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8 毫秒
1.
1980年冬,洛阳市宜阳县韩城乡秦王寨村农民在村南修水渠时,发现1件战国时期铜鍪,现藏宜阳县文化馆。这件铜鍪铭刻有容量和器重,颇为罕见。铜鍪为侈口,束颈,圆腹,圜底,颈肩之间附有一綯纹竖环耳,耳下肩部饰凸弦纹一周。口径9.4、腹径13.5、高12.2厘米,重0.66公斤。腹下有烟炱痕迹(图一)。在颈下至肩部竖刻铭文3行8字,为:“府,二斤十一两,(?)(半)斗”。铭文笔画纤细,部分磨泐不清(图二、三)。“府”字形体较大,具有秦国文字的风格。  相似文献   

2.
从青铜器研究的角度看,1981年在山西省文水县上贤村发现的一组器物,特别是其中的圆壶,是很有意味的。据简报,上贤村所出青铜器共四件,计鼎二,鍪一、壶一。这应当是一座墓葬的随葬品。墓葬的时代,可由鍪的形制来推定。上贤村铜鍪的特点,是有一大一小两个环耳,较大的一耳作辫索形纹。大家知道,鍪这一器种在青铜器中是晚出的。目前已知最早的铜鍪,见于四川新都九联墩大墓。  相似文献   

3.
近年,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在征集文物时,发现1件刻铭铜鍪,据传出土于洛阳北邙山西汉墓。铜鍪为侈口,束颈,圆肩,鼓腹,圈底,肩腹间有一对绹纹环耳,肩部饰凸弦纹一周。腹中间有垂直范痕。器身多处有垫片痕迹,外器底及下腹部有烟炱痕迹。口径13.2、腹径19.5、高16.5厘米,重890克,容水2560毫升(图一、二)。在铜鍪右侧肩部弦纹下横向刻有铭文两行,共10字:“今元年长信私官”、“左厨四”(图三、四)。前一行铭文字体较小,笔划较细,后一  相似文献   

4.
洛阳出土的中胡二穿戈与战国铜鍪杨平1994年初,军事博物馆在河南洛阳外国语学院征集了古代两件中胡二穿戈和一件铜銮。这三件文物的出土,对我们了解古代兵器以及对古代战争中士兵的炊食用具,均提供了很珍贵的实物资料。现将这几件文物分别介绍如下:1、之时戈(图...  相似文献   

5.
余家坝遗址是重庆市开州区一处重要的巴人遗址,该遗址经多次发掘,共发现战国时期墓葬130余座,出土了大量陶器、铁器、玉器和青铜器等珍贵文物。本文以余家坝遗址出土的50件战国铜鍪为研究对象,从耳的数量、耳部形状及耳部纹饰等方面对其进行分类讨论,并利用SPSS软件将定量聚类方法应用到铜鍪形态的定性分析中,以期探讨铜鍪的形态演变过程。研究结果表明:从早期到晚期,铜鍪数目不断增加,耳部纹饰逐渐丰富,腹部出现单弦纹和双弦纹。从形态变化来看,铜鍪口部外侈程度先变小后变大,颈部从细长变得粗短再变细长,器物整体从高瘦型变为矮胖型。  相似文献   

6.
山西文水县上贤村发现青铜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1年7月,在文水县上贤村的上贤坡上发现一批铜器(图一),计有铜鼎两件、铜鍪一件、铜壶一件。山西省博物馆派人到现场作了调查。从迹象看,铜器可能出自一座古墓。现将四件铜器介绍如下。铜鼎两件。形制、尺寸相同,有盖,盖顶有三环,附耳,蹄足曲矮。中腹饰弦纹一周。通耳高15、口径15、腹围56厘米。一件完整,重1.75公斤;一件足残,重1.99公斤(图二、三)。  相似文献   

7.
河南信阳市平桥春秋墓发掘简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78年2月,在信阳市五星公社平西大队南山咀台地顶部出土铜盘、铜匜各一件。经有关部门调查,发现两座古代墓葬(图一),并进行了发掘清理。现将这两座墓葬的情况简报如下: 这两座墓都是土圹竖穴墓,平面呈长方形,并列在一起。M2破坏了M1的北壁(图二)。 M1土圹长4.4、宽3.4、深5.2米。方向北偏东85°。四壁垂直,南壁有高40厘  相似文献   

