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淳化古称云阳、甘泉,是我国秦代设置的早期治县之一。宋太宗钦赐“淳化”年号作为县名,当有褒其淳风美俗之意。披览新编《淳化县志》,深感其卷帙浩瀚,图并茂,不失为全面、系统记述古今淳化风物、人事之巨。编着意将内在个性和外在特色  相似文献   

2.
朱棒 《文博》2024,(1):53-56+89
《秦汉南北朝官印征存》中著录了一枚北魏“终宁陵令印”。结合终宁陵设置的时间,可知这枚官印制作于公元499年至519年之间,是目前所见的北魏陵园官印孤品。自汉元帝永光四年(前40)诏令勿置陵邑后,陵邑制度遂见废弛。魏晋以降,帝后陵也仅置园邑而不再置陵邑,园邑归陵园令长统属,其邑户多者不过三五百户,规模远小于秦汉时期比于县的陵邑。  相似文献   

3.
河南夏邑县何时改为今名,说法有二,一谓始改于金。成书于明景泰七年官修地方总志《寰宇通志》卷八三夏邑县条载: 在州东百二十里。战国时下邑地,汉置县曰下邑。……金始改夏邑县。元及国朝皆因之。稍后,《明一统志》卷二七、嘉靖二十七年《夏邑县志》卷一《沿革》、雍正八年《河南通志》卷三及《读史方舆纪要》卷五○等均从其说。《河南通志》还载:“金始改县曰夏邑,以华夏更名。”二谓明洪武初始改今名。《明史·地理志》记夏邑县:“元曰下邑。洪武初更名”。清代官修地方总志《大清一统志》、乾隆十八年《归德府志》均从其说。《归德府志》的纂修者在夏邑县条下加按语:“今考下邑,始见《史记·高祖本纪》。……至更为名夏邑,乃自洪武年始。”所谓金始改今名,元、明因之,其说虽见于官修方志,但经不起查核。其一,《金史·地理志》不载改夏邑县今名事。金代该县为归德府所辖,志中载县名为下邑。其二,元代该县仍名下邑。见《元史·地理志》归德府条。元归德府教谕李希(?)  相似文献   

4.
正县名是县域文化的重要内容,其内涵丰富,意义深远。一个寓意良好的县名,往往可以提升一个县域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笔者因从事平和方志工作,自然而然就对有关最初起"平和"县名的取义解释比较关注。平和置县是明代大儒王阳明在巡抚南赣、平定漳南民乱之后,深知平和地处偏僻,政教不及,单靠武力之威是压不住寇乱,难于做到真正"民心归,天下平"。为谋求长治久安而向朝廷奏请设  相似文献   

5.
西周符号文字陶罐是1987年9月淳化县石桥乡石桥镇青年村民吴飞在镇北掘土时发现的。石桥镇位于淳化县城东南12公里,冶峪河北岸,三(原)旬(邑)公路经镇穿过。该镇北依冶峪河沟坡,南临冶水,著名的淳化西周大鼎出土地史家塬村就在石桥镇东偏北塬畔,距镇不足1公里(图一)。据调查,从石桥镇向东常发现陶鬲、陶罐和石铲等文物,逶迤直达史家塬村。陶罐发现于地表下3米深处,出处土质混杂,土内偶见细绳纹泥质灰陶器残片和  相似文献   

6.
正一、陕甘宁边区货币发行的背景(一)陕甘宁边区的自然社会环境陕甘宁边区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建立的区域政权。陕甘宁边区的前身是陕甘边、陕北根据地,是在游击战争中逐步发展起来的。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将这里作为革命的大本营。第二次国共合作后,于1937年5月改称陕甘宁特区。1937年10月,改名陕甘宁边区。边区辖陕西北部、甘肃东部和宁夏东南部,北起府谷、横山,南达淳化、构邑,西至固原、豫旺,  相似文献   

7.
县是我国的基本行政单位。通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2013)》中所记2852个县级行政区划进行统计、分类,筛选出表达人们期盼、向往的"意愿类"县名进行分析。从这些或古置或今设的县名中可管窥出历史演变过程中人们意愿的传承和改变。  相似文献   

8.
平和五辨     
<正>平和自明正德置县以来,已历经500年沧桑,其间风云际会,史海浮沉,淘尽古今多少事,也留下许多真真假假的传说。近来,想起年少时曾阅览《漳南十辨》之趣事,现结合多年从事史志工作经验,也试着来个平和五辨,以飨读者。一辨县名平和。县名犹如人之姓名,关乎形象,人们也喜欢在其称谓之外附加许多文化、历史的含义,以彰显其厚重。"平和"县名,现在人们最常引用的是《平和县志》(清康熙五十八  相似文献   

9.
隋唐五代宋初佛社与寺院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隋唐五代宋初,私社盛行;这个时期,也是中国佛教寺院的兴盛时期。研究二者的关系,不论对了解私社的历史,还是对佛教史,都有重要意义。隋唐五代宋初的私社,大体有两种类型,一类主要从事佛教活动,一类主要从事经济和生活的互助活动,有些社则兼具上述两类社的职能。本文拟对主要从事佛教活动的社与寺院的关系略作探讨。佛教结社由出家的和在家的佛教信徒组成,这种宗教团体始于东晋南北朝时期。它起初并不以社为名,通常称为邑、邑义、邑会、法义等。入唐以后,“社”、“邑”已无严格区分,一些从事佛教活动的邑义也常以社为名,也有一些仍称为邑、邑义、邑会。为了便于叙述,我们把这些名异实同的宗教团体统称为佛社。  相似文献   

