处于中国铜铸币的滥觞期,此时损钱取铜的现象就已存在。根据出土实物,以齐地的“截首刀”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5.
《文史博览》2008,(4):29
中国古代流通的货币——铜钱,总是有一个方孔,有人说是为了便于绳串成串。古时的“一贯”不就是一串铜钱吗?又有人说是为了节约金属;还有人说是为了减轻铜钱的重量。其实,铜钱有方孔是由于当时的工艺条件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6.
一九八三年八月二十九日,在绥德县教学楼基建施工中,于地表3.8米处发现一批窖藏古铜钱,重约30.5公斤,计有四千余枚。这批铜钱全部放在一个灰陶罐内,分层贮放,大小排列有序,尚可看到串穿铜钱的细绳痕迹。因窖藏地势较高,土质干燥,故铜钱出土后虽然锈迹斑斑,但字迹仍清晰可辨。经过拣选,共清理出了各类古钱八十五种。从年代顺序看,有西汉的“四铢半两”和“五铢”;有隋文帝时的“开皇五铢”;唐高祖武德四年开铸的“开元通宝”和  相似文献   

7.
南宋孝宗乾道年间(1165—1173年),所铸乾道元宝铜钱有真篆两种书体,并有光背与星月之分,别见背铸“正”字者;铁钱则有背“同”、“松”、“春”、“邛”诸字,是为纪钱监名。  相似文献   

8.
从上世纪80年代起。关于新疆红钱研究的成果如雨后春笋,然而对于“新疆红钱”,还有许多待解之谜需要专家、学者及同好去破解。比如,关于“新疆红钱”范围的定位上。不少专家、学者有不同的看法。汇集起来主要就是两种说法,一类说法是,“红钱”限指新疆的红铜钱,甚至只限于南疆的铜钱;另一种说法是,清朝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清政府统一新疆后所铸的方孔圆钱,不分南北两路,  相似文献   

9.
唐代,是中古商品货币经济发展新高潮的先行阶段,货币在经济生活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因而货币问题对整个社会也具有越来越大的影响。唐代的货币形态,主要是铜钱和布帛两种。布帛作为代表社会财富的主要形式,汉唐之间曾长期发挥着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相似文献   

10.
1984年6月,辽宁省岫岩县杨家堡乡柏家堡子村,有四名石匠在附近石场采石时,发现一批古铜钱。这批铜钱藏在山下岩石缝里。铜钱用麻绳串连着,绳已朽烂。铜钱总重量为88公斤,计一万九千三百一十五枚。这批窖藏铜钱,年代最早的为西汉“半两”钱,最晚的为金代“大定通宝”  相似文献   

11.
《文史博览》2006,(10):39-39
人们时常用“腰缠万贯”来形容钱多和富有,那么万贯究竟是多少呢?古时的铜钱一般是用绳子穿着的,每一千枚铜钱叫“一贯”。明朝洪武八年(公元1575年)发行了纸制“大明通行宝钫”,面额为“壹贯”。当时,“壹贯”等于铜钱1000枚,或白银一两,或黄金四分之一两。由此换算,当时的万贯等于黄金2500两,的确是一笔为数不少的财富了。但铜钱、白银和黄金之间的兑换比例是常常变动的。  相似文献   

12.
<正>与我们现在使用的纸币不同,明清时的白银和铜钱(制钱)两种货币不仅是货币,本身又是两种金属商品。白银和铜钱(制钱)作为货币使用,具有等价交换的性质。在清代,这两种货币有各自不同的使用范围,“用银为本,用钱为末”“大数用银,小数用钱”,民间以银兑换为铜钱后,用于零碎小额支付。但是,由于中国银矿藏量很少,政府无法铸造统一的银币,所以白银只能作为称量货币流通(清光绪年间开始出现流通国内外的银铸币,  相似文献   

13.
1988年3月24日下午,西安化工通用机械厂在西门外修排水道过程中发现窖藏铜钱。这批铜钱被埋藏在距地表约0.9米深处的一黑色陶罐内。清理时陶罐已破碎,但仍可看出铜钱原先是成串整齐的盘放于罐内。铜钱总重约10公斤,计2182枚。穿绳已腐朽,部分钱锈蚀板结。周围无其它遗存物。这些钱主要为北宋钱币,杂有少量其它朝代钱币。年代最早的为王莽“货泉”;最晚的为北宋“宣和通宝”;均为素背,币值有折二、折三、当十等;钱币有真、草、隶、篆和瘦金体。现整理如下: 王莽“货泉”13枚,新莽天凤元年(公  相似文献   

