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秦始皇陵园K0007陪葬坑发掘简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K0007陪葬坑位于秦始皇陵园外城垣东北角之外900余米处,2001年8月-2003年3月由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和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联合组建的始皇陵考古队对其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在陪葬坑的Ⅰ-Ⅲ区出土了双层棚木,厢板、立柱,垫木及大量的榫卯结构遗迹,并出土了铜水禽、原大陶俑和银、铜、骨质小件器物等。K0007陪葬坑的发掘为研究复原秦始皇陵园陪葬坑的建筑结构等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同时也更加丰富了我们对秦始皇陵园外藏系统及陵寝制度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王勇  叶晔 《文博》2010,(5):19-21
秦始皇陵K0006陪葬坑性质一直未有定论,或指其为"廷尉",或说当是"宫厩",也有学者认为是模拟"车马出行从车"之属。分析秦陵陪葬坑的性质,必须结合陵园建造思想、内部布局关系等因素,依据陪葬坑内的埋藏物推测其功用,进而判断陪葬坑所反映的历史原型。在已有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宏观与微观分析,本文提出K0006陪葬坑极有可能象征着秦代中车府或中车府的组成部分这一论点。  相似文献   

3.
秦始皇陵园K9801陪葬坑第一次试掘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8年8月至12月,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始皇陵考古队对秦始皇陵园的一处大型陪葬坑进行了试掘。随后,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也派人参加了始皇陵考古队,共同提取和修复甲胄标本。这处陪葬坑编号为“XLQK9801”,简称K9801。K9801位于始皇陵现封土东南200米处的内外城垣间,属陵园外城东南部。陪葬坑所在地现隶属于西安市临潼区秦陵村,南距秦陵村下陈组的民宅约30米(图一)。  相似文献   

4.
《文博》2014,(6)
本文通过对秦始皇帝陵K0007陪葬坑出土的跽姿、箕踞姿陶俑的形态的分析,认为这些俑所代表的乐舞形象体现了秦始皇帝的神仙崇拜及追求祥瑞的意愿,而整个坑更是秦自认水德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5.
《文博》2014,(5)
目前,学术界对秦始皇帝陵园K0006陪葬坑的性质有不同的观点,大体上有象征廷尉、厩苑、宫厩和太仆等中央机构官署几种意见。笔者认为,该陪葬坑位于陵园的内城之中,坑中的袖手俑身份为文官,并可能手持铜斧,随葬的木车、马以及御手俑表现的是准备出行的状态。在秦时的职官中只有御史大夫属下的御史能够与所有这些特征贴合,因此,该陪葬坑表现的应该是负有记事和护驾职能的御史在待命随从皇帝出行的场景。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秦始皇帝陵园K0006陪葬坑的性质进行了研究。作者认为K0006陪葬坑是秦帝国中央政权三公九卿中廷尉官署在地下的模拟反映。8尊文官俑和4尊御手俑是该机构的主要成员代表。  相似文献   

7.
张宁 《文博》2012,(3):70-73
本文结合历史文献中对天鹅、仙鹤、鸿雁的记载,还有考古发掘中所见壁画、器物等等表现出来的这些禽鸟的样子,证明古人对它们是基于祥瑞寓意的,那么秦始皇在陵墓的东北边修建这样的陪葬坑,也正是为了使这一祥瑞美好的寓意延伸。  相似文献   

8.
《中国文化遗产》2004,(3):31-32
秦始皇陵园陪葬坑7号坑(K0007)共出土青铜水禽46件,其中20件天鹅、20件鸿雁、6件仙鹤,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但是这批青铜水禽埋葬环境极为恶劣,出土时锈蚀相当严重,有的已完全锈蚀,有的已变形、断裂。  相似文献   

9.
秦陵博物院于2000年对位于秦始皇帝陵园外城垣东北角的K0007号陪葬坑进行了抢救性发掘,该坑共出土原大青铜水禽46件。据考古发掘报告,"铜禽坑"在坍塌前曾遭受水淹以及焚烧等人为破坏,加之长期处于高温多湿的埋藏环境,因而青铜水禽出土时腐蚀、矿化、粉化情况十分严重,有的甚至仅剩残块,无法辨识原貌。在这些青铜水禽中,编号为23号的水禽铜鹤尤其造型优美,形态逼真。为了对这件青铜鹤进行保护修复,从其保存现状出发,收集信息资料,检测分析病害原因,并制定保护修复方案,开展了具体实施的步骤。经过修复,达到了最终的展示效果。  相似文献   

10.
蒋文孝 《文博》2009,(5):35-39
对包括秦俑一二号坑在内的众多秦陵陪葬坑被焚原因的解读,主要有三种观点,其中以秦末农民起义军焚烧说最为流行。本文根据实际发掘的考古资料,对这一观点提出质疑,认为秦陵陪葬坑焚烧系“秦始皇下葬时一种自焚的葬仪形式”——“葬仪说”是最接近事实的合理解释。  相似文献   

11.
秦始皇陵园渊源试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始皇陵园首次勘探调查工作始于1962年2月,当时由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王玉清等同志和临潼县文化馆有关人员组成的工作组对陵园进行了钻探和调查。初步获得了陵园内外城垣及封土形制、尺寸等方面珍贵的资料。1974年秦始皇兵马俑发现之后,秦俑考古队在发掘兵马俑的同时又对陵园展开了全面的考古勘查。10余年来先后发现了地下陪葬坑,陪葬墓和其它遗址数百余处。并且对兵马俑坑、铜车马坑、马厩坑、饮宫遗址等重要遗址进行了试掘和发掘。为秦始皇陵园形制等问题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实物资料。关于秦始皇陵园渊源问题,有的先生以  相似文献   

