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2021年是中国考古学诞生100年,也是新中国河南考古第一人——安金槐先生(1921-2001)百年诞辰。在这个值得纪念的日子,我们深切怀念河南文物考古事业的奠基人安金槐先生。一、兢兢业业1921年,安金槐出生于河南省登封县大金店镇安庙村。1948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历史系。1950年2月,安金槐到河南大学师资训练班学习,同年9月结业调至河南省人民政府文物管理委员会。  相似文献   

2.
安金槐先生,是我国著名考古学家和考古界德高望重的老前辈之一,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在50多年的考古生涯中,为中国考古事业的发展,为河南省文物考古事业,为夏商考古研究做出了极大贡献。 安金槐先生1921年9月出生于河南登封,1948年毕业干河南大学历史系,1949年 9月参加工作,1950年调到河南省直文物考古部门工作。198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安金槐先生于1952年参加由文化部、科学院、北京大学联合举办的第一届考古工作人员训练班。此后,他长期担任原河南省文物工作队副队长和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所长职务,现…  相似文献   

3.
中国著名考古学家、中国考古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殷商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邹衡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05年12月27日21时在京与世长辞。消息传来,中原大地文博界同仁深为震惊和悲痛。河南省会郑州的文博工作者还自发地来到郑州商代城墙下,深切悼念这位 50多年来在文物考古事业中孜孜不倦、执著追求的老人,缅怀他对中国夏商周考古学的发展以及河南文物考古工作做出的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4.
考古老前辈苏秉琦先生不幸辞世的恶耗传来,心中十分悲痛!缅怀半个多世纪以来,苏秉琦先生在考古类型学的探索、中国考古学文化谱系的研究和我国考古人才的培养等方面,孜孜不倦地工作,为我国考古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他的逝世是我国考古学界的重大损失!早在60年代初,我刚入北京大学考古专业学习之时,就开始聆听先生的诸多教诲。先生的话,往往给人以珍贵的启迪和巨大的鼓舞;先生的“宝鸡斗鸡台”、“洛阳中山路”对我们有着深刻的影响:先生特有的摸陶片本领,使我们感到神秘,又使我们领会到一种科学而执着的精神。在我已渡过的三十…  相似文献   

5.
缅怀考古学宗师苏秉琦先生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侯马工作站“七·一”前夕,在香港就要回归祖国的美好日子里,我们敬爱的苏秉琦先生却不幸与世长辞。惊闻噩耗,我们无不悲痛万分。他老人家再也不能为其努力奋斗、献身终生的考古事业拓展宏才、论谈经纬、指点迷津了,这是中国...  相似文献   

6.
光阴荏苒,著名教育家、书法家,原西北师范学院副院长马竞先先生离开我们已经15年了。他一生为教育事业所做的贡献、他留给世人的书法遗墨,永远值得我们缅怀。  相似文献   

7.
中国考古学作为一门近代科学。已有近80年的历史。80年来经过一代又一代考古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和辛勤耕耘,中国考古事业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考古工作也得到了长足进步,为新世纪中国考古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中国考古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当代中国考古学界泰斗,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敬爱的苏秉琦先生与我们永别了!噩耗传来,江汉地区考古界同仁莫不万分悲痛。人们为我国考古学界巨星陨落,为失去一代尊师,深感痛惜。千言万语也难写怀念之情。我初次得暗先生尊颜是1954年在北京大学第三届全国考古工作人员训练班上。当时,他作为北京大学考古教研室主任、训练班的负责人之一,在开学庆典上,在多次的课堂教学和平日的接触中,对我们这些初人考古学门槛的青年应该怎样认识考古工作,考古工作·应该如何为人…  相似文献   

9.
朱云诗  杨玉芬 《神州》2011,(17):130
2008年10月8日,纪念一代"曲圣"曹洞扶先生诞辰110周年"曲艺演唱会",在邓州市教育宾馆隆重举行。这次"曲艺演唱会",由中共邓州市委市直机关工作委员会、市文化局等单位联合主办,旨在弘扬民族文化,缅怀我们  相似文献   

10.
田建文 《南方文物》2010,(1):132-134
1964年,张忠培在导师苏秉琦先生的指导下完成了《元君庙仰韶墓地》著作(1983年文物出版社出版)。2005年赵宾福在导师张忠培先生的指导下完成了《中国东北地区夏至战国时期的考古学文化研究》著作(2009年科学出版社出版)。从苏秉琦到张忠培,从张忠培到赵宾福,三代考古人情缘和成长的故事反映了中国考古事业薪火相传,一步步走向成熟。从1964年张忠培先生在北京大学凝望苏秉琦先生的背影,到2009年张忠培先生在赵宾福的著作中再次清晰地看到了依然屹立的已故苏秉琦大师的形象,之间相隔45年!这45年,也是在世界考古学界终于有了考古学上的"中国版"的45年!  相似文献   