14.
浅论西夏铁钱及铁钱专用区的设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夏有铜钱和铁钱,铜钱中又分汉文钱 和西夏文钱。泉界对出土铜钱的研究,相对 较多、较深,而对铁钱的探讨,虽也有所涉 猎,但还比较薄弱。这里,笔者不揣浅陋, 就西夏铁钱的发现、分布特点、版别,特别 是西夏铁钱专用区的设置等问题,略陈管 见,并求教于同好。 一、西夏铁钱的发现及分布特点 西夏铁钱,早在清代就有发现,并在钱 谱中有所反映。嘉庆十四年(1809),初尚 龄《吉金所见录》,根据凉州(甘肃武威) 出土西夏窖藏钱币,第一次系统地著录了西 夏钱币,其中就有“天盛”、“乾”两种西 夏铁钱,这是文献中有关铁钱最早的记载。 此后…  相似文献   

15.
“贯”即穿钱用的绳索,俗称“钱串”,古代铜钱为携带和计算方便就用绳索穿起来,一千个方孔铜钱用绳索穿在一起,就是一贯。“贯”字最早出现于青铜器铭图版,其形象是两个“贝”串在一起。“贯”作为计算铜钱的单位名称,大约出现于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铜  相似文献   

16.
1993年8月,新密市汽车站在施工中发现2座古墓葬,2座古墓中均无陶器,仅残有若干铜环、铜叉形器及“五铢”、“小泉直一”铜钱和铜镜各1枚。发掘者依据墓葬形制及铜钱、铜镜,判断这2座古墓的年代为东汉。  相似文献   

17.
1983年11月27日,连云港市花果山乡新村农民李成花在大村新石器时代遗址南部挖出一罐窖藏“半两”铜钱。这批铜钱包括锈蚀和遗损部分,约有88市斤,14,660多枚,都是四铢“半两”。据统计,这是到目前为止,四铢“半两”出土最多的一次。据分析,这批钱应为汉文帝“夏四月”除盗铸钱令以后的民间泥范所铸。  相似文献   

18.
一九八三年五月,湖南省麻阳县兰里公社新营大队社员龚本钦,在其居宅附近翻地造田时挖出一个陶罐,罐内盛满了铜钱,共计113斤。铜钱出土的地点,是在锦江西岸的台地中部,离地面约八十公分深的土坑里。铜钱装在一个红陶罐内,上层复盖一层灰黑色的瓦渣土,土内含有甚多的瓦片和陶片,有的陶片与盛铜钱的陶罐的陶质、釉色一样。很明显,该地原是一块老屋场,窖藏铜钱的时间和该地房屋毁坏的时间可能处于同一时期。这批铜钱中,最晚是南宋度宗的“成淳元宝”,也是南宋铸造的最后一种年号钱。因此窖藏铜钱和毁房的时间应是宋末元初。  相似文献   

19.
1970年10月,陕西省西安市何家村古墓,1973年新疆吐鲁番市三堡乡阿斯塔那古墓和2004年10月吐鲁番市二堡乡巴达木古墓经科学考古发掘出三枚“高昌吉利”铜钱后,引起中外钱币学界的重视,成为研究者和收藏家热议的话题。近期,一些专家、学者对“高昌吉利”铜钱中的“吉利”二字又有新的探索和论述。  相似文献   

20.
1985年5月2日,永城县条河乡鱼山村农民邵则勤在挖土时发现窖藏铜钱100余枚。这批窖藏铜钱为平首、平肩、方足布,长10.5、最宽处4厘米,重30—38克不等。体形狭长,腰部稍内凹,首部有一较大的孔。钱面模铸“殊布当釿”背铸“十货”(图一)。铸文有两种字体,一种笔画细,字体长,重33克左右(图二);一种笔画稍粗,字体较短(图三),重35克左右。该钱也有人释为“旆钱而釿”,是战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