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31年9月18日,日本军国主义悍然发动了九·一八事变.而后扶植了傀儡政权伪满洲国,为了进一步推行"大陆政策"①,同时也是为了解决国内市场原料、燃料紧缺问题,于是"满铁"②便进行了疯狂的铁路建设.阿尔山车站便是在这样背景下修建的.  相似文献   

2.
明治政府认为日本最佳的近代化模式,就是天皇制中央集权导引下的政治渐进主义加上经济疾进主义。在渐进模式下所推行的政治改革,是明治政府为了顺利地、高效地推行富国强兵的近代化政策,营造一个安定团结的政治环境而所推行的体制变革,也是明治政府为重建统治合法性而作出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3.
张德明 《史学集刊》2012,(5):97-109
将科伦坡计划、亚行和东盟三个经济组织串在一起,通过对围绕它们的建立美国所持政策的探讨,弄清了事实真相;揭示了在它们的早期阶段,美国对其政策的内容、功能和推行的原因。从对美国对三个组织政策的比较研究中得出了带有规律性的认识,即美国对各个组织的具体政策虽有不同,但其实质相同,包括三点:在亚洲建立均势格局为其在亚洲的战略服务;将亚洲经济组织变成它在亚洲的经济和政治利益服务的工具;主导或以双边关系影响亚洲经济组织。此认识为解读美国对建立"东亚共同体"构想的态度提供了历史视角。  相似文献   

4.
Gao L 《世界历史》1999,(5):49-55
殖民主义者总是采用军事暴力手段对外扩张,抢占殖民地,以移民的形式来达到其经济掠夺和长期霸占的目的.日本帝国主义者也不例外.日俄战争之后,日本以继承沙俄在中国"南满"的权益,经营旅大租借地和"满铁"及其附属地为契机,便开始了移民侵略政策的实施."九一八"事变,日本武装占领中国东北地区,为日本向中国东北大力推行移民侵略政策创造了"千载难逢的良机".到抗战胜利以前,日本先后向中国东北推行了"武装移民"、"百万户移民"、"满蒙青少年义勇军"移民等"满洲移民"侵略政策,并将其列为日本政府的七大国策之一.日本"满洲移民"从表面上看是一场日本人口的大移动,但其背后却隐藏着险恶用心,其中以治安、国防的军事意图尤为突出.本文仅就日本"满洲移民"的军事战略意图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5.
抗战初期,晋察冀边区农村存在严重的"三农"问题:农业经济极其落后、农民生活极其困苦、农村社会极其涣散。为了挽救危机局面,边区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法令,扶植农村社会发展,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增加对农业生产的投入,让农民找到一条切实可行的发展之路;二是减轻农民生活负担,避免农民受到剥削阶级和行政力量的"多取";三是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打开农工商协调发展的经济局面。随着政策的深入推行,在抗战后期边区的农业经济较快增长,农民的生活初步改善,农村社会凝聚力增强,极大地促进了抗日根据地农村社会的发展。由此,我们得到启示:农村政策具有较强的整体性和关联性,制定好农村政策需要以农民的实惠为出发点,落实好农村政策需要政府的制度革新,这样才能解决好"三农"问题。  相似文献   

6.
王学敏 《沧桑》2008,(3):63-64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对根据地社会进行了变革与整合。根据地的建设,尤其是在财政税收制度上实行统一累进税,是财政税收建设史上的一个重大创举。这项政策首先在晋察冀边区实行成功后,又推行到晋冀鲁豫、陕甘宁等抗日根据地。统一累进税分级次,分税率统一征收,是一项新民主主义的财政经济政策,是中国税收史上的一大改革和创新。  相似文献   

7.
滕瑶 《满族研究》2002,(2):37-44
在明清政权交替之际,后金对明王朝形成政治、经济和军事等全面割据局面,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在公开的政治、军事生死较量的背后,经济较量是决定后金政权命运的关键。本主要是论证东北边区经济,在失去中原经济依托时,努尔哈赤父子,在经济失衡的情况下,怎样为了弥补经济发展不足,解决社会成员生活困难,从而进一步为统一中原奠定物质基础方面,推行了具有时代特点的外贸经济政策,并获得经济效益,用以探讨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与中原经济的互补性和不可分割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漫长历史中,重农抑商政策始终是统治阶级的传统经济政策,历朝无不用法律强制推行这一政策。到了明清时期,这一政策又发展为在对外贸易上实行闭关锁国的海禁,其中以嘉靖年间的海禁最为严厉,对明清社会经济的影响较为深远。本文拟从统治阶级运用法律推行海禁的角度进行论述。一统治阶级为什么要实行海禁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形态是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自然经济,无论是农村中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男耕女织,还是城市中的手工业  相似文献   

9.
秦汉之际,社会上出现了没有世袭贵族身份的平民也可以因有"功"、"德"而称王的思想,这种思想为刘邦建立汉王朝,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平民皇帝提供了法理依据。刘邦建汉以后,为了稳固其统治,推行分封诸侯的政策,以示"与天下同利"之"德"。为了进一步彰显其"德",他又将分封制扩大到了依照帝国格局规划建造的帝陵布局中,将这个微缩的帝国以陪葬墓园的形式分封给诸侯、功臣,这当为汉陵陪葬墓兴起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当前史学界对于清代后期,在东北和哲里木盟东部地区所推行的移民实边政策,在理论上和具体问题的估计上,有不同的见解,大致有三种意见:(一)移民实边措施是清朝统治者,“在内蒙古地区所推行的一种政治欺骗、经济掠夺的民族压迫政策”,它造成了严重的恶果,“蒙古人民遭到了史无前例的生存危机”;“使蒙汉民族之间隔阂日深,农牧矛盾日趋严重,导致双方进行流血斗争”;“正因如此,给日俄等帝国主义的侵略以可乘之机”。这个政策从表面上看,是清政府为了便于巩固边防,实际上是极反动的侵略政策,就是在客观上也没有反映蒙汉各族人民共同抵抗帝国主义侵略的要求。(二)“移民实边政策  相似文献   