10.
胡阿祥 《安徽史学》2016,(3):130-137
唐代以前的宣城,走过了由县邑到郡治、由江南西部的行政中心到江南地区的政治腹地与经济沃壤的历程。其间几个关键节点是:楚国置爰陵邑,西汉置丹杨郡,孙吴丹杨郡迁治建业,西晋分置宣城郡,六朝时代之宣城既为近畿要地、又逐渐成长为文化名邦。以南齐谢朓为标志人物的山水诗的创作与影响,既反映了南朝时代宣城的文化特色,也使得宣城成为中国文学史上名副其实的"山水诗都"。  相似文献   

11.
<正>如要知道昆山县名的历史沿革,只要参考昆山历代县志、浏览昆山官方网站上的有关条目及阅读昆山文史学者撰写的有关文章,就可以基本了解昆山历史的前世今生。但若要深究各个时期的县名出典,似有许多疑团还待解开。虽说昆山是个文人荟萃之地,但遗憾的是过去对地名介绍的文字大多惜墨似金,而且基本都人云亦云,甚至有的还加入了未经论证的推测性猜想。作为一个昆山人,有必要对昆山县名的来龙去  相似文献   

12.
从唐代容州形势看容州经略台的始建年代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广西容县经略台相传为唐代元结所建。本文以石刻史料、正史及地理书互证 ,就当地历史发展及地理情势立论 ,推翻此说 ,证明元结任容州经略使时 ,该州正处沦陷侨治他州时期 ,不可能修筑此台。此外 ,本文并修正新、旧唐书及地理书错误 ,指出唐高宗前容州都督就已是常设职任 ,经略使置立也绝不晚于开元初年 ;而容州治所也非如诸书所言 ,曾经有过迁徙 ,其自始即设于今县 ,只因县名曾有改易 ,诸书不察 ,沿误至今  相似文献   

13.
正甘肃会宁自古以来就是交通要道、军事重地,地控三边,县居四塞,是古丝绸之路重镇,素有"秦陇锁钥"之称。两汉时,地居丝绸之路北线,用兵河西孔道。据《史记》记载,西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置祖厉县。南北朝时,北魏太延二年(436)改祖厉县为祖居,迁址平凉境内,后在今靖远县境内置会宁县,为"会宁"县名之始。周太祖宇文泰为西魏相,西巡,会师于此。当地人张信倾家产犒劳六军。"太祖悦,因命置州,以‘会’为名。""周太祖置会宁县,属会  相似文献   

14.
郭涛 《江汉考古》2020,(5):71-77
南郡是秦帝国南部边疆的核心区和南部管治的桥头堡,从秦置南郡到《汉书·地理志》时代南郡界域和属县变动繁复。其中"若"在秦时仅为乡聚,并未置县,它与"邔""高成"等行政单元一样在汉代才升格为县级政区,而与"当阳"由县到乡再到县的变化过程不太一致。"枝江""西陵"有秦封泥资料作为设县证据,但将其视为南郡属县的证据并不充分;"沮阳"和"迣"是秦县的可能性不大。另外可以明确,张家山汉简《奏谳书》中的"郦邑"也不是秦南郡属县,而是始皇帝所置关中陵县。秦代南郡稳定时期大约辖有16个县。  相似文献   

15.
略论殷商的“作邑”及其源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殷商时期的“邑”和“作邑”问题,陈梦家、丁山等老一辈专家和一些中年甲骨学专家均曾有所论及。现在看来,还有不少问题尚待进一步探索。“邑”或“作邑”是殷商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重大,确需不断深入的系统的加以研究。“邑”作为一种社会结构,无论是以血缘纽带为主,或以地缘纽带为主,殷商甲骨卜辞上多次提到。或称“邑”,或称“兹邑”,  相似文献   

16.
"六朝古都"南京襟江带河,依山傍水,钟山龙蟠,石头虎踞。战国时,楚威王筑城于石头山,始置金陵邑;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为废六国故邑,在东巡时改金陵为秣陵。此后,建业、建邺、建康、应天、南京、天京,都曾是这个城市的名字。这里,山水城林交相辉映,人文景致相得益彰,"人物俊彦,文学昌盛"。  相似文献   

17.
浦城县位于福建省最北端,闽浙赣三省七县结合部.面积3383平方公里.与建阳并列为闽北第二大县(市)。历史悠久,约西汉建元六年(前135年)即建三城.东汉建安初(196—200年)置县.为省内最早的五县之一。历称汉兴、吴兴、唐兴、武宁.县名随国号,为国内罕见。  相似文献   

18.
“南夷夜郎”两县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记·西南夷列传》中,“罢西夷,独置南夷夜郎两县一都尉”,记载了汉武帝对西南夷措施的变化。“南夷夜郎两县”是指在南夷夜郎的地城中设置两个县。“南夷夜郎”不是县名。这两个县是汉阳县扣朱提县。  相似文献   

19.
龙川乃先秦古邑,地处广东省东北部东江上游。历史悠久。春秋时为南越地,战国属楚。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秦派任嚣、赵佗平定南越,置南海郡龙川县,任嚣为南海尉,赵佗为龙川令,迄今有2220年历史。就全国而言,置县两千年以上且名称一直延续至今的县份实属很少,在南方更是风毛麟角。  相似文献   

20.
酆县考     
《文博》2016,(5)
近年西安地区出土了战国至秦时期的瓦书、封泥,文字内容涉及"酆邱"地名及"酆丞"、"鲎玺"县一级官职名称。除此之外,湖北张家山汉简中也记录有酆县。但根据文献记载,刘邦故乡鲎邑置县在秦代以后,且写作鲎县,与周文王建都之酆(鲎)地不同。经考证,出土的瓦书、封泥、汉简中涉及的酆(鲎)县为秦汉内史管辖范围内的一个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