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辛亥革命胜利后,袁世凯窃取了总统职位。对老同盟会员,他采取了两种手段:或密谋杀之,或设法收买。出任农林总长的宋教仁,正是他收买的一个主要对象。有人对他说:宋教仁是老同盟会员,立场坚定,很难收买。他则认为,只要有高官厚禄,有金钱美女,什么人都是可以收买的。并把收买宋教仁的任务交给了赵秉钧。  相似文献   

2.
四月上旬在湖南省桃源县召开的全国纪念宋教仁诞辰一百零五周年及宋教仁研究学术讨论会上,人们对宋教仁在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所作贡献,作了比较客观公正的评价,而在以前史学家对宋教仁的评价,许多时候都贬多于褒。在这次讨论会上,许多专家学者认为,过去的种种片面性评价,有很多不实之辞。有学者指出,宋教仁为在中国建立内阁制型资产阶级民主立宪政体而进行斗争,是向西方寻找救  相似文献   

3.
上个世纪初,在中国同盟会中,孙中山和宋教仁被誉为两大智囊。宋教仁有才,理论功底深,组织能力强,中华民国成立初,他一夜草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不过,少为人知的是,这位赫赫有名的才子,民国初,曾在公开场合两次被扇耳光。  相似文献   

4.
宋月红 《史学月刊》2000,8(6):72-79
宋教仁是一位颇有争议的清末民初时期的政治人物。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他投身民主革命和民主政治建设,并从中传播西方政党观念,组建政党,推行政党政治,虽在民初过分注重议会竞选,却也不可藉此否定其无可替代的历史地位。宋教仁是辛亥革命的领导和中华民国的创立之一,是民初政党政治最主要的倡导和先行之一。与孙中山等同时代人比较,认为宋教仁是民初政党政治身体力行的第一人,也不过分。  相似文献   

5.
贺渊 《炎黄春秋》2001,(10):18-21
这是孙中山在宋教仁追悼会上献的挽联。内中没有悲戚之情,只是直白地道出了宋教仁被暗杀的真实原因,袒露了革命党人为了民权,渴望献身的壮烈情怀。正是这寥寥几笔,平平二句,振撼着人们的心灵。革命党人以“无量头颅无量血”,换来了辛亥革命。但是,孙中山将为宪政流血“第一人”的殊荣给了宋教仁,绝非溢美之词。  相似文献   

6.
《神州民俗》2008,(4):16
1913年3月20日晚10点45分,上海北火车站灯火通明,人声嘈杂,一列开往北京的火车正升火待发。著名的革命党人、担任国民党代理事长的宋教仁,因在第一届国会选举中获得大胜,十分兴奋,准备乘车回北京组织内阁。宋的友人黄兴、陈其美、于右任、廖仲恺等人赶来为他送行。正当他们走到车站剪票口时,忽然间响起一声低沉的手枪声,紧接着又是第二声、第三声。人们正在惊诧间,只见宋教仁摇晃了门下就顺势倒在一张铁椅子上。他困难地对黄兴说:“吾中枪矣!”  相似文献   

7.
宋教仁为民族、民主革命之先驱。中华民国北京政府建立后,为第一届内阁即唐绍仪内阁的农林总长,由于袁世凯实行独裁统治,宋与唐绍仪等愤而辞职。1912年8月,宋教仁协助孙中山,黄兴组建国民党,代理干事长,为实际负责人。在第一次国会召开前夕,宋教仁奔走呼号,到处宣扬责任内阁制主张,争取议会斗争,遭到了袁世凯的忌恨,命其爪牙,当时的国务总理赵秉钧指使国务院秘书洪述祖收买凶手将宋教仁刺杀。“宋案”惊醒了沉醉于实业迷梦中的孙中山及革命党,他们认清了袁世凯的狰狞面目,从而发动武力讨袁,进行了“二次革命”和讨袁战争。  相似文献   

8.
宋教仁与《间岛问题》新证迟云飞《间岛问题》是清末革命家宋教仁的重要著作,该书从历史、地理、国际法以及语音学等方面论证间岛一带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为中日关于问岛的交涉提供了重要证据。但是,这部书是如何送到清政府手里的?清政府方面有何反应?宋教仁又是如...  相似文献   

9.
试论宋教仁的民主革命思想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教仁的民主革命思想有着与孙中山、黄兴不同的鲜明特色。他注重从国家整体上观察重大问题,借鉴国际革命成功之经验,提出中国革命成功的策略及适应国内革命党人团结斗争的政治纲领和组织原则;他注重掌握革命政权,并始终为之努力奋斗。他执着追求民主宪政,在中国建立一个责任内阁制的资产阶级共和国,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其理论特色是把制定宪法、加强民主法制建设视为共和制度的根本;实践特色是联合其他力量,组建国民党,参加议会竞选,通过议会选举总统,以维护革命胜利成果。他具有灵活机动的革命策略思想,注意争取一切可以争取的力量,结成反袁统一战线,且志高意坚行洁。总之,宋教仁的民主革命思想为后人留下了深刻启迪和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0.
正立宪的两种姿态民国初年,湖湘文化里又出了两位杰出人物。一位是军人不党的蔡锷,一位是积极建党扩党的宋教仁。蔡锷不光那么说,还真就那么做了,放弃了自己的统一共和党。宋教仁合并六党组成国民党,统一共和党也在其中,蔡锷便宣称脱党。于天下滔滔皆为政党之时,而言军人不党,也算是君子讲气节,军人有风骨了。同样,宋教仁要建的党,亦是从未有过的党,没有一副铁面皮,加上几根硬骨头,也是不行的。  相似文献   

