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收藏者真令人琢磨不透。连“三寸金莲”也有人收藏? 对于这种怀疑和困惑,三寸金莲的收藏者、上海的杨韶荣先生,以前也曾有过。十多年前,杨先生仅有30岁,生平第一次见到这种小鞋,他当时也难以想象,什么样的脚才适合穿这种小鞋?我国有句成语,“削足适履”,相传唐玄宗懒于朝政,沉缅于妃嫔酒色之中,因他喜扭捏之态,故下令宫女缠脚歌舞,以满足他的荒淫奇欲。传  相似文献   

2.
袁世凯临终留下了“扶柩回籍,葬吾洹上”的遗言,表示死后要葬在安阳。袁世凯为什么对这个当时还被称为“彰德”的小城青限相加,他和安阳到底有什么样的渊源呢?  相似文献   

3.
涉嫌盗取10亿元巨款、潜逃到加拿大的中国银行黑龙江某支行前行长高山,目前正在温哥华接受拉锯战似的聆讯。他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能够“悄无声息”地卷走巨款而未被察觉?除了他,还有哪些关键人物涉案?他们组成的攻守同盟,能否对抗加拿大方面的聆讯和中国法律的严惩?  相似文献   

4.
杨俊 《文史天地》2006,(8):35-38
72年前,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总统波尔·杜美被杀害了。在审判庭上,凶手狂妄地叫嚣:“我杀的不是公民波尔·杜美,而是法国总统波尔·杜美。”凶手为什么要这样叫嚣,他又是个什么样的狂人呢?  相似文献   

5.
罗荣桓是参加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后,跟随毛 泽东上井冈山的,他是“支部建在连上”最早的 七个连队党代表之一。1929年他参加了著名的 古田会议。会上,他因“观念正确,斗争积极”,被 选为红四军前委委员。在古田期间,毛泽东指着 路过的罗荣桓,对刚从上海调来的前委秘书冯文 彬说:“这是个人才,是一位很好的领导干部。对 这个同志,我们发现晚了。”   1932年10月,在宁都会议被批判的毛泽 东,离开红军领导岗位,罗荣桓也被调离一军团。 毛泽东喟然长叹:“我倒霉时,他也跟着我倒 霉。”“罗荣桓的品格,用十句话概括:无私利,不 专断,抓大事,敢用人,提得起,看得破,算得到, 做得完,撇得开,放得下。同我相处这么多年,就 是一个罗荣桓,还有一个邓小平。” 1937年5月16日,罗荣桓和林月琴在延安  相似文献   

6.
3月11日,法国总统希拉克终于明确表态,自己将不再参加下一届总统竞选。这位政坛“常青树”将于5月16日正式结束总统任期。他究竟是出于什么原因要放弃竞选?以后他会何去何从?另外,他在政坛40年的成功秘诀究竟有哪些?为什么他会成为一位颇有“女人缘”的总统?……  相似文献   

7.
蒋介石制定的“连坐法”,是他治理国民党军队的拿手的一招儿,也是他一生最得意的杰作之一。那么,“连坐法”是怎样产生的?它是一种什么样的法规?在国民党军队中执行得怎么样?这一系列的问题,满有点儿意思。 于是,笔者在为全国政协常委、黄埔军校同学会会长、黄埔军校一期生李默庵将军撰写回忆录时,留意采访了这个问题,听老人讲述了许多重要的内容和生动的故事。  相似文献   

8.
理查德·劳利斯是个什么样的人?观其外表,他就像一个标准的美国“普通干部”,从穿着品位到神情言谈,都中规中矩。如果是在人群当中,他就像路人一样普通。但在海峡两岸的中国人眼里,这个人可就不那么“简单”了。因为他是美国五角大楼主管亚洲事务的官员——负责东亚事务的副国防部长帮办。在他貌似“普通”的外表背后,隐藏着许多神秘。  相似文献   

9.
说起袁世凯,大家都知道是个乱世奸雄似的窃国大盗,但是知道他葬在安阳的人却不是很多。安阳不是袁世凯的老家,但他却选择在此韬光养晦,过了一段逍遥的“隐居”生活后再度出山,登上了中华民国大总统的宝座。不过他当皇帝之心不死,仅“登基”八十余天便众叛亲离,在全国人民的唾骂声中一命呜呼。有意思的是,袁世凯临终留下了“扶柩回籍,葬吾洹上”的遗言,表示死后还是要葬在安阳。袁世凯为什么对这个当时还被称为“彰德”的小城青眼相加?他和安阳到底有什么样的渊源呢?  相似文献   

10.
刘璐 《神州》2012,(24):165
看报纸的时候,我们常常被这种媒介的文字与图片吸引。听广播的时候,我们又常常被电波里传出的优美音乐所感染。电视是一种立体媒介,它将文字、声音与画面合而为一,进行有效传播。大家平时经常说:"看电视",一个"看"字很直观的透露出了电视这种媒体主要是靠视觉艺术去赢得受众群体。当下中国,娱乐节目正通过一种崭新的形式塑造视觉艺术去冲击观众的眼球,而视觉艺术究竟产生在一种什么样的环境下?它有什么样的发展?以及在娱乐节目中的体现和意义是什么?在这一论题中,我将与大家一起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1.
肖正 《名人传记》2020,(5):12-16
他曾在辽沈、平津等战役中获六次大功,被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三十余次。他从文盲成为作家,塑造的典型人物“周扒皮”成了压榨他人劳作的通用符号。他是全国“扫盲运动”标杆、学雷锋楷模、德育导师……2019年12月7日,他安详地闭上了眼睛。他就是“战士作家”高玉宝。  相似文献   

