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钟艳 《丝绸之路》2010,(10):72-73
本文围绕肖像绘画中形似与神似,对比中西方传统绘画的理论,认为“形”与“神”是肖像绘画中必不可少的两个部分,二者相辅相成。并从中西美学和哲学的角度进一步说明肖像绘画中“形”与“神”的对立与统一,对于现代在日趋多元化的艺术表现形式中的轻形、变形进行了详细解释,认为“形”与“神”在现代肖像绘画中是并重的一对理论范畴。  相似文献   

2.
颐恺之美学观的形成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他的绘画理沦阳绘画创作使中国绘画美学得以系统体现.并出现了抽象美的萌芽。他把握了绘画美学的艺术理论.并从中总结出一系列绘画用语。他把前人曾有过的“形神兼备”、“发挥画家主观作用”等处于萌芽状态的思想.用“以形写神”、“迁想妙得”等观点统一起来.建立了绘画美学系统.为中国绘画美学的发展奠定丁深厚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明末清初活动在南京地区的一批富有民族意识和创造意识的文人画家,以龚贤、石溪、程正揆为鼎足,以周亮工为艺术赞助人和交流中心,以樊圻.吴宏、高岑、邹喆、张风、王概等为骨干,形成一个群体,我称之为”金陵画派”、详细论述我已另有专文,不再赘言.本文主要探讨龚贤绘画思想中有关“逸品”问题的见解,以及由此而涉及的金陵“三逸”的评价.并且对中国绘画史上的最高品位问题进行一些研究,从而对龚贤的绘画品位做出新的论断.(一)中国绘画“逸品”论的源流概述为了理解龚贤的“逸品”见解的独特性和继承性,我们有必要对中国绘画批评史上的“逸品”论做一番概略的研究.“逸”在文字学上是个多义词.包涵有逃失、奔跑、放纵、超越、安闲等意.  相似文献   

4.
部落民是日本社会中一个特殊的阶层.长期以来,他们备受压迫和歧视.二战后,由于部落解放运动的发展和日本政府着手解决“部落问题”,部落民阶层的地位逐渐上升,曾为日本社会中重要问题的“部落问题”也随之趋于缓和.但是,由于受到多种因素影响,部落歧视问题至今尚未彻底消除.  相似文献   

5.
“海派”是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至民国初近百年内在上海兴起的绘画流派。在以往诸多“海派”专题研究中,由于对“海派”含义理解的不同,在“海派”一词的解释上也产生了歧义,并由此引出对该派画家成员、创作活动、艺术风格的不同诠释和介绍。有的将“海派”视为地域性的画家群体而非风格相近的绘画流派,如劳继雄、徐伟达在《近代上海地区的绘画流派》一文中论述:“统称近代上海地区的绘画为一个‘海派’,这只是指作者的流寓与同乡关系,并不能指各种画派,即使各种画派中有某些相似的地方,也只能是时  相似文献   

6.
我国美学史上的“形”、“神”辩难申自强一苏轼曾在题为《书都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的诗中写道:"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意谓画贵神似,诗贵神韵及味外之旨;若但求形似,或窘于诗题,那是浅薄幼稚的。苏轼的这一见解本符合审美创造的法...  相似文献   

