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杨 《黑龙江史志》2006,(4):35-35,34
赫哲族,主要分布在祖国东北边疆--松花江、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沿岸.赫哲族是我国北方唯一以捕鱼为主要生产方式的民族.赫哲族在历史上因以鱼皮为衣而被称为"鱼皮部".  相似文献   

2.
赫哲族是我国人数最少的少数民族,主要居住在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流域,他们以鱼兽肉为生,因此赫哲人早年穿的服装,主要原料是鱼兽皮。赫哲人因居住地区不同,穿戴亦有差异。居住在松花江中游和乌苏里江流域的赫哲人,主要用狍、鹿皮做衣服;用鱼皮做衣服的少。用兽皮做衣服,坚固耐穿,又挡风御寒。居住在黑龙江下游和松花江下游的赫哲人,多用鱼皮做衣服,用兽皮做衣服的少。此外,还用鱼兽皮做御寒的鞋、手闷子,用狐、貉皮做帽子。他们“男以桦皮为帽,冬则貉帽狐裘,衣服多用鱼皮,而沿以色布,边缀铜铃。”  相似文献   

3.
《山茶》2010,(3):36-36
赫哲族居住的地域自然资源极为丰富.是特种鱼类的主要产区。历史上的赫哲族有”鱼皮部“的形象称呼,现在沿江而居的赫哲人仍以渔业为主.不论男女老少,皆是捕鱼好手.他们捕鱼、食鱼、用鱼皮盖房、造舟、制衣.发展出独特的鱼皮文化。传统的鱼皮技艺包括一整套复杂的加工过程,过去赫哲族妇女都能熟练掌握这一技艺。  相似文献   

4.
袁晶 《神州》2012,(9):109
赫哲族的鱼皮技艺堪称是中华民族的瑰宝,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它离我们越来越遥远。那么,怎样才能让鱼皮文化保持下去,并且能让它走进现代的消费市场,从而能让它创造出可观的经济价值呢?本文就从赫哲族鱼皮制品工艺的发展现状、鱼皮产品的经济价值、鱼皮产品的发展前景及趋势等三个方面来具体论述。  相似文献   

5.
《渔家天锦——赫哲族鱼皮文化研究》一书,洋洋23万言并配发图片408幅,立意新颖,特色鲜明,深入浅出,图文并茂,既是黑龙江省民族博物馆张敏杰研究馆员积十五年的调研心得,用全新的方法撰写的关于赫哲族特色文化遗产——鱼皮文化的著作;又是黑龙江省乃至全国第一部研究鱼皮文化的学术专著,并填补了这一领域研究的空白,为民族文化专题研究开拓了新思路、新途径。  相似文献   

6.
千百年来,人们总是习惯在陆地上生活,起居,劳作。似乎只有脚踏实地,心里才会觉得安稳。但在某些地方,还有些渔民长期生活在水上,一条船就承载着一家人全部的财产和生活。他们或以捕鱼、拾贝为生,或以船为家,随风飘摇,或生活在鱼滩上,点鱼灯穿鱼皮。他们逐水而居,常年漂泊在海上、江上、湖上,生老病死,婚丧嫁娶都离不开水和船。他们又被称作是“水上部落”或者是“水上吉普赛人”。  相似文献   

7.
鱼皮服饰是赫哲族鱼皮文化的典型代表,作为赫哲族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复合载体,蕴含了赫哲族历史与艺术的双重魅力。作为赫哲族的传统文化符号,无论是从选材、制作工艺、还是附着在服装上的装饰图案,都展现了人类将自然界的资源运用到极致,在恶劣环境中顽强生存的奇迹和独特的生存艺术。  相似文献   

8.
服装与饮食一样,是人类生活的基本物质资料。各个民族木同的服装与饮食习惯,都与该民族在各阶段所处木同的自然与历史环境、生产方式,有密切联系。满族是个古老的民族,其悠久的文化,也在服装与饮食方面放射异彩。满族前称为女真,女真及其先人长久地生活在采集与渔猎的深山大川的环境中。采集与渔猎成为他们服装与饮食的主要来源。就服装而言,兽皮鱼皮成为主要的缝制服装的衣料。衣兽皮鱼皮,乍听来有原始之感。诚然,无论哪个民族都走过靠采集天然物提供生活资料的原始时期。女真人的这个时期比汉族要长久得多。但是不是衣兽皮就表明…  相似文献   

9.
花痴     
小安 《南方人物周刊》2011,(23):108-108
花花16岁开始犯疯病,不穿衣服,光溜溜地到处乱跑,追逐男人。从16岁到20岁,她每年都会被家人五花大绑送到精神病院治疗,到她能够主动穿上衣服,就出院。然后又犯病,又治疗。最终,她的问题居然变成了穿不穿衣服那么简单,穿,正确,不穿,犯病。她20岁那次住院,终于搞出了一件大事,她成功勾引了一个叫刘家文的年轻医生,医生强奸了她,被送进监牢。花花穿上衣服、出院,从此再没进过精神病院。  相似文献   