11.
国民党创始人之一宋教仁,曾自号“渔夫”。这其中有他一段不寻常的经历,还因此引发过一场“狂人”的风波。 1904年旧历十月初十,正值慈禧70大寿,朝廷传旨大搞庆祝活动。黄兴领导的革命组织华兴会,决定利用这个机会发动以长沙为中心的武装起义。时任华兴会副会长的宋教仁负责湘西一路的起义事宜。  相似文献   

12.
由民革常德市委员会和宋教仁常德研究会主办的首届两岸宋教仁学术高层论坛于2011年10月20日至21日在湖南省常德市隆重举行。来自海峡两岸的专家学者80余人出席了此次论坛。论坛收到学术论文50余篇,研究主题包括宋教仁的生平和事业、宋教仁与辛亥革命的关系、清末民初中国的政治局势和社会状况等,主题多样,水准较高。  相似文献   

13.
马勇 《文史天地》2014,(6):17-19
正当过分的中央集权体制弊病日益明显时,人们的关注点当然是如何克服这一政治体制的弊病,重建新的权力模式。这一点在清末民初表现得尤为明显。宋教仁所提出的分权模式既是对前此思想探讨的理性总结和折衷,也是对以后中国政治发展的预测和规划。宋教仁的理想一方面是想克服旧有中央集权体制弊病,调动和利用地方积极性,另一方面他实际上是依然期望在"统一中国"框架内解决问题,期望建立一个强有力而又富有理性的中央  相似文献   

14.
1912年8月,同盟会联合另外五个小党成立国民党,同时公布了一个《国民党宣言》,这是代表当时革命党的宗旨和奋斗目标的重要文献,从宣言的思想内容和语言特色来说,应是宋教仁的作品,但一直未见到确切证据。已故陈旭麓先生等编辑《宋教仁集》时,仍未能断定宣言出于谁手,但鉴于宋教仁是同盟会改组的主持人,宣言反映了宋教仁的思想,因此把它收入《宋教仁集》的附录中以为参考。然而新版《孙中山全集》的编者却也把宣言作为附录收入集中。文下注明:“此件未能肯定出于何人手笔,但孙中山赞成‘宣言’中所述的国民党宗旨和党纲等,故列为《致同盟会各支部电》附录,以供参考。”(《孙中山全集》第二卷396页)实际上,同盟会筹备改组时,孙中山正在各地旅行,他虽然赞成改组,但没有参预具体事务,也不会参预宣言的起草。笔者近阅《民立报》,从上面刊登的同盟会与  相似文献   

15.
宋教仁在日本期间,曾致力王学的研究。在一段时间里,几乎每天晚上都在读王阳明的著作和《王阳明年谱》,将心得记在日记里面。他向人宣扬,王阳明的不少言论击中了当时社会的弊病,对中国革命是大有益处的。他还常常用王学中的言论对照自己的言行,自我反思,来提高自己的素养。他在日记里写道:  相似文献   

16.
蔡锷将军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杰出的人物。在辛亥革命爆发之际,他率部在云南起义,以作策应;在被袁世凯羁绊北京,袁世凯妄图称帝之际,他在梁启超、小凤仙等人的协助下,巧妙地逃出北京城,回到云南再次高举义旗,以致后来有人将他和宋教仁、陈其美、黄兴并称为民初“忠...  相似文献   

17.
7月     
<正>11944年7月44个二战同盟国的730名代表在美国召开布雷顿森林会议,决定在战后建立起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1973年,在经济危机和石油危机的压力下,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21644年7月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国会与国王的军队在马斯顿荒原进行决战。克伦威尔率领国会军队大获全胜,以此树立了威信。从此,他的部队以"铁骑军"闻名天下。31904年7月刘静庵、宋教仁等人在武昌成立清末革命团体科学补习所,宋教仁任文书。补习所以补习文化、研究科学为名义,实行光复汉族、"革命排满"的宗旨。  相似文献   

18.
1905年12月8日,湖南青年陈天华在日本东京大森海湾蹈海自杀。他的死是在悲悼一个民族精神的衰亡。他的死是要他的同胞、要我们这个民族在人格上站起来。他死了,但他是用他的生命为民族的新生催生。他的死也给中华民族留下了一个永久的历史问号。在20世纪初中国历史的转折点上,湖南曾产生了不少杰出的人物,他们的生命都非常短暂,却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几个人中,谭嗣同(33岁)1898年被慈禧太后砍头,宋教仁(32岁)1913年被袁世凯暗杀,黄兴(42岁)、蔡锷(34岁)则于1916年相继病死,唯有陈天华是自杀。  相似文献   

19.
尚言 《文史精华》2003,(3):53-57
一、黄金荣租界抓捕凶犯宋教仁是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在发动辛亥革命、推翻清朝政府腐败统治、缔造民主共和国的革命斗争中,显示出了杰出的宣传鼓动才干和组织领导才干,是孙中山先生的得力助手。民国成立后他在民国政府中任农林总长,1912年8月任国民党代理理事长。  相似文献   

20.
胡锋 《文史精华》2002,(4):55-57
在近代中国时代低气压的沉重笼罩下,1904年底,“三湘渔父”宋教仁被迫东渡扶桑,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至1910年底回国这段亡命日本的时期,宋教仁始终以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者的身分活跃在国外中国革命的历史舞台上,矢志救中华民族于水火之中。此间,宋教仁建造的革命事功,蕴涵了对国、家、个人之间的情感的心路历程:炽烈深沉、愁苦悲郁而又缠绵悱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