11.
赵辉 《文物天地》2021,(9):105-111
5月28日,由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中国文物报社共同策划主办的纪念"中国考古百年"系列活动"中国考古大讲堂"第三讲在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开讲。第三讲由北京大学教授、中国考古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考古学会新石器考古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专家赵辉先生主讲"古国时代"。讲座纪要如下。  相似文献   

12.
<正>2016年12月26日,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先生在全国文物局长会议上说,2017年将开展"考古中国"重大研究,而且列出了一系列重点研究方向。毫无疑问,"考古中国"战略的实施,会让我们看到一个更加精彩、精致、精美的文化中国。如果让我们进一步设想,"考古中国"会展现出以下的"中国":  相似文献   

13.
<正>以构建人地和谐关系为宗旨的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当代人类社会的最强音,而"环境考古"也成为其中的积极参与者。中国考古界高度重视"环境考古"工作,许多大学、考古院所及环境科学研究机构参与其中。1990年,周昆叔、巩启明先生等发起召开了"中国环境考古学讨论会",后主编有《环境考古研究》辑刊,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当时提出:"环境考古之所以被提出,是社会与考古学科发展的需要,在自然与人的关系方面给以科学的  相似文献   

14.
光阴荏苒,一晃张云鹏先生离开我们已三十余载。岁月流逝,半个世纪过去了,但张先生为江汉地区考古工作艰难垦荒的往事却难以使我们淡忘。回忆建国之初,张云鹏先生领着我省一批年轻考古队员,奔忙在新中国热火朝天的基本建设工地,为抢救大、小工程中发现的众多文物古迹,  相似文献   

15.
新中国考古学界的一代宗师,苏秉琦先生乘龙袅云,东翔仙去,白山黑水,风为之起,松辽渤碣,海为之涌,默哀、悼念、缅怀,从考古者心中发出。 苏先生有句名言:“山海关不是关”。1983年7月,先生率同一批考古学者出了“关”,先在喀左,后在朝阳,召开了“燕山南北长城地带考古座谈会”。就在此次会上,  相似文献   

16.
苏秉琦先生是我国著名的考古学家和考古界的老前辈之一,他在半个多世纪的考古生涯中,对于我国考古事业的开创与发展,尤其是对我国近代考古学方法论的探索、考古学文化谱系的研究、考古报告编写方法完善化的追求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四十年来,对于我国考古干部的培养和对各地考古工作的指导等方面,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因而博得了广大的文物考古工作者的尊敬和爱戴。我是在新中国成立后,从事河南文物考  相似文献   

17.
胡金华 《文物春秋》2001,(4):75-76,70
当新世纪的钟声敲响之际,回首河北考古事业所经历的岁月,那是几辈人辛勤耕耘的足迹。在对20世纪河北考古取得的骄人业绩进行回顾与总结的同时,让我们也来追忆一下先辈们走过的足迹。说到河北考古,让人不能不想到唐云明先生。唐云明先生1930年6月出生于天津宁河芦台,1949年8月高中毕业后,正式参加工作。他原在河北艺校梆子剧团工作,在参加了文化部举办的全国第三届考古培训班之后,于1954年8月调入河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文物工作队,从此,他将毕生的心血献给了河  相似文献   

18.
孙庆伟 《江汉考古》2020,(2):116-123
正班村,河南渑池县黄河岸边的一个默默无闻的小村落。对于很多年轻一辈的考古学生而言,这处遗址已经相当陌生,甚或从未听说。但仅仅二十年前,班村是"新考古学"在中国的试验田,是中国考古学变革的示范区。如今,班村已经彻底淹没在黄河小浪底水库下。班村发掘的推动者和策划人俞伟超,也离开我们将近二十年了,似乎也渐渐淡出了考古学后来者的视线。淹没的班村,真的就该被遗忘吗?  相似文献   

19.
中国考古学的现实与理想──俞伟超先生访谈录1993年8月8日上午9:00到下午7:00,曹兵武和戴向明二同志以“中国考古学思想变化过程”为题,对俞伟超先生做了一次专门的访谈.从中国考古七十余年的历史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每一代考古工作者都有属于他们自己...  相似文献   

20.
河南地处中原 ,历史悠久 ,文化荟萃 ,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劳动、生息、繁衍在这方神奇的土地上。漫长的历史岁月留下了丰富的遗迹和遗物。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文化积淀 ,使之成为中国考古学的重地和“宝盆”。河南是中国考古的发祥地 ,河南的考古发现和研究 ,可以说是中国考古学的缩影 ,在全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考古学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河南考古的贡献。因此 ,对河南考古发现的介绍和了解 ,就成为人们学习中华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的内容。2 0世纪河南的考古发现和研究 ,使我们对古代历史的认识 ,从传说和文献记载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