8.
山东栖霞出土战国时期青铜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7年春,栖霞县唐家泊镇石门口农民在村南小河南岸山脚下发现一座古代墓葬。为土坑竖穴,墓向东南。约宽1、长2米。墓内为松软的灰色土,有未尽腐朽的棺木。墓南端出土铜戈、铜剑各1件,铜镞约8件;北部发现铜鐏1件。还有陶豆3~4件,陶罐2件,发现时均被打碎。出土铜器已由栖霞县文物管理处收藏。经调查,附近曾出土过铜剑、陶罐等文物。现将出土铜器介绍如下。剑 1件,已残。中起脊,厚格,圆茎,上有二箍,刃多崩口。残长36.3厘米(图一:5)。  相似文献   

9.
河南淮阳县出土一批晚商文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1年,淮阳县城南20公里的冯塘村群众取土时发现一批商代晚期文物。县文物保管所派人前往调查,认为这批文物是从墓葬中出土的。现介绍如下。铜戈 8件。分直内戈和曲内戈二种。援较宽,有阑。内饰目雷纹。直内戈内上有一或二穿,曲内戈没有或只有一穿。戈长20—33厘米(图一:1—3;二)。铜爵 3件。口前有流,后有尾,上立二菌状柱,圆腹,旁有鋬,圜底,三尖足。一件饰饕餮纹,二件仅腹部饰凸弦纹三周。高16.2—17厘米(图三)。  相似文献   

10.
铜鍪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铜鍪研究陈文领博本文运用类型学的方法,确定铜鍪的涵义,并把存在于战国~三国时期的铜鍪分为三类六大型五大期。铜鍪的早晚演化的主要逻辑关系和轨迹为:垂鼓腹→圆腹→扁腹,单耳→单环耳→一大一小的双环耳→大小一致的双环耳,清晰地看到了从铜鍪的出现到消失的全过...  相似文献   

11.
1993年5月,涿鹿县孙家沟乡孙家沟村村民在取土时发现一座春秋墓葬。县文管所闻讯后,立即赶到现场作了调查,并将群众手中的出土文物征集回所。该墓地处涿鹿县西南20公里孙家沟村北150米沙河东断崖处。(图一)据当事人介绍,墓葬距地表深约1米,当时挖出人骨1具、马骨2具和十多件小铜器及铜饰品。因墓葬已全被破坏,其形制、墓向等无法弄清。现将出土的文物介绍如下。马镳1件,体呈弧形,横剖面呈椭圆形,两端各饰马首,马首后各有一长圆孔,通长12厘米。(图二,1)管形饰1件,表面饰单线纹,长11厘米,直径1厘米。(图二,2)环形饰1件…  相似文献   

12.
贵州秦汉时期的铜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物考古工作者经四十多年的不懈努力,取得了很大的收获,不仅填补了贵州青铜文化的空白,也为夜郎问题的探讨,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从五十年代起,就在赫章、盘县、清镇、贵阳等地陆续征集、出土了一批秦汉时期遗物。到七、八十年代,在赫章可乐、威宁中水发掘战国至西汉晚期墓葬两百多座,普安铜鼓山发掘一千多平方米战国秦汉遗址,获得秦汉时期遗物约一千多件,其中铜器约600余件,陶器230多件,石器200多件。它们包括单耳陶罐、刻划符陶脱、无胡两穿铜戈、铜柄铁剑、带有“■”符号的铜钺、鎏金铜鍪、鼓形铜釜、鼓改装的釜、铜鼓和…  相似文献   