12.
我国考古事业发展迅速,遗址博物馆相应也得以迅速发展。遗址博物馆建设过程中的核心问题之一就是遗址保护。本文以秦始皇陵K0006陪葬坑为例,对遗址博物馆建设过程中回填保护的方式进行了探讨,从遗址回填保护的原则、思路、具体步骤和实施方式等方面做了分析,为遗址临时性回填保护提供了范例。  相似文献   

13.
岳家沟是秦始皇陵西南的一个村庄,地属今西安市临潼区晏寨乡。1986年1月,岳家沟一村民在自家院子里挖出一座古墓,我们随即进行抢救性清理,并将此墓编为一号汉墓(M1)。当陕西省秦始皇陵考古队对秦俑一号坑进行第二次发掘时,又在该村民院子里发现二号汉墓(M2)。同年8月,我们对M2进行了考古发掘。现将两座墓的发掘情况简介如下。两座汉墓位于秦始皇陵的西南,在陵园西侧内、外城之间的南端,西距外城60米,南距外城约350米(图一)。一号墓和二号墓东西并列,相距4米。这两座墓地处骊山北麓大水沟口的山前洪水冲积扇上,系黄土沙砾堆积,土质疏松而坚…  相似文献   

14.
1999年9月16日下午,陕西省人民政府在西安人民大厦举行了新闻发布会,赵德全副省长向海内外近百家新闻单位的记者揭开了举世关注的秦始皇陵和汉景帝阳陵陵区的重大考古发现成果。1998年初,秦始皇陵园东南部的下陈村农民向考古工作者反映,他们在村边果树地进行浇灌时,发现地面有些下沉。经考古工作者用"洛阳铲"进行钻探,探出了红烧土、木板灰、夯土等。它的发现与秦俑坑最初的发现很有相似之处。随后,考古队对其周围进行了普探。1998年下半年,终于探明这是一座东西长129米、南北宽105米,四角各有一门道,总面积达13689平方米的大型陪…  相似文献   

15.
2001年秦始皇陵考古队对编号为K9801T2G2甲4的大型石质铠甲进行了现场清理和提取修复。该甲位于T2G2中部偏南,与以前提取的甲1同处一坑。针对这次提取和修复,我们借鉴前次提取和整理甲1所积累的一些实际方法和经验,以使清理、提取、修复方法更加准确、成熟  相似文献   

16.
秦始皇陵园布局结构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封建帝王建筑陵园,是推崇皇权和巩固统治的一种手段。由于他们十分迷信,讲究“事死如事生”的礼制,陵园建筑要按活着的帝王所住宫廷规格来设计,造得和宫廷一样奢侈华丽,代表着当时建筑技术和各种艺术的最高水  相似文献   

17.
秦始皇陵园2000年度勘探简报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秦始皇陵园2000年度的勘探区域主要集中在陵园内城以内的陵南地区,勘探面积约20万平方米。随着工作的进展,对内外城之间西部的部分区域、外城南门、内外城西门、外城北门、“五岭”遗址、“霸王沟”等地点作了较为详尽的勘探工作,达到预期目的,取得了丰硕的收获。  相似文献   

18.
朱学文 《文博》2009,(5):44-48
本文通过对文献与考古资料的分析研究,认为秦始皇陵园在开始营建的时候应该有一个设计规划图。这个设计蓝图随着厚葬之风渐浓、秦国国力渐强、秦王赢政年岁渐长及秦统一等原因在不断扩充、变化。通过对秦始皇陵园与其先公先王陵园的比较分析,阐明了秦始皇陵园在设计规划中变化的内容及其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秦始皇陵园布局结构渊源浅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秦始皇陵园的布局结构是陵园监造者们精心设计的产物.由现有的考古资料看,秦始皇陵园的设计蓝图主要由城墙、城门、地宫、封冢、寝殿、陪葬墓、陪葬坑(兵马俑坑、马厩坑、珍兽坑、铜车马坑)等部分组成.虽然,由于农民起义军的进逼而使“骊山之作未成”(《汉书·楚元王传》),但从总体上来说,始皇陵园的各项工程大都已经完成,即使有个别工程未能按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20.
2007年初春,原秦陵文管所所长周光声送来两张"卫"字陶文拓片[1](图一,1).2010年9月,我们实地踏察了发现陶文的遗址,当地人称之为击鼓坪,位于始皇陵北陈窑村南一座陡峭的山峰,右侧山谷便是著名的大水沟.爬上半山腰,山峦之间突现的平台显然是人为开掘. 已知遗址范围东西两端宽10~12、中间宽27、南北长115米.遗址岩石面东西宽10~17、南北长110米,面积16500平方米.遗址东边疑似踏步.遗址断面发现板瓦、筒瓦等建筑材料及陶器残片.板瓦外饰细绳纹,内为素面,筒瓦外饰细绳纹,内饰麻点纹,属于典型秦瓦(图一,2、3、4).器物残片6块,有口沿残片、有器底残片,内外均素面.周光声拣选的"卫"字陶文与秦始皇陵园飤官遗址发现的卫字陶文戳印特征、文字风格如出一辙.按袁仲一先生考证,"卫字陶文当为制陶工匠的姓氏"[2].此遗址无疑属于秦代建筑遗址,应是陵园工程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