7.
明清之际,中国绘画批评史上曾有过“闽才”与“闽派”的提法。本文通过文献与史实的相互参证,认为“闽习”是福建绘画的泛传统,“闽派”是黄慎之后的一个地方流派;并对“闽习”和“闽派”的文化特征给予界说,探讨“闽派”问题为什么在中国绘画批评史上没有引起足够注意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绘画艺术,因其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深厚的传统风格,而成为世界艺术长廊中独树一帜的民族艺术。这一艺术在历史的长河中异彩纷呈,名家辈出;所形成的流派,亦是非常繁富。宋朝以来逐渐形成的“文人画”,便是众多流派中一支突出的异军。“文人画”的兴起,不仅对后来的中国绘画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甚至在一个时期内,左右了中国的画坛。因此,对中国“文人画”的起源、流传、艺术特色和影响等问题的探究,将有助于我们全面地了解中国绘画演进的全过程;对于人们欣赏和鉴定中国绘画作品,亦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9.
“梁山伯与祝英台”是我国流传得最广泛的一个民间故事。在地方戏中,几乎每一个剧团中都有这一出看家戏;往往演别的戏卖座衰落的时候,就搬出“梁祝”,顿时吸引观众纷至沓来。“梁祝”的本事,考之浙江鄞县志,与地方戏所演出的颇有出入。志载:县西十六里的接待寺西,有义忠王庙,一名梁圣君庙,祭祀东晋鄮令梁山伯(勤县在东晋时名鄮县)。安帝时,刘裕奏封梁山伯为义忠王,令地方官立庙。宋代郡守李茂诚撰“庙记”,称之为神。其所以称神,却有一段神话,说是海寇孙思犯会稽时,大尉刘裕往讨,山伯托梦刘裕相助,夜间烽隧荧煌,兵甲隐…  相似文献   

10.
有人认为《齐民要术》“喜烂”的“喜”是“善”的形近之误,因为“喜”没有“容易”义。本不同意这一说法,列举充分的书证证明“喜”当“容易”讲乃魏晋南北朝习用语。  相似文献   

11.
邵彦 《中华遗产》2009,(4):16-19
自古以来,绘画都是政治统治和宗教信仰的婢女,功能无非是伦理教化和引魂升天,比如东汉以来流行不衰的《列女图》,便是以“先进榜样”来教育社会上层女性的。但是自东晋南朝以降,绘画中非功利的抒情功能越来越受重视,审美自觉日渐抬头,这是绘画艺术走向成熟的表现。而以三国时期文学家曹植的浪漫主义名篇《洛神赋》为题材、表现凄美的人神之恋的画作《洛神赋图》,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件“纯艺术绘画”。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是说诗可以激发人的情志、观察社会、交往朋友,  相似文献   

12.
南齐画家和绘画评论家谢赫在其名作《古画品录》中提出了绘画批评的准则和创作方法上的纲领——六法,“六法者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在评论每一画家时,谢赫以六法对照,分别其水平高下,列为六品.然而他对六法本身及其每一法并未作任何说明.到了南陈姚最著《续画品录》,也只是肯定“画有六法”,未曾发表具体的看法.直至晚唐的张彦远,才在他的《历代名画记》第一卷中,特列《论画六法》一节,作了专题的分析研究,可以说,他是谢赫提出六法以后,在中国绘画理论发展史上,第一个按照自己的理解来阐明六法的人.他对六法的解释并非逐条罗列,而是把它们作为一个整体对待,揭示了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所论精辟,大大充实并发展了六法,对以后的画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王刚 《神州》2011,(8):115-115,117
比亚兹莱是继王尔德之后唯美主义运动的突出人物,19世纪末英国“颓废主义”的代表人物,他是一位插图画家。他让“恶”开花,一个做黑白画的艺术家直接影响到现代艺术,其艺术形式与理念甚至波及到设绘画、文学等领域,比亚兹莱的黑白画向我们展示的是一个充斥了罪恶的激情和颓废格调的另类世界,他独特的绘画风格和手法无法将他的作品简单的归入任何一个派列,而他带给我们的艺术享受也是任何其他画家所无法给予的,他对线条有无比的驾驭能力,“线条”基本是他的代名词。本文主要论述的是比亚兹莱绘画的艺术特点。分别从绘画理念、题材、画面形式特点、作品的批判与讽刺、晚期转型这几个方面来加以论述,旨在展示一个以“恶”“颓废”“嘲讽”、“邪恶”甚至“色情”为艺术创作元素的“颓废主义”艺术大师。  相似文献   

14.
“女娲、媒神、高禖”商榷贺福顺,张深阁,魏萍,王跃花冯修齐同志在《四川文物》1995年第3期上发表了《“桑间野合”画像砖考释卜一文,在谈两块桑间野合画像砖时,有一个小标题“女蜗、媒神、高谋”涉及了另一块画像砖。涉及的画像砖的画面内容冯修齐同志描述为“...  相似文献   