10.
<正>我省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边疆省份,除汉族之外,主要居住着赫哲、鄂伦春、鄂温克、满、锡伯、达斡尔、柯尔克孜、朝鲜、回、蒙古等少数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他们不仅用自己的劳动创造了可观的物质财富,同时用自己的智慧,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如精巧绝伦的桦树皮、鱼皮、  相似文献   

11.
在2006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赫哲族的鱼皮工艺"榜上有名",而此时这项工艺技术正处于"奄奄一息"的状态,濒临后继无人和失传的境地。由于政府的重视和及时的抢救,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步恢复和发展,今天又处于欣欣向荣的境况。这一历史过程是值得回顾和总结的,因为鱼皮工艺不同于其它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对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有较大的依赖关系。它的兴衰史在人和自然和谐相处方面给于人们深刻的教训和诸多启迪。  相似文献   

12.
府河、南河合称府南河,是岷江水系流经成都的两条主要河流。自战国时期蜀郡守李冰修都江堰“凿离堆、穿二江成都之中”以来,府南河一直是古成都通往荆楚的交通要道,是成都经济、化形成发展、繁荣的命脉,被成都人称为“母亲河”:  相似文献   

13.
我省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边疆省份,除汉族之外,主要居住着赫哲、鄂伦春、鄂温克、满、锡伯、达斡尔、柯尔克孜、朝鲜、回、蒙古等少数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他们不仅用自己的劳动创造了可观的物质财富,同时用自己的智慧,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如精巧绝伦的桦树皮、鱼皮、鱼骨制作的工艺品;民族民间说唱伊玛堪、摩苏昆、乌钦;优美动听的民歌以及丰富多彩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具有民族特色的风俗民情。  相似文献   

14.
花穿钱的时代与成因问题张宏明在中国古代货币史上,方孔圆钱不仅广泛为社会所接受,并进而成为社会稳定的象征。方孔钱的外形始终保持着圆形的定式,穿孔部分则有一些小的变化。有一种被人们称之为"花穿"或"龟甲穿"的穿孔,其钱穿形状六角或八角,极其新颖别致(见附...  相似文献   

15.
商周时期的青铜镰可分为无銎镰和有銎镰两大类。其中,无銎镰从无栏无穿发展到无栏有穿,最后发展到有栏无穿和有栏有穿的形制;其绑柄方式从直接绑柄到劈缝式,最后出现榫孔式和半劈缝式。无銎镰的形制和绑柄方式的演变过程是相辅相成的。青铜镰出土性质随时代不同稍有不同。商周时期主要出土于南方,它的使用与各地区的铜业资源、文化的发展程度有着很大的关系。齿刃铜镰的出现主要与收割作业有关。  相似文献   

16.
<正>公元7世纪松赞干布时代,佛教开始传入西藏,但到9世纪中期最后一代吐蕃赞普达玛时,佛教又被禁绝。直到11世纪,以佛教大乘密宗为主要教义的喇嘛教在西藏兴起,陆续出现了脉系复杂的许多教派。明朝永乐年间,喇嘛宗喀巴进行宗教改革,创立了格鲁派。因该派穿黄衣,故俗称黄教,以别于穿红衣的旧喇嘛教。黄教在西藏发展迅速,后又波及青海、甘肃等地。甘肃洮、岷一带藏民原信红教,元代萨迦派(花教)得势,取代了红教地位,至明朝天顺年间,方又改奉黄  相似文献   

17.
明代赵琦美所辑的《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是现存的唯一的附有“穿关”的杂剧集,所收录的242种杂剧,其中有102种附有穿关。本文主要是以《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穿关中的巾帕类作为研究对象,对脉钞本的巾帕进行统计、梳理,并对各种巾帕的特点、舞台功能及历史意义进行讨论和研究。  相似文献   

18.
布鞋     
夏天,我的汗脚穿着皮鞋走路,鞋里总是汗油油湿漉漉的,其中脚趾缝里还被捂得红滋滋的,天气极热时还会捂烂脚趾上的皮肤,痛痒痒的怪难受.穿双裸脚趾露脚后跟的网状式凉鞋,上课或开会时显得太随便,太不庄重;穿双鞋面上扎有很多小孔的那种皮质类凉鞋,与穿皮鞋也没有太大区别.  相似文献   

19.
“鱼皮的衣服做工精美.但已几乎无人会做了”“传统的桦树皮独木舟只有祭祀时才能见到”“他们民族的口头史诗《依玛堪》现在已经没有人会唱了”——这是民族文化的悲哀。  相似文献   

20.
王建梅 《世界》2007,(11):2-2
“你没穿白衣服吧?”与米娜约定见面时间后突然接到摄影师的电话,“网上查了,摩洛哥人忌讳白色……”紧急换穿黑色的我非常不解:既然不喜欢白色,为什么卡萨布兰卡被叫做“白色之城”、菲斯的建筑以白色为主?米娜哈哈大笑:“摩洛哥婚礼上新娘都穿白色礼服呢!白色和绿色是我们的幸运色。不要相信互联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