12.
“英大学问”者,何许人也?他的雅号又是从何而来?说来也简单,这是老北京人对有学问人的一种尊称,什么“张大学问”、“李大学问”等等。英若诚之所以被称为“英大学问”就是因为他是北京人艺大学问中的佼佼者,那么,他的学问大在何处?来自何方?又用在哪里?且听作者慢慢道来……  相似文献   

13.
李立三轶事     
建国初期,李立三同志担任了全国总工会第一副主席(陈云同志兼任主席)兼全总工资部部长,同时任劳动部部长兼工资司司长。那时,他精力充沛,重视调查研究,勇于探索,勇于实践,在组建工会和恢复生产以及建立新中国工资制度方面,他是有重大贡献的。但是,在1951年12月全总党组第一次扩大会议上,他却受到了错误的批判,被扣上“工团主义”、“经济主义”两顶大帽子,会后调离了全总。立三同志负责主持全总和劳动部工作期间,我曾在他直接领导下,任全总工资部和劳动部工资司的副职,同他接触较多,深感这位革命长者的高尚品德和优良作风很值的我们敬重和学…  相似文献   

14.
界线和幅员是政区的重要地理要素。清朝共有203个县级政区发生过析分,析分后大多是新设县级政区,也有少量增置直隶厅的情况。随着县级政区析分、裁并增多,聚落点、柳条边等人文地理要素成为政区“分疆画界”的重要依据。清代县界调整较为密集的区域为奉天、苏南、陕南、川东、闽粤交界处等地,这些区域增设县级政区较多,体现了清代的地域开发进程。“分疆画界”作为清朝均衡地方治理的行政手段,在治乱理正、基层治理与应对边疆危机等因素推动下运作和演变。县界的空间形态总体上是在依照自然“山川形便”形塑合理的幅员、调节与行政中心的距离等综合设计下形成的。  相似文献   

15.
大寨,这个曾经红极全国、家喻户晓的农业典型似乎离我们远去了。这个典型的过去到底是什么样,如今又是什么样?对许多读者来说始终是隔着一层神秘的面纱。然而揭开大寨的神秘面纱,让其回归“自然”,却又是十分耐人寻味的。  相似文献   

16.
美国关塔那摩海军基地,是一座神秘的“恐怖监狱”。说它神秘,是因为它地处美国的死敌——古巴的领土上;说它“恐怖”,是因为在这座钢筋混凝土的监牢内,被关押的“犯人”们惨遭虐待。那么,它到底是一座什么样的监狱?里面的看守是如何管理“犯人”的?几经努力,记者不久前走进了这个“当今世界上最神秘的‘集中营”。  相似文献   

17.
“江南神偷王”突然通过媒体发表致全国窃贼一封公开信,既宣布自己金盆洗手,又劝告同行弃邪归正。10月5日,他抓住一个向他叫板的小偷。他扒窃了一辈子,被教育了一辈子,是什么力量使这个曾经是屡教不改的人幡然悔悟了呢?  相似文献   

18.
在“杂交水稻之父”这个名字背后,90岁的袁隆平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环球人物》记者采访了一圈袁隆平身边的人,学生邓启云说他总是不服老;记者兼朋友谭毅挺说他“热情、坦然、不会摆架子”;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研究员兼秘书辛业芸说他像一个永不停歇的跳高运动员。  相似文献   

19.
威尔森所写六册的卡莱尔传(1923-1934)被认为是卡莱尔传记中“最正确的传记”,然而其将卡莱尔塑造为“欧洲的孔子”的形象,为何被卡莱尔研究者所忽视?或许这与大多数卡莱尔的拥护者不像威尔森受到中国文化的深刻影响有关。然而,真正的原因或许是:在二十世纪“弗路德的争议”与批判卡莱尔的风潮中,对于卡莱尔形象的塑造上,威尔森与其他卡莱尔的拥护者采取不同的方式。一般是将卡莱尔视为是“文学天才”,威尔森仍是以“社会导师”的角度为卡莱尔辩护,威尔森甚至将卡莱尔比拟为“欧洲的孔子”,扩大“赤尔西贤者”的涵盖性,由英国的名人扩展为世界性的伟人。本文〈“欧洲的孔子”—威尔森对于卡莱尔形象的塑造〉企图探讨为何威尔森会赋予卡莱尔“欧洲的孔子”这样的称号?这样的称号具有什么样的意义?威尔森将卡莱尔与孔子相比拟,威尔森是如何形塑“欧洲的孔子”这样的形象?将卡莱尔与孔子相比拟,这种比拟在中西文化的比较研究上有何价值?  相似文献   

20.
当王震和陶峙岳这两位湖南籍国共两党的高级将领,双手紧紧地握在一起之后,他们发现新疆部队22万兵员(含新疆国民党“9·25”起义部队和三区民族军)中,仅30岁以上的“光棍”竟达10万之多. 10万光棍,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 10万光棍,是一个什么样的数字? 10万光棍的兵营,是个什么样的兵营? 10万光棍的土地,是一片什么样的土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