13.
板栗岗楚墓群南距常德城区12公里,1997年至1999年,常德市文物处和鼎城区文物管理所对这批墓葬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共发掘墓葬75座,其中东周墓68座。东周墓按墓葬形制分为三大类:带墓道的土坑墓;带二层台与龛的土坑墓:简单的土坑墓。出土随葬器物262件,其中陶器245件、铜器15件、铁器1件、石器1件。陶器组合形式主要分为日用陶器组合和仿铜陶礼器组合两大类。日用陶器组合的器物有鬲、罐、钵、豆等,仿铜陶礼器组合的器物有鼎、敦、壶、盒等。墓葬年代从春秋晚期到战国晚期后段。这批墓葬的发掘为楚墓和楚文化的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新材料。  相似文献   

14.
《文物》2015,(4)
<正>2004年底,滕州市公安局破获一起盗掘前掌大遗址古墓葬案件,当场收缴鼎、簋、甗、觚等铜器5件以及一些铜器碎片。滕州市博物馆接报后,立即对被盗墓葬(编号04M1)进行了抢救性清理,又出土铜觚及玉柄形器各1件。现将墓葬情况简报如下。一墓葬形制墓葬位于滕州市官桥镇前掌大村南南岗子墓地西北侧百余米处(图一)。墓口呈正方形,边长4.9米,墓底距地表约4.7米。此墓被盗掘两次,墓底已被严重扰乱,棺椁情况不明。在墓底东北角,残余约0.15平方米范围  相似文献   

15.
1988年12月,林西县文物管理所在整理文物库房时,发现铜鍑2件。据调查了解,这两件铜鍑分别出土于我县十二吐乡和大营子乡,南距西拉木伦河40公里,现将2件铜鍑介绍如下。 根据造型可分为Ⅰ式: Ⅰ式,1件,上有圆形双耳、大口、圆鍑、圜底、板形足,底部有烟熏痕迹。口径10、腹径12、通高14厘米(图一)。  相似文献   

16.
1959年四川西昌市北门外的古代火葬墓中出土铜镜2件。墓葬已被破坏,经了解,铜镜出土于火葬墓的陶骨灰罐中。龙纹镜直径8.5厘米。圆纽,纽外两条龙首尾相接,间有卷草纹。其外有弦纹两周。宽平缘(图一)。出土时镜面周围还可见用朱色绘制的八卦符号。 "正其衣冠"镜直径9.3厘米。圆纽,纽两侧铸有铭文,为:"正其衣冠,尊其瞻视。"其外有弦纹一周。窄缘(图二)。根据这两件铜镜的形制、纹饰,应属南诏大理时期的遗物。  相似文献   

17.
河南信阳发现两批春秋铜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4年春,信阳县长台关公社甘岸大队彭岗生产队社员,在该村(图一)平整土地时,发现了一件铜盘和二件铜(匚也)。经现场调查和钻探,证实是一处春秋战国时期的墓地。它位于淮河北岸一点五公里处的高台地上。这三件铜器应是同座墓葬的随葬品。现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18.
1987年11月11日,通江县铁溪乡天井村村民周善禹发现窖藏铜器,我所闻讯后派人前往考察并征集了这批器物。现将这批器物报导如下: 天井村距县城90公里,位于县城通往陕西镇巴公路的北面。(图一)窖藏地点在天井村小柏林组柏杨树坡。器物距地表0.5米的红砂石土中,出土铜鍪一件,铜镜一面,铜弩机一件,鎏金铜泡一件,铜钱四枚,铁斧一件。 一、生活用具  相似文献   

19.
2009年7月至9月,三门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三门峡市区西北部后川村发掘了6座小型西汉墓,墓葬形制均为长方形竖穴墓道的土洞墓,出土各类文物86件(枚),有铜、陶和铁器,铜器有铜鼎、甗、蒜头壶、釜、鍪、铜钱等,陶器有罐、盆等,这批汉墓的发掘,为研究豫西地区汉代早、中期的葬制、葬俗提供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20.
一九八二年六月,武陟县城北二公里龙睡村群众在村北岗地耕地时,犁出商代晚期铜爵一件。铜爵通高21、口径8.2、腹深10.5厘米(图一)。口沿对称立两个菌状柱。(一残),柱上饰以水涡纹。腹底圆鼓下为三棱形足,足尖外撇。腹部饰饕餮纹,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