15.
孙颖  邵长波 《神州》2012,(18):21-22
“绘画迹象论”是由钟孺乾首次提出的,井在绘画活动中可以作为一个共通的、基础的概念。“迹”指艺术束手工或半手工半机械的操作痕迹,即笔墨、肌理、笔触、质感、色彩之类;“象”指艺术作品的轮廓、形泉、造型、构成等。“绘画遗象论”解释了绘画这种事体.是拿工具在材料上造成痕迹,并因之成“象”的绘画过程。这种绘画领域的“作迹造象”的过程亦可用来解释服装从设计到制作完成的过程。而随着服装艺术的产生、演变,社会的进步发展及媒介物质的自主自立等因素.服装艺术中的“迹因素”选择范围不断扩大.因此越来越占据重要地位。在许多作品中,“迹因素”占主导,“象因素”被挤出了中心地位,从而显示了“迹大于象”的艺术现象,而这种艺术现象在由非纺织材料构成的概念服装中尤为凸显。  相似文献   

16.
“望”甲骨文作下为一个人形,上面是一只眼睛,商承祚解释说“象人登高举目远瞩之意”①。“望祭”来源于“望”。由本义引申为“登高远望的祭祀”。《尚书.舜典》曰:“望于山川,于群神。”说明舜帝曾经在山上举行过“望”祭活动。江永《周礼疑义举要》卷四考证“望”祭曰:“五岳、四镇、四渎、四海,兆各因其方,祭则设表位,合于一坛而祭之。”则是在坛上进行“望”祭。由于山上和坛上都处于高处,而登高必能望远,所以《广雅.释天》云:“望者,遥祭之名。”望祭的本义即是指登高遥望的祭祀活动。在古代文献中经常可见的同类词是“望祀”。《礼…  相似文献   

17.
张国庆 《沧桑》2009,(2):3-4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群雄逐鹿。在这一动荡时期,“士”阶层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主要介绍了特殊时期“士”阶层的分化与价值观、“士”与王侯的关系及“士”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8.
薛宏涛 《收藏家》2014,(2):35-38
明清时期是我国绘画流派林立的繁荣时代,是“浙派”、“吴门画派”、“松江画派”、“虞山画派”、“娄东画派”频繁活动的时期,这一时期也是西方绘画流派崛起的重要历史时期。东西方绘画流派同时进入盛期,成为世界绘画史上颇为壮观的历史时代。“虞山画派”、“娄东画派”继承了明末“松江画派”的绘画观念以及绘画创作理念,  相似文献   

19.
宫廷绘画是宫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某些独特的风格和特点。狭义上也可以称为“院画”。在北京建城850周年、故宫博物院建院78周年之际,座落于明清两代皇宫遗址的北京故宫博物院于2003年10月15日至20日举办了“中国古代宫廷绘画国际学术研讨会”。这是继1990年首次独立举行“明代吴门画派国际研讨会”后,故宫又一次单独举办的大型古代绘画学术研讨会。为配合这一国际学术盛会,还在故宫绘画馆相应举办了《历代宫廷绘画特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副部长、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在开幕式上开宗明义地说:“故宫博物院主办中国宫廷绘画国际…  相似文献   

20.
1983年,南京雨花台长岗村五号墓中出土1件通体装饰釉下彩画的青瓷盘口壶,时代属吴末晋初。这是目前所见以绘画艺术美化瓷器的最早典型,也是迄今为止我们所见到的吴末晋初最为完整的绘画艺术珍品。(图一) 壶高(带盖)32.1、腹径31.2厘米,通体用褐黑彩绘出不同的艺术形象,辅以贴塑的各种艺术造像(其上均有彩绘勾勒),构成一幅潇洒浪漫、充满神秘色彩的绘画艺术作品。这一绘画的主体部分是在器物腹部上下两排分列21位持节仙人,并疏密有致地衬托着佛像莲花、神禽异兽。笔者曾将这幅彩画定名为“魂神升天图”。 “魂神升天图”中描绘了多种生动、奇异的艺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