11.
绥靖政策是一种西方国家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采取以牺牲他国利益为手段,换取与对手妥协的政策。绥靖政策的出台有深刻的社会政治、历史背景,它对当代国际政治外交留下深重的思考。英国是这一政策的主要推行国,本文就英国推行绥靖政策的历史动因作一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60年代美国肯尼迪政府推行了一项对拉丁美洲的经济援助政策争取进步联盟政策。促使肯尼迪政府推行争取进步联盟政策的原因众多:艾森豪威尔政府时期美国对拉丁美洲援助政策;肯尼迪政府时期美国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所面临的现实问题;但美国推行争取进步联盟政策的最根本原因是出于美国国家自身利益。本文将从以上方面来总结和分析肯尼迪政府时期美国推行的争取进步联盟政策的推行原因。  相似文献   

13.
同治十三年(1874年)的"牡丹社事件",清政府转变治台政策,积极实行"开山抚番",历经沈葆桢、丁日昌、吴赞诚等重臣巡台、治台时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光绪七年(1881年),岑毓英调补福建巡抚,办理台湾防务事宜。他在任上两次渡海赴台,继续推行"开山抚番"政策,为台湾近代化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也为刘璈、刘铭传等人的治台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建文帝在位期间,革祖宗之弊政,诞布维新,广施宽政,尊右文教,在政治、经济和法律等方面推行了一系列改革举措,初步构建起了一个彬彬文治社会,并一定程度上缓和了洪武以来的政治斗争和社会危机。然随着"靖难之役"的爆发和建文政权的覆亡,这些举措和政策也大多未能付诸实践,随即湮没于滚滚历史长河之中。  相似文献   

15.
赵欣 《史学集刊》2017,(1):59-68
门户开放政策是19世纪末以英、美为首的西方列强在中国和非洲等半殖民地实行的外交政策,最早是由英国针对俄国提出并推行的,其根本目的是扼制俄、法等国对中国的瓜分,同时以和平方式维持本国在华贸易优势。然而,英国在推行该政策时"执法犯法",最终只能将其转手于美国。  相似文献   

16.
日本在长期侵略中国吉林乃至东北的过程中,不仅在军事上以武力野蛮屠杀,在经济上进行疯狂掠夺,同时,为了摧毁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与抗日精神,对广大沦陷区的文教事业进行了疯狂的破坏,并强制推行奴化教育政策。日本对我国东北的文化侵略是其推行“大陆政策”的重要内容,也是极其野蛮、残酷和不可忽视的。在十余年的殖民统治岁月里,日本的军事侵略、经济掠夺和政治统治,总是伴随着文化渗透和文化专制而进行的。  相似文献   

17.
由于经济发展的周期性和国际石油价格的上涨,20世纪70年代中期,巴西"经济奇迹"结束.但是,出于政治因素的考虑,70年代后期盖泽尔政府推行了"负债增长"的战略,进入80年代后,费格雷多政府依然拒绝实行经济紧缩政策,结果最终导致了巴西的债务危机和经济的全面衰退.  相似文献   

18.
杜鲁门政府时期的美国对欧政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初期美国外交政策的核心内容,国务卿迪安·艾奇逊是欧洲政策制定过程中的灵魂人物。在他的主导下,现当代美国以欧洲事务为核心的外交模式基本确立,大西洋联盟的巩固和发展由此成为现当代国际关系史的重要内容。对艾奇逊外交理念以及实践过程的探讨,呈现出战后美国逐步制定并推行遏制战略,缔造两极格局的全过程。秉持"实力地位"与"总体外交"这两个核心概念,艾奇逊竭力塑造出新的国际秩序,使之能够助益于提升美国国家实力。战后初期美国对欧政策的成功推行,加速了美国全球主导地位的获得,艾奇逊及其同侪最终构建起一个反映美国价值观,守护美国经济和安全利益的全球体系。  相似文献   

19.
移民是资本主义列强对外侵略的惯用手段,亦是统治和掠夺殖民地所采取的主要形式,日本帝国主义以在日俄战争中获取的在中国东北南部地区的所有权为契机,对中国东北推行了移民侵略政策,"移民政策"在诸多方面给中国社会、中国人民带来巨大的痛苦和灾难。日本对中国东北的移民以农业移民为主体,因而其移民所必备的条件是土地。为了实现"移民"的目的,日本以"移民用地"为名,通过各种手段对中国东北农民进行大肆掠夺,造成了东北农村土地产权结构的变化,而且对农民生活造成了灾害性的影响。从"移民政策"对土地的占有,进而引发的土地产权结构的变化,以及对农民生产生活的影响三个方面进行详细论述。  相似文献   

20.
公益捐是俄国村社为满足自身的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公共需求而自主募集的资金。它是俄国村社自古以来的传统,也是村社财权最稳定、最可靠的保障。1928年初"粮食收购危机"爆发后,在斯大林"贡税论"的引导下,为给国家工业化建设提供资金,苏联政府采取将村社公益捐收归国有的政策,并借此迫使农民向国家售粮。尽管这一政策遭到广大农民的激烈抵抗,但在国家机器强力干预下,公益捐被迫变成地方税,最终导致村社财权丧失。其结果是,动摇了村社自治的经济基础,削弱了村社的公共服务功能,增强了村苏维埃的行政管理能力,加强了苏联政府对农村基层的管控,有利于农业全盘集体化的推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